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_猪的选育
猪的育种原理与选择技术

猪的育种原理与选择技术在猪的遗传改良过程中,须事先根据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制定出一个合理的育种目标,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改善消费者索需的肉产品质量的目的。
为了达到预订的目的。
还必须通过系统的选育措施,对猪群进行长期的选择。
一个国家猪群的质量完全依赖于种猪业。
一、育种原理(一)育种目标的确定育种目标(breeding objective )从广义上讲是使养猪生产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可见育种目标强调了三点:①育种的最终目标在生产群实现;②目标的制定是以未来可预见的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为基础;③目标的着眼点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值。
因此,原则上凡是对养猪生产有经济意义的生产性状或与生产性状有关的次级性状(Secondary trait)都应包括在育种目标中。
另外,育种目标应该立足于长远的考虑,并且在育种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随着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修订育种目标。
由于将育种目标确定在经济效益基础之上,因此,要用经济评估的方法确定数量化的育种目标,即用综合育种值(total breedingva1ue)来表达数量化的育种目标。
综合育种值是一个线性函数,它应包含对养猪生产获利性起作用的生产性状与次级性状,并根据各性状的经济重要性分别给予加权。
AT =∑AiWi 式中AT为综合育种值,Ai为性状i的育种值,Wi为性状i的经济加权系数,即经济重要对于数量化的育种目标需考虑两个问题,一是选择作为育种目标的生产性状(目标性状);二是确定目标性状的经济加权值。
目前在瘦肉型猪的育种中,父系猪种一般只考虑生产生状(日增重、饲料转化率、瘦肉率等)以及肉质性状(肌内脂肪含量、肉质指数等),而不把繁殖性状包括在内;对于母系猪种繁殖性状(总产仔数)和上述生产性状包括在育种目标中,但不含肉质性状。
计算目标性状的经济加权系数的方法有:差额法、生产函数法、回归法、单个场的最优化法和区域平衡最优化法等。
其中差额法简单实用,经济加权系数(这里可以理解为边际效益)等于边际产出减边际投入。
第三章 猪的育种

养猪生产的发展,包括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
数量的增加,不仅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而且是提高质量的基础;而猪群质量的提高,又将促进猪群数量的不断增长,猪的育种工作是养猪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基本建设,对发展养猪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章在总结我国在建国后猪种选育和发展的经验基础上,介绍猪种选择的方法,猪的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选择指数法的应用和大型猪场良种繁育体系建立的方法,使养猪生产提高到一个水平。
第一节种猪的选择要养好猪,首先的问题是挑选好的种猪。
关于种猪的挑选,目前世界各国已趋向一致:即衡量养猪企业效率和利润高低的一个指标,乃是年度内的“饲料成本”与“售出的猪的价值”之比。
这里涉及到生长快及瘦肉多的性状,也和很多因素有关,如繁殖性能、体型、食欲、适应性等等。
