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校园》KK
最新精品作文:《永远的校园》读后感_350字作文-最新作文

《永远的校园》读后感_350字
今天,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篇谢冕的文章,叫做《永远的校园》。
“我的校园回忆包蕴了一段不平常的记忆。
时代曾给予我们那一代青年以特殊的际遇。
及今思见来,可说是痛苦多于欢乐,我们曾有个充满期待,也充满困惑的春天。
”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脚踏实地的开始自己的人生。
一步一个脚印,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路,然后向着理想慢慢挺进,受过挫折的人生是最闪亮的。
“这真是一块圣地,数十年来这里成长中国几代最优秀的学者。
丰博的学识,闪亮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这一切又与先于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以及勇锐的抗争精神项结合。
”大学的魅力就在于此,因为它给你的不只是一张文凭,而是整个人的陶冶。
北大大概是所有正在求学的学子梦寐以求的学府,因为这里是知识的殿堂,灵魂的寓所,迸发的清春,时代的良知,理想的延续……这也是我的理想,不过所有的高等学府都是承载知识的桥梁,都是时代的圣土,播撒的是一样的希望之种。
永远的校园谢冕课文解析

永远的校园谢冕课文解析
《永远的校园》是巴洛克诗人斯特拉特尼的一首富有启发性的谢冕诗,它凝聚着对曾经美好的校园生活的深沉的思念和追忆。
该诗以特拉特
尼表达的抒情方式,表达他对曾经春语夏雨的校园生活的思念和怀旧。
他运用较为简单明快的语言,抒发出深深的情思,回顾校园里那些美
好的旧时光,从而使读者体会到了他对曾经美好校园生活的眷恋和怀念。
从第一句“永远的校园,让我怀念”起,作者就情不自禁地在诗中表
达出了他对校园生活的思念。
第二句“把一生的青春都进了校园”,
说明校园对他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他的思念之情。
此后,作者持续着
思念的气氛,描写了他在校园里所见到的一切,从春色浓浓的林径到
飞起的白云,从碧绿的湛江到清澈的湖水,一切都成了他抒发心中深
处思念之情的良好渠道。
最后,“经年离去,未曾变换”一句话留下了作者最深的追忆,表达
出了他对永远的校园美景的浓厚思念和眷恋之情。
作者希望这首诗可
以永久铭记在心中,永远保持着对校园的美好思念。
总之,《永远的校园》是一首充满抒情的谢冕诗,它凝聚着对校园生
活的美好追忆。
作者用简洁而有诗意的语言,深情地表达了他对校园
的思念,同时也对曾经美好的校园生活提出了怀旧的思考。
让读者也
能在这首诗里体会到曾经美好的校园生活。
永远的校园作文

永远的校园作文永远的校园作文3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永远的校园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永远的校园作文1稚嫩懵懂的我,怀揣着梦般的童话,带着对青春的梦想与憧憬,踏进了那个神圣之地,在哪儿踏上了成长之梯,开始了成长之路。
在哪儿的三年生活,三年成长,三年的苦与乐,三年的汗水与泪水,慢慢在我意识海中剪接,拼凑,成了一卷唯美珍贵的成长影录。
记得,在这里发生的点点滴滴。
原来,不经意间,她的每处“肌肤”,都已被我踏遍,都留下了我的身影与足迹。
记得,她那美丽的花园中修剪的很漂亮的花草。
记得,她那宽阔操场的篮球架底下的谈笑,在单双杠上玩耍。
记得,她那温馨的八人宿舍,一起疯到半夜的流年。
记得,她那庄严的教学楼里,曾努力拼搏的汗水与成功的泪水。
记得,她那一条铺着“六方石块”的宽阔路上,玩跳“宫格”。
记得,她那餐厅的阿姨与门外的保安叔叔很有夫妻脸。
原来从一楼到三楼的距离真的只有三年…那些年,我们一起疯过的日子,在那留下了太多太多,带不走,抹不去。
时光荒芜了青春,落寞了年华。
再回首,一切已经结束。
当在她那里生活成长的一幕幕,犹如电影般一部部的在脑海里浮现,想重新来过,却以为时已晚,只恨当时的那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自己没有好好珍惜。
当年华不再,青春不再,物是人非之后,又该如何?某一天,我重新回到那个让我心心念念的母校,却以物是人非,感叹时光的`悲凉。
一步步走到曾经停留的地方,却再也没有未回到之前的那种激动,是不是失去的才懂得珍惜,拥有的总不在乎?走了几个地方,我便回去了,没有再继续。
我永远的母校,就让你在我的记忆中留存,永不逝去!青春的河流应该在校园里流淌,青春的种子应该在校园里萌发,正值青春花季的少年,请珍惜。
珍重,我永远的母校。
永远的校园作文2这学期王执转走了,我和倪余俊然都很想念他,因为我们是“校园三结义”。
永远的校园教案

