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牛马司矿区水井头煤矿沉积相与沉积旋回分析

合集下载

牛马司水井头矿粉砂岩分级加载条件下的流变特性

牛马司水井头矿粉砂岩分级加载条件下的流变特性
r o ̄
: +
n01 0









t+ ( 1一e ). 一
/  ̄ 2
() 3
时问 , h
Kl
叼1
2 3 2 伯 格斯 体模 型特 性 分析 ..
图 6 o =2 a 实验 数 据 及 其 拟 合 曲线 r 1MP 的
时 间, h
图 2 位 移 一时 间 曲 线
F g 2 The c r e o s a e n i. u v fdiplc me t— tme i
为 了便 于 对试验 结 果 进 行分 析 , 位 移 一时 间 曲 将
变特性
2 3 伯格 斯 模型 的分 析 .
2 3 1 伯 格 斯模 型 的本构 方程 ..
时 的 弹 性 阶 段 , 时 弹 性 体 1发 生 变 形 , 变 量 为 此 应 o/ . r K 随着 时 间的 推移 , 变 逐 渐增 大 , 性 体 等速 蠕 。 应 粘
Q0 3 2
O 3 D2
(c 1 眨2 -
变. t=t 在 时卸 载 ( =0 , ) 伯格 斯体 有 一 瞬时 的 回
3 9
该仪器的主要用于岩石的强度测试 、 岩石的三轴流变 、
松 弛试验 和剪 切流 变试验 , 向最大 试验 力为60k 轴 0 N,
测力 分辨 率 为 2 测 力 有 效范 围为 4 6 0 k 最 0 N, 0~ 0 N;
线转 化 为 应 变 一时 间 曲 线 , 其 位 移 转 化 为 应 变 , 将 如式 ( ) 1.
更 加 明显 .
2 o 4 o 6 0 { ; 0 10 0

贵州某煤矿地质特征及沉积相分析

贵州某煤矿地质特征及沉积相分析

贵州某煤矿地质特征及沉积相分析煤矿区位于贵州省北部遵义县、仁怀市境内,地处云贵高原偏东北斜坡地段,北与四川盆地南缘斜坡毗邻。

区内总体地势北部高,南部低,一般标高为900m~1200m,最大标高1561.7m,最低标高510m 左右,最大高差1051.7m,一般高差在200m~300m。

属中中山切割碳酸盐岩岩溶地貌及碎屑岩侵蚀地貌。

目前在该区内矿业开发主要以煤炭为主,其次为硫铁矿,煤矿生产规模以小型为主,个别为中型。

区内分布有14个煤矿采矿权,1个硫铁矿采矿权。

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和区域资料总结,对该煤矿进行较为系统的地质及含煤岩系特征及沉积相研究,旨在深入了解贵州含煤岩系时空分布及岩相古地理变迁,对于区域的煤资源远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1.区域地质背景除黔东南以外,贵州大部属扬子淮地台。

面积约15×104km<sup>2</sup>,分布广泛,矿区位于贵州省北部遵义县、仁怀市境内,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带。

矿区周边区域内出露地层自老至新为南华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第四系。

其中,缺失泥盆系及石炭系,以二叠系、三叠系分布较广,奥陶系、志留系次之,南华系、震旦系、寒武系仅见于背斜的核部地带。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为区域含煤岩系,煤系中含较稳定可采、局部可采煤层3层~4层。

