高考论语默写学生用及教师版
《论语十二章》基础知识点练习+答案(学生版本+教师版本)diy

《(论语十二章)》基础知识点练习(学生版)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___家经典著作之一,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编撰而成。
它以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___,字______,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______”,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______”。
二、给下列红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三、解释加点或加横线的词语:1.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饮水.:19.曲肱而枕之: 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___”通“___”。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通“___”,___。
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古义:今义:古义:今义:2.吾日三..省吾身古义:今义:古义:今义: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4.择其善者而从之古义:今义:5.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六、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3.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4.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七、成语归类:1.不___乐乎2.___故___新3.择___而___4.三人行,_______5.逝者______6.___不可夺志7.______浮云8.___食___饮八、按要求默写: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3.4.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理解性默写 (教师版)

《论语》理解性默写
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6、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还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文中提出的儒家待人接物之道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1.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国民党主席时引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这句话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2.强调责任重要性的句子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1。
《论语十二章》默写专题(教师版)

《<论语>十二章》默写专题(教师版)一、直接默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论语>十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论语>十二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论语>十二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论语>十二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论语>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论语>十二章》)二、理解性默写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友来,不亦乐乎?”6.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9.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0.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高考论语默写学生用及教师版

《论语》理解性默写必修第一册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2.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 ”。
3ﻫ.孔子强调尊重他人意愿的句子是“,”,更为积极的角度来说是要做到“,”。
4.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
”5.《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是知也”。
6.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孔子认为学习别人要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的句子是:“,。
”ﻫ7.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那就是“,”。
ﻫ8.《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9.曾子每天从三些方面来反省自己:“, ,传不习乎”?10ﻫ,用风和草做比喻,说明国家风气对民间风气有着重要影响的句子:“, ,草上之风,必偃。
”11,孔子认为君子安贫乐道,用云作比,表达自己对不义之徒的轻蔑:“饭疏食饮水,,。
, ”;用水作比,表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用松柏作比,说明人的品质要经得起考验:“岁寒,”;“,”是夫子对功业未就者的惋惜。
12,以朽木和墙壁作比,指出自身条件限制人的发展“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13,用大车、小车做比,强调人要讲信用,不然无法立足“,,,,其何以行之哉?”14,孔子认为应用道德来治理国家,为此以星辰做比:“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民众应宽刑罚、重教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者必须端正自己才能让人信服:“,;,”。
15,从老师的角度教导、启发学生,孔子认为应该坚持的原则是:“,, , ,则不复也”,面对真理、仁义,孔子认为“,”。
16,孔子对知识孜孜以求,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程度,他十分刻苦:“, ,”,他对自己的勤奋程度相当自信,认为“十室之邑,,”。
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初中部分一.《论语》1.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8.表明孔子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复习环节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9.与今人“举一反三”意思类似的句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1.孔子评论孔文子的两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鱼我所欲也》1.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舍生而取义者也。
3.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曹刿论战》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高中论语十二章名句默写常考

高中论语十二章名句默写常考
高中论语十二章名句默写常考: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8.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9.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10.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11.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12.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以上是《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名句默写,涵盖了学习、道德、君子、小人等多个主题,是高考语文理解性默写的重要题型。
论语名句高考版

论语名句高考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论语》名句背诵默写(高考版)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7、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8、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5、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20、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21、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2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23、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2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6、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7、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8、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3)