《永远的校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北大,感受北大,思考北大1/感受北大的人文精神,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思索自身发展进程。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学重难点:理解北大精神,感悟作者“永远”的校园的涵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Ppt播放财税学校照片,老师,想问你下大家,感觉我们学校怎么样?畅所欲言或者指名提问。
总结学生答案,很好,大家都说出了对学校的感受,接下来,我们学习的一片文章,是别人家的校园,中国第一学府——北京大学,我们去感受一下,作为中国第一学府的学子,作者是怎么看待和评价他的母校,她的母校在他的人生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二)感知课文3分钟时间默读本课文,默读期间画出不认识的生字或者难以理解的生词,并且对文章做出分段。
老师带领学生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并且向学生介绍北京大学和作者的简介。
sù yān chōng jǐng fēn cūo夙缘燕园憧憬氛围切磋Páng nàn bá qián jǐ huī彷徨蒙难跋涉虔诚给予诙谐lǚ yǎn tiào pū步履繁衍眺望前仆后继è guī qì jùn hè sù阻扼皈依契机严峻负荷肃杀憧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着美好的明天皈依:佛教的入教仪式。
表示对佛、法切磋:古代把骨头加工成器物叫切,把象牙加工成器物叫磋。
比喻互相商量研究,取长补短。
蒙难:遭受灾难跋涉:形容旅途艰苦:长途~虔诚:恭敬而有诚意诙谐:说话有风趣,引人发笑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眺望:从高处往远处看前仆后继: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
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无数革命先烈~,奋斗牺牲,肃杀:凄凉,萧条。
多用来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抽象:哲学范畴。
指在认识上把事物的规定、属性、关系从复杂的整体中抽取出来的过程和结果。
与“具体”相对。
作者介绍:谢冕,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诗人,北大文学院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精品美文阅读:永远的校园

精品美文阅读:永远的校园谢冕一颗蒲公英小小的种子,被草地上那个小女孩轻轻一吹,神奇地落在这里便不再动了——这也许竟是夙缘。
已经变得十分遥远的那个八月末的午夜,车在黑幽幽的校园里林丛中旋转终于停住的时候,我认定那是我一生中最神圣的夜晚:命运安排我选择了燕园一片土。
燕园的美丽是大家都这么说的,湖光塔影和青春的憧憬联系在一起,越发充满了诗意的情趣。
每个北大学生都会有和这个校园相联系的梦和记忆。
尽管它因人而异,而且也并非一味的欢愉幸福,会有辛酸烦苦,也许有无可补偿的遗憾和愧疚。
我的校园是永远的。
因偶然的机缘而落脚于此,终于造成决定一生的契机。
青年时代未免有点虚幻和夸张的抱负,由于那个开始显得美丽,后来愈来愈显得严峻的时代,而变得的实际起来。
热情受到冷却,幻想落于地面,一个激情而有些漂浮的青年人,终于在这里开始了实在的人生。
匆匆五个寒署的学生生活,如今确实变得遥远了,但师长那些各具风采但又同样严格的治学精神影响下的学业精进,那些由包括不同民族和不同国籍同学组成的存在着差异又崇明了友爱精神的班级集体,以及在战火消失后渴望和平建设的要求促使下向科学进军的总体时代氛围,给当日的校园镀上了一层光环。
友谊的真醇,知识的切磋、严肃的思考、轻松的郊游,甚至失魂落魄的考试,均因它的不曾虚度而始终留下充实的记忆。
燕园其实并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
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步余;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
但这小小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
其实北大人说到校园,潜意识中并不单指眼下的西郊燕园,他们大都无意间扩展了北大特有的校园观念:从位名湖到红楼,从蔡元培先生的铜像到民主广场。
或者在北大人才心目中,校园既具体又抽象,他们似乎更乐于承认象征性的校园的灵魂。
我同样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
我的校园回忆包蕴了一段不平常的记忆。
时代曾给予我们那一代青年以特殊的机遇,如今思来,可说是痛苦多于欢愉。
我们曾有个充满期待也充满困惑的春天。
永远的校园

永远的校园肖复兴《永远的校园》是肖复兴写的一篇具有浓郁抒情意味的回忆性散文,写于1999年,发表于《人民教育》。
