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翻译方法3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断句与翻译技巧

高考文言文断句与翻译技巧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 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2、夫战,勇气也 。 作战,要靠勇气。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 意外的变故 4、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时间长了,能根据脚步声辨别走过的人是谁。
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 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 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 抑恶扬善 ∕ 有大略者不问其短 ∕ 有厚德 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文言文翻译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明确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 能力目标:温故知新,通过课内文言句 子的翻译练习,掌握翻译技巧,提高学 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情意目标:通过训练验证方法技 巧的可操作性,举一反三,从而 增强对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 矣/ / 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 / / / /
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 矣 / 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 乎/ /
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 不亦 / / 诬天下士人哉
(选自明· 宋濂《杜环小传》)
译文: 史官说:交友之道太难(把握)了。当两 人意气相投之时,友人可以以身家性命相许 诺,好像(为了你什么事都可以办)世上没 有什么难事了。等到世事发生变化你已走投 无路(需要他)的时候,却不能履行当初所 说的话背离你而去的人实在太多了。更何谈 在(你)死了之后能照顾你的亲人呢?我观 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 士又哪里能超过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 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的士人了!”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 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 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 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 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文言文虚词断句的翻译

文言文虚词断句的翻译

虚词,文言文之重要组成部分,无实义,但连接句子,表达语法关系。

翻译时,需准确把握虚词之用法,方能得原文之真意。

以下,以《论语》为例,谈谈文言文虚词断句之翻译。

一、助词助词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修饰、指示等作用。

翻译时,可根据具体语境,选择适当的现代汉语词汇进行替换。

1. “之”字,可译为“的”、“之”、“他”、“她”、“它”等。

例:《论语·学而》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过的知识,按时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2. “者”字,可译为“……的人”、“……的事物”等。

例:《论语·里仁》曰:“仁者,爱人。

”翻译:有仁德的人,是爱护人的。

3. “所”字,可译为“所……的”、“所……的地方”等。

例:《论语·公冶长》曰:“夫子所至,莫不敬也。

”翻译:孔子所到之处,没有人不尊敬他的。

二、连词连词用于连接句子、词语或短语,表达并列、递进、转折、条件等关系。

翻译时,需注意连词所连接的句子或词语之间的关系。

1. 并列连词:“而”、“且”、“又”、“又而”等。

例:《论语·为政》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2. 递进连词:“乃”、“且”、“而”、“则”等。

例:《论语·里仁》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翻译:有仁德的人,是仁爱的人,亲近亲人最为重要。

3. 转折连词:“然”、“则”、“而”、“故”等。

例:《论语·子罕》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了解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三、语气词语气词用于表达语气,如疑问、感叹、祈使等。

翻译时,可根据语气词的不同,选择适当的现代汉语词汇进行替换。

1. 疑问语气词:“乎”、“哉”、“矣”等。

例:《论语·为政》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孔子说:“学习过的知识,按时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2. 感叹语气词:“也”、“哉”、“矣”等。

专题3文言断句翻译

专题3文言断句翻译

文言文断句翻译练习断句方法方法1、读文段: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先诵读这个篇段,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方法2:名词断句法。

通读原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以及一些表时间的名词等。

方法3:对话标志,有“曰”、“对曰”、“谓……曰”、“言于……曰”、“语……”等。

方法4:虚词标志。

用在句首的,有些是引起议论的。

常见的有:夫、且、且夫、盖等。

◆用在句首,是表明前后句关系的,如:于是、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等。

◆一些语气词常常用在句首。

如:其、岂等。

◆放在句尾的语气助词。

如:“者”“也” “者也”“矣”“焉”“哉”“乎”“邪”“与(欤)”。

“于”“以”“而”等常在句中。

方法5:据修辞: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方法6:辨句式: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翻译技巧方法一、保留不译。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译文时均不作翻译,可直接保留下来。

方法二、增补。

补充原文中所不用的量词以及被省略的成分。

例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例1中的“一”后省略了量词“次”(或“趟”)。

例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解析:“当官的自会去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应补出省略的主语“你”。

