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与《伊利亚特》中预言的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对《伊利亚特》的评述

对《伊利亚特》的评述

对《伊利亚特》的评述对《伊利亚特》的评述《伊利亚特》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的叙事诗史诗,是重要的古希腊文学作品,也是整个西方的经典之一.史诗《伊利亚特》取材于特洛亚战争的传说,叙述了特洛伊战争第十年(即最后一年)中几个星期的活动,特别是“阿喀琉斯(古希腊传说中的勇士)的力量”.史诗以阿喀琉斯和阿伽门农的争吵开始,以赫克托尔的葬礼结束.《伊利亚特》是荷马史诗中之际棉鞋特洛亚战争的英雄史诗。

希腊联军主将阿喀琉斯因喜爱一个女俘被统帅阿伽门农夺走,愤而退出战斗,特洛亚人趁机大破希腊联军.在危急关头,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罗克洛斯穿上阿喀琉斯的盔甲上阵,被特洛亚大将赫克托尔杀死。

阿喀琉斯悔恨以及,重上战场,杀死赫克托尔.特洛亚老国王夜入阿喀琉斯大帐要回儿子的尸体。

史诗在赫克托尔的葬礼中结束。

《伊利亚特》表现了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的主题,讴歌了他们在同异族战斗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伊利亚特》塑造了一系列古代英雄形象。

在他们身上,既集中了部落集体所要求的优良品德,又突出了各人的性格特征。

阿喀琉斯英勇善战,每次上阵都使敌人望风披靡。

他珍爱友谊,一听到好友阵亡的噩耗,悲痛欲绝,愤而奔向战场为友复仇.他对老人也有同情之心,允诺白发苍苍的特洛亚老王归还赫克托尔尸体的请求。

可是他又傲慢任性,为了一个女俘而和统帅闹翻,退出战斗,造成联军的惨败。

他暴躁凶狠,为了泄愤,竟将赫克托尔的尸体拴上战车绕城三圈.与之相比,特洛亚统帅赫克托尔则是一个更加完美的古代英雄形象。

他身先士卒,成熟持重,自觉担负起保卫家园和部落集体的重任.他追求荣誉,不畏强敌,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危急关头,仍然毫无惧色,出城迎敌,奋勇厮杀。

他敬重父母,挚爱妻儿,决战前告别亲人的动人场面,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和感人的悲壮色彩。

《伊利亚特》结构严谨,布局精巧。

它以“阿喀琉斯的愤怒”作为全书的主线,其他人人物、事件都围绕这条主线展开,形成严谨的整体。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解读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解读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解读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是古希腊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西方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作为古希腊两大史诗之一,《伊利亚特》以其宏大的叙事气势、深刻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哲理内涵,深深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

本文将对《伊利亚特》进行解读,探讨其主题、人物形象、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涵。

《伊利亚特》的故事背景设定在特洛伊战争期间,主要讲述了希腊英雄阿喀琉斯与特洛伊王子赫克托之间的冲突。

整部史诗通过对战争、爱情、荣誉、命运等主题的探讨,展现了古希腊人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观。

其中,阿喀琉斯作为史诗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被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英雄形象。

他既有着超凡的战斗力和勇气,又深受命运的摆布和情感的困扰。

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展现出了对荣誉的追求和对友谊的珍视,同时也暴露出了他的脆弱和矛盾。

通过阿喀琉斯这一形象的塑造,荷马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除了阿喀琉斯,赫克托、安德洛玛刻、希克斯等一系列形象鲜明的人物也是《伊利亚特》中的重要角色。

赫克托作为特洛伊的英雄,展现了忠诚、勇敢和悲壮的形象,他与阿喀琉斯之间的对决成为史诗中的经典场景。

安德洛玛刻则代表了母爱和家庭的力量,她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赫克托,不惜一切,展现出了母亲的伟大情感。

希克斯则是一个智慧而机智的角色,他在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策略家和谋士角色,为特洛伊一方出谋划策。

这些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丰富了《伊利亚特》的叙事内容,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古希腊世界。

在价值观念方面,《伊利亚特》强调了荣誉、勇气、友谊、忠诚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古希腊人崇尚英雄主义和荣誉观念,他们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和对家族、朋友的忠诚。