文章的开头,作者首先简要交代了自己与校园相关的生活经历。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在我人生52岁中,我上了16年的学,当了大、中、小学的老师10年,一共26年,校园生活占去了一半还要多一点。
”可见,校园对于作者一生的重要性。
但作者却离开了刻印在他生命里的校园,而且当初离去时是那样的毅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常常为当初的选择自责,觉得这种离开是对校园的一种背叛。
因此,离开校园之后,常常想起校园的生活,也更加怀念校园。
这样,自然引发了下文对校园的回忆。
1.我离开校园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我是1982年大学毕业,留校教了3年的书,而后自以为是要闯荡更广阔的生活,那样毅然离开校园的,算算至今已有14个年头了。
在我人生52岁中,我上了16年的学,当了大、中、小学的老师10年,一共26年,校园生活占去一半还要多一点。
可见,校园刻印在我的生命里,而我却离开了它。
我常想起校园,常责备自己当初那样的选择是不是对校园的一种背叛。
作者先写了自己读书的大学校园——中央戏剧学院。
1966年,肖复兴从北京汇文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
这一年,正是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由于十年内乱,他未能读成大学。
1968年,作为知识青年,他和那一代的许多同龄人一起到北大荒插队。
1978年,高考制度恢复后,他再次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成为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这一年,他31岁。
1982年,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三年。
1985年,他毅然离开中央戏剧学院,只为了“要闯荡更广阔的生活”。
1999年,作者发表这篇散文时,正好是作者离开大学校园14个年头。
文章的第2、3段写的正是作者上大学的经历、情景及感受。
当作者第二次到中央戏剧学院报到,是在他阔别这所校园12年之后。
这12年,正是青春最好的年华。
但是,由于那段荒诞的历史,作者的青春岁月被荒芜了,应该流淌在校园里的岁月,却渗进了北大荒的土地。
永远的校园 肖复兴

永远的校园肖复兴永远的校园校园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地方,是我们的第二个家。
它承载着我们的青春记忆,见证着我们的成长。
永远的校园是一个关于校园的故事,讲述了一群学生在校园中度过的夸姣时光,以及他们在校园中收获的成长和友谊。
故事背景永远的校园的故事发生在一所名叫阳光中学的学校。
这所学校位于一个漂亮的小城市中,校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
阳光中学以其严谨的教学和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而闻名。
主要角色1. 张明:男主角,阳光中学的学生,聪明、勤奋,是班级的学习委员,他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同学们的学习楷模。
2. 王丽:女主角,阳光中学的学生,活泼开朗,善于交际,是班级的班长,她总是能够带领大家积极参预各种活动。
3. 李华:男配角,阳光中学的学生,体育特长生,热爱运动,是班级的体育委员,他时常组织大家进行各种体育活动。
4. 小红:女配角,阳光中学的学生,文艺特长生,喜欢写作和绘画,是班级的文艺委员,她时常组织文艺活动,丰富大家的校园生活。
剧情梗概《永远的校园》的故事主要环绕着张明、王丽、李华和小红展开。
他们是同班同学,也是好朋友。
故事开始,他们刚刚进入阳光中学,对于新的环境和学习内容感到目生。
但是,在班主任老师的匡助下,他们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生活,并且结识了许多新的朋友。
在学习上,张明是班级的学习楷模,他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他时常匡助其他同学解决学习问题,受到了大家的恭敬和爱慕。
王丽是班级的班长,她总是能够带领大家积极参预各种活动。
她组织了许多班级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晚会等,丰富了大家的校园生活。
李华热爱运动,是班级的体育委员。
他时常组织大家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让大家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增进了友谊。
小红是班级的文艺委员,她喜欢写作和绘画。
她时常组织文艺活动,如朗诵比赛、绘画展览等,展示了同学们的才艺和创造力。
除了学习和活动,他们还一起度过了许多夸姣的时光。
