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中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对策探讨

合集下载

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与护理对策

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与护理对策

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不良反应与护理对策敬雪明;李金蓉;孟青【期刊名称】《川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1(016)001【摘要】@@目前重组干扰素-α(IFN-α)对慢性丙型肝炎(CHC)能起到明显抑制HCV病毒复制的作用,是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1],对部分丙肝患者则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国外已把它作为治疗丙型肝炎的标准用药[2],不同患者对干扰素的治疗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耐受性差者可能影响疗程完成。

因此加强护理,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对提高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耐受性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1991年1月至1999年8月我院用IFN-α治疗CHC患者27例,并进行了跟踪性观察,探讨了减轻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方法,现将结果报告如下:rn1 资料与方法rn1.1 一般资料:本组27例,其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1月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3],既往无IFN-α使用史,其中男性20例,女性7例,年龄在18~58岁,平均年龄35.7岁。

治疗前经PCR法检查为HCVRNA阳性和酶联法检查抗-HCV阳性并排除其它肝炎病毒感染,用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ALT异常(正常值1.5倍以上)。

rn1.2 治疗方法:27例患者均为慢性丙型肝炎,采用IFN-α抗病毒治疗和用维生素进行一般保肝治疗,方法:122例患者为干扰素300万单位肌肉注射,前15天(d)每天一次,以后隔天一次,疗程3月。

2例患者为干扰素600万单位肌肉注射,前15d每天一次,以后隔天一次(剂量不变)。

rn1.3 护理观察:在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病员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发热、头痛、关节肌肉痛和胃肠道症状,了解患者血常规和肝功能变化情况,必要时对症处理,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完成治疗,达到抗病毒治疗的目的。

rn2 结果rn2.1 患者耐受状况:由于CHC患者在抗病毒治疗中,常出现不良反应,使原有症状加重,一般剂量愈大,不良反应愈重,见表1,表2。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观察与护理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观察与护理

二便失常 ; 而脾为后天之本 , 为气血生化之源 , 脾气 亏虚 , 则运化无 力 , 气血 生化 不足 , 津液亏 虚 , 肠道失濡 , 脾气虚 则 大肠传 送无力 。 故治疗 应重在 滋阴养液 , 软 坚泻热 , 润
肠通便 , 谓“ 增水 行舟 ” , 本法健脾益肾 , 补气养血 , 以增 强 “ 行舟” 的动力。 方 中: 黄芪、 党参大补元气 , 使得肠 道传化
润 肠泻火 , 为舟 行创造 良好 的通 道 , 现代药理亦证 实火麻
两 组 治疗 总有效 率 比较, 差 异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0 . 0 5 ) , 治疗组疗 效优于对照组 。 见附表 : 附表 对 照组和治疗组疗效 比较 ( n -5 2 )
仁所含脂肪油在肠 内生成脂肪酸 , 刺激肠道黏膜 , 促进分 泌, 加快蠕 ; 升麻与枳壳 , 一升一降 , 升麻用 以升清 阳, 枳壳 用 以降 浊 , 调 畅 气机 。 如此 配伍 , 肠道温 润 , 津液 充 沛, 动力充足 , 气机条畅 , 自然舟行畅通无 阻 , 便秘从 标本
公司, 国药准字H1 4 0 2 3 2 4 2 ) 5 0 mg , 每天1 次, 睡前口服。 1 . 3 . 2 治疗 组 : 在 对 照组 口服 果 导 片基 础上 采 用增 水 行舟 法 治疗 , 以经 典方 剂增 液 承气 汤 为基 础加 减 。 方 剂 组成: 玄参2 、 麦 冬2 、 肉苁蓉2 、 黄芪2 、 党参l 、 生地 1 、 白术 l 、 茯 苓l 、 焦三仙 l 、 鸡 内金l 、 升 麻
[ 2 ] 李 龙骧 . 重用 白术药 对治便秘[ J 】 . 环球 中医药 , 2 0 1 4 , ( 9 ) :
7 2 7 -7 2 8 .