在特洛伊战争中,各方英雄为了捍卫荣誉和信仰,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

然而,史诗中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脆弱,阿喀琉斯的悲剧命运和赫克托的悲壮结局,让人们反思生命的意义和尊严。

论《左传》中的预言

论《左传》中的预言

论《左传》中的预言对未知的将来的浓厚兴趣,几乎是古今中外所共有的一种执著。

乃使预测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

越是远古,人类的这种兴趣越浓厚。

《左传》作为中国第一部详尽的上古生活史,在这方面保存了很多资料。

对国事、人事的预测在《左传》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

其中包括预言、天象、占卜、梦境等。

宽泛地讲,上述这些都可以看成是广义的预言。

《左传》中的预言,“言”是狭义的话语之义,预言也就是预测未来的话。

可把《左传》中的预言分为君子预言和童谣谶语两大类。

之所以这样划分,是因为这两者虽同是预言,在表现形式上和功能上却判然有别。

君子预言在《左传》中占极大比重,几乎为《左传》所独有,很少见于他书;而童谣谶语虽不是君子所发,却是后世流行的谶谣的先声。

君子预言是指《左传》中“君子”发出的预言。

因为其多以“君子曰”或“君子谓”打头,所以也就因势名之。

第一个以“君子”为名的预言首见于隐公十一年: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

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其实君子并不总是无名的,有时《左传》作者也会直接引用当世名人的预言。

显然,在他眼中,这些人也毫无疑问是“君子”。

如果以此为标准,那么《左传》中的第一个君子预言还要靠前一些,是隐公八年,陈鍼子针对郑公子忽“未祖而配” 的:鍼子曰:‘是不为夫妇,诬其祖也,非礼也,何以能育?’”显然,这种写法影响了司马迁的“太史公曰”,但二者仍有明显区别。

“太史公曰”多是对传主一生道德、功过的评价,是对人物盖棺论定,如马后炮。

而君子预言则更是针对某一具体的人或事,直截了当地预言其后果,类似于未卜先知。

所以从预测功能的角度讲,君子预言与其说更近于“太史公曰”,还不如说更近于童谣谶语。

但二者仍有区别。

童谣谶语,顾名思义,是指通过童谣来预言人事的现象。

兴盛于两汉时期的谶纬以谶谣(多为童谣)为其重要表现和广泛的社会基础。

汉元帝时,有童谣:“井水溢,灭灶烟,灌玉堂,流金门。

神化了的战争——借《封神演义》《伊利亚特》比较中西神话中神明的异同

神化了的战争——借《封神演义》《伊利亚特》比较中西神话中神明的异同

神化了的战争——借《封神演义》和《伊利亚特》中的神明浅谈中西神话观念异同作者:韩不煮及其学习小组一、《封神演义》《伊利亚特》两书的内容简介、可比性分析:1.内容简介2.可比性分析二、对比二者中神明形象异同:3.1神明的伦理关系3.2战争中的神明:(一)参战立场(二)阵营、派系关系分析(三)参战原因、方式、合作关系(四)神力比较(五)对战争所起作用:1.简要说明2.类同性分析三、二者所反映的中西神话观念的异同(一)相同点:1.英雄崇拜情结2.多神信仰系统3.半神的存在4.神明所具有的人性5.浓烈的宿命色彩6.挑战权威、反抗命运的个体抗争精神(二)不同点:1.造神方法2.完整vs混乱残缺的神谱体系3.神的社会关系、地位4.神化的人vs 人化的神5.半神存在意义6.价值观:集体意识vs 个人主义四、结论一.两部作品的内容简介、比较原因:(一)内容简介《封神演义》:商朝末期,纣王暴虐成性,得狐精附身的妲己为妃后更加荒诞不经,致民不聊生朝廷崩乱。

西伯侯姬昌被困七年逃离后访的隐居的姜并拜其为相子牙为相,后其子姬发继位为西周文王,又得商武成王黄飞虎所助,西周气势益盛。

纣王命多将出伐西周,武王拜姜子牙为师兴兵伐商,在两国之战中,阐教帮助周,截教帮助商,各显道术互有杀伤,结果截教失败,纣王凶而自焚,武王夺取天下分封列国,姜子牙回国封神,使有功于国的人和鬼各有所归。

