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合集下载

佛教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佛教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佛教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内容提要: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对世界的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方向的呼吁与展望。

佛教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思想对于民族团结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和谐社会佛教思想作用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贯坚持和深刻认识。

和谐社会是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和谐、安详、稳定、有序的状的社会。

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步进行,其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特色,是民族精神的源泉,因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

民族文化蕴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佛教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佛教思想对于民族团结和构建和谐社会,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一、“缘起论”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因缘观,他是佛教理论体系的基石,佛经云: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次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内因与外缘和合而成。

因缘离则事物散,因缘聚则事物合。

同时,一事物的因可成另一事物的缘,一事物的缘又可成一另事物的因,因与缘总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事事物物也总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如一张网,牵一点动全身,一荣共荣,一损俱损。

为此,人类社会之间也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应当同舟共济,互相帮助,同甘共苦,因缘观是佛教界“实现社会和谐”在教义上的源头活水,是与提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相通的。

作为佛教基本教义和佛教伦理思想理论基础的“缘起论”,认为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由种种条件和合形成,不是孤立的存在。

在现代视角下,缘起论含有世间众生相依相存的道理,世界既然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每一个体、每一部分都不是一个“孤岛”,都要依赖于其他部分或他人、他类才能存在并发挥作用1。

这就要求人类需要以一种全面的眼光把人视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生态关系网络中的一点,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并对他人、他类给予普遍的关爱,促成世界和人类的和谐、持续发展。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自东汉时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扎根、发展,并迅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信仰的宗教,长盛不衰。

两千年来,群众基础深厚的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思想、文学、艺术、语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熏陶,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

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分别说明。

一、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中国哲学从产生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相互斗争的历史。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其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禅宗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在此过程中,儒佛道三家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在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结为一体。

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也是在批判佛教哲学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到明清之际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可以说汉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离不开佛教思想史,而且成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浩瀚的佛教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故事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像文殊问疾,拈花微笑都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素材。

而有的则成为现在耳熟能详的成语:聚沙成塔、刀头舐蜜等。

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这些诗赞美佛寺风光,歌颂僧俗有宜,有不少写得相当精彩和生。

唐宋以来,名僧的社会地位很高,文人纷纷为他们树碑立传,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

以艺术风格而论,般若和禅宗思想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

诗人王维、韦应物奉佛最盛,王维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最初隐居终南别业,后在宋之问的别墅,优闲自在,吃斋奉佛,更被最后世尊为“诗佛”。

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

著名的如寒山、皎然、文莹、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佛教对中国艺术,尤其是绘画和雕塑的影响。

1、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中国的石窟艺术是它们的继承和发展。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的文学、绘画、雕塑等领域提供了新的创 作灵感和题材。
佛教对民俗信仰的影响: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 民俗信仰和民间传统。
佛教对道德伦理的影响:佛教提倡慈悲、宽容、忍耐等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的道德 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第五章
佛教在中国文化 中的地位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佛教对中国哲学思 想的影响,丰富了 中国的思想宝库。
佛教对中国文学艺 术的影响,促进了 中国文化艺术的发 展。
佛教对中国民俗文 化的影响,丰富了 中国的民俗文化。
佛教对中国社会生 活的影响,影响了 中国社会的方方面 面。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佛教对道德伦理的影响
佛教倡导慈悲与 仁爱,强调对他 人的尊重和关心, 影响了中国文化
的道德观念。
佛教提倡因果报 应、轮回转世, 引导人们注重行 为准则和道德规 范,对中国传统 伦理思想产生深
远影响。
佛教强调内心修行 和自我超越,引导 人们追求道德完善 和精神升华,对中 国文化中的个人修 养和人格塑造产生
第三章
佛教对中国文化 的影响
佛教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佛教的禅宗思想对宋明理学 的影响
佛教的因明学对逻辑学的影 响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哲学 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佛教的慈悲与平等观念对社 会道德的影响
佛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丰富了文学艺术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审美观念和风格 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哲学思想:佛教 的哲学思想对中 国古代哲学体系 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如禅宗的兴
起和发展。

佛家文化与思政

佛家文化与思政

佛家文化与思政佛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

佛教思想强调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通过修行来达到超越人世的境界。

在中国,佛教的传播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的融入也让中国的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本篇论文将探讨佛教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其核心价值观、对文化的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挑战。