区域内主体构造线呈北西向展布,主要构造为仁怀背斜、长岗向斜及娄山背斜。

背、向斜褶皱构造中均发育有次级的背、向斜褶皱而构成复式褶皱构造,且总体上具有较明显的旋扭特征。

次为在褶皱轴部地带发育与褶皱轴向同组向的高角度正、逆断层。

区内除煤矿外,尚有黄铁矿、磷矿、石灰岩、白云岩等矿产的产出。

其中,具有工业价值的矿种主要为煤、硫铁矿。

煤矿主要分布于下石炭统九架炉组、上二叠统龙潭组、下侏罗统香溪组地层中,以龙潭组为主。

龙潭组煤类均为无烟煤,在县西部山盆、芝麻、平正、枫香、泮水等乡镇范围内。

水井头煤矿瓦斯地质规律及突出临界值确定

水井头煤矿瓦斯地质规律及突出临界值确定
中图分 类 号 : T D 7 1 2 . 2 文献 0 1 5) 0 5 — 0 0 3 1 — 0 3 2 . 1 地 质构 造对 瓦 斯赋 存 的影 响 水 井 头煤 矿 位 于 牛 马司 向斜 东 南 翼 ,东 翼 地层

出事故。 矿 井 现 开采 2号 煤层 ,煤 层 厚度 0 - 3~3 . 5 m, 平 均1 . 9 m, 倾角 0 。~ 8 0 。, 局部为急倾斜煤层 , 煤层赋 存不稳定。 工作 面采用走向长壁炮口采煤法 , 全部垮 落 法管 理 顶板 。
2 瓦 斯 地 质 规 律
瓦 斯 是伴 随着 煤 层 生 成 的 , 存在于煤层中 , 所 以 瓦斯 赋存 与地 质之 间有 一定 的关 系 , 瓦斯地 质 对于解 释瓦 斯 的赋存 规律 有重 大 的指 导作用 I 1 l 。煤 层 影 响煤 层 瓦斯含 量 的主要 因素有煤 层埋 藏深 度 、 煤 层 和 围岩 的透 气性 、 地质 构 造 、 岩 浆岩 和水 文地 质条 件等 翻 。
l 矿 井 概 况
水井 头 煤 矿位 于 湖 南 省邵 东 县 境 内 ,地 理 坐标 为东 经 1 1 1 。4 0 , 北纬 2 7 。1 8 。 水 井 头煤 矿 2 0 0 6 年核 定生 产 能力 为 1 3万 ,矿井 采 用立 井 开拓 , 布 置一 对 主 、副立 井 ,全 矿 井划 分 三 个 水平 ,分 别 为 5 0 m水 平 、 一 3 0 0 m 水平 和 一 5 0 0 m 水平 。水 井 头 煤矿 为煤 与 瓦 斯 突 出矿井 ,历 年来 发 生 多 次煤 与 瓦 斯 突
瓦斯 灾 害是矿 井 的重大 灾 害 , 瓦斯 爆 炸和煤 与 瓦 斯突 出等 灾 害 已经 成 为制约 生产 、 威胁 人员 安 全 的重 大 问题 , 往 往造 成 严重损 失 。分析 和 掌握 水井 头煤矿

马田矿区(深部勘探区)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浅析

马田矿区(深部勘探区)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浅析

马田矿区(深部勘探区)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浅析马田矿区含煤地层为湘南晚二叠统龙潭组,通过对马田矿区深部煤层特征岩相组合和富煤规律的分析、研究,其聚煤环境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富煤带总体呈南北向,与海岸线平行,并向海和陆方向煤层变薄。

标签:煤层沉积环境聚煤规律1沉积环境马田矿区含煤地层为湘南晚二叠统龙潭组,在早、晚二叠世之间,由于东吴运动影响,地壳上升,海水向东大幅退缩,在早二叠纪当冲组沉积了一套滨海相的硅质岩。

在晚二叠纪龙潭组下段沉积了一套海陆交互相的地层(见图1),龙潭组下段分别由泻湖海湾—潮下泥坪—潮上泥砂坪—潮道砂组成,岩性为粉砂岩、砂质泥岩、细砂岩、中粒砂岩;砂岩层中见断续波状层理,平行层理,含星点状黄铁矿结核;粉砂岩、砂质泥岩为水平层理,含“龟背”状菱铁质结核,产介形虫等微体动物化石,显现为近海相的泻湖、潮坪环境。