关于种猪的选择,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标准,早在五、六十年代,首先看体型外貌,依次为繁殖性能、产肉性能和商品价值。
从七、八十年代开始,选种的标准首先考虑商品价值,依次为产肉性能、繁殖性能和体型外貌。
猪种选择今昔对比比较如下。
种猪选择今昔对比一品种选择的原则种猪的选择首先是品种的选择,主要是经济性状的选择。
应该指出,在品种选择时,还必须考虑父本和母本品种对经济性状的不同要求。
父本品种选择着重于生长肥育性状和胴体性状,重点要求日增重快,瘦肉率高;而母本品种则着重要求繁殖力高、哺育性能好。
当然,无论父本品种或母本品种都要求适合市场的需要,具有适应性强和容易饲养等优点。
不同品种其生产性能差异很大,因此选择适合市场需要的品种很有必要。
现把选种的原则介绍如下:1.应根据市场的要求,出口与内销任务的不同。
出口的猪要求瘦肉率高,但瘦肉多的猪对饲料要求高。
而内销的猪则要求肥瘦适中,容易饲养,生产成本低。
在大城市,瘦肉率高的猪售价也越来越高。
2.应考虑当地的自然、经济条件。
如在我国华南地区则要求猪种耐热、耐湿,而在东北地区则要求猪种耐寒性好。
又如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往往饲料条件较好,可以饲养生长快、瘦肉多、肉质好的猪种,而在饲料条件较差的地区,则要求猪种耐粗性能好。
猪的选育与饲养管理

(4)仔猪的饲养管理——把好“三关” • 科学补料关
•
•
①补料目的和好处
补料可以弥补母猪泌乳的不足,增加断乳时体重,提高生产效率, 刺激消化酶的分泌,加强乳猪断奶前对固体饲料的适应性,锻炼乳猪
的消化器官及机能,促进胃肠发育,防止下痢,减少应激。
(4)仔猪的饲养管理——把好“三关” • 科学补料关
(5)肉猪的饲养管理 肉猪生产前的准备工作 • (一)圈舍的准备 • 1.适宜的饲养密度 • 一般来说,生长肥育猪的饲养密度是每栏或没群8~12头,每头
猪的饲养密度全期平均为1.0m2。
• 2.圈舍的维修、清扫和消毒
(5)肉猪的饲养管理 肉猪生产前的准备工作 • (二)选好猪苗; • (三)合理组群; • (四)驱虫、去势 • 和免疫接种
病传播机会。
(4)仔猪的饲养管理——把好“三关” • 提前断乳关
•
③选择合适的断乳法
• 一次性断乳法:对发育整齐度良好的仔猪在进行采食调教后,可采用 • 一次性断乳。
• 分批断乳法:根据乳猪发育情况和用途,先后分几批陆续断乳。
• 逐步断乳法:断乳第1天,乳猪哺乳次数为4—5次,第2天为3—4次, 以后逐天减少,经过4—5d脱离母猪。
妊娠母猪饲养管理
(2)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
母猪膘体控制
(3)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 3、加强饲养管理,科学分段饲喂
3、加强饲养管理,科学分段饲喂
• (4)仔猪的饲养管理——把好“三关”
初生关
补料关
断乳关
(4)仔猪的饲养管理——把好“三关”
把好初生关
•
• • • • ①擦拭、断脐、剪牙、断尾; ②固定乳头、吃足初乳; ③补铁补硒 ; ④防寒保温; ⑤其它方面; 如:清洁、防压、去势、接种和并窝等。
猪的选种选配课件(共35张PPT)《猪生产》

一般是指背部皮下脂肪的厚度。
胴
胴体长度
体
性
眼肌面积
状 腿臀比例
酮体瘦肉率
测量的部位有两种:
一种测量C、K和L点背膘厚; 另一种测P2点背膘厚。
●测P2点背膘:用B超测定,P2 点为母猪最后肋骨 上方,距背中线6.5毫米处背膘厚度。
● 背膘P2度的临界点是10毫米,如果母猪在P2点的背 脂厚度低于10毫米以下,母猪过瘦会发生繁殖障碍。
4、遗传病 (1)猪致死和半致死性状:如脑水肿、脑疝、脑裂、 腭裂、前肢肥大、四肢缺失或完全麻痹、脊柱短缩、 锁肛、子宫闭锁、先天失明、肌肉痉挛、血友病等;
(2)畸形性状:如隐睾、单睾、阴囊疝、雌雄同体、 单趾、无毛、被毛卷曲、背部旋毛、蛇尾、瞎乳头等。雌雄同体ຫໍສະໝຸດ 阴囊疝(二) 繁殖性状
产仔数
初生重和
采食量
饲料转化率或饲料效率 一般是按生长肥育期或性能测检期每单位活重增长所消耗的饲料量来 表示,即消耗饲料(kg)/增长活重(kg)之比值。