《伊利亚特》: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长达九年零十个月之时,希腊联军主将阿喀琉斯因喜爱的女俘被统帅阿伽门农夺走,愤而退出战斗,特洛伊人乘机大破希腊联军使联军退守战船。

僵持之下,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借了阿喀琉斯母亲忒提斯女神请匠神制造的的盔甲上阵,却被特洛伊大将赫克托尔杀死并且丢失了盔甲。

阿喀琉斯悔恨不已重上战场,杀死赫克托尔并虐辱其尸体。

特洛亚老国王夜入阿喀琉斯大帐跪求要回儿子尸体,感动了阿克琉斯得回尸体还举办了葬礼。

(二)可比性分析:首先,这两部作品都是属于叙事文学这一个大的文学门类。

当代中国《伊利亚特》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伊利亚特》研究综述

当代中国《伊利亚特》研究综述当代中国《伊利亚特》研究综述《伊利亚特》是古希腊史诗巨著《荷马史诗》的一部分,是古代希腊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描述了特洛伊战争中的一系列冲突和英雄事迹,以特洛伊战役作为故事的中心,以希腊神话为背景,展示了希腊古代文明和勇士文化。

然而,尽管《伊利亚特》是西方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在当代中国的研究和传播也备受关注。

自《伊利亚特》翻译引进中国后,中国学者开始着手对其进行研究。

最早出现在中国的版本是由德国学者的翻译,其后中国本土学者也陆续完成了对《伊利亚特》的翻译工作。

这些最初的翻译使广大中国读者能够接触到这一西方文化瑰宝,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中国,对《伊利亚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文学研究、历史研究和古希腊文化研究。

在文学研究方面,学者们通常会对《伊利亚特》中的叙事技巧、人物形象和意象进行深入探讨。

他们关注英雄形象的建构,特别是阿喀琉斯和赫克托尔等角色的形象表现。

研究者还会探讨荷马的叙事方式,包括史诗的结构、韵律和语言,以及荷马传统在西方文学中的影响。

历史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关注特洛伊战争本身以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

他们通过对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研究,试图还原特洛伊战争的真实面貌。

研究者探讨如何将《伊利亚特》中的事件与历史实际相对应,对于我们了解希腊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古希腊文化研究是中国学者对《伊利亚特》的另一个研究方向。

学者们会对古希腊神话、宗教、哲学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伊利亚特》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在此基础上,他们试图将古希腊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和对话,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除了学术研究,当代中国还出现了一系列与《伊利亚特》相关的文化创作。

一些作家、文艺家受到《伊利亚特》的影响,创作了一些以古希腊为背景的小说、连环画和戏剧。

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多样性,也展示了中国读者对古希腊文学的热情和创造力。

浅析伊利亚特的语言特色

浅析伊利亚特的语言特色

浅析伊利亚特的语言特色《伊利亚特》讲述了特洛伊战争第十年51天的故事,荷马把短短几十天的战斗写成24卷,一万五千余行的史诗,光是这点就能看出作者的功力。

下面从几个方面简单谈一谈令我印象深刻的点吧。

语言上,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善用比喻。

作者通常把自然界的动植物当做喻体,常用的比喻有:用狮子/狼比喻英勇杀人的勇士,用鹿/羊比喻被追赶、被杀的战士,牛的本体不定,猎人和猎狗在比喻的场景中有两重身份,或是被狮子等猛兽吓跑、或是把这些猛兽吓跑,树有时也会来比喻坚毅的人(后半部见的较少)。

第二个特点是广泛使用赞美词,而且这些赞美词大部分是希腊人自创的,在其他作品几乎看不到这种形容。

列举一些常用的:“牛眼睛的”(常形容赫拉)、“白臂的”(常形容赫拉和海伦)、“神样的”(可形容各战士,不管是经常出场还是只出场过一两次的)、“心高志大的”(同上),还有一个不是形容人但是也很高频的短语“有翼飞翔的话语”。

这些形容词短小精悍,虽然有些比较奇怪,倒能反映出希腊人独特的审美以及他们欣赏的人都有什么高尚的品德,把战士的精气神都体现在几个字;同时,重复的词语便于记忆,因为《荷马史诗》流传下来完全是靠人们的记忆(这一点由网友启发)。

