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板块二第1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课时作业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人民版

课时作业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中山质检)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国家强盛,疆域广阔【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是“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秦始皇时实行暴政,故不能说“民生改善”,故A项错误;秦实行“焚书坑儒”,故B项错误;中国历史上封建时代的第一个盛世出现在汉代,故D项错误;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故C 项正确。
【答案】 C2.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
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
从中体现了( )A.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B.历法是为封建政府服务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D.封建皇权至高无上【解析】解读题意,“正月”因与秦始皇的名字同音,而改为“征月”,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的避讳制度,故D项正确;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B项不是题干的主旨,可排除;君权神授最早由汉代董仲舒提出,故C项错误。
【答案】 D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并且秦灭六国之后,继续实行移民措施,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
秦统一六国后这样做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 A.满足皇帝的私欲B.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C.强化君主的权力D.彰显皇帝的权威【解析】把握材料中的“政治目的”,秦迁六国贵族、富豪,是让他们与原来土地分离,从而削弱可能的地方割据,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A、C、D三项与政治目的相差较远。
【答案】 B4.(2016·威海期中)《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含解析)人民版

课时规范练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选择题1.(2021·四川泸州模拟)秦灭六国后,统一帝国的规模不断扩大,秦始皇为平衡国内人口,将中原人口密集区的部分人口迁移至经济落后地区或少数民族占领区,这一战略布局( )A.利于促进大秦帝国的统一B.是古代中国大规模移民现象的开始C.是小农经济扩张性的体现D.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2021·陕西宝鸡模拟)据《公羊传》言,秦人立君不以嫡庶长幼,惟“择勇猛者立之”。
自秦襄公至秦穆公九代国君,以长子继位者仅有武公、宣公二人。
这反映出秦国( )A.率先建立集权体制B.尚武的文化传统C.未受宗法制的影响D.王位传承的稳固3.(2021·陕西宝鸡高三月考)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其中:丞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则负责颁布诏令和管理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太尉负责军事。
这反映了此制度( )A.使各部门独立行使职权B.具有明显的决策高效性C.分割了皇帝的部分权力D.蕴含了分权制约的理念4.(2021·安徽合肥模拟)秦国大量任用才智之士为相,这些相虽然权倾一时,名动天下,对秦统一全国有莫大的功劳,但却未世袭于子孙。
这从侧面说明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是( )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B.克服了来自内外的挑战C.较早建立了官僚制D.得到了天下名士的拥护5.(2021·云南昆明一中高三第九次考前适应性训练)下面是秦汉郡县乡里组织图。
据图可知,秦汉时期( )A.官僚政治制度已经成熟B.地方治理体系基本形成C.地方机构建设分权明显D.彻底消除封建割据隐患6.《浅议中国政治制度对城市行政管理的影响:以郡县制为例》一文中写道,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官员对下管理地方事务,对上服从或者等待调遣,很多建设环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体系中。
由此可见郡县制下的城市管理模式( )A.不利于公众力量的积极参与B.有利于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C.有助于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D.使官员疏于政务贪污腐败成风7.(2021·湖南益阳模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的“礼仪政治”到秦朝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含解析)人民版

课时作业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21·贵阳市高三联考]秦灭六国后,拆毁战国时期各国所建城郭,决通雍阻河川的堤防,消除六国地区的关隘险阻等。
这些措施旨在( )A.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形成统一国内市场C.防止六国旧贵族的复辟 D.强化君主专制权力2.[2021·赣州市高三模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将山东六国十二万户的旧贵族、旧官僚以及各地的豪强富户迁徙至咸阳,将以冶铁致富的梁人孔氏和赵人卓氏迁到南阳与蜀地临邛。
这一举措( )A.平衡了各地经济发展 B.确立了重农抑商政策C.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 D.维护了中央集权统治3.[2021·洛阳市高三模拟]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
后又命令蒙恬主持修建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的“直道”,在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在湖南、广东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
这些举措( )A.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B.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C.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 D.加强了中央政权组织4.[2021·开封市高三联考]下表为不同学者对秦统一条件的认识。
据此可知( )A.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秦的统一B.先进制度是秦统一的关键C.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D.商鞅变法废除了野蛮奴隶制5.[2021·厦门市高三模拟]有学者指出,皇帝制度是以皇帝为核心、以官僚机构为主轴的政治制度,皇帝可以集中国家的一切权力,结束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达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格局。
这体现出( ) A.皇帝制度利于维护国家统一B.皇帝独尊的特点C.“家天下”政治观念逐渐形成D.中央权威的渗透力6.[2021·贵阳市高三统考]《汉书卷十九上》载:“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但据考证秦朝建立后,一些重要活动不见有太尉。
有学者推测:终秦一朝,未曾选任担当太尉职务的官员。
114高考文综历史一轮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14

