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主备人王静
2023最新-2023年小班独坐敬亭山教案【10篇】

2023年小班独坐敬亭山教案【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10篇《2023年小班独坐敬亭山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小班独坐敬亭山教案篇一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坐──这字义实在太寻常不过了,没什么可多说的。
但若加一“独”字,那就大不一样了,其内蕴就够人玩味咀嚼的了。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题目就用了“独坐”两字。
这里,让我们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来看看它是怎样构思和写作的。
解读文本使我我也陷入了独坐苦思:是李白的独享清闲,还是他无奈的孤独,或者是他超脱万物在瞬间灵感激发下的绝妙情感的表达。
若是这样,岂不是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了,那又如何形成有条有理,有形有味的课呢?虽说我选上了它,是因为对它有感触有兴趣,但这首诗该当如何化解教学呢?教参的所言人所共见,学生的理解有所局限,时空的距离更是沧海桑田难以沟通。
独坐苦思中我搜索查阅了大量的文字资料。
我了解了李白壮志难酬的无奈。
李白一生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
他恃才而傲,故终生未能得志;他蔑视权贵,鄙弃功名,又常抒悲愤,自然得罪了许多人。
这从杜甫的《不见》中可窥一斑:“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独坐冥想中,我对李白思乡的惆怅有所了解。
如《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我了解了李白遭贬流放的愁楚。
如作于公元759年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我在李白的身后找到了与他不谋而合之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
我了解了《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据清人黄锡圭《李太白年谱》考证,《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了。
人教四下语文《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课件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和谐融合,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比喻句,想一想,
诗人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 么?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想一想,诗人描写的是什么特 定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 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刘禹锡(772—842)字
梦得,洛阳(今河南洛 阳市)人。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刘禹锡的诗以 律、绝为工,格调高亢, 意向简括,气骨桀骜; 乐府小章尤为著名。他 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 唱和,并称为“刘柳” 与“刘白”。白居易称 他为“诗豪”,清人王 夫之称他为“小诗之 圣”。
中国五大淡水湖即 鄱阳湖、洞庭 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之一。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 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两省,它 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 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湖”。 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 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洞庭湖浩 瀚迂回,山峦突兀,其最大的特 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 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 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 一日之中变化万千。古人描述的 “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 “远浦归帆”、“平沙落雁”、 “渔村夕照”、“江天暮雪”等, 都是现在东洞庭湖的写照。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衔远山,吞长江,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注释: 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青螺: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满足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仰望天空,只见几只 鸟儿向远处飞去,直 到看不见影子;一片 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 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 得山也在看着我,好 像在互相交流,彼此 总是看不够。此时此 刻,我的心里似乎只 有那座敬亭山了。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课件

词 同学们,你们知道词吗?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 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 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词有各 种不同的词牌,比如:“忆江南”、 “渔歌子” ,还有“江城子” 、 “菩萨蛮”等。
忆江南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
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白居易离 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 首《忆江南》。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厌: 满足。
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我” 只有静静地凝视着 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 “我”。世上 大概只有敬亭山愿意和 “我” 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
多诵读,悟诗情
思考: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 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思考:诗人是站在什么角度看洞庭湖的? 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诗人是从远处看洞庭湖的,从 “望”字可以看出来。
书写庭
刘禹锡(772-842),字 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 易称作“诗豪”。他的许 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 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 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 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___洞__庭__湖____________像白色的银盘。
• ___苍__翠__的_君__山_________像洞庭湖中的一颗 青螺
• 《望洞庭》描述了一幅优 美的秋月洞庭图,抒发了
作者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 赞美之情。
忆江南
• “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 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
你也试试看!
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

四年级《古诗三首》教案三篇四年级《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案一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第一节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谙--暗:区别音、形、意四、分组学习1.读熟三首诗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四年级上册导学稿《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导学案(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上册导学稿《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
立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导学稿 课题: 1、古诗词三首 课型:新授 主备教师:何锦弟 审批:覃梅君 时间:第 周 星期 2012 年 3月 日 班级: 四( )班 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独坐敬亭山 一、 激趣导入 1、导语: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揭题: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学习点拔: (1)出示诗,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课堂检测: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想看两不厌, 孤独但乐观,坚定 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一导入: 1.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点拔: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 抓字眼,明诗意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小组交流讨论 (2)汇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②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 ⑦课堂检测: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 5.多诵读,悟诗情 ①师: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 ②师: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指名读) ③师: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色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探究。 (1)江南好 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江南春景的诗词想象:一个“好”字,包含了哪些江南的春景?(莺歌燕舞、绿柳红花……)可以换成什么字?(“美”“妙”……)好不好?为什么?从这个“好”字,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赞美、向往) 这正是作者忆江南的原因。 (2)风景旧曾谙 谙:熟悉。这儿风景之好并不是传闻,而是作者亲身体验、亲身感受的。 白居易曾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青年时期,他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即六十七岁时,写下了包括本首词在内的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作者写江南好,重点写了什么?(江花、江水)运用了什么方法?(比较:红胜火;比喻:绿如蓝) 这种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也可以见到,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能不忆江南? 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再读体会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和怀念,把读者也带入了无限遐想之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江南真美呀,那儿的风景我曾经非常熟悉:太阳升起,江边的野花比火还红艳,春天来了,江水碧绿见底,如同蓝草一般。这能不让我回忆起江南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板书设计: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 能不忆江南? 江水绿如蓝 七、共同达标: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了诗词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八、我能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任选一)
《望洞庭》教案(15篇)

《望洞庭》教案(15篇)《望洞庭》教案(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洞庭》教案1一、学习《独坐敬亭山》(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李白写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
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四)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二、学习《望洞庭》(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主备人:王静教案目标: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案重难点: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
难点:看注解,想象画面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案过程: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导入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
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
(正音)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
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
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交流。
2.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望洞庭》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案“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案“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媒体出示)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
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桂林山水》主备人:王静教案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教案重难点: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
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案难点: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能对一种事物的几个方面进行描写,并会运用排比句式。
教案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
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
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
"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或投影);2.播放《桂林山水》录像;3.教师范读课文;4.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提示: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
"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感觉)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视觉)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想象)板书:3.体会词语和句子。
投影:"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
无瑕: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5.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三自然段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
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
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
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
有的像,有的像……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
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
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观察:抓特点。
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朗读第四自然段。
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
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附: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主备人:王静教案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
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案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教案课时:两课时教案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
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