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粹之《恶圆》
2021卷行天下免费答案语文

2021卷行天下免费答案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
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菜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
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
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
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
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
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
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
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
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
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雕塑《拉奧孔》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
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
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
……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
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
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
芥子园画传文字说明

《芥子园画传》前所附之文宜熟读,初学画者先须从此出来。
:石壶论画语要《芥子园画传》,又名《芥子园画谱》,是清代初期开始陆续编绘印行的绘画图谱著作。
每卷首集有《画学浅说》,后有画法歌诀。
摩诸家图式,并附简要说明,末附所摩名家画谱。
《芥子园画传》的编绘印行相当漫长而复杂。
初集山水谱共四卷,包括树石谱、山石谱、(点景)人物屋宇谱、名家山水画谱。
全书前有“芥子园”主人李渔(笠翁)的序。
《芥子园画传》初集,由清初画家王概(安节)以明代画家李流芳(长蘅)的四十三页课徒稿为基础,加以增编,扩充为一百三十三页,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用开化纸五色套版印成。
《芥子园画传》第二集兰竹梅菊谱,共四卷。
起初由诸曦庵编画兰竹谱,王蕴庵画梅菊及草虫花鸟谱,后又增添诸升、王质所绘图谱,王概、王蓍(宓草)、王臬(司直)兄弟三人论订。
第三集花卉、草虫及花木、禽鸟谱,共四卷,为王概兄弟编画。
二、三集成书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也是用木版五色套印。
以上《芥子园画传》共三集,以李渔金陵(南京)别墅“芥子园”之名刻印,故名《芥子园画传》。
编绘《芥子园画传》的主要是王概。
王概,字安节,他的父亲名辅,字左车,其先为浙西人,后居于江宁(今南京)莫愁湖之东。
王概和两个弟弟王蓍、王臬,都爱好诗书画,。
王概善画山水。
他的山水学龚贤(半千)笔法,擅作大幅山水及松石等,以雄快取势,苍劲有余,冲和不足。
康熙中期,王概以明代李流芳旧课徒稿,增补编画,并在范画的前面著“画学浅说”。
王概领头编画《芥子园画传》,对清代和近代中国画教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芥子园画谱》中提到的李流芳(1575~1629年),字长衡,号檀园,又号香海、泡庵,晚称慎娱居士,本安徽新安歙人。
侨居嘉定、常熟。
万历十三年,李流芳中举人。
天启间阉党专权,遂绝意进取,专意于诗、文、书、画和刻印。
他的山水画学元代人黄子久、吴镇一路,《明画录》记其:“于吴仲圭尤为精诣。
”现存《长林丰草图》轴画,笔法爽朗,墨色清秀。
吴文英词的综述

吴文英词的“现代化特色”献疑——与叶嘉莹先生商榷周茜内容提要叶嘉莹先生的《拆碎七宝楼台——谈梦窗词之现代观》一文,以新的时代眼光提出了吴文英词具有现代化的特色。
叶先生此论一出,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然而,吴梦窗词是否具有“与一些现代文艺作品之所谓现代化的作风颇有暗合之处”,从而具有“遗弃传统而近于现代化”的“时空杂糅”、“感性修辞”两点特色,却是值得商榷和探究的。
关键词吴文英词现代化特色叶嘉莹一在中国词学史上,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其人其词一直是充满争议的对象。
尤其是建国以来头30年(1949—1979年),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以梦窗词为代表的南宋“典雅派”词在一片贬黜之声中趋于沉寂,吴词的研究也处于销声匿迹、一片空白之中。
据《1949—1979年词学研究论文索引》统计,对梦窗词的研究,仅有论文1篇,赏析文章2篇[1](P496 -543)。
也就是说,除了20世纪50年代《光明日报》副刊上发表过陈廉贞的《读吴梦窗词》一文以外,全国报刊没有刊登梦窗词的专论。
这期间出版的文学史、词选几乎无一例外地把吴词视为忽略思想内容、只注重形式技巧的样板,加以贬斥否定。
因此,叶嘉莹先生《拆碎七宝楼台——谈梦窗词之现代观》(以下简称《谈梦窗词之现代观》)一文的发表[18],好似惊雷之震,使埋没已久的“七宝楼台”破土而出,梦窗词的研究为之一变。
叶先生学术视野的开阔和对传统研究方法的突破,令人耳目一新,不但为吴词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新时期词学界开始拨乱反正,对婉约词和典雅词派进行重新评价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在《谈梦窗词之现代观》一文中,叶先生对梦窗词给予了高度评价。
她的主要观点集中表现在关于吴词现代化的两点特色的新发现上,这是词学研究由古典进入现代以后叶先生以新的时代眼光作出的再评价,其曰:梦窗词之运笔修辞,竟然与一些现代文艺作品之所谓现代化的作风颇有暗合之处,于是乃恍然有悟梦窗之所以不能得古人之欣赏与了解者,乃是因其运笔修辞皆大有不合于古人之传统的缘故;而其亦复不能为现代人所欣赏了解者,则是因为他所穿着的乃是一件被现代人目为殓衣的古典衣裳,于是一般现代的人乃远远地就对之望而却步……。
教童子法【清代】王筠

