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
千里江山图

古画地位
• 《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北宋青绿山水画 作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作者王 希孟,王希孟18岁为北宋画院学生,後 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得到宋徽宗赵佶的 亲自传授,半年後即创作了《千里江山 图》。惜年寿不永,20馀岁即去世,是 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优秀青:王希孟
作品简介
• • • • • 【名称】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者】王希孟 • 《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18岁时作品, 也是唯一传世的作品。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 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 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 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 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 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 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 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 水的秀丽壮美。
千里江山图名词解释

千里江山图名词解释
《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的代表作品,代表了北宋宫廷画院青绿山水的癫峰。
该作品描写了层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渺的江湖。
依山临水布置以渔村野市,水榭亭台,中间穿插着各种人物活动。
画中山石画法以披麻皴和斧劈皴相结合,设色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变化。
用褐色为衬托,以石青、石绿等色在对比中更加鲜亮夺目。
画面布局严谨、结构紧密,呈现出雄浑壮阔的磅礴气势。
作品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将自然山川描绘得如锦似绣,分外壮美。
是中国古代青绿山水中难得的既写时又富有理想色彩的巨制。
《千里江山图》PPT课件

人物虽细小如豆,而意态栩栩如生。
--精品--
我学王希孟画一幅千里江山图景
--精品--
--精品--
宫博物院
--精品--
• 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 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 湖水
--精品--
•作品意境雄浑壮阔, 气势恢宏,充分表现 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 美。
--精品--
•、 • 画中描写岗峦起布置以渔村野 • 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并
15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简介名称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类别中国古画年代宋代文物原属故宫旧藏文物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作者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15《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简介 • 【名称】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 【类别】中国古画 • 【年代】宋代 •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 【文物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作者】王希孟
--精品--
千里江山图
--精品--
--精品--
--精品--
• 《千里江山图》纵 • 51.5 • 厘米,横 • 1191.5 • 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 • 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
千里江山图背后深层的哲理智慧

千里江山图背后深层的哲理智慧《千里江山图》的巨大艺术成就,首先体现在透视和构图。
对于这幅长达12m的宏编巨制,王希孟采用了远距离广角取景和多点透视法、俯视透视法,以“咫尺千里之趣”,使画面境界显得遥远而又波澜壮阔。
画面上那条大江,像飘动的绸缎,把千山万壑和无数景物串了起来,使各处景点既相对独立,而又紧密相联。
整幅作品千山万壑争雄竞秀,峰峦起伏绵延,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象万千,壮丽恢弘。
传统的青绿山水画先用线条勾描,然后填色上彩。
王希孟突破这一形式,采用小写意的笔法,用披麻皴、斧劈皴和点苔法,表现山石的轮廓和明暗。
画坡岸和远山,则运作大写意笔法,用淡墨和色彩直接涂抹。
着色上变化多端,山石上部着石青或石绿烘染,显示出青山的叠翠,然后向下渐渐淡化,坡脚接上赭石色,看起来既浑厚、轻盈,又层次分明,整个画面如蓝宝石之光,显得灿烂夺目。
微观景物方面:用没骨法画树干,屋顶用浓墨;人物多粉画,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飞鸟翔空,细若小点,楼阁、树林、舟桥、飞泉,甚至到水波纹,无不出以精心,运以细毫,一笔一笔画出,准确精当,均无败笔,体现了北宋院体画的风格青绿山水是用石青、石绿为主色画出来的,色彩苍翠艳丽,富丽堂皇。
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开山之作,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经过唐代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践行开拓,发展到了宋代,青绿山水画进入了一个高峰。
代表画家有王诜、王希孟、赵伯驹、赵伯潇、李嵩、刘松年等。
《千里江山图》是这座高峰的典范之作,这位十八岁的少年郎,用他那无与伦比的艺术功力,把《千里江山图》变成了一面标杆。
正如元代高僧溥光和尚题写的跋文作品鉴析:1、此图题材歌颂当朝国富民强,盛世太平,描绘大宋江山波澜壮阔、璀璨瑰丽,与王希孟皇家画院学生的身份相符。
2、图中画意国泰民安,社会富足繁华,人民安居乐业,与当时社情相似(《中国通史》第三卷)。
3、运用淡墨勾线,施青绿重彩,以披麻皴、斧劈皴和点苔等法画山石,技法相当成熟,与北宋末画技水平相吻合(《中国画技法与理论研究》)。
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又名“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宋徽宗时期,王希孟创作的绘画画卷作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该画作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
《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
《千里江山图》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
《千里江山图》用一幅整绢画成,无作者款印,有清弘历(乾隆)题诗,后隔水有宋朝蔡京的跋一,尾纸有元朝李溥先的题一。
打开卷轴包首,引首即可见朱红印章数枚,以及卷首题诗。
开首高山之巅直入云霄,其后丘陵连绵,崇山峻岭,移步换景,渐入佳境。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画家笔下应运而生,从前景山峦村居起势,隔岸画群峰秀起,两翼伸展渐缓,与起势的山峦遥遥相对,起到精美的承接作用。
峰峦左下方一横跨江面的大桥,并与下一组景物相衔接。
翻过两重山可见幽深的宅邸,处处可见着白衣的隐士,且走且停,似在赋诗似在作曲,继续前行,又是一座桥,此桥虽跨度不大,却在桥上修建凉亭。
继续向前便临江了。
远景烟波浩渺,层峦起伏,犹如仙境。
登岸后,悬崖山路九曲盘旋通向深处的庭院。
山间瀑布,挂挂溅泻,复流大江。
从高远至深远之景,引人入胜。
山峦平缓处是一座宏伟的跨江大桥。
通向第二段美景的跨江大桥蔚为壮观,木质结构梁柱,下有三十二蹬,中间建有宫殿式的两层楼阁,宛如一道彩虹,十分壮观。
此段群峰参差节奏频率明显加强,紧接着峰势向左回旋,平坡伸延,直探入江中的琼岛把气势伸展开去,然后画近景山峦和江渚渔村与琼岛相连接。
与此相连的又是亭亭玉立的群峰,卷前题诗山中村庄座座古朴的小桥,带有凉亭的桥,簇拥着全卷的高峰,似直插天际,达到高潮。
第21画丨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究竟是哪座山?

