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战国秦汉考古

合集下载

战国秦汉考古

战国秦汉考古

作者: 袁樾方
出版物刊名: 历史教学问题
页码: 58-60页
主题词: 战国秦汉;战国时期;三个时期;西汉中期;铁农具;战国晚期;冶铁技术;金相分析;东汉;
手工业作坊
摘要: <正> 战国秦汉的考古,大体可把它分为二大阶段。

第一阶段战国初至西汉初,第二阶段从西汉中到东汉。

根据考古材料可以将战国时期划分为战国早、中、晚三个时期。

战国早期,大体从前5世纪上半叶到前4世纪中叶;战国中期约从前4世纪中叶以后到前3世纪的上半叶;战国晚期,可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以后,随着国势的强盛到后来灭六国为止,也就是秦国在统一过程中的战争时期。

依据考古发现,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已在十八个省、自治区的上百个地点被发现。

在战国初期,铁农具发现数量很少,器形简单。

到了战国的中、晚期,铁农具骤然增多,分布也广,北起辽宁,南到广东,东至山东半岛,西到四川、陕西和当时的七国的广大地区。

根据战国时期铁器的金相分析,战国初期的冶铁技术尚处在固体还原法阶段(块炼法),战国中期则掌。

单元6( 秦汉考古:秦汉城市与长城遗存)

单元6(  秦汉考古:秦汉城市与长城遗存)

第五讲 大纲
第1节 秦汉城市与长城遗迹 第2节 秦汉墓葬 第3节 战国秦汉简帛的发现 第4节 秦汉农业、手工业遗存
第1节 秦汉城市与长城
1.1、秦汉都城与宫殿遗存 (咸阳 — 长安 — 洛阳)
1.2、秦汉地方城邑和普通聚落 (郡/国 — 县治 — 村落)
1.3、长城与直道
1.1、秦汉都城与宫殿遗存
房山窦店古城
窦店古城的布局:
位置:房山区窦店乡大石河东岸。
沿革:战国早期营建,曾作为燕中 都 , 汉代涿郡良乡县县城.
—大小城相套,大城面积约120余 万平方米。
—大城有内外两道城墙,内墙为战 国至汉代修建,外墙三国至两晋时
期。
—小城建于大城废弃之后的北魏时 期。
—大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南可能有一处铸铜遗址。
今天的窦店古城
是连接中原与北方草原唯一的 交通纽带,与长城共同构成秦朝 北疆的防御体系。
秦直道的中间部分,除部分地 段有小的弯曲外,其余地段基本 上是南北直线走向。
修筑时因地制宜,不同地段采 用不同的修筑方法。
修筑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 东汉之后,作用有所减退。
长安城布局的“自然形成说”与“斗城说”
长安城布局的“自然形成说”与“斗城说”
黄晓芬:汉帝都长安的布局形制考》,《汉长安城考古与汉文化》, 科学出版社,2008年。
汉长安城南城城墙遗迹
汉长安城霸城门遗址
霸城门夯土结构遗迹
汉长安城宣平门遗址
汉长安城宣平门遗址平面图
门道
门道
门道
汉长安城厨城门遗址
未央宫遗址平面示意图
未央宫前殿遗址鸟瞰
未央宫前殿复原
未央宫前殿遗址平面示意图
未央宫少府鸟瞰

战国秦汉考古:五、战国、秦的陵园

战国秦汉考古:五、战国、秦的陵园
内城的北部被一曲尺形隔墙分为两部分,隔墙东 部为陪葬墓区,隔墙西部发现便殿建筑遗址。
B 陵城外 东部主要是从葬区和陪葬区,分别有兵马俑坑、
马厩坑和陪葬墓区等。
2.秦始皇陵的主要发现
(1)陵城内发现铜 车马、铜鼎、石铠 甲
在封土的北侧、 西侧和南侧都发现 有陪葬坑,其中封 土西侧的巾字形陪 葬坑出土了两乘铜 车马。
(4)马厩坑群:
在陵园外墙东侧。
共3排,每一排南北长150 米左右,估计原有400个 坑,已发现了93个情况比 较清楚的坑,共清理了51 个。有马坑、跽座俑坑、 人马同坑。有28个坑中都 埋一匹马,3个坑中埋有 跽坐俑,6个坑中人马同 坑,马头前放一个小陶罐、 小陶盆,内有饲料痕迹。
马厩坑出的跽座俑
陵园包 括陵城、 陵墓、 地面建 筑和庞 大的从 葬区、 陪葬区 等。
A 陵城
为南北长、东西窄、
平面呈回字形的双重陵
城,外城南北长2165
米,东西宽940米,四