教童子法清·王筠安丘王筠撰受业孙蓝田、玉山校《礼记》,有“心丧三年”,是师与君父同也。
乃世之教童子者,只可谓之猎食,而父兄为子弟延师,亦以其幼也,而延无知之师,曾不闻王介甫先入为主之说,是自误也:不敢望子弟为圣贤,亦当望子弟为鼎甲。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
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
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
纯体字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讲又不必尽说正义,但须说入童子之耳,不可出之我口,便算了事。
如弟子钝,则识千余字后,乃为之讲;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读亦必讲。
然所识之二千字,前已能解,则此时合为一句讲之;若尚未解,或并未曾讲,只可逐字讲之。
八九岁时,神智渐开,则四声、虚实、韵部、双声叠韵,事事都须教,兼当教之属对,且每日教一典故。
才高者,全经及《国语》、《国策》、《文选》尽读之;即才钝,亦《五经》、《周礼》、《左传》全读之,《礼》、《仪》、《公》、《谷》摘抄读之。
才高者十六岁可以学文,钝者二十岁不晚。
初学文,先令读唐宋古文之浅显者;即令作论,以写书为主,不许说空话;以放为主,越多越好;但于其虚字不顺者,少改易之,以圈为主;等他知道文法而后,使读隆万文,不难成就也。
学生是人,不是猪狗。
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钝者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
读书一两年,即教以属对。
初两字,三四月后三字,渐而加至四字,再至五字,便成一句诗矣。
每日必使作诗,然要与从前所用之功事事相反。
前既教以四声,此则不论平仄;前既教以双声叠韵,此则不论声病;前既教以属对,此则不论对偶,三字句亦可,四字句亦可,五句也算一首,十句也算一首,但教以韵部而已。
故初读诗,亦只读汉魏诗。
齐梁以下,近律者不使读。
吾乡非无高才,然作诗必律,律又多七言,七言又多咏物,通人见之,一开卷便是春草秋花等题目,知其外道也,掩卷不观矣。
2021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1卷真题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1卷语文适用地区:山东、福建、湖北、江苏、广东、湖南、河北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
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菜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
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
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
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
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
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
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
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
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
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
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
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
……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
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
王若虚《滹南诗话》