第21画⼁王希孟《千⾥江⼭图》:千⾥江⼭究竟是哪座⼭?画卷欣赏北宋王希孟千⾥江⼭图(局部)想看⾼清图,请添加助教微信:xmly18本集⽂稿你好,我是邵仄炯,今天⼜开启了我们新的中国画旅程!今天我介绍的这⼀幅青绿⼭⽔画,画⾯宏阔、⽓局盛⼤、⾊彩灿烂,都是前代所没有的,它就是宋代王希孟所绘的《千⾥江⼭图》。
这幅画可以说是⼀幅“⽹红画”了,记得2017年在北京故宫午门举⾏的历代青绿⼭⽔画特展曾轰动⼀时,在这场展览中最受关注的,也可以说最重量级的作品当属《千⾥江⼭图》了。
所以此次特展的主题就是以“千⾥江⼭很多年轻会觉得中国画是⼀个⽼年⼈的艺术。
的确,中国画有其特殊性,⽐如技法的积累,艺⽂的修养,⼈格的提升,意境的体悟,都是需要岁⽉履历的积淀才能完成。
当你在各⽅⾯进⼊集⼤成的境地,你的⽣命也已如果要说⼀个中国画家的成熟期,从中国画史来看,我觉得最起码是在40岁之后。
元代的赵孟頫画《鹊华秋⾊图》是42岁,沈周画《庐⼭⾼》是40岁以后,董其昌为好友陈继儒画《婉峦草堂图》奠定了他的基本绘画吴湖帆《云表奇峰》然⽽,今天我要介绍的《千⾥江⼭图》似乎要颠覆前⾯的说法了,此画的作者王希孟只有18岁。
所以说中国画也可以有青春靓丽⽓象的。
那么,18岁的少年是如何完成这样⼀幅鸿篇巨制的呢?在画史上,对王希孟的记载很少,我们仅能从北宋时任宰相的蔡京在此图后的题跋中间接地得知⼀些信息。
跋⽂是这样说的:政和三年闰四⽉⼀⽇赐。
希孟年⼗⼋岁,昔在画学为⽣徒,召⼊禁中⽂书库,数以画献,未由此可知,当时的王希孟的确是在18岁翩翩少年郎时,接受过严格的绘画训练和⽂化熏陶,在徽宗的皇帝指导下完成了此画。
除了皇帝规定的画⾯内容或某些政治寓意,整幅画⾯的⽓氛和⾊彩的运⽤,都显现出⼀种向好,我们来看看此画。
《千⾥江⼭图》是⼀张纵51.5厘⽶,横1191.5厘⽶的绢本⼤⼿卷,属于重彩青绿⼭⽔画,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千⾥江⼭图》中的青绿⼭头青绿颜⾊主要是以矿物原料⽯青、⽯绿作为画材。
千里江山图鉴赏1500字

