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外露和置入部位感染的处理及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植入患者并发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植入患者并发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植入患者并发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屠金娟;秦丰明【摘要】回顾分析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487例,术后并发感染13例,其术后并发感染原因包括:患者伴有基础疾病;手术因素,如手术持续时间长、装置囊袋不合适、囊袋血肿;术前备皮不到位,术后伤口敷料有渗液、渗血未及时换药。

预防对策:基础疾病控制,加强术前宣教;认真贯彻手术无菌操作原则,增强医护配合能力;术前规范备皮,术后密切观察切口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做好出院后随访。

本组11例患者积极换药、加强抗感染等保守治疗,有10例抗感染成功,随访期间(术后2~5年)未再发囊袋感染,1例感染反复发作予持续换药;1例将原起搏器消毒后重新置入治愈;1例去除原起搏器及电极导线,对侧置植入新起搏器后痊愈。

【期刊名称】《护理学报》【年(卷),期】2016(023)013【总页数】2页(P49-50)【关键词】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感染;护理【作者】屠金娟;秦丰明【作者单位】绍兴第二医院心内科,浙江绍兴 312000;绍兴第二医院心内科,浙江绍兴 3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4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不可逆的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

早期主要治疗“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患者,随着起搏技术的发展,起搏器治疗范围进一步扩大,目前起搏器治疗肥厚梗阻型心肌病,三腔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充血性心力衰竭,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仪治疗顽固性快速心律失常都具用很好的临床疗效。

随着手术的广泛开展,并发症的防治也日益重视。

囊袋感染是起搏器植入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国外研究报道感染发生率为0.13%~19.90%[1],国内研究报道为 0.4%~14.3%[2]。

若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可导致囊袋破溃,迁延不愈或感染进一步扩散,出现败血症或感染性心内膜炎,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心内科近5年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发生相关感染原因进行分析,以探讨减少感染并发症的有效预防措施。

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感染的护理

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感染的护理

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感染的护理发布时间:2021-05-07T15:59:49.290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4期作者:杨敏慧[导读] 回顾总结8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引发感染的相关因素、护理经验,尽快促进患者康复。

杨敏慧绍兴市人民医院, 浙江绍兴 312000摘要:回顾总结8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引发感染的相关因素、护理经验,尽快促进患者康复。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至2019年收住永久起搏器术后囊袋感染的8例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引发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采取的护理措施。

结论:分析发现,引发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患者自身原因、囊袋大小、慢性渗血及手术操作,在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及护理措施后,患者均可治愈。

结果:给予个性化健康宣教,提高患者依从性,体现起搏器术后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术后囊袋感染;护理干预现代微电子技术的进步和心脏医学的发展,永久起搏器植入数量不断增加。

但心脏永久起搏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方法,常伴随一些并发症,其中囊袋感染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会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甚至危及生命[1]。

本院对8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囊袋感染的患者进行有效的对症处理和精心的护理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8例,男性7例,女性1例。

囊袋感染发病时间:1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1月内发生囊袋感染;7例发生于置入术半年后。

3例患者局部皮肤发红,无破溃,血象正常,血培养阴性,局部皮肤消毒。

5例患者皮肤破溃,囊袋红肿。

患者入院后进行心脏B超明确有无感染性心内膜炎及赘生物,取出起搏器系统彻底消毒,使用双氧水、甲硝唑、生理盐水及PVP碘反复冲洗囊袋等。

予血培养及伤口分泌物培养,明确细菌种类予敏感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其中1例患者进行电极拔除术,2例起搏器原位置入,2例异位植入。

经积极对症治疗后,8例患者伤口均愈合出院。

起搏器术后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起搏器术后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起搏器术后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起搏器术后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1. 背景介绍起搏器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脏传导障碍和心律不齐的医疗设备。