王若虚《滹南诗话》世所传《千家注杜诗》,其间有曰新添者四十馀篇。
吾舅周君德卿尝辨之云:“唯《瞿唐怀古》、《呀鹘行》、《送刘仆射》、《惜别行》为杜无疑,自馀皆非本真,盖後人依仿而作,欲窃盗以欺世者,或又妄撰其所从得,诬引名士以为助,皆不足信也。
”【杜诗假货太多】东坡尝谓太白集中,往往杂入他人诗,盖其雄放不择,故得容伪,於少陵则决不能。
岂意小人无忌惮如此!其诗大抵鄙俗狂瞽,殊不可读。
盖学步邯郸,失其故态,求居中下且不得,而欲以为少陵,真可悯笑。
《王直方诗话》既有所取,而鲍文虎杜时可间为注说,徐居仁复加编次,甚矣。
世之识真者少也。
其中一二虽稍平易,亦不免蹉跌。
至於《逃难》、《解忧》、《送崔都水》、《闻惠子过东溪》、《巴西观涨》及《呈窦使君》等,尤为无状。
洎馀篇大似出于一手,其不可乱真也。
如粪刃之在隋珠,不待选择而後知,然犹不能辨焉。
世间似是而相夺者,又何可胜数哉!予所以发愤而极论者,不独为此诗也。
吾舅自幼为诗,便祖工部,其教人亦必先此。
尝与予语及新添之诗,则蹙曰:“人才之不同如其面焉,耳目鼻口相去亦无几矣,然谛视之,未有不差殊者。
诗至少陵,他人岂得而乱之哉?”公之持论如此,其中必有所深得者,顾我辈未之见耳,表而出之,以俟明眼君子云。
吾舅尝论诗云:“文章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
主强而役弱,则无使不从。
世人往往骄其所役,至跋扈难制,甚者反役其主。
”【立意趋势字语,如强主使唤奴仆】可谓深中其病矣。
又曰:“以七为七,其七不足,七拙相济,则使人不厌。
唯甚巧者,乃能就拙为巧,所谓游戏者,一文一质,道之中也。
雕琢太甚,则伤其全。
经营过深,则失其本。
”又曰:“颈联贪联,初无此说,特後人私立名字而已。
大抵首二句论事,次二句犹须论事,首二句状景,次二句犹须状景,不能遽止。
自然之势,诗之大略,不外此也。
”其笃实之论哉。
史舜元作吾舅诗集序,以为有老杜句法,盖得之矣。
而复云由山谷以入,则恐不然。
吾舅儿时,便学工部,而终身不喜山谷也。
罗志田《抵制东瀛文体:清季围绕语言文字的思想论争》.

罗志田《抵制东瀛文体:清季围绕语言文字的思想论争》作者:罗志田清季最后几年,由于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引入,前此不甚被看重的语言文字地位逐渐上升,被视为“国粹”的要素之一;故国粹学派所提倡的“古学复兴”,其一个重点即落实在语言文字之上。
伴随语言文字地位的上升,与其密切相关的文体问题也成为朝野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
在“东瀛文体”及构成此文体的重要特征“新名词”越来越流行于中国的同时,贬斥和抵制“东瀛文体”也日渐形成朝野一致的风气(这样的“一致”不必是朝野共谋的,也未必是有意识的)。
实藤惠秀关于中国人留学日本的研究仍是这方面最有参考价值的著作(注: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三联书店,1983年。
该书中关于翻译出版的内容有两章,而关于汉语摄取日本词语的更有专章详论,并述及“文体”问题。
),其余经常提及清季“新文体”特别是“新名词”的论著尚多,但专门的研讨似尚少见(注:马西尼的《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黄河清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颇有可参考的内容;熊月之的《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含有关于“新名词”的综论性陈述(672-678页);王奇生曾注意到“文体”问题,参见其《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309-312页。
另外,一般关于梁启超的传记都会提到所谓“梁笔”,一般关于张之洞的传记也都会多少提及他反对使用新名词之事,不过两者也多是提到而已。
并当参阅高名凯、刘正倓的《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
)。
实则关于文体和新名词的争议不仅反映了清季士人对一些基本思想和学术问题的见解,揭示出时人对日本这一敌国既试图效法又欲有所区别的心态,尤可见当时新旧的纠缠互渗已到较难区分的程度,似尚可进一步深入探索。
本文无意全面论述这个问题,仅就其一些侧面进行简略的考察分析。
一引言:语言文字地位的上升中国引进西学,一开始就是开办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后来也正是从语言文字方面发现西学侵入中学已极深,而引起一些士人之高度关注。
中国戏曲来源