采食量 在不限食条件下,猪的平均日采食饲料量称为饲料采食能力(FIC) 或随意采食量(VFI),是近年来育种方案中日益受到重视的性状
(四) 胴体性状
背膘厚度
三、猪的选配方法
猪的选配方法
表型选配
亲缘选配
三、猪的选配方法
同质选配 表 型 选 配
异质选配
性能或外形相似的优秀公母猪配种,要求在下 一代获得与公、母猪相似的后代。
初生窝重
繁
殖
泌乳力
性
状
断奶个体重
和断奶窝重
断奶仔猪数
产仔数有两个指标: 即窝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 窝产仔数是包括木乃伊和死 胎等在 出生时仔猪头数;而 窝产活仔数是指出生时活的 仔猪数。
猪的生产第六课(选种)

二、家系选择: 家系选择: 把家系作为一个单位, 把家系作为一个单位,根据家系 的平均表型值高低进行选留或淘汰称 为家系选择。 为家系选择。 同胞选择: 1、同胞选择:根据种畜的直系 亲属(全同胞或半同胞) 亲属(全同胞或半同胞)的平均表型 值高低来进行德育叫同胞选择。 值高低来进行德育叫同胞选择。
应该做到: 凡体质衰弱、 应该做到:①凡体质衰弱、肢蹄存在 明显疾患、有内翻乳头、体型有严重损征、 明显疾患、有内翻乳头、体型有严重损征、 外阴部特别小、同窝出现遗传缺陷者, 外阴部特别小、同窝出现遗传缺陷者,可 先行淘汰。 先行淘汰。要对公母猪的乳头缺陷和肢蹄 结实度进行普查。 结实度进行普查。②其余个体均应按照生 长速度和活体背膘厚等生产性状构成的综 合育种值指数进行选留或淘汰。 合育种值指数进行选留或淘汰。必须严格 按综合育种值指数的高低进行个体选择, 按综合育种值指数的高低进行个体选择, 该阶段的选留数量可比最终留种数量多15 该阶段的选留数量可比最终留种数量多15 %~20 20%。 %~20%。
第三节猪的选择方法
所有优良家猪品种都是人类长期 选择和培育的结果, 选择和培育的结果,猪的优良发送只 有通过不断选择才能得到巩固与提高。 有通过不断选择才能得到巩固与提高。 方法主要有表型选择、家系选择、 方法主要有表型选择、家系选择、 估计育种值选择、 估计育种值选择、间接选择和综合选 择等。 择等。
一、表型选择:根据猪的个体性 表型选择: 状表型值的高低进行选择种猪。 状表型值的高低进行选择种猪。 此方法适合于遗传力高的性状, 此方法适合于遗传力高的性状, 如猪的背膘厚、体长等。 如猪的背膘厚、体长等。对于遗传力 高的性状采用表型选择,简便易行, 高的性状采用表型选择,简便易行, 效果好,可以缩短世代间隔, 效果好,可以缩短世代间隔,加快遗 传育种进程。 传育种进程。 而对遗传力低的性状不宜采用, 而对遗传力低的性状不宜采用, 因为这些性状受环境影响大, 因为这些性状受环境影响大,表型值 不能反映育种值。 不能反映育种值。
猪的选育

猪的选育由于家畜改良的方向是由市场决定的,猪育种者和商品生产者不论他们是否同意,都得朝这个方向执行。
市场用较高的利润来鼓励家畜改良。
你是否将用带给你最大利润的种畜类型的清晰视觉来选择你的种畜?各个种猪的遗传组成是极其多样化的。
任何交配的后代都具有来自其双亲的不同的基因对——它们可以是超过亲本品系的改进者,或完全相反。
因此,能够准确地评价期望性状以选择遗传上优于其亲本的种畜是必要的。
应当仔细而认真地选择后备公猪和后备母猪。
公猪的重点应当是薄背膘、快速生长、有效的饲料转化和良好的结实度。
没有一个品种全面具有这些优良特性。
传统上,有色品种(杜洛克和汉普夏)被选为父系。
如今所有品种均获得了巨大改良,在白色品种(拉康比猪、长白猪和约克夏猪)中也存在优秀的父系。
一些商品生产者甚至更喜欢杂种公猪(例如,杜洛克×汉普夏),因为这些杂种公猪被认为比纯系具有更好的性欲(性冲动)。
后备母猪应当主要选择其母性能力(高产仔数和断奶重;温顺和易管理;结构和身体结实)。
其次是背膘和生长速度,但不要牺牲主选性状。
后备母猪必须至少应与被它们更新的母猪一样良好,最好优于这些母猪。
传统上,母系多为白色品种(拉康比猪、长白猪和约克夏猪)。
约克夏×长白或约克夏×拉康比猪的F,代母猪在繁殖性状上具有最好的杂种优势。
因此,它们被推荐为商品群的母猪。