龙潭组下段下部(泻湖海湾—潮下泥坪)为不含煤段,龙潭组下段上部(潮上泥砂坪—潮道砂)因陆源补偿不足,含不可采的2~3层薄煤层及煤线。

马田矿区龙潭组上段为三角洲相,6煤基底为上三角洲相分流河道及分流间湾,期间形成的泥炭沼泽陆源补偿充足是成煤、聚煤的良好环境。

在6煤底的粉砂岩、砂质泥岩、细砂岩中产大羽羊齿、焦羊齿等植物根、茎、叶化石,砂岩层中见波状层理及平行层理;粉砂岩、砂质泥岩为缓波状水平层理。

龙潭组上段5煤层~1煤层的地层为前三角洲相即三角洲前缘的砂洲、砂坝,期间的泥炭沼泽均是在震荡旋回的海进过程中形成的。

5煤基底为前三角洲相后缘,期间形成的泥炭沼泽陆源补偿较为充足,是成煤、聚煤的较好环境。

5煤底板有多层2~3cm 菱铁质结核,产腕足类(舌形贝)化石;砂岩层中见波状层理及水平层理,粉砂岩、砂质泥岩为缓波状水平层理。

1~3煤基底为前三角洲相前缘的砂洲、砂坝,为震荡旋回的海进过程形成的泥炭沼泽,而陆源补偿不充足,成煤、聚煤环境不稳定。

1~3煤底板粉砂岩、砂质泥岩中含有多层透镜状、似层状菱铁质结核;中粒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均为缓波状水平层理,产舌形贝(Lingula sp)未种,及科达类(Cordaites sp)植物根茎化石。

【VIP专享】2013年达标规划

【VIP专享】2013年达标规划

湖南省黑金时代牛马司矿业公司铁箕山煤矿2013年质量标准化达标规划二○一三年铁箕山矿二〇一三年质量标准化达标规划为了夯实安全生产基础,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要求,进一步加强我矿安全生产管理,夯实安全基地,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锻炼队伍,提高职工素质,进一步提升综合管理水平,树立良好形象,使我矿井上下及工业广场面貌有明显改善,结合我矿实际,特制定《二O一三年质量达标规划》。

一、指导思想树立质量标准化达标新观念,由静态达标向动态达标转变,由结果达标向过程达标转变,进一步延伸扩展质量标准化内涵,由单纯的物的状态达标向人的作业行为、知识技能、思想观念与物的状态同时达标转变,以此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

二、总体目标1、坚决实现安全生产,杜绝重伤及二级以上非伤亡事故,轻伤比同期下降30%。

2、严格按照“八化”的要求落实到位,矿井整体质量达标达“省二级”矿井;逐步建成安全质量标准化高水平矿井,实现迈入本质安全型矿井行列。

三、组织措施1、为确保2013年质量达标工作顺利开展,矿井成立以矿长为首的质量达标领导小组。

组长:朱剑秋、金庆明副组长:黄飞云、刘水平、陈能通、黄飞跃、邓育平、黄峰、龙自力成员:区长、生产科、安监科、机运科、综合科管理人员2、达标工作具体由黄峰负责,质量达标办公室设生产技术科,李毅任达标主任,王思华负责质量达标管理日常工作。