他们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吃饭、聊天,一起经历了许多欢笑和泪水。
永远的校园 肖复兴

永远的校园肖复兴一、引言永远的校园是一部由著名作家肖复兴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小说以校园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在校园中的成长经历,展现了青春期学生的内心世界、情感纠葛和成长历程。
本文将以《永远的校园肖复兴》为题,详细介绍该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以及对读者的影响。
二、主要情节《永远的校园肖复兴》以校园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李明的成长故事。
以下是小说的主要情节梗概:1. 李明的校园生活开始小说开篇,主人公李明作为一个普通的高中生,进入了一所声名显赫的高中。
他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惑。
在新的校园中,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经历了各种有趣的校园生活。
2. 李明的成长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明逐渐成长起来。
他在学习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了班级的佼佼者。
同时,他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领导能力。
通过这些经历,他逐渐明白了自己的兴趣和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3. 李明的情感纠葛在校园中,李明也经历了一段复杂的情感纠葛。
他对班级里的一位女生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但却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他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经历了喜悦、失落和成长,最终明白了爱情的真谛和重要性。
4. 李明的成就与困惑在学业和社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后,李明也面临着一些困惑和挑战。
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与老师、家长和朋友的交流,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并坚定了自己的目标。
三、人物形象《永远的校园肖复兴》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各具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人物的简要描述:1. 李明:本故事的主人公,一个普通但有梦想的高中生。
他勤奋努力,积极向上,通过努力和坚持,逐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学生和领导者。
2. 张婷:李明的班级同学,聪明、漂亮,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她和李明之间存在着微妙的情感纠葛,她的出现给故事增添了一丝浪漫和悬念。
3. 王老师:李明的班主任,是一位严厉但关心学生的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9/2015
课文分析1
作者在前5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校园在他眼中是怎 样一个概念? (写了谢冕对北大美丽景色的真实感受。在文中 主要是表层的概念,在他眼里北大校园是既具体 又抽象的。)
3/29/2015
课文分析2
阅读1-5段,看看作者具体写了北大怎样的景和人? 第5段中,作者写“燕园其实不大”为什么写燕园小,其 用意是什么? (北大主校园约5000多亩) 校园空间上的小,正是为了反衬北大校园精神意义上 的波大,反衬“这小小的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 生梦绕魂牵。
3/29/2015
著有《湖岸诗评》、《共和国的星光 》、《文学的绿色革命》、《论二十世 纪中国文学》等l0余种。 散文随笔集:《世纪留言》、《永远 的校园》、《流向远方的水》、《心中 风景》等。 主编过许多大型丛书,如《二十世纪 中国文学》(10卷)、《百年中国文学 经典》(8卷)、《百年中国文学总系》 (12卷)等。专著《论二十世纪中国文 学》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成果奖。
为什么炸清华、北大就能出名呢?
