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读后感

合集下载

论语八则读后感

论语八则读后感

论语八则读后感论语八则读后感(一)今天,我读了一篇课文:《论语》八则。

这让我深有感触,首先,我来介绍一下这篇课文吧!《论语》是儒学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编撰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而成。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摘选自《论语》中的八则。

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则讲述的是学习的态度要端正,要时常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才行,以及为人的胸怀要宽广,不要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恨别人。

第二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的是要有实事求是的品质,不能不懂装懂。

第三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讲的是学习由深到浅的境界,学习有知之、好知和乐知三个过程,以学习为“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建立在好知和知之的基础上的。

第四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的是几个人同行肯定有值得自己学习和改正的地方,学习好的,看到坏的,改正它。

还有的四则则是讲做人要坚强,学习上要经常温习,有自己的见解才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做事不能求速成,不能贪图小利,想要速成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不能光思考,不做,要学习。

我以后也要按照这样做才行。

论语八则读后感(二)《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

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

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

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

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

一处是“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

阙党童子将命。

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论语八则读后感

论语八则读后感

论语八则读后感论语八则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八则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论语八则读后感篇1我们要同正直的人、信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谄媚的人、背后毁谤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公冶长)我将孔子这六类人的对举看作是对第一条标准的具体化,也是交朋友的道德底线。

我觉得以上这两条标准非常符合孔子对“仁”的追求。

从“恭、宽、信、敏、惠”这些“仁”的细目来看,“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道德品质的高度概括。

孔子一生努力实践“仁”德,在交友方面也渗入了他的这一标准。

直、谅和多闻分别从立身、对人和学识三个方面对选择朋友提出了一个简明而又完备的要求。

第三,孔子中庸的思想在交友观上也有体现。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路)我们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可这毕竟非常理想化,反映在现实中我们既要结交激进者,也要结交狷介者,优势互补。

这样,我们就可避免偏执。

论语八则读后感篇2最近我读了一本书那就是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我这书让我读的费饮忘食。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我觉得孔子说的实在是太对了!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平时学的知识通常过了一到两个月就会不记得,让我想起了学完之后要复习。

如果不复习,获得了再多的知识也没用,到了毕业后,就差不多忘光了。

有一次,我考试时忘记了复习,结果考出来的成绩不太理想,这件事不就是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吗?学习贵在坚持,“温故而知新”不可半途而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通过“温故”学到新的知识。

《论语》八则的读后感400字

《论语》八则的读后感400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这里面还有一个历史典故呢!话说某一天,子路来孔子家学习,穿着非常华丽的衣服,慢慢的走了进来,孔子让他换一件衣服,子路听到后连忙回家,换了一件非常朴素的衣服回来了。却还是原来的样子。孔子就对他说:“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是智也。”
《论语》八则的读后感400字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八则的读后感400字篇四
有句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别说半部论语了,就单单几则论语就告诉了我做人与学习的道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对于知识,“学”只是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和“习”结合起来,只有用丰富多彩的知识点缀自己的大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朋友从远方千里迢迢的赶来,我们应该感到无比快乐与荣幸,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增加友谊,这样难道不开心吗?我们做人要坦坦荡荡,光明正大,不要不被人了解就杞人由天,应该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待事物。
一本书上层说过,孔子。一个2000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的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论语》这本书却通知了中国近二十一个世纪。
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说的话综合在一起,写下了这篇文章,他所说的不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还有学习的好处和如何学习。

论语八则读后感

论语八则读后感

论语八则读后感《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

它以言简意赅、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为特点,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有着深刻的阐述和思考。

在《论语》中,孔子的言行举止、言论行事都体现了一种崇高的道德风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论语》,我深受启发,对孔子的思想和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以下是我对《论语》八则的读后感:1. 学而第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是孔子对学习的一种鼓励和肯定。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取得成果。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只要用心去做,就会收获快乐和成就。

2. 为政第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政治家应该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辰一样,坚守自己的位置,就能够得到众星的共同照耀。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以德治国,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3. 八佾第三。

《君子不器》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只有特定的用途,而应该具有广泛的知识和能力。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君子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

4. 里仁第四。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君子应该在言辞上谨慎,而在行动上果断。

这句话告诉我们,言行应该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5. 先进第五。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有知识,应该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也应该知道自己不知道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知识水平,才能不断地进步。