3、达标小组成员具体分工:①金庆明、彭礼义负责地面各项达标工作。

②陈能通、尹向辉负责机运专业的达标工作。

③刘水平、李如、负责“一通三防”质量达标工作。

④邓育平、黄飞跃、黄峰、龙自力、刘叶新、肖正丰、谢厚求负责井下各采掘工作面的质量达标工作。

⑤黄飞云、刘宏达负责抽采达标工作。

4、区域联责人员安排:①、522区域:-50大巷→主石门→312上车场→312轨下山→522上车场→522轨下山→-620车场→5224风巷→-670车场→5223瓦斯抽放巷→5224机巷;联责人:肖正丰、尹向辉、何永星、伍玉勤、彭必进、刘宏达、贺小健、郑和喜、姜加武、刘叶顺及此区域的采掘队干;②、412区域:312-300东大巷→412上车场→412轨下山→-490车场→4227风巷→4227工作面→4227运道→4227(3)底板大巷→4227运输大巷→-570车场→422轨下山→422上车场联责人:肖正丰、李毅、赵伟、肖光、李启强、张爱平、林建平、林彰彪、彭三友及此区域的采掘队干;③、4422区域:-50西大巷→322上车场→322轨下山→322下车场→-300西大巷→4422风巷→4422工作面→4422运道→4422轨下山→4422上部车场联责人:刘叶新、宁光辉、王思华、胡光平、李振军、陈亦农、申小林、杨利刚、宁如良、胡波及此区域的采掘队干;④、442区域:222-300运输大巷→442上车场→442轨下山→-350车场→4423风巷→4423(6)工作面→4423运道→4423(7)沿煤运道→4424底板瓦斯抽放巷→442-450大巷联责人:刘叶新、王武林、李如、吴聪华、周绍伟、谢华辉、邓金源、李跃奇、周义军、沈程俭及此区域的采掘队干;⑤、地面及50大巷:地面各工间→综合楼→值班室→加工厂→班中餐食堂→副井→副井底联责人:孙宽喜、彭礼义、唐漠权、何江林、邓戎、张小平、彭矿民、尹向阳及在地面队队干。

含煤沉积体系和相概述

含煤沉积体系和相概述
煤层的成因特点与聚煤作用。
§1 含煤岩系及其旋回特征
4.煤系旋回结构的成因分析 煤系旋回结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沉积成因、构造成因及气候变化成因。 ①沉积作用因素是指在一种沉积体系内部,其沉积、搬运能量所发生的周期性变
化。
如河道的曲流迁移作用所引致的周期变化;决口扇沉积中 的周期性洪泛变化中;潮汐沉积中,由于涨落潮所引起的 周期性变化;水下重力流的周期性变化;冲积扇沉积中间 歇性水流、脉冲流等的周期性变化;三角洲沉积中,在进 积、退积中三角洲朵叶的迁移、摆动等周期性变化等。
§1 含煤岩系及其旋回特征
② 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所形成的旋回结构也是多样的。 如冰川作用和冰川消融作用的交替,影响大区域或全球的海面升降变化,因而 造成滨岸沉积的旋回层序。 ③ 地壳运动因素引起的旋回结构往往分布范围较广,规模较大。 与造陆运动的不同周期升降有关。水平方向的地壳构造运动也可引起沉积作用 的周期性变化。
§1 含煤岩系及其旋回特征
三、煤系的旋回结构
1.含煤沉积旋回 煤系的旋回结构是煤系的重要特征,它反映了煤系沉积层序中有共生关系的岩性、
岩相等特征有规律的重复交替现象。 2.旋回的类型
反映煤系旋回结构的岩层特征多种多样。例如,根据岩石的粒度特征,称粒度旋回, 依据岩层的厚度、层理类型,称为层序旋回,也有的仅依据岩石类型特征等。综合运 用多种岩层特征确定出沉积相,从而反映出的旋回称为沉积相旋回。
§1 含煤岩系及其旋回特征
3.煤系旋回的划分
①传统的美国学派将旋回底界选定 在有冲蚀作用的河道砂岩之下; ②欧洲学派将旋回的底界定在煤或
美 国 相学 派
P A A5P A4Fra bibliotekT P欧 洲 学 派
E6
三 角 洲 学 派