一、后备母猪选择未来母猪必须:1.易受精和受胎并产生大窝仔猪;2.能够哺乳全窝仔猪;3.体质结实;4.在背膘和生长速度上具有良好的遗传素质。
后备母猪的选择标准包括乳房发育、身体结实度和生产性能。
1.乳房发育后备母猪最少须有沿着腹底线均匀分布且正常的12个乳头。
后备母猪拥有的乳头数可在断奶前检查,但当其达到上市体重时,必须重新检查这些乳头的发育。
在上市体重时怀疑有瞎乳头、翻转乳头或其他畸形的应当予以淘汰。
后备母猪的无效乳头在产仔后将明显降低哺乳大窝仔猪的能力,从而大大降低断奶仔猪数。
猪的选育技术

Soxtec Avanti 2055自动 脂肪检测仪(瑞典)
pH的测定 PH-STAR(丹麦)
颜色的测定
OPTO-STAR (丹麦)
肉质的活体测定
国外的测定体系
丹麦
测定站测定项目 农场测定项目
每年测定 5,200 头公 每年测定 90,000 头公猪和母
猪
猪
. 日增重(30-100 千 . 日增重(30-100 千克体重)
瑞
腹线等 21 个性状
典
前肢、后肢、肩部、背、后驱、3 分制
荷
体高、腹线等 14 个性状
兰
前肢、后肢、运动状态
9 分制
瑞
典
前肢、后肢、运动状态、姿态、3 大类
挪
背、腹线
威
前肢、后肢、背、总体评价 总体评价 5 分制、 丹
其他性状 3 分制 麦
实施 年度
1982
1982
1993
1993
1995
性状
前肢 前视 侧视 系部
设由于选择,第 11~15 年的选择进展下降为每年每头商品猪 5 元,
下面是第 11~15 年所能获得的利润。
年 育种场年初和年末水 平均水平 商品场水平 商品场利润
平(以经济为单位)
11 80~85
82.5
68.01
6801000
12 85~90
87.5
75.26
7526000
13 90~95
92.5
单
1) 母猪生产力指数SPI(Sow Productivity Index)—度量泌乳能力 和多产性。这个指数包括产活仔数和21 日龄断奶窝重。对母猪的胎次进行校正。 这个指数用EPDs计算。
养猪第三节 猪的选育与杂交利用

第三节猪的选育与杂交利用(三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猪的重要生产性状与选择2.了解猪的选配3.掌握猪的杂交利用方式4.掌握杂交利用的措施5.掌握种猪各阶段的选择方法教学重点:1.猪的重要生产性状与选择2. 猪的杂交利用方式3. 杂交利用的措施教学难点:猪的杂交利用方式种猪各阶段的选择方法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学习任务:1.要求每位同学结合课堂讲授以及必备知识点写出任务实施计划,以便讨论与实施。
完成过程:任务准备:利用教材、网络资源、图书做准备,写出任务实施计划。
任务实施:课堂授课(根据教师授课内容,修改任务实施计划)- 现场教学。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指导。
任务总结:每一组选一名代表做任务报告,集体讨论,教师点评;写出实训报告。
任务后续:学习现代养猪场操作规程,为分组轮流顶岗实训做准备。
【板书】一、种猪的选育(一)猪的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与选择1.繁殖性状猪的繁殖性状主要有产仔猪、泌乳力、仔猪出生重和出生窝数、仔猪断奶重和断奶窝重、断奶仔猪重等。
总的来说,繁殖性状的遗传力估值是低的,选种时以家系选择为好。
【板书】(1)产仔数。
产仔数有两个指标,即窝产仔数和窝产活仔数。
窝产仔数是包括木乃伊和死胎等在出生时仔猪头数,而窝产活仔数是指出生时活的仔猪数。
产仔数为一复合性状,受母猪的排卵数、受精率和胚胎成活率诸多因素影响。
即产仔数的高低实质上受这三个因素的影响。
【讲解】在一个发情周期内,母猪排出的卵子均多于产仔数,可达14 —20 枚之多。
我们将猪在一个发情周期内的排卵数称为猪的潜在繁殖力。
提高产仔数不能单纯只选择排卵数,而应当采取综合措施,尤其是提高胚胎成活率。
【讲解】闽清一猪场产仔猪31头猪的胚胎成活率一般较低,这是导致实际繁殖力与潜在繁殖力之间有明显差距的主要原因。
猪胚胎的死亡大部分发生在受精后25 —30 天内。