《千里江山图》赏析三月,浙江美术馆展出《千里江山图》(复刻)。
在中国十大名画中其中有两幅是诞生于宋朝,一副是展现世俗繁华的《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另一幅是为锦绣河山颂唱的《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天才作家王希孟在18岁时所作的传世之作。
北宋蔡京题《千里江山图》跋文: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
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
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
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
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事在作之而已。
当时的皇帝宋徽宗终日沉迷于书法和绘画,是出了名的“不爱江山爱丹青”,宋徽宗为了培养绘画人才,创办了一所专门,培养画学生的学校——“画学”,相当于官办美术学校,那些从画学里出来的尖子生,可以顺利进入翰林图画院,王希孟毕业后则被分配到了文书库去抄账、编目。
年少气盛的他自然心有不甘,频频作画进献,希望引起徽宗注意。
或许是被希孟的执着勤奋打动,徽宗便对其亲自教授。
18岁时,王希孟仅用了半年时间便创作出了这幅《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的人生扑朔迷离,据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书画鉴定家杨新在其《关于千里江山图》一文中所述,《千里江山图》并无作者款印。
仅从卷后隔水黄绫上蔡京的题跋中才知道这一巨制的作者叫希孟。
清初梁清标的标签上及宋荦的《论画绝句》中才提出希孟姓“王”。
宋诗说: “宣和供奉王希孟, 天子亲传笔法精。
进得一图身便死, 空教肠断太师京。
”附注云: “希孟天姿高妙, 得徽宗密传, 经年作设色山水一卷进御, 未几死, 年二十余, 其遗迹只此耳……”王希孟创作出这幅《千里江山图》,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述,惜年寿不永,20余岁即去世,《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的"千古绝唱"。
作者以“咫尺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震撼世人。
画卷长达12米,鼎鼎大名的《清明上河图》不过也才5米有余,画中的细节也让人叹为观止:水榭亭台精致唯美,米粒大的人物意态却栩栩如生,飞鸟虽轻轻一点,却具翱翔之势。
浅谈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

