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浏城桥战国时代1号楚墓考古忆旧

合集下载

《仪礼·士昏礼》肴馔陈列新解

《仪礼·士昏礼》肴馔陈列新解

《仪礼士昏礼》肴馔陈列新解高晋南;胡新生【摘要】《仪礼·士昏礼》夫妇肴馔陈列的争议由来已久,历代学者绘制的肴馔图已有贾、杨、敖、沈、张、郑、盛、俞八种,这八家或纯粹发掘经义,或不加考量地采用《三礼图》中错误的食器大小比例,所绘的对席图存在诸多问题.其实,湖北、湖南和河南南部的春秋中后期到战国早期的楚墓中同时出土敦、豆、俎的现象不少,可以利用楚墓出土的实物资料来探求《仪礼·士昏礼》食器的大小比例关系和使用习惯,并与典籍文献资料相互参照,由此发现前辈学者对食器大小比例的错误认识,更正郑珍、俞樾对经文"腊特于俎北"的误解,绘制出更加接近经文原意的士昏礼夫妇肴馔陈列图,使古史旧题获得新解.【期刊名称】《河南社会科学》【年(卷),期】2018(026)007【总页数】6页(P115-120)【关键词】仪礼;肴馔陈列;春秋楚墓【作者】高晋南;胡新生【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2一、历代《仪礼·士昏礼》对席图述评《仪礼·士昏礼》中关于初婚夫妇席前肴馔陈列有这样一段描述:赞者设酱于席前,菹醢在其北,俎入,设于豆东,鱼次,腊特于俎北,赞设黍于酱东,稷在其东,设湆于酱南。

设对酱于东,菹醢在其南,北上,设黍于腊北,其西稷,设湆于酱北。

御布对席,赞启會,卻于敦南,对敦于北。

①针对这99字的经文,历代学者绘制的士昏礼肴馔陈列图已有8张。

唐代贾公彦的贾氏《疏》图最早,元代敖继公的敖氏《集说》②图次之(见图1)。

但二图仅见清人郑珍《仪礼私笺》③所引,他本未见④。

观二图,均为三俎横向排列成“品”字形结构,满足夫妇“共牢而食”的基本要求。

《礼记·昏义》中“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所以合体,以同尊卑”,郑注云“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成妇之义”⑤。

可见共牢而食乃是婚礼礼成的标志,有着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是夫妇席前肴馔摆放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楚人配饰研究

楚人配饰研究

二、纯装饰的佩饰:
以玉佩饰为主,分为单佩和组玉佩。
1.单佩:
(1)玉璧
云纹玉璧
战国 通径9.8、好径4.3、厚0.5厘米 荆州熊家冢墓出土 荆州博物馆藏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 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 的玉礼器之一。《周礼》有 “以苍璧礼天”的记载。玉璧除 作礼器外,还是佩玉,称为 “系璧”;也作为礼仪或馈赠用 品和随葬用品。此件玉璧器形 较小,两面雕刻云纹。应是佩 玉,也可作为组玉佩中的挈领 玉饰。
楚国玉带钩
曾侯乙墓出土玉带钩
玉带钩
战国中期 长4.8、宽2厘米 湖北省江陵县望山2号墓出土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河南淮阳平粮台16号楚墓出土
4
玉带钩的演变
战国中期 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出土 错金嵌玉铁带钩 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出土
良渚玉带钩——春秋玉襟钩——战国玉带钩
燕下都铜俑带钩佩戴线图
战国以后的玉带钩 形制,已与战国玉 带钩的形制无多大 差异。
服的外面,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装饰性。
革带: 是皮制成的衣带,在楚墓中发现较多,既有
实物,也有遣策记录。楚国的革带一般都较 宽,既有素面的,也有镂孔的。
楚简中,有“革带”和“缂带”两种名称。
江陵望山2号楚墓出土的遣策有三革带、一缂带之名。
湖北江陵九店410号楚墓出土的镂孔革带,是目前保存最为 完好的一件。该革带出土时对折两次放于边箱中,由两层皮革
玉璧
战国 直径21.4、厚0.4厘米 河南省洛阳市金村出土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仿玉风格的玻璃璧:
玻璃璧是玉璧的仿制品。玉璧为中央有穿孔的扁平圆形玉 器。“以苍璧礼天”,璧是古代重要礼器之一,也是佩带、礼仪、 馈赠和随葬用品。
玻璃璧流行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有浅绿、乳白、米黄、深 绿多种颜色,分别象征青白玉、白玉、黄玉、碧玉,纹饰以谷 纹为主。谷纹是谷物发芽的样子,象征着人们对农业丰收的祈 盼。玻璃璧采用压模工艺制造,故绝大多数有纹饰一面光泽亮 丽,反面则粗涩无光。成分是国产铅钡玻璃。《战国策·楚策》 有“楚王……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的记载,据专家研 究,夜光璧正是指玻璃璧。湖南战国时期重要的楚墓皆用玉璧 随葬,中小型墓则普遍使用玻璃璧随葬,说明玻璃璧的价值低 于玉璧。由于当时佩玉已成风习,长沙地区并不产玉,故多以 玻璃制品替代,长沙是楚国的玻璃制造中心。