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着床以前主要取决于合子的生活力,而在此以后则取决于子宫内环境条件。
【板书】(2)初生重和初生窝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公猪与配母猪的分娩成绩评定其优劣 –统计分析时不宜用简单的平均数来评价,应将与 配母猪的胎次等逐一分开统计,分别进行比较; 并考虑与配母猪以往的生产性能然后再进行综合 评定。
三、猪的杂交利用
(一)杂交的概念 猪的不同品种或品系之间的交配就叫杂交。 (二)杂交的方法 1、简单杂交 2、多元杂交 3、轮回杂交
•肉的颜色:呈红色或粉红色,一般要求为鲜红。
若出现应激综合征时易出现PSE肉(颜色惨白,质 地松软,向外渗水,PH小于5.7)
最终pH值的目标 5.8 to 6.0
Factors Affecting Pork Quality
影响猪肉品质的因素
Nutrition
Climat气候
Slaughter Wt.屠宰重
• 胴体瘦肉率和脂肪率: 左半胴体进行组织剥离,分为骨胳、皮肤、肌肉和脂肪四种组 织。 瘦肉量和脂肪量占四种组织总量的百分率 公式如下: 瘦肉重 • 胴体瘦肉率(%)= ×100% 瘦肉重+脂肪重+皮重+骨重 脂肪重 • 胴体脂肪率(%)= ×100% 瘦肉重+脂肪重+皮重+骨重
一、猪的重要生产性状的遗传与选育
–背膘厚(backfat thickness) :宰后胴体背中线肩 部最厚处、胸腰椎结合处和腰荐椎结合处三点膘厚 的平均值为平均背膘厚
一、猪的重要生产性状的遗传与选育
• 眼肌面积:胴体胸腰椎结合处背最长肌横截面的面 积 眼肌面积(cm2)=眼肌宽度(cm)×眼肌厚度(cm) ×0.7
一、猪的重要生产性状的遗传与选育
二、种猪的选配
(一)选配的功能和意义
使个体间获得更多更好的交配机会,促使有益 基因结合起来,产生大量品质优良的后代,以巩固 和加强选种的效果,不断提高猪群的品质。
(二)选配的方法
有品质选配(同质和异质选配)
二、种猪的选配
1、品质选配:表型选配(同.异)
同质选配:性状表现相同或性能相近的优良公母猪相配 –一般来说表型最好的公母猪交配就有可能获得理想的后代 –通常认为能巩固和加深性状的表现 –也容易引起生活力衰退(共同的品质缺陷) –通常只用于理想型公母猪间
一、猪的重要生产性状的遗传与选育 2、生长肥育性状
结束重—起始重 平均日增重= 育肥天数 育肥期饲料消耗量 饲料转化率= 结束重—起始重 日采食量=育肥期饲料消耗量÷育肥天数
一、猪的重要生产性状的遗传与选育
3、胴体品质
宰前活重 胴体重(carcass weight) 屠宰率 背膘厚 眼肌面积(loin muscle area) 瘦肉率(carcass lean percentage) 肉的颜色
第三节 猪的选育与杂交利用
一、猪重要生产性状的遗传与选择 二、猪的选配 三、猪的杂交利用
一、猪的重要生产性状的遗传与选育
繁殖性状、生长与育肥性状和胴体性状。
1、繁殖性状
产仔数(litter size):出生时同一窝的仔猪数,包括死胎、木 乃伊或畸形、产后即死在内。 产活仔数:出生时同一窝的存活仔猪数,包括衰弱的仔猪。 初生个体重(weight at birth):出生时个体重(12小时内) 泌乳力:以仔猪20日龄时窝重为代表,包括寄养的。 育成率或哺育率:断奶时一窝育成仔猪数占产活仔猪数的比率。 应加上寄入仔猪数,减去寄出的。
二、种猪的选配
2、亲缘选配:
根据交配双方的亲缘关系远近程度进行选配的方法, 也可简称近交 –特殊情况下使用(近交衰退) –它是同质选配的极端形式 –同质选配是个别性状相同。而亲缘选配不但表型相 近而且内在基因型也比较接近 –固定优秀个体特性 –提高群内理想型的基因频率 –暴露一些有害基因
二、种猪的选配
• 2.亲缘选配 亲缘选配是根据交配双 方的亲缘关系远近程度进行选配的 方法。亲缘选配可相对地划分近交 和远缘交配。当猪群中出现个别或 少数特别优秀的个体时,可采用近 交。 • 在采用近交时,为防止出现遗传缺 陷,必须事先对亲本进行严格选择, 还可采取控制亲缘程度克服近交衰 退。
• • • •
•
一、猪的重要生产性状的遗传与选育