佛教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佛教思想源于古印度的文化环境,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由印度的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起源于印度的中部地区,当时印度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矛盾激化,人们的生活困难,思想上也在寻求新的出路。

悉达多在反思生命意义和苦难的本质时,创立了佛教。

佛教思想于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随着汉武帝的统治,佛教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时期的影响和变革,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在中国的流行不仅是因为其本身的思想魅力,也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密切相关。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和中国的儒、道、法家等文化互相交流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也经历了波折和变革。

唐朝时期佛教曾经盛极一时,但到了宋朝时期,由于一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佛教面临着衰落的局面。

明清时期,随着禅宗和律宗的兴起,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新的发展。

当代中国,佛教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关注,佛教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益显现。

佛教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佛教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佛法、菩提、般若。

其中,佛法是指佛教的教义和法则;菩提是指悟道、证道、修行和成佛的过程;般若是指了解和体悟世间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佛教思想强调生命的无常和苦难,认为一切众生都处于轮回转世的循环中,只有摆脱轮回才能得到解脱和超脱。

佛教思想主张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强调内心的净化和修行,追求智慧和慈悲。

佛教对当代人思想的影响

佛教对当代人思想的影响
浅析佛教对当代人思想的影响
———————————————————————————————— 作者:
———————————————————————————————— 日期:
浅析佛教对当代人思想的影响
摘要:佛教作为由外国传入的宗教,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之后,不断地经由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且深刻的影响。直到今天,即使不信仰佛教的人,佛教的思想也同样的影响着人们对于伦理,社会等等的看法。
佛学的音乐产生于最简单的法器之中,最早是诵念佛经的伴奏。后来人们发现这种声音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于是就把佛学的音乐单独的抽离出来,形成了新的音乐形式。这类佛乐的旋律起伏不大, 节奏简单, 没有大起大落的音浪, 通过反复的唱颂、唱念, 使内心的情感、情绪平稳而达致平静。在佛教音乐中体验的“净”, 则是绝去一切妄念的精神澄炼和在幻象中呈现的随缘自在的真如世界; 而在那“静”中, 体验的是有着盎然生机, 有着安闲自在、超然自得的心理状态。平和的音调可以使人保持正常、清醒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更能净化身体内的水, 使体内的水结晶变得更美丽, 令人身心和谐顺畅, 保持神清气爽的精神状态, 利于工作、学习和生活。
所以,在论述的过程中,我们不局限于对于佛教经典的摘抄和理解,更多的是利用一些现实中普及化了的佛教的观点来作为我们的论据。并非是没有论据,只是我们论证的是佛教的影响,而不是宗教本身。
佛教对当代人思想的影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佛教思想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
人们接受一个事物,选择对齐的态度,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最早是依赖于审美的好恶而不是理性的分析。佛教之所以能被人们接受,在于他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被人们接受。
我的一个同学并非佛教徒,但是他的手机中就存放着很多佛教的音乐,据他自己说烦躁的时候听一听,可以有豁然的感觉,放在这里算是一个不严谨的例证。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在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佛教开始由西域传入中国。

从此中国的宗教、哲学、伦理、建筑雕刻、语言文学以及生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在哲学方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对我国原有的哲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而佛教的其它体系“三谛圆融”等学说,大大丰富了中国的哲学体系。

在宗教方面,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儒、道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互动中,最终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佛教。

佛教以其特有的教义教导人们要空灵、空寂、空无,不要怨怨相报,忍耐人间百般苦,以求西登极乐世界。

另外,佛教以其浩如烟海的宗教文献和其宇宙论及其精密的宗教仪规,大大地扩展了中国人的精神领域。

在伦理方面,佛教加强了中国人传统道德的若干特点,包括仁慈及重视人命在内,并且使这些特有的德性更进一步,而力主重视一切有生命之物。

所有中国的教派和学派,诚然都是劝导我们应该仁慈及爱好和平。

但每一学派都有一种显著的人性上的缺点。

然而,自从佛教传入了中国,中国的伦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杀生方面,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万物皆生命,认为杀生不仅是一件不人道的事情,更是神所不允许的事,佛的教义是怜惜生命的。