湖南境内已发现古代漆器研究现状

湖南境内已发现古代漆器研究现状

漆钫[fāng]

名称:云纹漆钫 年代:西汉时期的文物 大小:高52厘米,腹边长23厘 米

出土地点:1972年出土于长沙 马王堆一号汉墓。

类别:酒器钫是指方形的壶
简介:这件云纹漆钫为直口平唇,口 沿部分有一领圈,鼓腹,圈足。器表 面髹黑漆,器内髹红漆。器表彩绘鸟 头形、云纹、菱形图案等。出土时, 器内残存酒类沉渣。
各个侧面大面积邻近色、同类色的 运用,使画面整体效果处于暖调子
中,和谐、统一又富于变化。
对比色的运用是重要形式之一 彩绘龙、虎、朱雀、鹿和仙人等
“祥瑞”的图案。
大胆运用象征性手法将具象凤鸟纹的基本元素提炼为一定程式 化的几何装饰图案,既变化多端,又有规律可循
凸显了汉代漆器的时代特点。

出土地点:1980年湖南长沙 五里牌3号墓出土。
简介:用一整木雕成,形状似虎,昂首匍匐,双眼圆睁,张口, 四肢粗壮,臀部肥圆,尾反卷至头部形成提梁。器内外髹黑漆, 器身用黄、褐两色绘云凤纹,线条流畅,眼、耳、臀部用褐线 衬托,形态生动,是国内所见最早的虎子之一


简介:种狭长面、下有足、常 设于座侧、以便凭倚或搁置物 件的家具。多木制,也有石制。
(动物纹增多、少 量植物纹、几何纹 增多、新增人物故 事纹样)
战国中期
西汉中、晚期 (动物、植物、 几何纹、人物 故事)
西汉早期 (动物纹以 龙纹、凤纹 较多;几何 纹、人物故 事)
战国晚期 (动物纹龙纹、凤鸟纹较 多、植物纹增多、几何纹 更活泼、出现神兽纹中似 人非人的纹样)
纹饰总结(战国早期——西汉晚期)
堆一号汉墓。

类别:盛食器 简介:椭圆球形,分盖和器身两部分。盖作球面形,器身鼓腹, 底略呈圜形,有一对直耳。鼎底部朱书“二斗”两字,表明该器 物的容量。

历史趣谈探究越王勾践剑之谜 八字铭文上的越王到底是谁

历史趣谈探究越王勾践剑之谜 八字铭文上的越王到底是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探究越王勾践剑之谜八字铭文上的越王到底是谁
导语:凌光在湖北省博物馆,与曾侯乙编钟齐名的镇馆之宝就是越王勾践剑。

宝剑藏千年,谁人能识君?越王勾践剑从它出土的那一刻起,身上就带了诸
凌光
在湖北省博物馆,与曾侯乙编钟齐名的镇馆之宝就是越王勾践剑。

宝剑藏千年,谁人能识君?越王勾践剑从它出土的那一刻起,身上就带了诸多谜团,也许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破解的过程之中。

千年宝剑仍寒气逼人
上世纪60年代前期,湖北省江陵地区连续两年遭遇了干旱。

政府决定从荆门漳河修一条水渠,引水灌溉那一带的部分农田。

1965年岁末,挖渠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然而,当水渠延伸到纪南城西北7公里处时,人们发现这里的土层看上去有些与众不同,这里土质疏松,好像曾经被挖动过。

江陵地区位于长江中游古云梦泽畔,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很多专家认为,春秋战国时,这里曾是楚国都城郢的所在地。