湖南省关帝庙地区沉积变质型铁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

湖南省关帝庙地区沉积变质型铁矿地质特征与成矿规律
吴云辉(1987—),男,工程师,硕士,421001湖南省衡阳市。
质岩系更容易风化,因此呈现出负地形地貌特征。 区内沉积变质型铁矿具有矿床(点)多、规模大
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关帝庙岩体外接触带南华系富 禄组,其中在关帝庙岩体南外接触带已经发现有祁 东铁矿田,包括庙冲—对家冲矿段、鲤鱼山—三面山 矿段等大中型矿床(图 1)。
研究区岩浆岩发育,出露关帝庙岩体,岩体沿关 帝庙穹窿核部侵入,为印支—燕山期多期次侵入的 深成复式花岗岩岩基,出露面积 260km2,与围岩呈 侵入 接 触 关 系,接 触 界 线 清 楚,多 呈 波 状、锯 齿 状。 接触面产状:东部倾向岩体,其它一般倾向围岩,倾 角 30°~75°不等。由于该岩体比周围的沉积和变
图 2 鲤鱼山—三面山矿段青石板铁矿 ZK801综合柱状简图(1∶200)
78
图 3 祁东铁矿庙冲—对家冲矿段 19#线剖面
2.2.2 矿石特征 矿石矿物 组 要 为 磁 铁 矿、赤 铁 矿,少 量 褐 铁 矿
(表 1),矿石中还有假象赤铁矿、镜铁矿、褐铁矿和 少量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 石英,次 为 黑 云 母、绢 云 母,局 部 见 有 绿 泥 石、硅 灰 石、阳起石、堇青石等矿物。矿石类型主要有:①磁 铁矿矿石,钢灰、灰黑色,粒状结构,块状、条带状、斑 点状或 浸 染 状 构 造,矿 石 主 要 由 磁 铁 矿 (30% ~ 40%,最高 52%),次为赤铁矿(3% ~10%)组成,脉 石矿物以石英为主,含量 30% ~50%,少数 12% ~ 22%;②混合矿矿石,褐红—灰黑色,微粒及细粒斑 状结构,块状、斑点状、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为磁铁 矿、赤铁矿(或 假 象 赤 铁 矿 )、褐 铁 矿、黄 铁 矿 等,脉 石矿物以石英为主,磁铁矿较均匀地散布在微粒赤 铁矿中,部分交代了结晶稍大的赤铁矿;③赤铁矿矿 石,红—褐红色,微粒—细粒及斑状结构,块状、斑点 状、条带状构造,矿石主要由赤铁矿、褐铁矿以及少 量磁铁矿等组成,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赤铁矿分散 在结晶极细的基质中。

湖南省邵东铅锌矿区的热水沉积特征

湖南省邵东铅锌矿区的热水沉积特征

湖南省邵东铅锌矿区的热水沉积特征作者:邓自贤,李欣文,刘峰, 肖旭华,王宇翔来源:《国土资源导刊》2020年第02期文章编号:1672-5603(2020)02-05-5摘要邵东铅锌矿区位于清水塘铅锌矿田东外围,地处贑湘桂上古台坳与湘中加里东坳陷的交汇部位,矿区地层为角度不整合的二元结构,铅锌矿体赋存于寒武系下统(∈1)地层的不整合面之上,受寒武系中上统(∈2+3)浅变质细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地层控制,具有典型的热水沉积特征。

本文是在野外调研和分析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矿区边深部找矿而开展的新探讨。

关键词邵东县;铅锌矿;热水沉积 ;地质特征中图分类号:P618.4 文献标识码:AHydrothermal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Shaodong lead-zinc Mine, Hunan ProvinceDeng Zixian1 , Li Xinwen1 , Liu Feng2, Xiao Xuhua1, Wang Yuxiang1(1.The 303rd brigade of Hunan Nuclear Geology Bureau, Changsha Hunan 410119; 2. Anhua County Natural Resources Bureau, Anhua Hunan 413500)Abstract: Shaodong lead-zinc mine is located in the East periphery of Qingshuitang lead-zinc mine field,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upper paleotai depression in Jiangxi-Hunan-Guangxi and the Caledonian depression in central Hunan. The strata in the mine area are of angular unconformity binary structures. The lead-zinc ore bodies are located on the unconformity surface of the lower Cambrian (∈1) strata and controlled by the Cambrian system in middle and upper (∈2+3)shallow metamorphic fine clastic rock and carbonate rock strata, which are typical hydrothermal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previous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is a new discussion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deep side of the metallogenic area.Keywords: Shaodong county; lead-zinc mine; hydrotheral deposition;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邵東铅锌矿区位于清水塘铅锌矿田东外围,邵东、衡阳、祁东三县交界处,行政隶属灵官殿镇和石株桥乡管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牛马司矿区水井头煤矿沉积相与沉积旋回分析
作者:代杰
来源:《科技风》2016年第18期
摘要:湖南省牛马司矿区处于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的加里东拼合带内,属湘中坳陷区内的湘桂盆地,分别受特底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多期次运动的叠加与改造。