6. 公冶长第六。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君子应该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而不应该只关注某一方面的知识。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7. 季氏第七。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不应该好勇斗犯上。

论语八则的读后感

论语八则的读后感

论语八则的读后感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

下面为大家整理的是论语八则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篇一:论语八则的读后感“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yi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

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

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

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篇二:论语八则的读后感《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

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

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

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

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

一处是“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

阙党童子将命。

论语八则的读后感

论语八则的读后感

论语八则的读后感
《论语八则》是一本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

读完《论语八则》,我深受
启发和感动。

首先,这本书为我展现了孔子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言行都充满智慧和人道主义。

他注重修身养性,认为人的修养和品德是非常重要的,他提倡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
性和素质的关键。

这些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其次,我通过读《论语八则》也了解了孔子的弟子们。

这些弟子们都是有才华、有学
问的人,他们对孔子的教导非常敬重,并且努力践行。

他们不仅研究学问,还注重修
身养性,注重实际行动。

他们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深受他
们对学问和道德的追求所感动和鼓舞。

第三,《论语八则》也让我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
品德和素质,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

这让我反思自己的
教育经历,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思维能力。

总之,读完《论语八则》让我对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


本书充满智慧和启迪,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并且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
的重要性。

我相信,《论语八则》会一直伴随着我,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给予我指导和
启迪。

论语八则读后感700字

论语八则读后感700字

论语八则读后感700字论语八则读后感700字(精选5篇)《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八则读后感700字,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论语八则读后感700字篇1《论语》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

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他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曾做过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本身属于贵族阶级下层的“士”。

他的母亲姓颜,名叫征在。

孔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17岁时母亲也死了。

孔子青年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委吏)和管理牛羊(乘田)的小吏。

后来孔子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

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

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

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

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

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

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

《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

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

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

论语8则读后感 论语十则读后感3篇

论语8则读后感 论语十则读后感3篇

论语8则读后感论语十则读后感论语8则读后感论语十则读后感精选3篇(一)1. 论语第八则读后感:本则所论述的是“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去关注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追求别人的认可和赞同。

但是孔子却告诉我们,不要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要更加关注自己对别人的了解。

这是一种很高尚的品质,也是一种追求内在价值的表现。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我们应该尊重并理解别人。

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别人,才能建立起真诚的关系,并且在交往中体现出自己的真正价值。

2. 论语第十则读后感: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

我们应该学会从中选择并吸收其中的好的方面,而将不好的方面加以改正或避免。

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我进取的心态非常重要。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并获得更大的成就。

3. 论语第八则读后感:这则论述中,孔子告诉我们不要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对别人的了解。

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启发的。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在意别人的看法,追逐别人的认可。

然而,孔子的观点提醒我们要关注自己对别人的了解,要去理解别人的观点和价值观。

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别人,我们才能建立起真诚的关系,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和价值。

4. 论语第十则读后感:这则论述中,孔子告诉我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善于借鉴他人之长,从别人身上学习到好的方面,并且去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长处。

我们应该有开放的心态,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吸收别人的经验和智慧,以不断提高自己。

同时,我们也要善于识别和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自己,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5. 论语第八则读后感:这则论述中,孔子告诉我们不要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对别人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八则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语八则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了一篇课文:《论语》八则。

这让我深有感触,首先,我来介绍一下这篇课文吧!
《论语》是儒学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编撰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而成。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摘选自《论语》中的八则。

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则讲述的是学习的态度要端正,要时常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才行,以及为人的胸怀要宽广,不要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恨别人。

第二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的是要有实事求是的品质,不能不懂装懂。

第三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讲的是学习由深到浅的境界,学习有知之、好知和乐知三个过程,以学习为“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建立在好知和知之的基础上的。

第四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的是几个人同行肯定有值得自己学习和改正的地方,学习好的,看到坏的,改正它。

还有的四则则是讲做人要坚强,学习上要经常温习,有自己的见解才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做事不能求速成,不能贪图小利,想要速成往往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不能光思考,不做,要学习。

我以后也要按照这样做才行。

论语八则读后感(二)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

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

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

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

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

一处是“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

阙党童子将命。

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

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

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论语八则读后感(三)
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
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

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读后感)陈述举例
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修以上,我未尝无诲焉。

”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

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意思是说朋
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前后照应
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

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