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合集下载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原文及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原文及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原文及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原文及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饮湖上初晴后雨宋代: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样子。

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濛:细雨迷茫样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诗句赏析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两种不同景致,让他都很欣赏。

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波光闪动。

“空蒙”,烟雨迷茫。

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

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

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

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整体印象。

苏轼这两句有高度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感受用诗语言表述出来。

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胸襟与达观自适性情。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美女。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原文和译文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原文和译文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

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一作“直北”。

回:回漩,回转。

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小学四年级语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饮湖上初晴后雨》赞美了西湖美景,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四年级语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

2、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背诵古诗。

3、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感受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潋滟”“空潆”的风姿。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定向导入。

1、(播放古筝曲)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曲子,想象你仿佛看到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交流)2、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

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小组练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

(重点指导:潋滟、空潆)3、再读古诗,进一步读通顺。

4、诗句我们读通了,你们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把诗句读懂呢?指名交流,教师小结学习方法。

三、再读古诗,以读促思。

1、小黑板出示学习要求(1)选择合适的方式理解题意、诗意。

(2)提出自学中的疑问,小组内合作解决。

2、学生自学。

3、小组互学。

4、全班进行学习汇报:说说自己从古诗中知道了什么?(生交流,师小结)四、品读古诗,以读悟情。

1、刚才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2.指名学生说,教师小结。

(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边读边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诵读体会诗歌意境美。

)3、四人小组中读古诗。

4、全班反馈:哪一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1)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小结:西湖美得那么动人。

(2)读了诗句,你们仿佛看到什么样的景象?(生交流)①(挂图出示“潋滟”“空潆”的景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比较中读出“好”和“奇”来,感受不同景象的美。

17 古诗三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PPT

17 古诗三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PPT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17 古诗三首之饮湖上初 晴后雨 望洞庭
(互动探究)
复习与导入
西湖
复习与导入
洞庭湖
复习与导入
西湖和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 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它们的 美诗佳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学习吧。
复习与导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品读与探疑
想象画面,朗读诗句。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月光和湖水交融在一起非常和谐。 湖面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 打磨的铜镜。月光下,君山更加青翠, 洞庭水更加清澈,山水浑然一体,君 山好像一青螺。
拓展与延伸
2.比较《望洞庭》和《咏柳》,找出这两首诗的共同之处。(体会古诗中的比喻)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元认知评价
我会朗读课文,能得:☆☆☆☆ 我会根据诗句想象画面,能得:☆☆☆☆
品读与探疑
比一比,换词比较,体会妙用。 (1)《望洞庭》的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2)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老师读,学生闭眼静听,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交流与感悟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读了这两首诗, 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

分别写西湖在晴天和雨天不一样气候条件下的景色,都十分美妙动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该诗原文以及作者苏轼的简介,同学们可以了解一下。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通: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淡妆浓抹一作:浓妆淡抹) 《饮湖上初晴后雨》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注释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练习题及答案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课时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第二课时一、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三、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四、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第三课时一、默写古诗《望洞庭》。

二、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写出诗人运用比喻的诗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参考答案第一课时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第二课时一、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三、 1.水光潋滟晴方好。

2.山色空蒙雨亦奇。

四、改写《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他当时,晴空万里,西湖十分美丽,他们尽情地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案1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案1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案1课文内容分析:《古诗三首》一课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组成,都是描绘祖国山河美妙,赞叹大自然漂亮体面的古诗。

《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与江对峙,长江汹涌澎湃的雄奇秀媚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显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爱慕之情。

《望洞庭》以轻盈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爱慕和赞叹之情。

三首诗都是写景的,有共同之处,可以重点教学第一首古诗,然后放手让同学自学另外两首。

学情分析:其次学段的孩子对古诗的学习有爱好,也有初步的办法堆积。

课程标准对其次学段古诗学习提出的要求是不做过多的说明,了解诗意为主。

所以,指导他们在朗读中感触诗的节奏和韵味,在想象与联系生活场景中理解诗的内涵、感触语言文字背后优美的画面,由景入情,由情促读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本单元提出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同学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图文对比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中关键词的意思,从而达到理解诗意,体味诗境。

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楚、断”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孩子抓住关键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触诗歌的意境。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第1首古诗《望天门山》,借助抓关键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2.堆积古诗学习的办法,感触诗歌美的意境。

3.有感情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流程:一、回忆旧知,导入诗文。

(一)出示诗题《望庐山瀑布》,齐背。

(二)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故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汹涌澎湃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赏析

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赏析

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赏析【小编寄语】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

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

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赏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知名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枕头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进士时,主司欧阳修见其文章连称“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

神宗时,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五年后,改任汝州团练副使。

哲宗即位司马光等旧党执政,他复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充任侍读,又因与司马光等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这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

元祐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

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

2. 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

3.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情,引发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的教学挂图或课件,能表现古诗意境的音乐。

学生:搜集一些和诗句描写有关的风光图片,有关诗人苏轼、刘禹锡的资料。

教材简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在诗人笔下,西湖的美无论在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丽日晴空,水光闪动,是一种明朗美;烟雨蒙蒙,山色迷茫,是一种朦胧美。

最后两行,诗人妙笔生花,从西湖美景生发出一个绝妙的想象,借着美女西施的淡妆浓抹来表达自己对西湖山水的喜爱之情。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月夜遥望洞庭湖而写下的一首山水诗。

浩渺的洞庭湖上,一轮秋月高挂天空,湖水无一丝细浪,静得像一面没磨过的铜镜,写出了一种独特的秀丽宁静的美。

第三、四行,诗人巧妙地运用一个“遥”字把镜
头拉开,几乎拉成全景,“遥望洞庭山水色”,画面恢复成壮美。

洞庭湖水光潋滟,湖中君山苍翠欲滴,恰似“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将浩渺的湖水、苍翠的君山,化大为小,而山水二色又恰成对比映衬,形成了刚柔相济的意境。

这两首古诗语言美、意境美,学生读起来会有浓厚的兴趣。

教学时,教师不必逐句细讲,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边读边想象,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诵读时,必须读好停顿,把握古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句意思,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难点是体会、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湖:指西湖。

饮湖上:在西湖上饮酒。

方好:正好。

亦:也。

淡妆浓抹:化妆时有时是淡妆,有时是浓妆。

相宜:合适。

*诗的第一行讲的是晴天的明朗美,第二行是雨天的朦胧美。

教学时应指导学生边朗读,边看图,边想象,体会意境。

最后两行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出西湖的“淡妆亦美”,“浓抹亦美”。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说说古诗的意思。

* 全诗的意思是:波光闪动,晴天的西湖景色多么美好。

山色迷蒙,景物若隐若现,雨天的西湖景致也很奇妙。

西湖就像那风姿万千的美女西施一样,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美。

西湖美景令人心醉,晴天美,雨天也美。

怎么形容这种美呢?诗人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把西湖比做美丽的西施,无论怎样打扮,她都非常美丽。

* 潭面:湖面。

镜未磨:形容湖面像没有磨过的镜子。

古人用的青铜镜,磨拭了才能光彩照人。

“遥望洞山水色”一作“遥望洞山水翠”。

青螺:古人以螺髻比峰峦。

* 教学第一、二行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镜未磨”,联系生活体验,借助图片或课件,展开想象,感悟诗句秀丽宁静的意境。

“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中,“白”是湖水色,“青”是湖中的君山色。

引导学生明白诗人用“白银盘”来比喻洞湖,用“青螺”来比喻君山,体会诗人采用这种比喻手法能使事物更生动形象。

可借助课件或插图帮助学生想象山水二色恰成对比,又互相映衬的景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