古文断句与翻译技巧

古文断句与翻译技巧

二、古文的翻译技巧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信”“达”“雅”,即准确、通顺、有文采。翻译时 一般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具体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 篇,篇不离章。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六字法则:对、换、留、删、补、调。
参考内容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人们交流和记录思想的重要工具。 然而,由于文言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对于现代人来说, 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难度。其中,断句和翻译是两个关键的环节。
阅读文言文语段,可以通过通读语段,弄懂大意来断句。有些比较明显容易 断开的就可以不必考虑,有些则需要通读全句或上下文,真正弄通整个句子的意 思,通常要先通读全文,弄懂意思以后才能切脉断句,如果匆匆朗读,往往会读 破句子。
2、依据对话标志断句
文言文中的人物对话,在一般情况下,都要用一些提示性词语作标志。用 “曰”、“云”、“言”等字表示口语对话(引号内无论引用的内容长短,都算 作对话),用“云”、“日”等字表示转述的内容,用为标志的对话(只作提示, 不能作为停顿标志的词语),只要有上下文一看便知。而那些没有用提示词语的 对话,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加。
一、文言文断句
断句是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基础。正确的断句能够揭示文言文的内在逻辑和 意义,有助于我们理解文中的思想和情感。断句的难点主要在于对虚词和实词的 区分,以及对于句群和句式的理解。
例如,“夫仁者/好施/而恶责/人之心/也。”与“夫仁者好施而恶责人之心 也。”两种断句方式在意义上有着显著的差别。前者将“好施”与“恶责人之心” 视为并列关系,而后者则将它们视为因果关系。因此,正确的断句对于理解文言 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二、文言文翻译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在文言文的翻译中,我们需要 注意保持原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原文的文化背景和修辞特点。

高考文言文的断句技巧和翻译的答案表述(学生)

高考文言文的断句技巧和翻译的答案表述(学生)

高考文言文断句技巧和翻译的答案表述主讲人:杨锋艳一.文言文断句技巧:(一)考点解析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

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高考考断句的省份和试题在增多,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也纷纷采用这种方式。

(注:14年高考考察文言断句的:新课标一卷、新课标二卷、北京卷、广东卷、湖南卷、浙江卷等)高考考查的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标出停顿的地方即可,不需要标上具体的标点。

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因此,断句前要先通读几遍,弄清楚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同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还应注意文体的语言风格;最后,断好之后,再回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起来有“拗口”之感,再审查。

一般说来,断句主要难在一两个句子甚至一两个词上,突破这一两个难点后,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了。

断句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二)真题回做(2014年新课标2卷)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C.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D.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答案】C【解析】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是韩文对刘瑾等人的不满,文段先写刘瑾等人引导皇帝沉溺声色犬马的行为,接着写韩文对这些行为的不满。

断句与翻译

断句与翻译

(《鸿门宴》) (《鸿门宴》) (《岳阳楼记》)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莫我肯德
.
.
活 用 为
名词前有“所”字 两个名词相连而非偏正关系 名词重叠而非叠音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
.
大楚兴,陈胜王 许子冠乎
.
.
君君臣臣子子 亲亲贤贤老老幼幼

.
.
.
.
.
.
.

名词用“而”与动词相连
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
表特征状态(比喻式) 表态度、方式 名 词 表工具
其一犬坐于前 常以身翼蔽沛公
文言文的断句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难点,考题 一般处于第Ⅱ卷,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题干 往往要求划出节奏即可,不要求标出具体的标 点,它属于轮考题,不一定在每套试题中都出 考点 现。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中之重, 综述 分值一般占到文言文阅读的一半左右,考题一 般处于第Ⅱ卷,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译句一 般出自第Ⅰ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也有出自 另选文言文中的。翻译是每套文言文阅读的必 考题,一般翻译二到三个句子。
4.句子成分之间的服务关系: (1)定语服务于主语或宾语; (2)状语、补语服务于谓语; (3)谓语支配宾语。
文言文词类活用表解 一、名词的活用
活 用 为 动 词 名词前有副词状语 名词前有能愿动词 名词后带宾语 名词后带补语 左右欲刃相如 驴不胜怒,蹄之 .
.
沛公军霸上 凡吏于土者„„
.
.
二月草已芽 神弗福也
④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五蠹》) . ⑤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中山狼传》) . 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

断句、翻译

断句、翻译

二、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 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 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 断出句读了。 例如: 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答案: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 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 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论语 里仁》
三、找虚词,定句读。 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 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例如,语气词 “乎”“也”“矣”等常在句末, “盖”“夫”“凡”等常在句首, “于”“以”“而”等常在句中。 例1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 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 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 者不能至也。
高三断句、翻译复习
做断句的三个步骤是:先读,后断,再检查。
一、文言文断句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读懂文义。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 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 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 子。例如: 1、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例2:何陋之有?
例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文言断句和翻译