1、在《<论语>十二章》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句子是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
2、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论语》中,我们应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误会。
4、在《<论语>十二章》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句子是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
5、《论语》十二章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明孔子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复习(练习)环节。
6、在《<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如乐何”句子是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
7、《<论语>矣。
8、在《<论语>十二章》中,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
9、在《<论语>十二章》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句子是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
10、在《<论语>十二章》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句子是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11、在《<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如礼何”句子是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
1、在《<论语>十二章》中,“,”句子是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
2、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3、《论语》中,我们应该:“,”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误会。
4、在《<论语>十二章》中,“,”句子是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
5、《论语》十二章中,“,”表明孔子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复习(练习)环节。
6、在《<论语>十二章》中,“,”句子是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理解性默写必修第一册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
2.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
3.孔子强调尊重他人意愿的句子是“,”,更为积极的角度来说是要做到“,”。
4.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5.《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是知也”。
6.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孔子认为学习别人要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的句子是:“,。
”7.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那就是“,”。
8.《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9.曾子每天从三些方面来反省自己:“,,传不习乎”?10,用风和草做比喻,说明国家风气对民间风气有着重要影响的句子:“,,草上之风,必偃。
”11,孔子认为君子安贫乐道,用云作比,表达自己对不义之徒的轻蔑:“饭疏食饮水,,。
,”;用水作比,表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用松柏作比,说明人的品质要经得起考验:“岁寒,”;“,”是夫子对功业未就者的惋惜。
12,以朽木和墙壁作比,指出自身条件限制人的发展“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13,用大车、小车做比,强调人要讲信用,不然无法立足“,,,,其何以行之哉?”14,孔子认为应用道德来治理国家,为此以星辰做比:“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民众应宽刑罚、重教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者必须端正自己才能让人信服:“,;,”。
15,从老师的角度教导、启发学生,孔子认为应该坚持的原则是:“,,,,则不复也”,面对真理、仁义,孔子认为“,”。
16,孔子对知识孜孜以求,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程度,他十分刻苦:“,,”,他对自己的勤奋程度相当自信,认为“十室之邑,,”。
17,《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
”18,《论语》中认为花言巧语伪善的人,“仁德”是不会多的,即:“, 。
”19,《论语》中子张问政,孔子的回答是在位不要疲倦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即“, ”。
20,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 , 。
”颜渊曰:“, 。
”(愿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 , 。
21,对于什么是“仁”,《论语》中有多次阐释,认为“礼”对于仁德实现有重要作用,是谓“, , ,就要做到“, , , ”。
还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来实现“仁”,即“, ”?22,《论语》中认为“仁”不是不能达到的,不断反省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即“? , ”。
23,孔子能够根据弟子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指导,会对子路、冉有同样的问题进行不同的回答,其原因是“, , , ”。
24,君子只怕自己无能,没有真才实学,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在《论语》中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
24,《论语》中用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工具锋利的来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是,。
选读课本部分1,《论语》中比喻上天借孔子来传递大道的句子“,”。
2,《论语》中告诫人们勿沉溺于过去应珍视眼下的语句是“,”,《归去来兮辞》中作者表达了对于孔子这一话语的理解的语句是“,”。
3,对于处世方式的选择,孟子认为应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是“”。
4,对于老师的谆谆教诲和高尚人格,孔子的弟子颜渊感叹“,。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
5,孔子认为,小人犯错会掩饰:“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犯错会被广泛关注,更应该改正:“,: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6,孔子阐释不要急功近利的名言:“无欲速,无见小利。
,”。
7,对于学生提出如何理解“仁”,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具体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更应该把“仁”作为最高追求:“,”。
心怀“仁”的人无论顺境逆境都可以坦然处之:“,。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8,曾子将孔子对“士”应承担起社会道义做了具体阐释“,。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9孔子强调人保持“义”的重要性时说:“,”。
10,孔子谈论古今学者的区别:“,”。
11,孔子阐释君子应好学而不在意物质条件时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名句整理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个工匠想要做好活计,一定先要把工具弄好。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说:“那消逝的时间,就像眼前这河水,日夜不停(地流)。
”6.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7.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财物平均分配则无所谓贫;上下能够和好共处则无所谓寡;上下相安无事则国家就无倾覆之患。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凡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应该强加给别人。
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不讲究吃,不讲究住,做事勤快,说话谨慎,亲近有道德的人虚心求正,就算的上是好学的人了。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茫然无得。
只思考不读书,思路就会闭塞不通。
1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能做些什么。
12.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晨听到真理,晚上死去也甘心。
13.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贤德的人就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反躬自问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14.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聪明的人明理通达,随机应变,和水的流动畅通、随岸赋形相似,所以爱水;仁德之人仁厚自重、沉静不移,同山的肃穆屹立、岿然不动相似,所以爱山。
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永恒。
1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生不到苦思不解的时刻,我不去开导他;学生不到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刻,我不去启发他。
举一例不能推知其他,我就不再启发他了。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取法的人。
选择其好的方面去学习,不好的方面就改正。
《论语》理解性默写答案1.《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孔子强调尊重他人意愿的句子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为积极的角度来说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孔子认为学习别人要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认为向别人学习,发扬长处避免短处,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那就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曾子每天从哪些方面来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0,用风和草做比喻,说明国家风气对民间风气有着重要影响的句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11,孔子认为君子安贫乐道,用云做比,表达自己对不义之徒的轻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水做比,表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松柏做比,说明人的品质要经得起考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凋)也”;““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是夫子对功业未就者的惋惜。
12,以朽木和墙壁做比,指出自身条件限制人的发展“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13,用大车、小车做比,强调人要讲信用,不然无法立足“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14,孔子认为应用道德来治理国家,为此以星辰做比:“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民众应宽刑罚、重教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者必须端正自己才能让人信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5,从老师的角度教导、启发学生,孔子认为应该坚持的原则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面对真理、仁义,孔子认为“当仁,不让于师”。
16,孔子对知识孜孜以求,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程度,他十分刻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对自己的勤奋程度相当自信,认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
17,《论语十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8,《论语》中认为花言巧语伪善的人,“仁德”是不会多的,即:“巧言令色,鲜矣仁。
”19,《论语》中子张问政,孔子的回答是在位不要疲倦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即“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20,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愿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1,对于什么是“仁”,《论语》中有多次阐释,认为“礼”对于仁德实现有重要作用,是谓“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就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还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来实现“仁”,即“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22,《论语》中认为“仁”不是不能达到的,不断反省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即“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3,孔子能够根据弟子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指导,会对子路、冉有同样的问题进行不同的回答,其原因是“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4,《论语》中其他名言警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