在植入起搏器后,患者需要特殊的护理和监测以确保起搏器的正常工作和患者的安全。

本文将讨论起搏器术后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

2. 起搏器术后的常见问题(1)局部切口感染:起搏器植入术后,出现局部切口感染的风险增加。

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切口,观察是否有红肿、渗液、疼痛等感染征象。

如发现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电极移位:有时,起搏器电极位置可能会发生移位,导致起搏器功能异常。

在术后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起搏器功能,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调整。

(3)起搏器电池耗尽:起搏器电池的寿命通常为5-10年,但实际寿命可能因使用频率和设备类型而有所不同。

护理人员需要提醒患者关注电池寿命,并及时备案电池更替工作。

3. 起搏器术后的护理措施(1)保持切口干燥清洁:术后,患者应避免抓挠或搔抓切口,以防感染。

切口应保持干燥清洁,避免水浸泡或受潮。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清洁切口,并定期更换敷料。

(2)定期检查切口情况:护理人员应每天检查起搏器切口,观察是否有红肿、渗液、疼痛等感染征象。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告知医生。

(3)定期监测心电图和起搏器功能: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心电图监测以评估心脏的起搏情况。

护理人员应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定期检查起搏器的工作状态和电极位置,如有异常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4)向患者提供起搏器知识和自我护理指导: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解释起搏器的作用、常见问题和护理措施。

还应向患者提供相关的自我护理指导,包括定期复查、避免剧烈运动和避免磁场干扰等内容。

(5)定期随访和评估: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估,以确保起搏器的正常工作和患者的安全。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密切的联系,并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随访和评估工作。

4. 个人观点和理解起搏器术后的护理工作是关系到患者安全和康复的重要环节。

病例讨论-3起搏器感染病例讨论

病例讨论-3起搏器感染病例讨论
7.16
7.19
PCT<0.05ng/ml
PCT<0.05ng/ml
PCT0.13ng/ml
PCT0.13ng/ml
PCT0.4ng/ml
PCT0.54ng/ml
6.23
7.4
7.9
7.9
7.11
7.12
由于ICED感染的生物膜特性,不可能既保留感染装置又消除感染。对早期植入后炎性反应是否用抗菌药物治疗应个体化,对软组织感染使用短疗程口服抗菌药物,亦可密切观察。有起搏器囊袋感染的临床证据时,建议经验治疗;当明确感染病原体后,予以针对性抗菌药物治疗;不推荐局部应用抗菌药物。
CT扫描可发现大血管存在的腔内栓子
心脏彩超(24小时内)以确定心脏瓣膜及腔内有无赘生物以腔内超声诊断的准确率最高,经食管超声的敏感性次之,经胸超声敏感性最低,但经胸超声还能协助判断左心功能,心脏大小,检测肺动脉压等。心超发现电极上有赘生物时需结合临床解释 ,因为非感染电极亦可出现团块,如血栓。
PET-CT扫描(不纳入常规检查)当装置囊袋内或装置系统周围存在显影剂摄取活跃时为阳性,提示感染存在
莫西沙星400mg ivgtt qd
PCT<0.05ng/ml
伤口分泌物阴性
脓液培养阴性
PCT<0.05ng/ml
PCT0.13ng/ml
6.23
6.27
6.30
7.4
7.9
伤口分泌物阴性
脓液培养阴性
血培养阴性(右侧)
血培养阴性(左侧)
血培养阴性(左侧)
血培养阴性(左侧)
6.27
6.30
7.12
7.13
ICED拔除术结果
失败:未达到完全成功或临床成功,或手术出现严重并发症(需外科手术介入、脑卒中、呼吸骤停)及死亡等。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发生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发生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发生感染的多因素分析周卓东【摘要】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发生感染的多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3月至2015年3月在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完成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163例,对其进行术后随访;在随访过程中发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并对其病因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术后发生感染患者严格监控并进行积极治疗,并分析其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63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中男96例,女67例;年龄59~83岁,平均(68.2±15.7)岁.163例患者中共8例(4.91%)患者发生感染,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手术次数>2、手术时间>3 h、血肿、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等均为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血肿、医源性感染等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且患者术后按时复查及定时随访是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必要手段.【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3)003【总页数】3页(P452-454)【关键词】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感染;随访【作者】周卓东【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河池54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在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及技术发展过程中,心脏起搏器的应用已逐渐成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40万台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而我国需要进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也在逐年增多,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开展也越来越普遍。