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附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7小题,共0分)1.(2011年9月皖南八校联考2题)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造成的失误有所减少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民主观念开始渗透到政治体制2.(2011年11月潍坊市三县期中1题)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
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
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A.神话皇权,万世一统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D.皇位从二世三世至于千世万世,传之无穷3.(2011年11月德州期中19题)《史记》记载:(秦始皇)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
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
”案问莫服。
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这表明①体现了韩非子的思想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③皇帝行踪神秘化,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④要加强中央集权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8题)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5.(2011年10月安溪一中统练1题)“(楚庄王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
……已破陈,即县之。
”“(韩桓惠王十年)我上党郡守以上党郡降赵。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楚国和赵国分别分封了陈国和韩国B.楚庄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C.秦国在新征服的地方设立了郡县D.出现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的局面6.(2011年10月惠州市调研12题)《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1)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渐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 )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B.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2.下表为部分正史文献中,对汉代四个皇帝称谓出现频率统计(单位:次)。
汉高祖(汉高帝) 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晋书》22 7 1 20《北史》7 6 3《隋书》21 19 3 17《宋史》16 1 14《金史》7 5 1《明史》11 6 1 8合计84 44 5 63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汉高祖对汉朝的历史贡献最大B.汉景帝在汉代诸皇帝中影响力最小C.汉武帝给后世留下的印象深刻D.晋代因崇尚统一而比较欣赏汉武帝3.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西汉后半期其权能有所扩大,到东汉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说明(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C.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得以改变D.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4.(2022·盐城模拟)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 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
据此可知,在秦朝( )A.君主专制制度创立B.三省彼此牵制监督C.“三公”分工明确D.地方自主权力过大5.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从“人治”到“法治”B.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C.国家管理渐趋制度化D.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6.(2023·扬州模拟)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
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7.(2023·山东济宁二模)客卿是战国时期对到其他诸侯国被委以重任的人才的通称。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中国古代史第1单元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课后限时集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导学号:61600008】A.国家管理制度化B.从人治到法治C.礼仪与政治分离D.为民主政治奠基A[根据材料“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可知,秦朝用官僚政治取代原来的贵族政治,这种制度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之上,通过法律等手段使国家的管理趋向制度化,故A项正确;从宗周时代到大秦帝国时代都实行人治,故B项错误;在管理国家时,秦朝注重礼法并用,故C项错误;秦朝实行专制体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本框架,故D项错误。
]2.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谧法被追封为庄襄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谧法。
秦始皇此举意在( )A.维护皇权尊严B.弘扬三纲五常C.废除宗法制度D.取消分封制度A[根据题目中“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得出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核心是皇权至上,而秦始皇此举之意正是维护皇权尊严,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三纲五常的提出是在西汉由董仲舒提出,故B项错误;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与周代分封制相对应的是郡县制,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3.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选举之不慎而守令(太守、县令)残民……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郡县制( )A.导致秦短命而亡B.有利于君主专制C.不利于巩固政权D.更有利于百姓D[材料主旨是强调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导致秦短命而亡的是其暴政,故A项错误;郡县制是有利于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由材料“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可知,郡县制也可能不利于巩固政权,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即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更有利于百姓,故D项正确。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D.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进步作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导致腐败,因而容易激化阶级矛盾,故选A。
答案:A2.李白在《古风》中赞叹道:“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始皇,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A.建立了皇帝制度B.实现了祖国统一C.实行三公九卿制D.修筑了万里长城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千古一帝”是秦始皇嬴政,他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灭六国、完成统一,并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
故答案为B项。
答案:B3.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制度形成于()A.西周B.秦朝C.汉朝D.唐朝解析: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战国时期,形成于秦朝建立后。
故答案为B项。
答案:B4.“‘(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
”这一制度指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C.皇帝制 D.郡县制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
从材料中“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获取信息,“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说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了垂直管理体系,故D项正确。
A、C两项不是加强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排除;B项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不能体现“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排除。
答案:D5.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解析:A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的是君主专制;B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的是中央集权体制;C项:皇帝在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由他人暂时掌管权力,实质是君主专制的表现;D项:既然是君主专制,也就不存在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的问题。
精选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限时练人民版必修1