3/29/2015
这两所大学太有名了,本身就是名望的象征。 荆轲
卢浮宫珍藏的那些传世珍品
我们的局长、县长、市长或者更高的官员
3/29/201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写一写:你所知道的北大
要求:可以写你所知道的北大,包括北大历史、北 大人物、北大建筑、北大精神、北大景观、北大 掌故等;也可以写你想象中的北大,仍然包括以 上几方面的内容。至于语言的组织,建议大家尽 量采用整齐、对称的句式,比如“那里有„„, 那里有„„”也可以是其它一些句式。总之,能 达到美感的话,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3/29/2015
速读课文
思考:为什么是“永远”的校园?
3/29/2015
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5):校园生活的永远记忆
第二部分(6--12):北大精神的代代传承
第三部分(13--16):中国魂的绵延长存
3/29/2015
讨论:
燕园为什么从蒲公英写起?
内容上借小女孩吹落蒲公英种子,不知不觉中生根成长来 喻写自己就像这个种子一样在不知不觉中与燕园结下了不 解之缘,结构上引出下文
3/29/2015
北大人物
蔡元培:被誉为中国当代最伟大的教育学家,其思想直接促 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现代化,1916-1923年任北大校长 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之一、新文化运动精神领袖之一, 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李大钊;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之一,1918年任图书馆主任,后 来任经济及历史等学系教授 毛泽东:1918年12月至1919年2月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登记 新到报刊和来阅览人的姓名”,月薪8元;参加北京大学哲 学研究会和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季羡林:梵文,巴利文专家。译有《罗摩衍那》等 严复: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 朱光潜、鲁迅、沈从文、钱钟书、胡适……
3/29/2015
课文分析
④在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北大不灭的精神——北大校园精神的延续)
3/29/2015
把题目改成“我的校园”好不好?为什么? 小结: 一是北大的生活经历是我永久的记忆; 二是北大学子代代相传,使北大精神成为永远; 三是北大精神是中国魂的代表的缩影,必须随中国魂绵延 不绝,成为永恒。
3/29/2015
与物质相比,带给人更大财富的其实是精神,他可以在你 最困难和无助的时候给你最大的力量,他如同饥渴的人需 要食物和水一样重要,否则你会在慢性的一种自我催眠中 渐渐失去生活的方向和前行的力量。
3/29/2015
体会文章语言
请挑出觉得写得生动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体悟修辞的 作用
3/29/2015
北大历史
1898年成立,原名“京师大学堂” ,“改革维新,兴 学图强”的产物,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甲午海战失败,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的 产物); 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学者、 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任校长,提出“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网罗大批人才,活跃了学术氛围,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先后执教,毛泽东也在图书 馆任职,这一时期是北大历史上非常活跃的时期,也成为 了民主运动、革命运动的中心;北大是“五四”爱国主义 运动的策源地,也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地。 1916年10月,国家“211工程”中首批支持的两所大学之 一。“小平,你好”口号的提出者,表现了对改革开放的 支持。
永远的校园
谢冕
3/29/2015
读一读,想一想
2003年2月25日,在首都北京发生了二起震惊中外的爆炸 案,先后发生在清华大学的荷园餐厅和北京大学的农园餐 厅,虽然比不上恐怖份子驾机撞毁世贸大楼那样引人注目, 但在很少发生恐怖流血冲突的中国大陆来说,这的确也算 得上是惊天动地的事情了。 “制造爆炸案的目的是为了出名。”
3/29/2015
拓展:课堂辩论
让我们再回头看一下这个平淡、质朴的标题。不知道 大家有没有疑问,我是有的:“永远”到底是多久,借用 时下流行的一句电影台词“如果非得要我给‘永远’规定 一个期限的话,我想,应该是一万年”,但一万年相对于 整个浩瀚的宇宙又是何其微渺啊! 根据“宇宙爆炸论”,宇宙其实是在一次原始的爆炸 中不断延伸的时间和空间,我想充其量“永远”也不过是 指宇宙消亡的那一天,但作为一所大学校园,北大真的能 存在那么久远吗? 对于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吧。
3/29/2015
课文分析3
第6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如何?