这本书是后人研究希腊人的风俗习惯的依据之一。

我注意到了以下几点(主要是打仗的):1.希腊人介绍他人和自己时都会说xx之子xxx,甚至把往前好几辈都要介绍一遍。

所以书里描写了一个有趣的情节:两个不同阵营的士兵本应兵戈相向,却由于在自我介绍时发现他们的祖先曾互有恩情,决定不伤害对方。

2.希腊人作战的主要武器是投枪和长剑,因此投枪的射程和准头至关重要。

3.希腊人的主力军是重装步兵,这证实了我在上一本书里看到的结论(由风中散发书友启发)。

书中有一段,每当一个士兵倒下,就要描写铠甲哐哐响。

他们对铠甲格外重视,士兵死后双方都要抢夺死者盔甲来获得荣誉,因此也要保护我方死者的盔甲不受敌人剥夺。

如此一来,阿基琉斯让帕特罗克洛斯穿自己的铠甲就可以侧面体现他们亲密无间的友谊(这在《了不起的古希腊》中提过)。

从《伊利亚特》和《左传》看中西古代战争文化之异同

从《伊利亚特》和《左传》看中西古代战争文化之异同
楚 国与吴国因为边境 两个孩 童争夺 一片桑林而在楚
与 中国古代历史典籍 《 左传》 中所记 录的春秋时期 的楚 国战争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时 ,两处 的战争文 化又有若干实质性的不 同,颇耐人寻味 。为此 ,笔 1 0J 2 江汉论坛
国的长 岸发 生战 争 。吴王 僚 派堂兄 公 子光 率军 伐
与 中国浩如烟海 的史料 比起来 。古希腊 文化早 期 的文献不多。 《 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有记载 的
者参照 《 伊利亚 特》和 《 左传》两个极具代表性 的
文本 ,试将两处发生在 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战争进行
若干 比较 .以此加深对 中西方 古代战争文化异 同的
认识。
最古老 的文学作 品 ,藉 由 《 马史诗 》中的 《 荷 伊利
利亚特》第 1 卷记载希腊联军 中有专 职的鸟 卜 师卡
尔卡斯 .此人有 “ 福波斯 ・ 阿波罗传授他的预言术”① ,
是 “ 无可指 责的先 知”② .阿伽 门农 就是 没有听从
来 ,唯一 的史 料就是 《 荷马史诗 》 ,使得 《 马史 荷 诗 》弥足珍贵 。 《 伊利亚特》相传是希腊盲人荷 马的传 唱之作 ,
从 《 伊利亚特 》和 《 左传 》看 中西古代
战争 文化 之异 同
陈 娴
摘要 :本文参照 《 伊利 亚特 》和 《 左传 》两个极具代 表性的文本 ,通过 对比二者对于古代战 争的记载 。阐释 了中西方古代 战争在 战争过程 、使 用武器等方面的若干相似 点 ,并深入 分析 了二 者战争 背后的文化渊源和思想观念上 的根本 差异 ,揭示 了古希腊战争文化 的奴 隶制时代 烙印 ,以 及春秋 时期 楚国战争文化从奴 隶制 向封建制时代转 变的典型特征 。 关键词 : 《 伊利亚特》 《 ; 左传》 ;希腊 ;楚 国 中图分类号 :I0 . 文献标识码 :A 26 5 文章编号 :10 — 5 X( 0 )4 0 2— 5 0 3 8 4 2 1 0 — 10 0 1

诗作故事的秘密皈依——浅析史诗《伊利亚特》的叙事经验

诗作故事的秘密皈依——浅析史诗《伊利亚特》的叙事经验

诗作故事的秘密皈依——浅析史诗《伊利亚特》的叙事经验摘要单是从古希腊人怎样“讲故事”的层面来看《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的部分,其实已经是得其琼玉了。

《伊利亚特》的故事情节,符合史诗模式的所有想象,因为它所展现出来的风格是宏大而壮丽的;英雄人物的性格和神祇的形象,都在后世被奉为艺术典型:英雄的伟岸与狂躁、高义与英勇成为战事格局变动不居的核心力量,这就是“人物改变时势”的原初模型,也是人性光芒的浅切体现;神灵的“人化”,其贪欲、嗜赌、好胜心都与人间无异,而其至尊的地位却始终供人望洋而叹,这是古希腊语境中的“神灵”,是意志力集中体现的生命存在的本体。