慢性丙肝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慢性丙肝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慢性丙肝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作者:黄建芳唐银玉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157-01慢性丙型肝炎是一病程长、对患者健康危害较大的传染病。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减轻肝脏炎症及纤维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功能。

目前是临床上慢性丙肝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

但干扰素的不良反应还是比较多,有的甚至很严重。

不良反应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疗程的实施与完成,直接影响丙肝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为此,我们在对实施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一方面要关注治疗效果,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病情和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

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患者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医疗计划也能顺利完成。

现将本院98例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和护理作一总结。

1 临床资料1.1 一般治疗从2009年3月—2011年10月使用干扰素治疗的丙肝患者98例,男52例,女46例,年龄24-64岁,平均42岁。

1.2 药物的选择使用剂量和用法使用药物通用名:重组人α-2b干扰素注射液,商品名:安达芬,规格:300-600万单位,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1次/d,1个月后改为1次/qod,对基因1型患者疗程至少12个月,非基因1型患者疗程至少半年,同时口服利巴韦林,并辅以保肝药物。

1.3 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临床观察发现,本组98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有78例,发生率为79.62. 护理2.1 用药前的护理2.1.1 实行知情同意制度,在医生选定使用干扰素治疗的患者时,给患者发放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说明书,让患者和家属知道丙肝病毒根治难,干扰素是抗病毒治疗目前公认的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以及其适应症和禁忌症,让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比与医生签知情同意同意书,这样让患者理解干扰素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依从性,同时也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9例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29例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29例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护理对策。

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8月到2011年1月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9例,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观察临床不良反应并采取护理措施。

结果治疗过程中29例患者均出现不良反应,经过精心护理,症状均缓解,最终患者HCV-RNA阴转率为89.66%,ALT复常率为82.21%。

结论良好有效的护理对策对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不良反应护理丙型肝炎是世界流行性疾病,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所致。

据报道有50%以上急性丙型肝炎患者转为慢性,约20%慢性丙型肝炎转化为肝硬化,甚至肝癌[1]。

干扰素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功能,目前广泛应用于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我院2009年8月到2011年12月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9例,对其进行临床观察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09年8月到2011年12月于我院诊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9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于2004年修订的《慢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

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22- 66岁;病程2个月-8年;所有患者ALT均增高(50U-210U),HCV-RNA皆阳性;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艾滋病病毒感染、恶性肿瘤、失代偿期肝硬化、有严重心、肺、肾、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等。

1.2 治疗方法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所有患者每周肌肉注射180μg聚乙二醇干扰素-2a(派罗欣)一次,依据体重口服利巴韦800-1000mg/d,疗程为一年。

1.3 观察指标治疗期间定期进行临床观察,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情况;用药12周及治疗结束时观察患者 ALT复常率和HCV-RNA转阴率。

丙肝抗病毒治疗中1例不良反应的处理体会

丙肝抗病毒治疗中1例不良反应的处理体会

丙肝抗病毒治疗中1例不良反应的处理体会作者:岳跃红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21期干扰素是目前临床上治疗丙型肝炎的主要药物,疗效肯定。

但干扰素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发生率较高,临床使用中要注意观察病情和检测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是临床医生和患者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以便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不良反应,调整治疗方案,合理应用干扰素,并正确处理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是影响到患者是否愿意接受治疗、能否坚持治疗的重要问题。

临床上干扰素的一般不良反应多见,特殊不良反应少见,临床上发现丙肝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环形红斑一例。

1 病历资料王某,女性, 40岁,发现丙肝抗体阳性十年,丙肝病毒RNA定量3.89E+07,肝功能正常,于2010年4月1日开始用派罗欣抗病毒治疗,派罗欣每周一支,腹部皮下注射,口服利巴韦林3次/d, 3片/次,治疗三个月时,出现腹部皮下注射针眼处发红,开始红点,红斑,逐渐向外扩大,呈环形红斑,中间逐渐消退,边缘隆起呈红色丘疹,直径最长6~7 cm,轻度痒感,两周后腋窝、腘窝也出现同样环形红斑,以腋窝、腘窝为中心向外扩散,经查血常规白细胞数目2.45×109/L,中性粒细胞数目1.3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2.8,肝功能检查正常,彩超查肝脏轻度肝损伤,心电图正常,由于注射派罗欣后不良反应出现环形红斑很少见,建议到皮肤科就诊,经皮肤科医师诊断为环形红斑,给予维生素C,西替利嗪1片/d,外涂用地塞米松软膏,治疗后两周后逐渐好转,经查血常规白细胞数目3.42×109/L,中性粒细胞数目2.2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5.4,但局部留有色素沉着。

2 讨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方案,目前已在临床上广为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少数患者因不能忍受或耐受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或减少用药量,从而导致治疗失败或疗效降低。

