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的佛教借词
那些来源于佛教的汉字

东汉初,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许多佛教典籍陆续被翻译成汉语。
由于佛教是一个外来的完整的宗教体系,其中不少内容,汉语字库里难以找出恰当、吻合的书写形式来表现,为了适应这一情况,人们需要创造。
于是,在庞大的汉字家族中又增添了一些新“成员”。
这些汉字现在人们一般已经不知道它们的来历,举例如下:佛。
“佛”在《诗经》中是辅佐的意思,后来出现在连绵词“仿佛”中,都和佛教的“佛”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联系。
而“佛陀”是古吐火罗文“But”的音译,在佛经中一般作为释迦牟尼的尊称;“佛”则是“佛陀”的简化,泛称一切能做到“觉行圆满”的修行者。
菩萨。
这是“菩提萨(Bodhi-Sattva)”的简称。
“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菩萨”指能成就佛果的修行者。
释。
这是梵语“Sakya(释迦)”的音译简称,释迦是种族姓。
东晋以后,中国僧人法名都统一以“释”为姓,而“释子”、“释迦子”也就成了佛教出家信徒的统称。
梵。
这是梵语俗语“Brahman”的音译简称。
“梵”的本义是清净、寂静、离欲,后来指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如梵典、梵刹;或指印度等地的事物,如梵土、梵字。
昙。
这是梵语俗语“Dharma”的音译简称。
“昙”的本义是法。
有一种花“昙花”,佛经里说它三千年开一次花,且要等佛出世时才开,比喻稀有、难得之物。
现在人们常用的成语“昙花一现”就来源于此。
魔。
这是梵语“Mara”的音译简称。
汉语本来没有“魔”字,开始翻译佛典时,人们只好借用“磨”字表示。
“Mara”的本义是扰乱、破坏、障碍,指一切烦恼、疑惑、迷恋等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
汉语所说的“魔鬼”来源于佛家所谓的“四魔”之一的“死魔”,后来产生了一批由“魔”构成的词:魔王、魔界、魔宫、魔道、魔戒、魔力、魔术、魔法等。
懺。
这是梵语“Ksama”的音译简称,也是译经时造的新字。
“Ksama”的本义是请求别人宽恕,以求改过。
“懺悔”在佛教中是一种规定的仪则。
“懺”字现在简化为“忏”。
塔。
汉字原本没有“塔”字,它是魏晋以后造出的。
“来自佛教的词语”等

“来自佛教的词语”等来自佛教的词语两汉之际,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许多佛教典籍陆续被翻译成汉语。
佛经本以梵文写成,其中有许多佛教术语,翻译成汉语之后,这些外来语也渐渐融入汉语之中,词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成为日常词汇的一部分,人们渐渐忘了它们的来源和本义。
如,“世界”,出自《楞严经》,“世”指时间,“界”指空间;“真空”,出自《行宗记》,指超出一切色相意识界限的境界;“实际”,出自《智度论》,指“真如”境界(宇宙本体);“究竟”,出自《五灯会元》,指解脱生死成正觉;“本来面目”,出自《坛经》,指人的本性;“种子”,出自《摄论》,指现象的原因;“一丝不挂”,出自《楞严经》,指不受尘俗的牵累,等等。
寿称冯友兰为庆贺金岳霖八十八岁生日写一寿联,上书:“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其中的“米”和“茶”都是寿称。
“米寿”是八十八岁的雅称,因“米”字可拆为上、下两个“八”,中间一个“十”;“茶寿”是指一百零八岁,因“茶”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可拆为两个“八”、一个“十”,代表“八十八”,上下加在一起等于一百零八。
此外,还有“喜寿”和“白寿”,“喜寿”是七十七岁的雅称,因为草书“喜”与竖排的“七十七”形似;“白寿”是九十九岁的雅称,因“百”字去掉上面的“一”是“白”。
“拍马屁”原非贬义“拍马屁”一说,源于元朝文化。
据说蒙古族的百姓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
起初,人们实事求是,摸到好马自然少不了一番夸赞,摸到劣马也会实话实说。
但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无论别人的马是好是坏,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
渐渐地,“拍马屁”就变成了对不顾客观实际、一味阿谀奉承讨好别人的一种讽刺。
货币上的书法秦朝钱币“半两”和“两锱”上的小篆,是秦朝的丞相、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所书。
唐高祖武德四年所铸的“开元通宝”,是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书。
五代南唐的“唐国通宝”,有篆、楷两体,乃南唐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徐铉所书。
文化大盘点:汉语中来自于佛教的词语-头条网

文化大盘点:汉语中来自于佛教的词语-头条网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扩大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影响了汉语的哲学词汇、文学词汇、民俗和日常用语,增加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和生动性,使汉语更加丰富多彩和富有韵味。
汉魏至隋唐期间,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数万条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成语、词汇更加的丰富、五彩斑斓,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
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些词语,恐怕连话也说不成了。