这些无疑都成为西方后世创作的“彼岸对象”,意义毋庸赘论。

然而,《伊利亚特》叙事的计谋远远超出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笔者看来,史诗真正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将故事的记忆和作者的经验珠联璧合、并最终在读者面前形成了一副真假虚实混淆不清的梦幻图景,而在这副图景中,讲故事的人(或是歌手)却始终保持着对于故事链条的系联,将外延的形式尽可能配合史诗的基调,却不出一丝纰漏。

关键词史诗故事形象比喻经验记忆一、引言本雅明说,没有另一种人类交流的方式比史诗的形成和消亡更徐缓。

[ 本雅明:《讲故事的人——论尼古拉·列斯科夫》,张旭东、王斑译,引自本雅明文选《启迪》,三联书店2008年版]史诗形式的嬗变,犹如山水在大地间的铺陈,悠游婉转而不失波澜。

但其实本雅明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是无论是出版业的兴起还是近代资本的引导,都难以变更史诗原本的形式;它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还要尝试施加影响,并以“陌路人”的身份和讲故事狭路相逢,如果我们把后者定义为“小说”,那么不得不承认的是,史诗以一个长着高贵而深沉的姿态,完全有能力睥睨众生。

笔者在这里仍然想用“讲故事”来指称史诗,是因为其中的“叙事”概念完全是独立于现代语境的,但讲好故事的技巧与魅力却是无出其右。

《伊利亚特》的故事性相对较弱,在这一点上难以和戏剧匹敌;然而其形式却依然逃不开叙述的牢笼,而几次大战的前因后果均成为渲染情境的必备条件,无论是对英雄气质的营造、还是整体悲壮的实现,亦或是古希腊命运观念的映射,都有合力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左传》 中的神 明更具神性 , 天帝在 众神之上拥有绝对的权威 , 被 抹去
了暴 力 的影 子 , 而被 涂 上 了更 多 的 道 德 色 彩 。对 于 祭 品 , 神 明并 不 看
重 ,重要的是心意 : “ 苟有明信 , 涧 溪 沼浊之毛 , 苹 蘩温藻之 菜 , 筐 笛 铸釜 之器 , 潢污行 潦之 水 , 可荐 于 鬼神 , 可羞于王公’ I 页 l 9 嗡2 l 。如若心

的民族特 色。 接下来本文将从神人 关系 、 预言方式和预言征兆三个方 面来 分析《 左传》 和《 伊利 亚特》 中
预言形态的具体差异。 神人 关 系 的 不 同 预言是神秘思维的产物 , 它与 原始宗教密切相关。 从某种程度上 来说 ,预言是巫祝 文化 的具象化 , 生活在“ 轴心 时代 ” 的先民 , 被各种 神异信仰所包围 , 对于天地世界 的 认知还处于一个朴 素的未知 时期 , 巫祝成为 他们沟通 天地 的重要媒 介 。而在古希腊文明中 , 祭 司则是 另类 的巫祝 , 他们 同样是天神 的代 言人 , 用来上体天意 , 链接神人 。 然 而。 神灵是人类依据 自身生 活幻 化
《 左 传》 向来 以“ 微言大 义” 著 称, 却在惜字如金 的篇幅中涵盖了 百三 十余条预言 材料 , 《 伊利 亚 特》 以太 阳神阿波罗的祭司克律塞 斯向神祈祷 “ 让达那奥斯人 在你 的 箭下偿还 我的眼泪 ” 【 I 】 . 阿波罗降下 惩罚“ 一连九天把箭矢射 向军 队” 【 I 】 开启 全文 。 两者在文章的布局上都 给予了预 言充 分的重视 , 但在具体 呈现上又都各有特点 , 体现 了各 自
出的角色 ,具有观显的民族 特性 。 因此 。 在两地 先民的心 中 , 天神 的 形象 各有差异 , 神人关系亦 不尽 相 同。 这在《 左传》 与《 伊利具 有 更为浓厚 的人性色彩 。 宙斯身为众
乎神明的庇佑程度。 如宙斯多次袒 来 执 行 。 二. 预言方式 的不 同 护特洛伊 。 其理由竟是“ 在那里 , 我 同为预言 , 古希腊 与春秋 先民 的祭坛从来不缺 足份 的供 品, 不缺 的 预 言方 式 大 为不 同 。 古 希 腊 的预 满杯的莫酒和甜美的熏 烟” ( . “ , 言多为单一 的存在 ,随意性强 , 一 波塞冬因阿开亚人“ 已在船外筑起 切以身的喜怒好恶决定 ; 而春秋时 道护 墙 。并 在墙外 挖 出一 条深 沟 。却不 曾对 我们 贡献 丰盛 的祭 期 的 预 言 则更 为理 性 化 、道 德 化 , 人的命运并非 由单一 的神j 敖决定 , 祀” 【 I 】 而大发雷霆 , 打算在阿开亚人 而是 由人 自身的所作所 为决定 , 讲 回归 的路上 “ 捣毁他们 的护墙 , 把