面各一门;内城南北长
殿
1355米,东西宽580米,
南、东、西各一门,北
面二门。
铜车马坑
内城南部为陵墓所 珍禽异兽坑
在,在地表夯筑有高大 马厩坑
古代称墓地四周的界域为兆域,《周礼·春宫·冢人》中记载:
“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其图。”
这种兆域图应该有两份,一份从葬,
一份收藏于府中。但是中山王 的墓地
性质已经不同于以前的公墓。
根据文献记载和青铜器铭文分析,中山王 于公元前327-311年在位,公元前296年中山国 被赵灭。哀后为早逝的一位王后的谥号。现陵地 中除了发现王 (M1)、哀后墓(M2)及一些陪葬的 小墓之外,图上的王后堂、夫人堂、内外宫垣等 则毫无踪迹。说明王 死后,新主已经无力将陵 园依据兆域图建成,而后由于亡国的原因,另一 个王后和两个夫人也没有进入兆域之内。

《秦汉考古》读书笔记

《秦汉考古》读书笔记

《秦汉考古》赵化成,高崇文PDF版阅读时间:2011-1-6至2011-1-21一、秦都咸阳、秦始皇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自秦孝公迁都咸阳后,历经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庄襄王、秦始皇、秦二世共七代。

·墓葬以以前在雍城的“集中公墓制”变作了以一代君王为中心的“独立陵园制”。

据推测,秦孝公可能追随其父葬在栎阳附近陵区,而昭襄王、庄襄王及历代秦君多葬在芷阳陵区(秦惠文王和秦悼武王的陵区尚不知晓),而秦始皇则选择在与芷阳一山之隔的骊山北麓。

·秦都咸阳附近还分布有多处平民墓葬区。

其中面积较大,并且进过较多次发掘的有黄家沟墓地、任家嘴墓地、塔儿坡墓地。

·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的考古发现1、秦始皇陵:A陵园与陵区:两重城垣,并形成南北长、东西宽的“回”字形陵园;内城墙厚8.3m,外城墙厚14m;内城墙北面有两门,其余东西南各一门,外城墙各面各一门;两重城垣以内遗址遗迹分布密集,多于葬制和葬仪有关,外城垣外遗址遗迹分保护分散,除了兵马俑和马厩坑等特殊设施意外,大多数遗迹属于修建陵墓的从属性遗留。

B坟丘和地宫:坟丘为三层回状阶梯状;墓室(地宫)为口大底小的多级台阶状的竖穴长方坑,长方向墓穴四边皆有斜坡墓道。

测土东侧弹出五条墓道,中间一条长友60m,西侧墓道呈“巾”字形,北墓道有两条。

每条墓道皆有多个大型耳室,埋藏丰富。

-------秦始皇真狠啊,不过确实有意义在,那么多的汞他哪来的怎么炼的呀,再者,怎么做到司马迁说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C寝殿与便殿。

2、陵园内外的陪葬坑A石质甲胄坑(胄zhou,四声,和头盔同义,或者指帝王家族的后代):石铠甲和石头盔都用质地均匀颜色青灰的石灰岩片和铜条编连而成,四领一排有规律地摆放,大小比例按真人而制,非常笨重,应属于明器。

B马厩坑:秦始皇陵的马厩坑主要有两处,一在陵西内外城之间,一在陵园外墙东侧。

前者规模较大,但只有两座,一座是“双门道马厩坑”,一座是“曲尺形马厩坑”。

考古学战国秦汉考古

考古学战国秦汉考古

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一、战国秦汉考古的特点1.“历史时代”:文字大量用于文献记载和史书的大量出现;简牍、帛书大量出现,成为重要的考古材料;2.进入到考古学上的铁器时代:铁器在生产领域取代了铜器和石器,铁器和畜力(牛马)犁耕一起成为封建社会最先进的生产力;3 .在社会经济方面,冶铁技术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青铜器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挥主要作用,漆器制作技术崛起,陶瓷业也获得相应发展;4、城市和商业发展迅速,金属铸币开始出现;5、墓葬形式除流行三代以来的竖穴土坑木椁墓以外,新出现横穴的砖石墓和崖墓,玉衣随葬代替以前的用鼎制度。

二、战国文化(一)燕下都遗址1.位于河北易县城东南。

2.该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宽约4000米,东西长约8000米。

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城是主体,西城是军事性的附郭。

宫殿区出土有高达74.5厘米的青铜铺首及兽面纹半瓦当、陶排水管道等。

3.“人头墩”的发现:燕下都遗址城南2.5公里处,有14个高约10米、直径达几十米的圆形夯土墩台,其中均埋葬着大量人头骨,(2000余个)距今约有两千多年。

(可能是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大胜时从战场带回的齐军首级。

)(二)邯郸赵城遗址1、位于河北省邯郸市。

2、由位于西南的宫城(习称赵王城)及东北的郭城组成。

宫城包括东、西、北3座小城,平面呈品字形,总面积达505万平方米。

西城中部偏南的龙台,南北长296米,东西宽265米,现高19米,是战国时期最大的夯土台基。

郭城为居民区,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4800米,东西宽约3200米,城内发现有冶铁、制陶等手工作坊遗址。