虽然我们可能不懂佛法,但确实已经潜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下面这些词语就是其中的典型:1. 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2. 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3. 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等4. 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5. 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6.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7. 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等8. 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等9. 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10. 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等11. 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等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语中,佛教成语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

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涉及了社会历史和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
佛教创立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人中国,逐渐和我国固有的儒教、道教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佛教文化以佛经传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音韵学、语法学、词汇学、汉字、修辞法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冲击和影响历久不衰,绵延了近两千年。
原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
”可见佛教对我国汉语词汇的影响之大。
一、汉语词汇受佛教影响的方面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个方面。
(一)佛教的中国化带来了汉语词汇的极大丰富。
除了历代佛经翻译者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创造出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汉语新词,还有不少汉语中的已有的词被赋予了佛教的意义,出现了大量的“佛化汉词”,如“空”、“解脱”。
(二)在汉语的发展史上,众多佛教词语的涌现,促进了汉语构词法的丰富与发展。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其中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合在一起,成为汉语词汇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次是产生了大批偏正式汉语语词,如“戒律”、“妄想”、“三生”等,逐渐改变了六朝以前汉语词汇以联合式为多的状况。
(三)佛教的传人推动了上古到中古转折时期汉语的双音节化进程。
为了适应梵文的特点,同时也为了使译文更为晓畅,佛经翻译家们在译经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如“如意”、“成就”、“慈善”等。
佛教对社会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巨大,汉语中的来自佛教词汇十分丰富。
根据来自佛教汉语词汇的各个类型:从使用较多的成语、惯用语、谚语几个类别来举例说明。
二、来自佛教的汉语词汇的类别(一)成语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成语源于佛教中的佛经故事、教义理论、礼俗习惯和禅宗典故,如“晏花一现”、“天花乱坠”、“作茧自缚”、“不可思议”、“五体投地”、“百尺竿头”、“点石成金”等。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汉魏至隋唐期间,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有巨大的影响,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许多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词汇更加的丰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使用与佛教相关的词语或成语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下面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
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如果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水到渠成、拖泥带水、将错就错、七手八脚、半斤八两、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胆战心惊、感天动地、雪上加霜、剑树刀山、灰头土脸、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马、去伪存真、人间地狱、借花献佛、天龙八部以及大开方便之门、解铃还需系铃人等等。