今绳挂上俄林波斯的犄角 , 系紧绳 结, 让你们在半空中游荡 1 ’ 嘲
不仅如此 ,在古希腊的众 神世界 , 宙斯的权威 也时 常受 到其他 神灵 的挑战 。 如天后赫拉私 自帮助阿基 琉斯 , 海神波塞冬质 疑宙斯的统治 地位 。甚至凡人 也能够 伤害 到神 灵, 如狄奥墨得斯在雅典娜的帮助 下刺伤美神 阿芙 罗狄忒 , 击中战神 阿瑞斯 。此外 , 古希腊文明对于祭 品也尤为重视 , 祭祀的虔诚程度关
学教
《 左传》 与《 伊利亚特》 中预言的对比研究
■ 朱旁旁
内容摘要 : 文章 以预言为研 究对象, 以同处于“ 轴心时代” 的《 左传》 和《 伊利亚特》 为 蓝本 , 着 重从天神形 象、 预言方式 、 预言规则和预言征兆 四个方 面来探讨 两部 历史著作在 预言描写 方式上 的差异 , 并 简要从文学体裁 、 社会观念 、 经济基础等角度剖析差异存在的原因 , 旨在揭 示同时代 中国与古希腊先 民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 : 《 左传》 《 伊利亚特》 预言 差异
诚 ,微小 的寻常 之物 亦能 打动神 明。“ 神, 聪明正直而一者也 , 依人 而行’ ≮ 嘞 。在先 民的心中 , 神 明 是高高在上的存在 , 是不容挑衅 与 诋毁的 ,他们化身为道德的主体 , 有着 自身 的评判标 准 , 不 以祭 品的 丰盛论祸福 : “ 神福仁而祸淫 , 淫而 无罚 , 福也 。’ ) 埘 淫乱 的人 即便 准备再丰盛的祭品 , 依 旧逃不过灾 祸的降临 。虞国国君认 为“ 吾祭祀 丰洁 , 神必 据我’ 页 琊 , 企图用 丰 盛 的祭 品来讨得天神的欢心 , 从此 高枕无忧 ,但事 实上却 因为不修 德、 不爱民而灭 国。可见在 春秋先 民的鬼神体系 中, 神人关 系是庄 重 而严 肃 的 。 一 切 严格 按 照 道 德 准 则

神之 主、 神界 的王者 , 却 集人类 欲 望于一身 ,他沉迷权势与爱欲 , 罔 顾伦理 , 弑父娶姐。在《 伊利亚特》 的具体文本中 , 宙斯的蛮横霸道曾
它扔进海里 ,铺 出厚厚 的沙层 , 垫 平 宽阔的滩 面 , 如此这般 , 荡毁 阿

多次显现。 他拥有 最强大 的力量与 不 容挑衅 的威严 ,却暴 怒不 易满 足, 面对 多管 闲事的赫 拉 , 他粗暴 严厉地斥责 : “ 闭上你 的嘴 , 静静地 坐 到 一 边 去 。按 我 说 的 办— — , 否 则, 当我走过去 , 对你甩开双臂 , 展 示不 可抵御 的神力 时俄林 波斯 山 上 的众神 , 就是 全部 出动 , 也 帮不 了你的忙 ! 铆国- 弛 痴迷权力 , 不容许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 他以 自身神力威 慑众神 : “ 只要我决 意 提拉 , 我就可以把你 们 。 是的 。 把你 们 一股脑儿 提溜上来 。 然后 , 我 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