浅谈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作者:范文雅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1期摘要:《千里江山图》在我国美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更被誉为是中国青绿山水中的巅峰之作。
对于后世来说,其作者天才少年王希孟,更是充满了传奇神秘的色彩。
本文主要通过对《千里江山图》的所见所闻,来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关键词:千里江山;天才少年;青绿山水;北宋美术一、《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背景北宋是我国古代美术发展高度繁荣的时代,诞生了许多伟大的画家与文艺作品,当然,这与当时的皇帝宋徽宗有着密切联系。
《千里江山图》就是北宋徽宗期间王希孟创作的青绿山水画。
这是我国山水画发展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许多人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历经千年,自问世以来,《千里江山图》和作者希孟都带有极其神秘的色彩,而我们对他获得认知的唯一途径,正是依靠画上由蔡京所作著名的跋文:“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
数以画献,未甚工。
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
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此图的故事当然绕不开三个人——宋徽宗、蔡京和王希孟。
而我们可从跋文中了解到,少年希孟天资聪颖,由徽宗亲自授其绘画技艺,不出半年便绘制出这幅震惊朝野的《千里江山图》。
随后徽宗便把此画赐给当朝宰相蔡京。
而王希孟是我国绘画史上唯一仅有一幅画便名垂青史的天才少年,他绘成此图后不久便离世了。
我们能找到关于希孟的记载的历史少之又少,甚至于他的王姓是从清初宋牧仲(荦)《论画绝句》中所知:“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墨精。
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
”青绿山水画中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不仅仅是意在歌功颂德那么简单,更像是宋徽宗对于王希孟的赏识,对绘画艺术的追求,和对于展现出自身理想的表达。
时至今日也无法忘记央视节目《国家宝藏》第一季第一期讲述《千里江山图》的前世故事时,“宋徽宗”所赞叹的“这就是朕梦寐以求的千里江山”!二、《千里江山图》的绘画语言《千里江山图》采用传统的手卷形式,画卷高51.5厘米,长1191.5厘米,绢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
作者:许晓迪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8年第19期
一卷《千里江山图》铺展开来,满目尽是青山绿水,其雄浑壮阔、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就连许多遍览名家巨作的名家也难以抗拒它的魅力。
观赏《千里江山图》,的确有“一步一景”之感。
画面上峰峦冈岭,奔腾起伏;江河湖港,烟波浩渺。
山水之间,设置着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草庵茅舍、水磨长桥,其间点缀着三三两两的人影,或捕魚驶船,或行路赶脚,或打扫庭院,或客堂清话……
18岁的王希孟,用半年时间绘就了这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画巨作,可谓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段传奇。
就像陈丹青所说:“通常成年的、老熟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也就是所谓取舍和概括;可18岁英年的王希孟,是忙着做加法。
人在18岁年纪,才会有这股子雄心和细心,一点不乱。
不枝蔓,不繁杂,通篇贵气,清秀逼人。
”
然而,关于这位天才少年,史籍中却不见载录,唯一可靠的信息只有《千里江山图》卷后的几句跋文:
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
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
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
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这段跋文出自蔡京之手。
在历史上,蔡京虽有“奸相”的恶名,但其文思才情,却颇得宋徽宗青睐。
根据他的记述,王希孟年少时是画学里的一名学生,之后被召入宫中的文书库。
文书库的活计与绘画毫不相干,只是承担抄账、编目等琐事。
因为一心痴迷绘画,王希孟作画呈献,徽宗一开始不甚满意,但认为他是可造之材,便亲授画法。
王希孟不负厚望,半年后即以《千里江山图》进献。
徽宗看后大为赞赏,将其赏给了宠臣蔡京。
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有据可查的文献资料里,再无有关王希孟后来命运的只言片语。
直到清代,收藏家宋荦(音同落)在一首论画的绝句中,提到了王希孟的结局:“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亲传笔法精。
进得一图身便死,空教肠断太师京。
”并自注云:“希孟天资高妙,得徽宗秘传,经年设色山水一卷进御。
未几死,年二十余。
”
如果宋荦所言属实,这位天才少年在作完此图不久,便撒手人寰,可谓画坛一大憾事。
在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看来,王希孟绘就的这幅画,处处体现着徽宗的审美趣味。
“之前中国画中的青绿山水,颜色轻淡,缺乏神采,不‘炫目’。
到了王希孟,他把青和绿有机地融为一体,苍翠欲滴,光彩鲜亮。
这个路数,实际上是徽宗教他的,如此用心传授,除了对他的三儿子赵楷之外,唯有这个十几岁的小画家了。
”
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中,青绿山水画曾被狭义地认为是“匠人的世俗画”,且常常依附于宫廷庙堂,刻板拘谨,因循守旧,缺乏文人画的雅趣和自在。
直到近现代,著名画家傅抱石仍在《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痛斥院体青绿山水,认为其“不普遍,代表少数豪华阶级”。
如今,随着人们对青绿山水画的“再发现”,这种误解正在慢慢减退。
虽然青绿山水画只以青、绿二色作为基调,但从构思山水布局,到勾皴林泉轮廓,再到层层上色、反复调整,无论是色、墨之间的相互补助,还是青绿设色的浓淡渲染,无不凝结着画者的雄心与细心。
徜徉于历代青绿山水画作中,满目尽是青山绿水,这是黑白笔墨之外的另一重天地,是空灵、苍茫之外,中国书画艺术的另一番景象。
就像是看了《千里江山图》,我们头脑中的古典画家,也不再只是那些一脸暮气的白胡子老头,四平八稳,慢条斯理;而有一位青春少年,正带着英气与灵气向我们走来。
(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