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doc

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原来汉语中的这些词都来源于佛教汉语发展史上,汉语大规模吸收外来语共有三次:一是战国时期,主要是匈奴、西域来源的词;二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主是梵语系统来源的佛教词语;三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来自西方语源的词。
其中来自佛教的词是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
据梁启超先生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佛教用语“三万五千余语”。
完全可以这么说,没有佛教语言,就不能说中国话!两汉之际,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许多佛教典籍陆续被翻译成汉语。
佛经本以梵文写成,当中有许多宗教术语和古印度的词汇。
佛教的经籍被翻译成汉语后,这些外来语亦渐渐融入汉语之中,成为日常语汇的一部份。
除了“菩萨”、“罗汉”、“夜叉”“、舍利”等词外,还有“恒河沙数”、“回头是岸”等成语。
这些佛教语言逐渐与汉语相融摄,很多我们都琅琅在口却习焉不察,仅举其部分如下,估计够您大吃一惊了吧。
【刹那】梵语“Ksana”的音译佛。
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常短的时间。
“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是佛教用语。
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
【茉莉】梵语“Malika ”的音译简称,是产于印度的一种花。
佛经里最初翻译成“抹莉”。
【牛鬼蛇神】原为佛教用语,说的是阴间鬼卒、神人等,后成为固定成语,比喻邪恶丑陋之物。
在“文革”一开始,《人民日报》发表了经陈伯达修改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牛鬼蛇神”便成了所有被打倒的无辜受害者的统称。
【现身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
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说或劝导。
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
【抖擞】很难相象该词原是佛教头陀 (dhata) 的别称。
所谓抖擞,就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
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等贪著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
【心无挂碍】挂碍即牵挂。
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
汉语外来词中的佛源词汇研究

汉语外来词中的佛源词汇研究在语言接触过程中,一种语言很自然地会向其他语言借用一些它本身所没有的、但又不得不使用的词汇。
这些借用来的词汇在新的环境中必须接受新文化的改造,以期能够满足交际的需要。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源词汇的不断使用、汉化,是汉语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一次对外来词的吸收。
这些蕴含着丰富佛教教义的词语在进入汉语后,经过不断地适应、改造,对此后汉语外来词结构上的汉化有着很大的影响。
标签:汉语外来词佛源词汉化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在交际过程中,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单独地完成这一任务。
“交际的需要使得说某一种语言的人与说临近语言的人或文化上占优势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
”[1]语言间的接触必然会在所使用的语言内部留下痕迹。
就词汇而言,不论是本族词的输出还是外来词的引进,都是一种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文化传播活动。
在汉语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汉语也曾多次与其他语言接触,并在汉语内部或多或少地留下了这些语言的痕迹。
这些留下来的东西,有的经过长期的使用,逐渐进入汉语体系,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也有的在交际使用中未能经受住推敲,被汉语自身所产生的结构取代。
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接触与更新,汉语词汇才得以极大地丰富。
一在汉语词汇史上,主要有三次对外来词的大规模的吸收,分别是:秦汉时期,丝绸之路影响下对匈奴、西域等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的吸收;魏晋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东传对梵语这一语言系统中佛教词汇的吸收;明清时期,随着东西方交往的加深,对西方各语言系统词汇的吸收。
其中中古时期对梵语系统佛教词汇的吸收,无论是数量还是影响都远远超过另外两次。
这也是鸦片战争前,对汉语影响最大的一次语言接触。
除了以上三次对外来词大规模的吸收之外,20世纪后期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自秦统一全国就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这一时期,汉语词汇受到了匈奴、西域等少数民族的影响。
佛教成语的类型:哪些成语来自佛教?