这一带素以古墓众多著称,那么,这不一样的土层下面,是不是也藏着古墓呢?
考古专家们闻讯赶来,并在现场成立了工作小组。

经过仔细勘测,专家们发现这里的地下果然有古代墓穴,并且不止一座,初步估计大约有50多座。

就这样,灌溉工程的挖掘,被一次不期而遇的考古发掘代替了。

专家们把这一片古墓群称为望山楚墓。

几天后,当发掘工作进行到望山一号楚墓时,这里就已经出土了近400件随葬器物,有青铜礼器、漆木竹器和玉石等。

从这些出土冥器的数量和质量判断,专家认为望山一号楚墓的主人,很可能是楚威王或楚怀王前期的贵族。

生活常识分享。

楚文化与楚系青铜器省博物馆

楚文化与楚系青铜器省博物馆
土著说(枝江说、秭归说以及先秭归后枝江说): 认为楚族和楚文化一直是在江汉地区土生土长的。
北来说(丹淅说、淅川说、商洛说 ):认为楚族 和楚文化是在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两个重点区域: • 沮漳河流域下游地区:早期地点如江陵张家山与荆
南寺、摩天岭、九店,当阳磨盘山、杨木岗、赵家 湖,枝江郝家洼。 • 襄宜地区,即蛮河下游以北、汉水以西以南的冲击 平原,发现有襄樊真武山、宜城郭家岗、肖家岭、 桐树圆等遗址,已发掘的遗址自春秋由早到晚各阶 段堆积均十分丰富 。
• 纪南城是战国时期楚国都城,楚国在这一地区形 成繁盛的文化。今天在纪南城周围发现有上以万 计的楚墓。迄今在纪南城及其他地区已发掘的大 型楚墓近10座。
• 楚国遗存之外,属于楚文化系统的东周遗存发现 也很多,著名的如曾侯乙墓的发现即其例。
1、春秋晚期的大型楚墓 下寺M2:方向79°。无墓道。一椁双棺。 • 墓口9.10×6.47-3.88米。 • 随葬青铜器:551件,52件礼器。编钟26件。 • 鼎(至少19件)鑊鼎、升鼎7、盖鼎多件、小口
但是,这样简单的方法对楚墓进行的断代,很
难把握楚墓的年代变化规律。根据这样的判断,会导 致一些错误的认识。比如,不少长沙楚墓中出土的铁 器,因为同出日用陶器而被视为春秋时期制品,这一 错误的判断一直影响着中国铁器起源问题的研究。对 楚墓这样一些模糊的认识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 代,1971年发掘的长沙浏城桥M1,因为墓葬出土陶 鬲等日用陶器,其年代即被错误地判定在春秋晚期( 应为战国中期)。
典型铜器群:淅川和尚岭M2、徐家岭M3、M9曾 侯乙墓
6、战国中期偏早: 青铜礼器多较清素。组合常见鼎、敦、壶,多
见盖豆、盉等器。
器形上鼎腹趋于宽扁,盘、匜常常作平底。

楚墓

楚墓

据初步统计,迄今为止已发掘的楚墓共6000多座,占已发掘的东周墓葬总数的75%左右,地域上以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四省最多,此外,江苏、上海、江西等地也有零星发现。

其中,以楚国的中心地区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两地最为集中,仅这两处已发掘的楚墓数量就近5000座,已发现的楚墓则比上述数字要多得多。

而且由于气候、土质、水位和埋葬方法等方面的原因,楚墓的棺椁及随葬品等一般保存较好。

一、楚墓的分区1、江汉地区江汉地区为楚国的腹心地区,楚墓主要分布于汉水以西的江汉平原上,以汉水下游的湖北江陵、当阳、荆门、宜城、襄樊等地的发现最为集中,是最大的楚墓分布区。

此区多含大型墓地,墓葬数量众多,各等级墓葬类别齐全且大、中型墓葬集中,延续时间长,在楚墓中具有典型性。

2、湘江洞庭湖地区这是仅次于江汉区的楚墓的第二大分布区。

大体指衡山以北、长江及古云梦泽以南的湘江中下游和洞庭湖地区,含今湖北江南部分的松滋、公安、石首一带,湖南北部和中部的常德、岳阳、益阳、长沙等地。

此区已发掘的楚墓分布地点主要有湖北松滋洈水、大岩嘴,公安石子滩;湖南常德黄土山、茅湾、官山,长沙,慈利官地、石板村,汉寿祝家岗,华容鲇市镇、丰家山,津市金鱼岭,澧县丁家岗、新洲,临澧九里、九里双峰包、太山庙,浏阳北岭,汨罗汨罗山、永青村、楚塘村,桃源狮子山、印家岗、三元村、二里岗,湘潭下摄司,湘乡韶山灌区、牛型山、何家湾、枫树,益阳新桥山、天成垸、赫山庙、羊舞岭,岳阳战备山、铜鼓山、凤形嘴山,株洲羊屋岭等。