文言断句和翻译
文言断句和翻译
• 文言断句题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直接给指 定句子画线断句,二是以选择题形式来考查。 2010年高考湖南卷采用的是选择题的形式。 做断句题时,考生要牢记一个前提—— 领会大意。要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 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然后集中精力解决难点。 • 断句的主要方法有:
• 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 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 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 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 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 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 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 3.分析文言结构来断句 分析文言结构来断句 一是分析章法结构断句。 一是分析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 承的写法,而 分承” 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 承的写法 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 形成并 排比。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均有益于断句。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 列、排比。这些特点 均有益于断句。如“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 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 幼而无父曰孤,/四者 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 夫曰寡 老而无子曰独 幼而无父曰孤 四者 天下之穷民而无告 即为分说总承写法。 一气韵/生动是也 者”,即为分说总承写法。再如“六法者何 一气韵 生动是也 二 即为分说总承写法 再如“六法者何/一气韵 生动是也/二 骨法/用笔是也 三应物/象形是也 用笔是也/三应物 象形是也” 即为总说分承写法。 骨法 用笔是也 三应物 象形是也”。即为总说分承写法。 二是分析语法结构断句。名词、 二是分析语法结构断句。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经常作主 语或者宾语。遇到它们作主语了,即可考虑在其前面断开 即可考虑在其前面断开;遇到它 语或者宾语。遇到它们作主语了 即可考虑在其前面断开 遇到它 们作宾语了,常可在其后面断开 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 常可在其后面断开。 形容词、 们作宾语了 常可在其后面断开。动词、动词性短语 形容词、形 容词性短语经常作谓语。一般来讲,谓语的前后都不能断开 谓语的前后都不能断开,因为 容词性短语经常作谓语。一般来讲 谓语的前后都不能断开 因为 其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 后面往往有宾语。 其前面往往有主语 后面往往有宾语。 三是分析固定结构断句。 三是分析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 的固定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 的固定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 的使用范围。熟悉固定结构的常见形式,有助于断句 有助于断句。 的使用范围。熟悉固定结构的常见形式 有助于断句。常见的固 定结构形式主要有:“……者……也”“不亦 不亦……乎”“何…… 定结构形式主要有 者 也”“不亦 乎”“何 之有”“ ”“如 无乃……与(乎)”等。 之有”“如……何”“奈……何”“无乃 何”“奈 何”“无乃 与乎 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断句
1.通文意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密切相关的。

碰到断句篇章,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章,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2.抓标志
明辨文言文的句读,有几个重要标志:
(1)有此文言词常常居于句首,如: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表敬意的副词“窃”“请”“谨”“敢”等,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前面可断句。

(2)有些关联词常用在句首,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这些词的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3)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4)句末语气词,如
“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这些词的后面可断句。

(5)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这些词的前后都可断句。

3.察对话、引用
文言文中人物对话、文句引用,常用“曰”、“云”、“言”等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时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4.懂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官职等方面的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正确断句。

古文化常识内容较多,涉及古人的衣、食、住、行、礼等各方面,高考一般考查课本里学过或涉及的文化常识,
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做有心人,将课本上出现的文化常识熟记于心,这样才能从容应试。

5.知语法
文言文语序,除特殊句式外,基本上和现代文语序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

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

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6.明修辞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好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顶真等常用文言修辞格,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

(1)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做了主语。

如下面运用了顶真的句子: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2)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骈散结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3)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手法。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

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7.依总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如: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这段文字始句为总起句,故应断句。

接着紧承始句,发“叹”,其中“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为总叹。

下文分“夷以近”、“险以远”而至者“多”、“少”及其原因、结果,“有志者”“力不足”、“有志与力”而“无
物”“相”者、“力足以至(而不至)”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几种情况进行讨论,最后又用“此予之所得也”作结。

辨明哪些是“总”、哪些是“分”,又“分”几层,就可以大致断句了。

8.辨句式
(1)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断句,从而理解句意。

(2)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者,……也”这种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何……之有”、“唯……是……”等宾语前置句式。

(3)文言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以)……为”、“无乃……乎”、“得无……乎”等。

还有“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何以”、“于是”、“然则”这些复音虚词,记住这些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附: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姑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文言固定句式的翻译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家贫,无从
..致书以观。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
..报也。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如:故患有所
..不避也。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如:几无所
..逃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
..不误事?
奈何
..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
7.奈……何,译为“把……怎么办”。

例如: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如:是故
..圣益圣,愚益愚。

9.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如: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世所以
..不传也。

吾知所以
..拒子矣。

10.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例如:以此为政,不亦
..惑乎.?
11.何……焉为,译为“有什么……呢”。

例如:夫子何.命焉为
..?
1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庸……乎,译为“难道……吗”。

例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4.其……乎,译为“难道……吗”。

例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15.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如:览物之情,得无
..异乎.?
16.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例如:居简而行简,无乃
..大简乎.?
17.……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
是……啊”或“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

18.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例如:吾孰与
..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19.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
..起而拯之?
20.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如然则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21.有……者,译为“有个……人”。

例如: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