中新生代大地构造演化持续受到古亚洲大陆和库拉-太平洋板块的共同作用及古陆壳板块的拼贴作用的联合影响,区内形成各种成煤期后的定向性构造并对区内原有构造体系进行改造,其中新生代以来,由于地台的强烈上升,导致研究区沉积方式由海相沉积转为内陆盆地沉积[ 1 ]。

关键词:沉积相;水井头煤矿
1 矿山沉积相分析
“沉积相”是古代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对沉积体系的研究通常是以沉积相(及相序结构)和沉积单元在纵向上的研究为基础进行的。

所以说沉积相的研究应该与层序地层学紧密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在现代沉积学理论上来说,沉积相的研究又必须以沉积体系研究作为背景进行[ 2 ]。

研究区总体上属于以下古生界变质岩为基底而发展起来的碳酸盐岩为主体夹碎屑岩的准台地型坳陷沉积区,经过陆壳的抬升和海退作用从而形成滨海-陆相碎屑岩和煤系。

借鉴前人的沉积相划分方案与矿区区域地质研究资料,并结合矿山岩性和钻孔资料等信息,对矿山地层自下而上所代表沉积相情况所述如下:
1.1 龙潭组(P2l)
龙潭组总体上为一套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的岩性组合。

龙潭组下段(不含煤段)主要为暗色薄层粉砂质泥岩与泥岩,具微细水平粒序层理,矿区内局部可见植物化石碎片,属于前三角洲亚相。

龙潭组中段下部位于含煤段的底部,主要由暗色似层状细粒砂岩与砂质泥岩组成,含黏土,发育水平层理和槽状层理,局部可见黄铁矿与植物化石,属于三角洲前缘亚相。

龙潭组中段主要由黄褐色-青灰色薄层状砂质泥岩-细砂岩组成,砂质成分增多,粒度较下段粗,具斜层理与交错层理,夹少量有机质黑色泥岩与煤炭细层,局部可见植物化石碎片,属于三角洲平原-河道亚相。

龙潭组上段(含煤段)主要由灰黑色-灰白色中-厚层中细粒砂岩、砂质泥岩及煤层组成,共含煤层7层,发育水平层理与斜层理,有较多植物化石与双壳类化石、含黄铁矿,属于三角洲-滨海相。