这一地区系楚国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目前在洞庭湖沿岸的澧县、岳阳等地发现了属春秋中期的楚墓,春秋晚期的楚墓则已达于湘中地区,几乎遍布全区。

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中晚期的楚墓数量急剧增多,下限与秦汉时代相接。

在埋葬制度上有一定得越文化的因素,如春秋中、晚期中型墓地墓圹多窄长而带龛,随葬越式鼎、印纹硬陶器、兵器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越文化因素逐渐减少,而在典型楚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因素不断增加,如使用白膏泥保护棺椁的做法不甚普及,葬具上流行平底方棺,以铜镜、玺印、铁器等器物随葬的情况远较江陵地区多见,日用陶器组合中少见陶鬲,等等。

蜻蜒眼,战国侯门将相的珠宝

蜻蜒眼,战国侯门将相的珠宝

蜻蜒眼,战国侯门将相的珠宝作者:峰之来源:《收藏·拍卖》2020年第05期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即随侯墓)出土了173颗精美绝伦、带着眼睛符号的琉璃珠,这便是世人所谓的两大珍宝“随珠和璧”中的“随侯珠”。

这些珠子上的纹饰。

被世人称为“蜻蜒眼”。

此考古发现使人们得以拨开历史的尘埃,探究古代中国琉璃的发展。

据研究,蜻蜒眼最早出现于古埃及,这种眼纹图腾象征着正义无畏,它拥有无限神力,能驱走恶魔,护佑平安幸福。

经贸易流通,这类玻璃珠逐渐传至地中海东部沿岸和亚洲西南部。

中国古人在学习其制作方法后,进行了大胆的工艺改良,使战国成为中国在世界玻璃史上唯一领先的辉煌时期。

战国写下世界古琉璃史最浓厚一笔玻璃古称琉璃,公元前2500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现于西亚及埃及,最早的用途是制造珠饰。

先出现的是单色玻璃,1000年后,又出现了彩色玻璃。

公元前15世纪,玻璃珠上开始有彩斑条纹或点状图案。

公元前10世纪,地中海沿岸出现了在玻璃珠母体上镶同心圆,制造出类似蜻蜓复眼效果的镶嵌玻璃珠,这便是现在人们所说的“蜻蜓眼”。

在中国,最早出土的琉璃是西周时期的管珠,状态与古埃及的“费昂斯”釉砂相似,也被称为原始玻璃。

纯琉璃胎的蜻蜓眼珠最早出现于春秋末战国早期(约公元前5世纪初)。

我国中原地区与西亚地区虽然相隔数万里,但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青铜器时代,东西方之间活跃着许多游牧民族,他们往来于漫漫黄沙之上,逐渐形成了后来的“丝绸之路”。

琉璃有着璀璨美丽的色彩和方便携带的特点,于是游牧民族将精美的“蜻蜓眼”琉璃珠从西亚带入了中原。

近年中国考古学家在新疆轮台群巴克发掘了公元前8-9世纪的墓葬群,出土了不少蜻蜓眼珠,与伊朗吉兰州以及中国中原地区春秋战国的蜻蜓眼珠非常相似,进一步证明了公元前1000年或略早,蜻蜓眼珠由游牧民族从西亚经过漫长的千年岁月。

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即随侯墓)出土了173颗“蜻蜒眼”,这便是世人所谓的两大珍宝“随珠和璧”中的“随侯珠”。

马王堆汉墓介绍

马王堆汉墓介绍

马王堆汉墓介绍马王堆汉墓在长沙市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汉墓陈列馆现设在湖南省博物馆院内。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

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蒂组织尚有弹性,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

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腊和泥炭鞣尸。

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是防腐学上的奇迹,震惊世界,吸引不少学者、游人观光。

女尸经解剖后,躯体和内脏器官均陈列在一间特殊设计的地下室内。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

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

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

《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马王堆汉墓图片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

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

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

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

有一件素纱襌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

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

还有彩俑、乐器、兵器、印章、帛书等珍品。

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三号墓出土的10多万字的大批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

帛书的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

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

另外还有几册图籍,大部分都是失传的佚书。

二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先后在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展出,评价极高,誉为“惊人的发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