在建筑雕刻方面,佛教的影响特别显著。

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出现了完全源自印度的宝塔,并且随处可见。

在佛教未传入之前,我们是从来都没有这东西的,它是由印度的圆顶宝塔略加修改而成。

这一种建筑形式,大大的增加了我们山川景色的自然之美。

另外,在雕刻方面,中国古代只有石刻,在佛教未传入中国之前是没有立体的雕刻的,而佛教在这一方面却带来了立方体的雕刻。

这一种立方体的雕刻首先出现在宗庙之中,随后出现在人民百姓的生活之中,如桥上的浮雕,生活饰品的雕刻等。

佛教与道教在中国社会与文化中的作用

佛教与道教在中国社会与文化中的作用

佛教与道教在中国社会与文化中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共存的国家,其中佛教和道教作为两大主要宗教,对中国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两个宗教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最早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

自那时起,佛教就与中国文化交融,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特色。

佛教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慈悲心来摆脱痛苦和追求解脱。

这种信仰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传播了佛法的智慧,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佛教寺庙成为人们寻求心灵安宁的场所,也成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修行理念和慈悲心态对于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起源于先秦时期。

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和修炼内丹的境界。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即宇宙的法则和道德准则。

道教在中国社会与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道教的修炼方法和道德观念对于中国人民的心灵寄托和道德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强调个体的内心修行和修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

佛教与道教在中国社会与文化中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渗透到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

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与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艺术和道教艺术。

佛教艺术以佛像、壁画和石刻等形式展现,道教艺术则以道观建筑和道教画等形式呈现。

这些艺术作品既是宗教信仰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佛教和道教的哲学思想也对中国的文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缘起性空”和道教的“无为而治”等思想观念,都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哲学思考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除了对文化艺术的影响,佛教和道教还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教育和慈善事业的角色。

佛教和道教寺庙既是信仰场所,也是教育机构和慈善组织。

寺庙中的僧侣和道士不仅传授宗教知识,也承担着教育和慈善工作。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摘要:佛教,作为宗教的一种,源远流长,它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并不是单一、孤立着发展的,而是与我们所特有的传统文化相互吸收、相互斗争。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佛教也逐步成为了中国式的宗教,并且尽情地在中国的文学领域里绽放异彩.。

佛教教义借助文学的形式得到广泛传播,在中国生了根,而中国文学也受其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而呈现出了佛教融入文学之中的一种发展态势。

关键词:佛教;文学作品;文人思想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学里面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自东晋以后,佛经在中国的翻译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从而使中国文学的内在思维和表现形式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佛经中很多富有深刻智慧和人生哲理的故事也都大大地开阔了中国文人之士的眼界,使他们的思想境界得以提高。

而与之相伴着的,则是文学体裁在某种程度上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比如明清白话小说的形成。

在我国古代留下的许多与佛教有关的文学作品中,尤其被人们所熟悉的就是《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

它的结构宏阔精美,语言也诙谐幽默,充满了各种神奇丰富的想象,在中国小说史上可谓是独树一帜。

《西游记》还蕴涵了丰富的宗教思想,它的故事情节、主要角色等都包含着大量的宗教信息,客观地反映了佛教与道教之间既合作交融又暗争正统的微妙关系.因而,从宗教发展和融合的角度研究《西游记》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解读其现实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

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对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的影响。

从另一方面来说,佛家讲求的是因果报应以及六道轮回等思想,而这种思想也正是《西游记》的主旨之一,这是佛教对名著本身内在影响的又一体现。

而具体说来,比如书中最主要的角色孙悟空,他本乃天地之生灵,却因大闹天宫而犯下弥天大错,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

本以为从此结下厄运,但之后又因护送师傅西天取经有功而最终修成正果;再比如唐僧,只因一次没有认真听取佛祖讲法而被罚轮回转世,但最后却也成了东土大唐的玄奘大师得以去西天求取真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佛教的伦理思想是佛教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最初是在印度古代社会的某些发展形态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古代印度部分宗教信徒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看法。