晚清大学者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堪称中国戏曲史的开山之作。
从王国维氏著述行世的晚清以后,研究戏曲起源者代不乏人。
关于戏曲的起源主要有下列几种观点:1、起源于巫觋代表人物是清末民初的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云: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
巫指古代女巫,觋指男巫。
巫、觋均是以歌舞娱神的职业,常扮演鬼神,后渐变为优,即演员。
巫以乐神,优以乐人,后代的戏剧就是由巫、觋发展起来的。
有人称之为宗教祭祀说,这种说法出现很早,认同者也比较多,这种说法侧重于戏曲中的表演因素。
2、起源于歌舞说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开篇云: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
作者认为,人们在战事、畋tián猎等实践活动之后,为了宣泄感情,常常再现事件的过程,表演歌舞。
其中有些片断具有叙事性质,可视为后代戏剧的前驱,而歌舞也是后代戏剧表演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种观点侧重于戏曲中的歌舞因素。
3、起源于优孟说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认为优孟衣冠故事开滑稽剧发达之端绪。
优,指优伶,古代从事表演的艺人;孟,是艺人的名字。
据传春秋时楚国的国相孙叔敖死后,其子穷困不堪,求助于优孟。
优孟心生一计,便穿上昔日孙叔敖的服装,模仿他的神态去见楚王,楚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活,想任用为相。
优孟因势讽谏,请楚王推封其子,是为优孟衣冠故事。
这个故事见于《史记滑稽列传》当中,优孟惟妙惟肖的扮演叔孙敖,我们可以看作是人物形象的模拟,其间有对话、有动作,确实与戏曲演出相似。
这种说法侧重于戏曲中的情节因素,但不是按照规定的情节来表演故事的。
4、起源于百戏中国著名的戏剧史专家周贻白力主此说。
其《中国戏剧的形成和发展》对这一观点作了详细阐述。
周贻白的戏剧起源于百戏说出现较晚,但由于着眼于综合性,所以很多人附和这一说,影响较大。
古代的百戏,是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秦汉时已出现,又称角抵戏。
角抵,就是两人摔跤或拳斗。
广义的角抵戏,不只是指摔跤,而是指各项技艺会集一起,彼此竞赛,互争优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文粹之《恶圆》
原文: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
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
及见之,趋焚之。
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
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
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
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
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作者:元结选自《唐文粹》,有删改)
译文:
元子家里有位乳母,制作了一个圆转玩具来引逗婴儿高兴,婴儿很喜欢。
母亲就让乳母召集一些幼童陪伴婴儿一同玩乐。
朋友公植,听说有取乐婴儿的玩具,便请求看看;等看到圆转玩具,就急忙把它烧了,并责怪元子说:“我听说古代有个憎恶圆的读书人唱道:‘宁可正直沦为奴隶,不能圆滑谋求显荣。
’更严重的,有人终生不仰望天空,说:‘我厌恶天是圆的。
’有人告诉他天是空阔无边的,人不能看到尽头,远远望去天幕四面垂落,因此说天是圆的,其实天并不圆啊。
他回答说:‘天即使不圆,但被人称作圆的,
我也讨厌。
’次山你怎么能随意制作圆转玩具,听任用它取乐婴儿,使婴儿从小就喜欢圆,长达必定爱好圆。
教婴儿学圆,已陷入不义;亲自玩圆,又丧失了正直的品德。
唉、唉,次山啊!回家喜欢婴儿玩圆,出外一定喜欢小人趋奉圆滑。
我怎能知道次山你以后不是说话圆滑、行事圆滑、动也圆滑、静也圆滑地度过一生呢?我哪能做次山的朋友啊!”
元子召唤季川对他说:“由于我让婴儿耍戏圆转玩具,公植尚且这样骂我和我绝交;唉!我与你如果圆滑应付事物,圆滑迎合时俗,不圆滑的事不参与,不圆滑的事不去做,公植大概会拿着矛或戟来刺杀我们的。
”
【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
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
③圆:圆滑。
④卿:公卿,泛指高官。
⑤季川:元结的堂弟。
⑥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