了解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副作用至关重要。

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不良反应及护理

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不良反应及护理

可予 以物理降温如冰敷 、 温水或酒精擦浴 , 多饮水 , 清淡饮食 , 注
工作单位 : 3 1 3 0 0 0 湖州 湖 州 师 范 学 院 护 理 学 院
状较轻者 不影响治疗 , 应做 好饮食指 导 , 嘱患者进食 清淡 、 易消
化 的食物 , 保证足够的营养 以维持机体需要 。忌生冷 、 辛辣的刺 激性食物 , 禁烟 、 酒 。适 当活动 和锻炼 , 生活 规律 。症 状严重 者 遵医 嘱给予 胃复安等缓解症状 的药物 。如 出现肝 功能异常等则 应停止使用干扰素 , 并护肝治疗 l 。 】
意休息。戴小榕研究表明联合艾灸 、 指针穴位按摩 、 足浴可 以减 轻患者的流感样症状 l 】 。部分高热患者或关 节 、 肌 肉酸痛 明显
者可予以解热镇痛药。
2 血 细 胞 减 少
表 现 为 白细 胞 减 少 、 中性粒 细胞减少 、 血 小板计 数下 降 、 血
红蛋 白下降等。研究表明血细胞的减少可能与干扰素抑制血 细
补血食物 。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做好 口腔 、 皮肤护理 , 活 动时动 作要轻 , 气 的流 通 。
3 消化 道 症 状
表现 为发 热、 畏寒 、 乏力 、 头痛 、 头晕 、 全身 酸痛 等。干扰 素 为内源性致热 . 可引起 白细胞介素等细胞 因子 的释放 , 引起流感
在 较 多 的 不 良 反 应 。常 见 的 有 流 感 样 症 候 ( F l u—l i k e
素与利巴韦林合用时 , 患者贫血及血 红蛋 白下 降较为明显 , 血 红
蛋 白低于 1 0 0 g / L者需 减少 干 扰素 用量 , 低于 8 0 g / L者 需停 药_ l 。干扰素治疗期 间应定期监测血 常规 . 及 时发现血细胞 减

丙型肝炎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和处理

丙型肝炎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和处理

丙型肝炎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和处理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肝炎,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丙型肝炎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药物不良反应。

本文将就丙型肝炎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进行探讨。

1. 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丙型肝炎药物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疲乏、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肌肉酸痛、关节痛、头痛、发热、皮疹、脱发等。

此外,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血液系统异常、肝功能异常、心律失常等严重的不良反应。

2. 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1)及时监测:在药物治疗期间,医生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肝功能、血液指标等,以及密切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2)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调整药物剂量、联合应用其他药物等。

(3)支持性治疗:对于轻度的不良反应,可以通过给予患者充足的休息、饮食调理、补充营养等支持性治疗措施来缓解症状。

(4)剂量调整或停药:对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医生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者暂停治疗,以避免进一步加重不良反应。

3. 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1)疲乏: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可能会感到疲乏乏力。

医生可以建议患者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适当增加运动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这些不良反应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饮食摄入和营养吸收。

医生可以建议患者多食少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酌情给予抗恶心药物。

(3)肌肉酸痛、关节痛:部分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肌肉酸痛和关节痛。

医生可以建议患者进行适量的运动,保持良好的体态,同时可考虑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

(4)皮疹、脱发:这些不良反应可能对患者的外貌和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医生可以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同时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刺激性物质的接触。

总之,丙型肝炎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各种药物不良反应,医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不良反应情况,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干扰素治疗丙肝出现不良反应临床应对

干扰素治疗丙肝出现不良反应临床应对

内蒙古中医药临床药学*上饶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儿科(334000)2012年6月6日收稿摘要:目的:认识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时出现的常见及严重不良反应,提示临床中长期应用干扰素应注意的问题。

方法:分析和归纳了50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 治疗的时发生的不良反应。

结果:50例不良反应者,用药初期多为流感样症状,反复多次用药后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器官及系统。

结论: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中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应加强用药监测,积极预防并对症处理。

关键词:干扰素;丙肝病毒;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6-0044-02干扰素治疗丙肝出现不良反应的临床应对黄琼*目前重组干扰素-α(IFN-α)对慢性丙型肝炎(CHC )能起到明显抑制HCV 病毒复制的作用,是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1],对部分丙肝患者则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国外已把它作为治疗丙型肝炎的标准用药[2],不同患者对干扰素的治疗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耐受性差者可能影响疗程完成。