(着重针对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我同样拥有精神上 的一座校园”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这里作者从具体的校园走向了抽象的校园。)
3/29/2015
课文分析4
在7—12自然段谈到了哪些抽象的校园精神?请同学抓住 关键字词来删选北大的精神。 Ⅰ、具有向习惯思维和因袭势力的抗争精神; Ⅱ、不单纯、富有个性; Ⅲ、校园里有一种特殊的气氛:机智、聪慧;洒脱、活泼; Ⅳ、民主与科学:北大的精神支柱。
3/29/2015
永远的原因?
美丽风景 成就事业 自由灵魂 治学精神 独立思想 自由乡土 永远抗争
3/29/2015
讨论一:“永远”的含义?
永远是指时间长久,没有终止。“永远”是指作 为曾在北大学习和工作过的人关于母校的难以磨 灭的“梦和记忆”,是一端事关个人成长的心路 历程。 指北大的自由灵魂、治学精神、独立思想、自由 乡土、永远抗争精神的延续和不灭。 个人校园生活的永久记忆——北大精神的代代传 承——中国魂的绵延不绝,三重意义渐次呈现, 逐步加深,使得精神层面上的北大校园深深烙进 我们的脑海,融进我们的血液,成为“永恒”的 存在。北大的灵魂(社会精英意识、被选择的庄 严感、献身精神和使命感),中国魂。
新文化运动主将
陈独秀
鲁迅
胡适
返回
3/29/2015
李大钊、毛泽东
李大钊: 1917年,李大钊受聘 北京大学,接替章士钊任 图书馆主任,后兼任经济 学教授。1920年,李大钊 讲授“唯物史观”,第一 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式 列入大学课程。 毛泽东
返回
3/29/2015
北大精神: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学术前沿, 战斗阵地 “科学与民主”的口号
3/29/2015
作业: 以“我的校园”或“我向往的 校园” 为话题作文。
3/29/2015
3/29/2015
讨论二:北大特有的精神现象指的什么?
1、具有向习惯思维和因袭势力的抗争精神——敏 感锐气。 2、不单纯,富有个性——复合丰富的精神气质 (眼前的柔美与历史的雄健合成,朝朝夕夕的弦 诵之声与岁岁年年的奋斗呐喊合成,勤奋的充实 自身与热情的参与意识合成)。 3、校园里有一种特殊的气氛:机智、聪慧;洒脱、 充满活力。 4、民主与科学:北大的精神支柱(丰博的学识, 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先于天下的 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勇锐的抗争精 神) 5、北大学子代代传承,使北大精神成为永远。 6、北大魂与中国魂共生与永存
“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3/29/2015
“五四”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中, 北京大学师生英勇地走在 反帝爱国斗争的前列。 其他爱国运动: “一二九”运动 “一二一”运动 “五二O”运动
3/29/2015
“一二九”运动
1935年“一二九”运 动中,北京大学学生积极 投身于抗日救亡斗争的洪 流。
3/29/2015
西校门
3/29/2015
钟亭
建于1929年9月。 古钟1929年初 购得,作为燕 京大学校钟。 原燕京大学行 政执行委员会 曾专门议决撞 钟法。
3/29/2015
蔡元培像
3/29/2015
李大钊像
风雨百年——北大与祖国同行
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北大的校长 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新文化运动主将 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 最初基地 李大钊、毛泽东
3/29/2015
北大建筑
3/29/2015
燕园
3/29/2015
未名湖
3/29/2015
勺园
勺园是明朝著名书画家米 万钟(1570-1631)于明万历 年间所建。是“米氏三园” 中最为有名的一个。明朝 诗人多有诗词歌咏。清初 在勺园故地建弘雅园,康 熙曾为之题写匾额。1860 年,集贤院和圆明园一起 为英法帝国主义焚毁。现 为留学生居住地。
3/29/2015
你心目中的北大
3/29/2015
谢冕心目中的北大
3/29/2015
谢冕,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诗人。 1932年1月6日生,福建省福州市人。曾 用笔名谢鱼梁。汉族。l945—1949年在 福州三一中学就学。1955年考入北京大 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0年毕业留校任 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