– 宰前活重:被测猪只体重达100kg后,停食24h的 空腹体重称为宰前重。停食但不停水 – 胴体重:屠宰后去头、蹄、尾及内脏,保留板油 和肾脏的躯体重量为胴体重 – 屠宰率(%)=(胴体重÷宰前重)×100% – 屠宰率:指胴体重占屠宰前体重的百分率
一、猪的重要生产性状的遗传与选育
• 母系的选择
• 目的:改进母猪群,改进商品猪(1/2基因) • 具体条件:数量多,分布广,适应强,繁殖力强, 母性好,泌乳力高,体格不宜过大。
三、猪的杂交利用
不同杂交体系的比较:
• 单杂交:(两品种) 在商品肉猪中获得最大杂交优势,但在母猪中无 杂交优势(不作种用) • 回交: 在商品猪水平损失杂交优势 • 三元杂交: 获得最大杂交优势 • 四元杂交: 获得最大杂交优势,但有部分遗传间隔
二、种猪的选配
• 异质选配: 使二亲本各自优良性状在后代身上得到结合、体现 (取长补短)
–不能把不好的性状结合(共同的缺陷) –一般认为能丰富后代的基因型,但并不一定 –相反缺陷性状双方如弓背猪和凹背猪相配不能得到平背猪 –原因:都是骨骼不强健是同质选配结果使骨骼不强健程度增 大 • 同质选配与异质选配在工作中互为条件
•
五、猪的选育工作要点 1.我国地方猪种的选育要点 (1)我国地方猪种的优良种质特性。 一是适应性极强。有良好的抗寒能力、耐热 能力、抗病力、对较低营养水平的耐受能力 及对粗纤维的适应能力; 二是繁殖力高。性成熟早,发情明显,排卵 数多,受胎率高,胚胎成活率高,母性强, 乳头数多,奶好,仔猪育成率高; 三是肉质好。肉色鲜红,肉质细嫩多汁,肌 纤维较细、密度大,肌肉大理石纹分布适中, 没有PSE肉。
营养
Genetics遗传
Transport Time/Distance运输时 间/距离
Social/Physical Environment社会与自
然环境
Cooking烹调
Animal Handling
动物处理 待宰时间
SlaughΒιβλιοθήκη er屠宰Aging Time熟化时间
Lairage Time
Past slaughter treatment宰后处理
•
•
(2)我国地方猪种选育要点。应加强选种 选配及杂交利用工作,进行必要的保种工 作。 2.国外引进品种猪的选育 应建立原种场 和种猪测定站,加强选育提高工作。对国 外品种,要避免盲目引进。尤其是对应激 综合征较重的一些品种,如皮特兰、比利 时长白猪等要俱重使用。要注意加强检疫, 严防一些新病的引人。引进后,努力提高 引进猪种的适应性,以便在我国养猪生产 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三、猪的杂交利用
• 杂交优势:杂交后代的平均表现与杂交亲本的平均表
现之差
• 杂交优势在 F1 代最高
• 用三元或四元杂交体系可在商品猪中获得最高 杂交优势
三、猪的杂交利用
父系的选择 主要目的:改进商品肉猪 • 具备条件: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胴 体品质好,性成熟早,性欲强,适应当地环 境。
三、猪的杂交利用
• (2)异质选配。异质选配可分为两种 情况:一种是选择性状不同的优秀 公母猪配种,以获得兼得双亲不同 优点的后代。选择同一性状或同一 品质而表现优劣程度不同的公、母 猪配种,希望把后代性能提高一步。 利用异质选配,可以结合优良性状, 创造新的类型。 • 同质选配与异质选配在工作中是互 为条件的。
杂交体系
利用杂交优势和品种互补(三元)
父系
母
父
母猪群
商品肉猪
• 四、猪的选配方法 • 1.表型选配 根据表型性状、 不考虑其是否有血缘关系而进 行的选配方法。表型选配有两 种:一种是同质选配;另一种 是异质选配。同质和异质选配 是现场工作中最普遍、最一般 的选配方法。
• (1)同质选配。用性能或外形相似的 优秀公母猪配种,要求在下一代中 获得与公、母猪相似的后代。同质 选配能够加速群体的同质化。使其 优点得不到巩固。 • 同质选配一般是为了巩固优良性状 时才应用为使理想的类型及性状出 现理想个体时,多采用同质选配法, 固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