就龙潭组地层层序所反映的信息而言,总体上属于三角洲沉积环境,属海退序列。

1.2 大隆组(P2d)
由于“东吴运动”对研究区的影响,使得在龙潭组沉积晚期发生海侵,形成海侵岩系-大隆组。

大隆组下部为黑色硅质灰岩及燧石层夹薄层钙质泥岩,底部有1~2层泥灰岩,属于斜坡——深海沉积。

大隆组上部为黑色薄层状硅质灰岩夹黑色泥岩与炭质泥岩,属浅海-滨浅海沉积。

就大隆组地层层序所反映的信息而言,属海退序列。

1.3 大冶组(T1dy)
由于“印支运动”对研究区的破坏,使得研究区只保留了下三叠统大冶组的地层。

大冶组依岩性分为上、中、下三层。

上部为灰黑色厚层状泥灰岩,夹有青灰色灰岩及薄层灰岩,属半闭塞台地相。

中部由灰白色灰岩和灰黑色泥灰岩组成,含有黄铁矿斑晶及丰富的动物化石假髻蛤、蛇菊石等,属半闭塞--开阔台地相。

底板为灰黑色薄层状泥灰岩夹硅质灰岩,产动物化石假髻蛤、蛇菊石等,属开阔台地相。

就大冶组地层层序所反映的信息而言,属海退序列。

1.4 下古近纪(E1)
研究区内下古近纪地层超覆于二叠系、三叠系地层之上,以砾岩、砂岩、砂质泥岩及泥灰岩为主,呈紫红色,故称“红层”。

研究区内可以发现的下古近纪红层,根据岩性特征由上至下可分为五层,1-4层主要岩性为泥灰岩,颜色变化较大,均呈薄层状,夹薄层石膏(4层底部石膏有明显纤维化现象),属干旱条件下的内陆盆地相。

从4层向下含砂量开始增加,直至转变为5层的杂色砾岩。

5层主要岩性为杂色棱角状砾岩,砾石成分为以钙质胶结的灰岩、硅质灰岩和砂岩组合,砾石分选性差,由此说明其接近碳酸盐岩源地,应属内陆盆地外围的洪积扇前缘相。

2 矿山沉积旋回分析
矿区含煤地层龙潭组总体上为三角洲沉积环境,其上段顶部为过渡至滨海沉积环境。

在煤层化学特征分析中发现,主采1煤层(位于龙潭组上段顶部)为富硫至高硫煤,含过多黄铁矿,是海水入侵的指示矿物[ 3 ]。

矿区内龙潭组地层厚度上厚下薄,矿物粒序呈上粗下细的特征,属海退序列,地层层序律反映了沉积时期内海平面持续下降,整个沉积体系在不断进积,但此时沉积平面始终处于海平面之上。

龙潭组上段顶部地层信息反映出“东吴运动”对矿区的影响—华夏地块的抬升导致该时期内海水开始入侵研究区。

大隆组地层整体为一套浅海-深海间过渡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硅质灰岩夹泥岩组合,上部为浅水灰岩,下部为深水灰岩,反映了沉积期间海水的逐渐退出研究区,但沉积界面一直处于海平面之下。

“印之运动”对研究区地层的作用表现在使该运动之前沉积下来的地层受到强烈变形,并使得研究区内三叠纪地层只保留下了大冶组的地层。

大冶组整体上属于一套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灰岩夹泥灰岩的组合,上部为浅水灰岩,下部为较深水灰岩,属海退序列,沉积界面始终处于海平面之下,海水深度较下部龙潭组沉积环境来说更浅。

新生代以来,由于扬子地台的强烈上升,研究区沉积方式开始由海相沉积转变为内陆盆地沉积。

下古近纪地层为一套超覆于三叠纪地层之上,在内陆盆地外围洪积扇前缘沉积环境下形成的,以砾岩为主、砂岩次之的岩性组合,反映了此时海水已经退出研究区,开始接受陆相碎屑物源的供给[ 4 ]。

3 结论
二叠纪早期的研究区,一直处于三角洲沉积环境,发育海退序列的龙潭组地层。

经“东吴运动”,海水侵入研究区,随后在海相沉积环境下形成大隆组岩系,但区内海水处于持续退出状态。

三叠纪时期,区内已处于碳酸盐台地沉积环境,发育一套海退序列的大冶组。

新生代以来,由于扬子地台的抬升,海水退出研究区,接受陆相碎屑物源的供给,形成一套内陆盆地边缘的洪积扇前缘沉积体系。

参考文献:
[1] 韩九曦,李玉嵩.全球煤矿资源潜力分析研究[J].煤炭技术,2014,01:1-3.
[2] 唐卫国,蒋星祥,汤亚平.湖南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J].中国矿业,2012,01:44-47.
作者简介:代杰(1993-),男,汉族,四川乐山夹江县人,本科,研究方向: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