因此加强护理,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对提高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耐受性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干扰素(IFN )是机体细胞对病毒感染或各种生物诱生作用反应而产生并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现就我院使用的重组人干扰素α-2b 500Iu/支(北京凯因生产)在治疗丙肝时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并就其主要症状提供可行的临床应对措施,旨在引起临床用药的进一步关注。

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入选对象为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50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32±8)岁,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3]。

治疗前经PCR 法检查为HCVRNA 阳性和酶联法检查抗-HCV 阳性并排除其它肝炎病毒感染,用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ALT 异常(正常值1.5倍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6• 临床护理 •
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中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对策探讨
黄金
(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大连 116031)
【摘要】目的观察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中的不良反应以及对护理对策的探讨。

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80例丙型肝炎患者,根据该部分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与护理对策。

结果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患者41例,不良反应症状主要有乏力、关节疼痛、腹部不适、流感样反应等。

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明显得到改善和控制。

结论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采用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控制和改善不良反应症状,促进患者身体健康的恢复,值得临床大力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9)27-0366-01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1],主要经针刺、输血、吸毒等途径传播。

在我国丙肝传播已经越来越严重,但因症状隐匿,许多人感染丙肝病毒后并不自知,发现时后果已经很严重了。

为研究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和护理对策,现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80例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80例接受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为(35.2±6.6)岁。

所有患者经HCV-RN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并确认为丙型肝炎。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具体如下:给患者肌注聚乙二醇干扰素[派罗欣,180 μg /(0.5 mL•支)]每周1次,每次1支,疗程3~6个月。

持久疗效为25%~40%。

过敏体质,特别是对抗生素有过敏者应慎用。

用药过程中如发生过敏反应则立即停药,并予以相应治疗。

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2]。

用药期间每2周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血常规及肝功能进行检查、每2个月对血象、血清病毒学指标等进行检测。

用药期间应根据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调整护理方案,实施针对性护理[3]。

针对性护理主要包括以下:①用药护理。

用药前向患者详细介绍药物的名称、作用、剂量、给药途径、用药疗程、不良反应,使其对所用药物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②心理护理。

在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时,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尤为重要,通过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引导,可以改善患者后期的负性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进行治疗,并认识到不良反应只是暂时性的,不要过分紧张,引起情绪波动。

③针对不同不良反应实施针对性的护理。

针对出现乏力症状的患者应指导患者避免劳累,规律作息,注意卧床休息,劳逸结合,改善身体素质。

针对出现关节疼痛的患者应指导患者适当锻炼疼痛关节,并进行轻度的按摩,缓解关节疼痛。

针对腹部不适的患者应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减轻肠胃负担,必要时可口服止疼药物。

针对感冒发热等流感样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应及时发现,并嘱咐患者多休息,多喝水,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退烧药物。

2 结 果
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患者4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25%其中乏力10例(12.50%)、关节疼痛12例(15.00%)、腹部不适8例(10.00%)、流感样反应11例(13.75%)。

通过针对性护理,以上产生乏力、关节疼痛、腹部不适、流感样反应等不良反应症状的患者病情大多数有所好转,不良反应患者人数降至12例(15.00%)。

3 讨 论
干扰素是一类糖蛋白,它具有高度的种属特异性,故动物的干扰素对人无效,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抑制细胞增殖、调节免疫及抗肿瘤作用。

干扰素(IFN)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4]。

干扰素制剂的分类,按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利用基因工程生产的重组α-干扰素和人自然干扰素两大类。

聚乙二醇干扰素是相对于常规干扰素在药代动力学和用药频次上有很大改进的一种干扰素,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在治疗丙型肝炎方面显示出了令人鼓舞的效果。

针对性护理是指针对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专门化的、优质的护理方案,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不同反应状况,及时调整护理方案,以求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为有效的治疗。

根据本次研究数据显示,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患者41例(51.25%),其中乏力患者10例(12.50%)、关节疼痛患者12例(15.00%)、腹部不适患者8例(10.00%)、流感样反应患者11例(13.75%)。

通过针对性护理,以上产生不良反应症状的患者病情大多数有所好转,不良反应患者人数降至12例(15.00%)。

综上所述,针对丙型肝炎患者实施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具有显著效果,虽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通过针对性护理可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值得临床大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颖颖.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中不良反应的观察与
护理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2):276-277.
[2] 李素娣.128例儿童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不良反应的观察
与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7,24(3):403-404.
[3] 许敏.干扰素治疗180例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护理
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7):281-282.
[4] 代俊英.聚乙二醇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慢性丙
型肝炎疗效观察及不良反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
(54):78-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