这种伦理思想开始主要是在南亚地区发生着影响。

后来,随着佛教传播地域的扩大,它的影响也不断扩大。

目前,它在中国等亚洲的大部分地区,甚至在亚洲外的不少地区都有影响。

佛教的伦理思想是东方伦理思想的基本形态之一,在世界伦理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拟对这一伦理思想的基本观念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佛教伦理思想的基本观念
佛教伦理思想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但其基本的原则或可涵盖大部分内容的纲要则不多。

在笔者看来,可主要概括为三条,即:平等观念、克己观念和慈悲利他的观念。

(一)平等观念
佛教在印度不是产生最早的宗教,而且在印度历史上通常也不是占主导地位的宗教。

在印度历史上产生较早(早于佛教)的是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及后来由其演变而成的印度教是印度历史上通常占主导地位的宗教。

婆罗门教反映了印度社会里四种姓中的婆罗门种姓阶层的意识形态。

这种宗教主张:吠陀是天启的,祭祀是万能的,婆罗门种姓是至上的。

在佛教产生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的思想界一直为婆罗门教所主宰。

印度社会中流行的伦理思想是婆罗门教的伦理思想,它在总体上要维护种姓制度,坚持在诸种姓中婆罗门第一,下等种姓要服从上等种姓。

这种状况一直到了佛教产生后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佛教在产生时主要代表了印度四种姓中属刹帝利和吠舍种姓的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政经利益和主张。

佛教(特别是早期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观念。

认为人的高低贵贱并不是由于人的出身,而是由于人的行为。

出身卑贱的人一样能成为贤人。

如《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五中说:“不应问生处,宜问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贱生贤达。

”《长阿含经·小缘经》中说:“汝今当知,今我弟子,种姓不同,所出各异,于我法中出家修道,若有人问:汝谁种姓,当答彼言:我是沙门释种子也。

”佛教在这里明显是主张一种平等的观念。

即反对婆罗门教的四种姓不平等理论。

不过,客观地说,佛教反对种姓间的不平等是有一定限度的,它主要强调无论种姓高低都毫无例外地有权利加入佛教组织,修习佛法。

它的种姓平等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把佛教的影响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中去。

佛教并不是从根本上反对种姓制,它不可能真正开展一场消除种姓制度的社会改革运动。

尽管如此,佛教的这种在一定范围内反对种姓不平等的观点在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对印度正统婆罗门教视为神圣的种姓制度有所触动。

早期佛教的这种在一定范围内的平等观念确定后,对佛教总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该教在后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佛教的许多基本理论及教规与其在伦理思想上的平等观念是一致的。

例如,在基本理论方面,佛教(特别是早期佛教)反对在事物中有一最高的实体或主宰体。

这和婆罗门教是完全不同的。

婆罗门教认为在一切事物中有一最高的本体或主宰体——梵,认为万物以梵为根本,梵是不变的,永恒存在的。

而佛教(特别是早期佛教)则认为,不存在一个万有的主宰体,事物是缘起的,是互为因果的,互为条件的。

不仅一般的事物中没有这种主宰体,而且在人或人生现象中也没有这种主宰体。

如佛教把人分析为“五蕴”,即色、受、想、行、识。

这五种要素在佛教(小乘佛教)中无高低主次之分。

佛教的这种无主体或“无我”的理论与其在伦理思想上的平等观念显然是相呼应的:既然万有中没有主宰体或一切的主体,又怎么可能会在社会中存在一个永远高于其他种姓的最高种姓呢?
再如,在佛教的教规方面,也体现了其在伦理思想中的平等精神。

佛教教规中
规定了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

无论是杀生还是偷盗或邪淫都是对他人的侵犯,其行为都是建立在一种别人与自己不平等观念的基础之上的。

如婆罗门教中的一些派别虽然也讲不杀生和不任意拿走别人的东西等,但这主要是适用于相同种姓之间,而在上等种姓对待下等种姓时,则不受此限;上等种姓在许多场合可以任意处置下等种姓或其物品,包括伤害下等种姓的生命。

佛教对于这种不平等的观念是坚决反对的。

(二)克己观念
这里所谓“克己”即克制自己,特别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意识。

“克己”是我们在此处对佛教这方面伦理观念的概括。

佛教学说中与克己观念直接相联系(或作为克己观念的直接表现形态)的理论有不少。

例如佛教有关“三毒”的理论、有关“三学”的理论等都包含着克己的观念。

佛教认为,人之所以陷入生死轮回的痛苦之中,与人总是为“烦恼”所缠绕有关。

烦恼有多种,但其中主要的有三种,即所谓“三毒”。

三毒具体指“贪”、“瞋”、“痴”。

解释三毒的佛典很多。

如《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一中说:“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