佛教成语的类型:哪些成语来自佛教?佛教成语的类型:哪些成语来自佛教?发表时间:2011-05-19 10-05 来源:中华佛光文化网【打印】 [浏览次数: 1292]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随着佛经的翻译流传,反映佛教概念的成语也大量进入汉语语系,使汉语词汇丰富了起来。
纵览汉语成语,来自佛教的成语,其数量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在中国的词汇里,除掉与佛教有关的成语,汉语的词汇可能会逊色许多。
这些与佛教有关的成语是在群众中广泛流行通俗而定型的语句,是劳动人民结合了生活经验创造出来的,简练而形象化。
佛教成语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成语来自佛教日常用语。
佛教日常用语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信徒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
如“半路出家”一词,就源自佛教日常用语。
佛教的出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幼年离开家庭,削发受戒,称为“自幼出家。
一种是成年以后才离开家庭,出家受戒,叫做”半路出家“。
作为成语,”半路出家“现在常用来比喻本来没有从事这一行,后来才改行从事这一行。
“不看僧面看佛面”,这里的佛最初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僧指佛陀住世时的弟子,后指僧团。
作为成语,“不看僧面看佛面”则是指看在第三者的面上,帮助或宽恕某人。
“无事不登三宝殿”,其中的“宝殿”是指佛教寺院供养佛像的主要建筑。
由于佛、法、僧“三宝”是构成佛教的三个要素,所以“三宝殿”成为佛殿的代称。
在汉地佛教信徒心目中,“三宝殿”是一个十分神圣的地方,不能随意出入。
成语“无事不登三宝殿”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产生的,用来比喻没有事情不会上门。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成语是指佛教主张的“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果”的体现。
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全报。
”作为一条成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用来表示:做好事,有好的结果;做坏事,有不好的下场。
与此相关的成语还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再生父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百尺竿头,更尽一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应
相应:梵语yoga,音译为“瑜伽”,意思是 契合于理。详细的说,佛家的“相应”有 三方面的意义:一、与境相应,二、与行 相应,三、与果相应。现在汉语中的“相 应”(如说“相应的发展轻工业”),语 源本此。“相应”的另一义为事物的契合 互应,梵语yukta,如说“心心相应”是。 但是这和《周易.乾》“同声相应”的“相应” 意义正同,不能说是佛经借词,咱们的祖 先早就先说了。
因果/结果
“因果”,“结果”——“因果”,梵文 hetavaphalani。佛家认为,因是能生的,果是因 所生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就是佛经 “因果”一词的涵义。这个词南北朝时已出现, 如《高僧传》中即常见。同时佛家又认为种什么 因,必结什么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结 果”这个词即由此产生。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也 讲事物的“因果性”是客观世界的现象普遍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的范畴。意义自然有所不同;但 “因果”这个词却是利用旧词而赋予新义的。
“罗汉”—“阿罗汉”的简 称,梵语arhan。词见 《智度论》三,意思 有三点:一译杀贼, 杀烦恼贼之意;二译 “应供”,当受人天 供养之意;三译“不 生”,永入涅槃不再 受生死果报之意。总 起来说,“罗汉”就 是佛家圣者的意思。
二、意译类
意译借词也有人叫做译名,它和音译借 词不同的地方是,词所代表的概念,在汉 语里是没有的,翻译时得按照汉语的构词 法创造新词来表示这个新的概念。但是, 这一类的译名比较前一类音译借词在汉语 里更能生根。象下面所举都是我们尽人皆 知的词语,在语感上已经不觉得他们是借 词了。例如:
“世界”--梵语Lokadhatu。据《楞严经》四解释 “世界”的涵义:“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 当知,东西南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 世”。这和汉语固有的“宇宙”----词涵义约略相 同。《世说新语•排调篇》注引战国《尸子》说: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但是“世界” 和“宇宙”现在都变成为不可分析的单纯词。 “世界”的词义也有所扩大,它不但指全球,也 可以指某一有组织的领域,或某一现象领域,如 “科学化世界”、“精神世界”等是。