但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及个体化因素,使患者在术后一定时间内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并发症,如感染、心悸、胸闷、晕厥、胸痛等,然而在诸多并发症中,尤其以感染最为严重,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甚至危及生命[1,2]。

本研究通过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进行观察随访,并分析其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3月至2015年3月在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完成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共163例,其中男96例,女67例;年龄59~83岁,平均(71.3±12.8)岁。

起搏器术后感染的识别和处理

起搏器术后感染的识别和处理

自从1958年第一台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植人人体以 来,半个世纪里全世界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已超过3百万 人…。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已成为临床成熟 的常规治疗技术。同心脏起搏器一样,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 器(ICD)在20余年间功能不断完善,植入技术犹如植入普 通心脏起搏器一样方便,已成为预防心律失常所致心脏性猝 死唯一有效手段。这些心脏器械的应用挽救了众多心脏病 患者的生命。但术后感染作为一个较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增加了经济负担,需引起我们足够的重 视。 1流行病学 起搏器感染的发生率国外文献报道为0.1 3%一 19.9%【2)】,死亡率为27%一66%【4.5】,国内报道感染发生率 为2.1%【6J。大约有25%的感染发生在急性期,即起搏器植 入后l一2个月内。发生在8一12个月的迟发感染也有报 道。Klug等"1研究发现,急性期感染多发生于首次植入起 搏器,约占79%,而慢性感染则通常发生于对原有起搏器的 二次操作或置换。总的来看,第一次植入起搏器后感染的发 生率显著低于起搏器置换后感染的发生率p1。起搏器感染 可局限于囊袋部位,约为69%,也可播散至心内膜导致感染 性心内膜炎,约10%【8J。2004年法国的一项关于起搏器相 关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流行病学调查"1显示,每年每百万例接 受起搏器植入的患者中有550例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 ICD感染发生率大约为0—3.9%¨””J。与心脏起搏器 一样,大多数感染发生于囊袋局部,并且大约62%的感染发 生于ICD更换后,显著多于初次植入后¨“。 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感染的发生似乎 增加得更快。Cabell等¨刮进行的一项医疗保险调查告诉我 们,每l 000个医疗保险受益人中起搏器感染的人数由1990 年的0.94人增加至1999年的2.11人,lO年间增加了 124%。人口老龄化及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扩大使得起搏器 植人数量在增加,而感染增加的比例大大超过了起搏器植入 增加的比例,这可能是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包括病人的高 龄、体弱,对起搏器感染的认识和诊断的提高,以及人口寿命

10-4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感染管理规范

10-4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感染管理规范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感染管理规范2 .1 术前准备2.1.1 控制基础疾病:相关研究表明,感染患者多数伴有糖尿病、肾衰竭、心力衰竭等病;年龄 65 岁以上植入者中 75%的患者同时伴有一种以上的并发症。

对于高龄、糖尿病、肾病、肿瘤及有呼吸道道疾患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抗凝剂、植入前24h发热,植入前还在使用临时起搏器,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等都是感染的危险因素,应视为感染高危人群。

术前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基础上,适当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能降低植人的感染率。

I 类切口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起搏器置人是不同于 I 类手术切口的,用药适应证更强。

高危患者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可适度放宽,可术前3 天使用,因该类患者有隐陛感染风险。

对于口服抗凝及双联抗血小板患者,我中心术前 12 小时停止使用低分子肝素,本组有3 例轻度囊袋感染术前服用抗凝以或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史;单独口服阿司匹林者可按时手术。