三毒为一切烦恼根本。

”不难看出,三毒的产生都与对“我”的执著有关。

按照佛教的一般看法(特别是早期佛教),人生现象中是没有“我”的,但人由于无知或无明而认为“有我”。

这样,对自认为世俗世界中有益于“我”的事情就贪恋并追求,对自认为世俗世界中不利于“我”或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包括与之相关的他人)就憎恨,贪和瞋的基础则是无知或无明,这也就是所谓“痴”。

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消除三毒也就是消除烦恼。

这也就是要“克己”。

在三毒之中,灭除“贪”就是典型的克制自己。

佛教要求信徒克制自己对外物的贪欲,克服自己对财富、权利、地位、名声等的贪欲。

佛教的根本教义四谛中也涉及了“贪”的问题。

如“集谛”是指认识到造成痛苦的原因是爱欲或贪欲,“灭谛”是指认识到应当消除这爱欲或贪欲。

三毒之中的“瞋”与“贪”相关。

自己的贪欲不能满足,自然就生愤恨之心,对阻碍实现自己欲望的人或事不满或憎恨。

在佛教看来,必须克制或消除这种“瞋”。

否则是不能摆脱轮回达到解脱的。

三毒之中又以“痴”为根本。

佛教的不少根本教义中都涉及到“痴”。

如在“十二因缘”中,最初的环节是“无明”,无明引生其他十一个环节,如果消除了这无明,则人的生死轮转(轮回)也就消灭了。

因而消除“痴”对“克己”具有重要的或根本性的意义。

在佛教理论中,关于如何克己的具体方法,直接论及较多的是所谓“三学”。

三学即戒、定、慧。

“戒”就是佛教的戒律或戒条,是信徒必须遵守的规则,佛教以此来约束信奉者的行为。

凡是虔诚的佛教徒都把戒律作为克制自己贪欲、戒除不良行为的准则。

佛教的戒有多种或不同阶段,如可以分为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

佛教的戒一般收在各种“律藏”之中。

如较重要的《四分律》中规定了比丘戒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

“定”也可以说是一种克己的方法,主要是抑制自己的心作用,使身心安定,止息种种意念或思虑,将精神集中于事物的实相之上。

“慧”实际也包含着克己的内容,即克制自己的错误的或无知的观念,学习并达到佛教的特殊智慧。

由于佛教中有不同的分支或流派,因而戒、定、慧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派别中会有所区别。

大乘佛教中的“六度”或“十度”中有不少成分涵盖了小乘的“三学”,但具体解释或含义有很大区别。

克制自己的方式有不同。

(三)慈悲利他观念
佛教讲“平等”,讲“克己”,就自然也要讲“慈悲利他”。

在“慈悲利他”中,“慈悲”是佛教一直讲的,而“利他”则主要是在大乘佛教形成后才大力强调的。

慈悲也可分开讲,“慈”指使众生快乐,给他们幸福,“悲”指去除众生的苦恼,使之摆脱痛苦。

《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七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慈悲在一些佛教典籍中被分为三种:一是众生缘慈悲心,以一慈悲心视十方五道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侄,常思与乐拔苦之心。

这种慈悲心多在凡夫或有学人未断烦恼之时产生。

二是法缘慈悲心,已断烦恼之三乘圣人,达于法空,破吾我之相、一异之相等,但怜众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乐,随其意而拔苦与乐。

三是无缘慈悲心,这种慈悲只在诸佛之中,诸佛之心不住于有为无为性之中,不住于过去、现在、未来世之中,知诸缘不实,颠倒虚妄,故心无所缘,但佛以众生不知诸法实相,往来五道,心住诸法,取舍分别,故心无众生缘,使一切众生自然获得拔苦与乐之益。

(参见《大智度论》卷第二十等;参见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164-1165页)
佛教的慈悲不仅指要对自己之外的他人慈悲,而且有时也指要对一切有生命之物慈悲佛教的不杀生等戒规就具有这方面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