“方便”—梵语aupayika ,原义 是“利物有则云方,随时而施 曰便”。《维摩经》云:“以 无量方便,饶益众生”。《高 僧传》“求那跋摩”条:“喜 息乐方便”。现代汉语的“方 便”是便利于人的意思,语源 本此。
“平等”—梵语samata,是差别的对待词,意 思是没有高下深浅之别。《金刚经》: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现在”,“过去”,“未 来”——佛家又三世说,“世” 即迁流之意,“三世”是说一 切事物都有过去(梵语atita)、 未来(anagatakala)、现在 (pratyutpanna)三种变化。 《宝积经》九四这样解释: “三世,所谓过去、未来、现 在。云何过去世?若法生已灭, 是名过去世。云何未来世?若 法未生未起。是名未来世。云 何现在世?若法生已未灭,是 名现在世。”这里的“法”即 一切事物和道理的同名。
“地狱”——梵语 Naraka,佛典里音 译作“泥犁”。佛 家的迷信说法,设 想地下有八大地狱、 八寒地狱、八熟地 狱等等来处分死后 的罪rita(或mandana)。据 《华严探玄记》解释:“庄严有二义:一 是具德义,二交饰义”。前者是指品德修 养上的善美,如说“功德庄严”,后者指 事物表相的壮丽,为国土、宫殿、衣饰等 是。宋范成大诗:“天公妙庄严,施此一 川雪”,是自然界亦得称“庄严”。现代 汉语的“庄严”指庄重严肃,对任何事物 都可以适用。
四、音译、意译、半音半音
音译、意译和半音半音,是方法而不是标 准,根据克里斯汀娜· 诺德提出译者应该遵 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那么对外 来词汇的选择也应辩证的运用翻译策略, 即弗米尔所提出的,翻译是在“目的语情 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 篇”。
“转变”——梵语 parinama。《俱舍论》 四说:“何名转变?谓 相续中前后异性。”拿 现在的话说是,事物在 连续发展中产生前后不 同的质的变化,叫做转 变。这和今义大致相同, 也可以说这是旧语的推 陈出新。
瑜伽
瑜伽 (拼音:yú jiā,英:yoga)Yoga一字, 是从印度梵语yug或yuj而来,意思是“连 接、统一”。把精神和肉体结合到最完美 的状态是瑜伽最终目的。瑜伽是一门边缘 学科,介于哲学和体育之间。瑜伽(yoga) 的原意为“结合”。考究其语言发展,是 从yoke(马车的套子)发展而来的,目的是 提供一种可以控制自己内心的方法,让自 己驾驭自己。瑜伽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 种结合身、心、灵的教导体系。瑜伽是东 方的哲学,蕴藏着人生许多哲理,让人们 了解生命的真谛。
“圆满”--梵语parisphata, 始见于晋译 《华严经》五十五。佛家说,十界三千诸 法,都完全具备,叫做“圆满”。现代汉 语的“圆满”,,指事情做得很成功,没 有缺陷,语源可能本此,那就古为今用了。
“烦恼”--梵语 Klesa。《智度 论》七云: “烦恼者能令 心烦,故名为 烦恼”。
世界
三、归化与异化
翻译界形成了“归化”与“异化”两大对立的阵营,分别从不同的视 角进行翻译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归化”与“异化”只是翻译 手段,而非翻译标准,因此,相互排斥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其实,无论从语 言层面还是文化层面来看,他们都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归化或异化,有时,甚至要综合 使用归化与异化才能进行成功地翻译。(曾妙辉;,曾洁,湘潭师范学 院学报,2005)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近几年来成为一个争论焦点。有人主张翻译仍 应以归化为主,有人则说归化与异化是“矛与盾的交锋”。笔者认为,这 些提法都过于偏执,两者应是对立统一关系,相辅相成。在中国翻译史上, 由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所限,翻译中基本上是以归化为主导方向。而当今, 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求,应提倡异化翻译,但提倡异化翻译,不等 于排斥归化翻译,两者应是有机的结合。能异化时尽量异化,不能异化时 则应归化。(李建中,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 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 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 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 证统一关系。
浅谈汉语中的佛教借词
李卫、高丽娟、孙再玲、刘欣、张东东
佛教借词,大抵可以分为音译、意译和 半音半意译三种,以意译占最多数。这种 借词,数量多得惊人,下面只就其中跟现 代汉语关系比较密切,在汉语里比较常用 的例子提出谈谈。
一、音译类:
这类音译词,往往不是原文整个词的移 译,而只是译出其中的一个音节,也有原 来是全译的,后来变为简称。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