2.1.2 手术室及时间:随着心脏介入广泛开展,许多医学中心都有心内科独立导管室,本组做法是将冠脉手术与起搏电生理手术时间分开 (急诊除外 ) ,严格导管室管理,规范消毒清洁制度,夜间急诊 PC I术后仍需再次例行消毒手术室,起搏器手术尽量安排在电生理手术之前。

对于症状严重,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者长 Q T 导致晕厥及晕厥先兆者,及时给予手术,减少临时起搏器的保留时间,减少感染几率,此类患者术后抗生素治疗宜加强。

2.1_3 器材环境:研究发现在植入装置感染患者腋前皮肤,存在与感染致病相同的菌株,提示腋下及周围皮肤是引发植入装置感染的高危险区。

手术医师严格术前洗手消毒,这对于减少感染发生也尤为重要。

事实上因术前手部清洁不够规范,以及手套穿戴错误造成的感染并不鲜见;我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多次抽查采样.菌落数为 0 cf u/ cm 2。

手术衣、机头套以及铺巾为高温高压消毒,而非一次性手术装备。

2.2 术中处理注意规范手术步骤,减少术中出血,囊袋选择大小适合,导线缠绕合理顺柔。

起搏器囊袋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起搏器囊袋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起搏器囊袋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对起搏器囊袋發生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对相关护理对策进行探讨。

方法:随机抽取在2001~2011年这段时间里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患者病例资料1086例,对这10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对导致起搏器囊袋发生感染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并对相关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

结果:经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得出,对起搏器囊袋发生感染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次数,手术持续的时间,囊袋血肿,切口脂肪液化以及导管室无菌环境等等。

结论:据研究显示在起搏器植入后的周6是感染的高发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予以注意,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减少感染率。

标签:起搏器囊袋感染影响因素护理对策临床上,起搏器植入术在心内科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手术,起搏器囊袋感染为起搏器术后相对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目前对囊袋感染诊断的标准为:局部出现疼痛、红肿现象,体温较高、存在液波感,囊袋抽液进行革兰染色并且予以细菌培养结果发现致病菌或者是大量的白细胞,一旦被诊断为感染应及时的处理,不然会引起囊袋破溃,更有甚者会引发感染全身播散的现象,甚至会并发心内膜炎[1],为了确保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的并发症,现对我院收治的1086例临床患者的病历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对起搏器囊袋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导致起搏器囊袋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护理对策进行探讨。

以下为本次研究的结果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在2001~2011年这段时间里我院心内科收治临床患者病历资料1086例,在这1086例患者中有男患者778例以及有女患者308例,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在49-83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所接受调查的1086例患者的患病时间均在2~11年左右,患者的平均患病时间在5.5年左右以上统计的患者所有自然资料均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可以在分析中予以应用.1.2方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同部位手术次数、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的时间、有无切口脂肪液化、术后有无囊袋血肿、感染创面细菌培养结果、有无使用抗菌药物、导管室无菌环境等内容,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导致起搏器囊袋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对相关的护理对策进行探讨1.3数据处理在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时,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2结果研究中,对起搏器囊袋发生感染产生危险因素为同部位手术次数、手术的持续时间、囊袋血肿、切口脂肪液化以及导管室无菌环境等详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起搏器外露和置入部位感染的处理及原因分析
作者:马显杰, 刘兵, 夏文森, 杨青, 李威扬, 王璐, MA Xian-jie, LIU Bing, XIA Wen-sen, YANG Qing, LI Wei-yang, WANG Lu
作者单位:马显杰,夏文森,杨青,李威扬,王璐,MA Xian-jie,XIA Wen-sen,YANG Qing,LI Wei-yang,WANG Lu(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整形外科研究所 陕西 西安 710032), 刘兵,LIU Bing(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
心血管内外科研究所 陕西 西安 710032)
刊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ardiac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
年,卷(期):2011,25(6)
1.蔡艳丽;马显杰;李筱琴运用整形外科方法治疗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起搏器外露手术期的护理 2010(05)
2.马显杰;夏炜;张辉起搏器外露的处理方法及原因分析 2007(0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xzqbyxdsl201106012.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