1.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单选题1.春秋时,晋楚等国已开始了县的设置,但县大夫和县公仍大都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担任。
战国逐渐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郡守、县令多由国君自行任免。
这说明()A.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普遍实行郡县制B.县的设置早于郡,所以县的地位高于郡C.郡县制的发展经历了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D.秦朝最先推行郡县制2.学者钱穆指出,其实“宰”和“相”,在春秋时代也仅是封建贵族的家臣,但到秦汉则化私为公,变成了正式的政府执政官。
这反映了()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B.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化C.从世卿世禄制到军功爵制的转变D.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3.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这是因为古代的王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
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嬴政”,就把“政月”改为“正月”。
“正月”的“正”不再读政而读征了。
这说明()A.皇权受到了侵犯 B.避讳现象开始出现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D.百姓对秦始皇尊重4.秦朝律文明确规定:“盗徙封,赎耐。
”秦简《法律答问》还解释道:“可(何)如为‘封’?‘封’即田千佰。
顷半(畔)‘封’殹(也),且非是?而盗徙之,赎耐,可(何)重也?是,不重。
”“封”,就是田间的阡陌、顷畔的地界。
“耐”,古时的一种刑罚,即判处剃去须鬓。
据此可知秦律的作用是()A.保证徭役和兵役征发 B.保证田租赋税的收缴C.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5.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不仅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有些时候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但是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极为匮乏。
他们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专制制度的强化B.宗法纲常的束缚C.小农经济的发展D.科举制度的僵化6.秦始皇对我国历史做出的最重要贡献是()A.确立了我国的封建制度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D.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度7.《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选择题
1.(2018·山东济宁月考)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 )
A.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
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
C.“太尉”设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
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
解析:C “太尉”设是为削弱丞相军权,而不授他人,是为掌握军权加强皇权服务,C项与材料信息相符,故正确。
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解析:C 秦朝时期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这是中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C项正确。
A项从属于C项;西周时代并不是君主专制,秦代也不是君民共治更不是现代法治,故B、D两项错误。
3.宦官专权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现象,随侍君侧的宦官操纵皇帝,便控制了国家的政柄。
历史上,宦官专权往往出现在皇帝昏庸、幼主临朝、母后主政之时。
宦官是皇帝的奴才,不受监察,他们专权往往比官僚专权为祸更烈。
中国古代出现宦官专权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皇权至高无上,唯我独尊
B.皇帝年幼昏庸,母后主政
C.宦官比大臣更接近权力中心
D.宦官得到皇帝信任,不受监督
解析:A 结合题干中关键信息“宦官操纵皇帝,便控制了国家的政柄”可知宦官操纵国家权力在于其将皇帝掌控为自己手中的工具,四个选项都属于其原因,但最主要的是皇帝大权独揽,一旦皇帝被人控制,就会出现大权旁落的弊端。
4.(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检)汉代天子下诏举贤,名目极多,例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文学高第者”“孝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等。
汉代天子下诏举贤( )
A.运用了名目众多的选举方法
B.推动选贤举能的制度产生
C.利于士人依据标准自由报名
D.形成了有规模的选官制度
解析:D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其选举方式主要是自下而上的地方推荐,并没有所谓的“名目众多”,故A项排除;汉代天子下诏是察举制的体现而不是推动了这种制度的产生,故B项排除;士人可自由报考为科举制,排除C项;汉代察举制为主要的选官制度,名目极多,广泛搜罗人才,D项正确。
5.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
“六条问事”中有五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
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 )
A.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C.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
D.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解析:D 西汉时的州刺史不是一个地方官职,故A项错误;刺史巡查的对象既有郡,也有王国,不仅仅只为解决诸侯国问题,故B项错误;消除世家大族垄断人才的根本制度是科举制,故C 项错误;通过刺史对地方官监察,从而达到促进他们对地方的治理,故D项正确。
6.(2017·吉林长春三模)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
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
解析:B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控制地方,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中尚书是中央机构不符,故A项错误;“尚书”的发展体现了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的演变,反映了君主专制与相权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故B项正确;内外朝是汉代中央机构,与材料中从汉代到隋唐尚书的职责变化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主利用尚书机构分割削弱宰相的权力,不能说明相的行政级别降低,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2017·河北石家庄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在中央设立了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其长官是御史大夫。
在御史大夫之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史等各级监察官员,而以监察史负责地方各郡的监察事务,汉承秦制,以御史大夫为全国最高长官,全国最高监察机构亦称御史府,又称御史大夫寺,别号“宪台”。
汉代在御史大夫之下设有御史中丞和中丞,其具体的职务是内掌图书秘籍,外督十三部刺史,举劾案章,居殿中察举非法。
御史中丞之下设御史、侍御史,其具体职责是监察违法、举劾违失、受理中央诸公卿奏事,典法度、掌律令、督察部刺史等。
汉代在完善中央御史府机构的基础上,还先后设立了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
司直系丞相,司隶则直属皇帝。
汉代在地方设立监察区,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州部,各州部均设刺史一名,直接听命于皇帝及皇帝属下的中央御史府。
——《从秦到明清监察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归纳秦汉监察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汉监察体系的作用。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直属皇帝”“直接听命于皇帝”等信息归纳出以皇权为中心和相对独立;据材料中各层不同级别及各自职责的分工,归纳为层次分明、相对完备。
第(2)问,根据材料中“直属皇帝”“直接听命于皇帝”等信息并结合教材所学,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角度进行论述,根据“直属”“直接听命”等意思归纳出权力实行过程中的相对独立,结合教材所学从限制权力膨胀的角度来概括。
答案:(1)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相对独立,垂直体系;层次分明,相对完备。
(2)作用:确保皇权的至高无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确保了监察权运作的相对独立性,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权力的滥用与地方势力的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