(三)楚都纪南城1.东周时期楚国郢都遗址,因在纪山之南,俗称纪南城,从公元前689年到前278年一直为楚国都城。

位于荆州古城(江陵)以北5公里处。

2、纪南城是战国七雄之都保存最为完整者,被史学界誉为不可多得的“完璧”,是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3、纪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450米,南北宽3588米,城垣保存完好,高出地面3.9—7.6米,城墙底宽30—40米,墙外有城濠,城墙上有城门。

内蒙古战国秦汉考古综述

内蒙古战国秦汉考古综述

内蒙古战国秦汉考古综述连吉林李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辖地北扩至蒙古高原南部边缘地带,开始在内蒙古东南部和中南部设置郡县、兴筑长城。

秦汉时期,统治范围向北向西扩大,在内蒙古中西部广为屯田。

内蒙古境内战国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存主要有长城遗迹、古城址、古墓葬以及一些北方民族的遗存等。

一、长城遗迹内蒙古地区经调查发现的战国秦汉长城遗迹很多,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南部和中南部地区。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对战国秦汉长城遗迹的考察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

战国时期,魏、秦、赵、燕国都在今内蒙古地区兴筑长城,并在长城沿线筑有烽燧、望楼等军事设施。

秦朝时在北部地区筑长城,置郡县,修筑道路,迁徙人口,内蒙古南部地区悉归秦王朝管辖。

秦朝派蒙恬将兵屯戍上郡(治肤施,在今陕西榆林县东南),征发役徒修缮和接连了战国秦、赵、燕三国长城。

逶迤在阴山山脉,在呼和浩特北大青山南麓与战国赵长城相接,再东过今集宁市、兴和县北东进河北围场县境,与燕长城相接。

秦始皇时还兴筑了自云阳至九原的直道,在伊金霍洛旗、东胜市、达拉特旗境内还保存有断续的遗迹,南北长约200公里。

直道两侧还保存有亭、障遗址,为过往官员和守卫官兵的驻所。

汉王朝时,沿边利用秦长城加筑并筑外长城,增筑缘边县城、障城和列燧。

西汉武帝时,曾两次在今内蒙古西部修筑长城。

盖山林、陆思贤发表的《内蒙古境内战国秦汉长城遗迹》①和《阴山南麓的赵长城》②,史念海的《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战国时期秦长城探索记》③,高旺编著的《内蒙古长城史话》④等文对内蒙古境内战国、秦汉长城遗迹做了有益的探索。

近年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内蒙古全区包括战国、秦汉时期的长城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取得了较多成果。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的《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战国赵北长城卷》⑤,对早期战国赵北长城调查的资料和相关长城修筑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并主要从长城墙体的修筑方法、墙体沿线烽燧和障城的设置、长城沿线的军事建制等方面,对战国赵北长城作了概要总结;《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东南部秦汉长城卷》⑥将中部的战国燕北长城、北部的秦汉长城、新发现的库伦旗西汉长城和南部的东汉长城,分别予以介绍。

秦汉考古

秦汉考古

秦汉考古第一讲绪论一、秦汉考古的历史特点(一)从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至秦汉有划时代的发展,进入铁器时代。

1社会发展中,生产力水平起了决定作用,生产工具及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的程度起了重要作用。

工具改进→社会大分工→社会形态变化2但因各自条件不同,工具的改进引起的社会形态的具体变化不同:铁器→⑴原始社会→奴隶社会?⑵奴隶社会→会?例:古希腊罗马:原→奴两河流域:原→奴我国:铜器时代已进入奴隶社会古埃及等3不论社会形态处于哪一阶段,都是由生产工具改进引起的。

4铁器对于中原:西周末春秋初产生战国中期之后普遍用于生产工具西汉时真正使用,大量用于生产生活各领域(二)社会经济形态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1、古史分期问题:50S中期争论激烈70S末80S初又争论⑴西周封建论: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战国)⑵战国⑶秦统一入封建⑷魏晋封建论:三代为家内奴隶制,战国至西汉为劳动奴隶制。

不论观点如何,均不能忽视春秋战国之际存在一次社会变革。

文献记载各国变法在此时发生。

2、变革的原因及过程:铁器的使用——生产力↑——井田制的土地公有制↓——劳动大量解放成个体小农——个体小农为主的经济体系(个体小农,个体手工业者),至西汉前期达到最高水平[之前,所有经济个体均在国家控制之下]。

西汉中期,随土地私有买卖——>土地集中——>(武帝之后)大土地所有制建立,土地兼并——>小农破产,成为雇农,流民或奴隶、奴婢(大批自由把破产。

武帝之前无大土地兼并造成自由民破产的情况,文献无记,之后文献常见。

王莽托古改制——>井田制复辟,以解决土地兼并、流民奴婢问题——>王田私属。

东汉:大土地所有制(南洋豪强地主)继续发展等,使其成为“依附农民”,社会相对稳定。

汉和帝时,大土地所有制急剧膨胀。

庄园经济成为独立单位,可左右整个国家命脉,标志:①废除“盐铁官营”。

②停止蜀郡的“漆器工官”,而于漆器上刻“蜀郡作牢?”。

③手工业、商业衰落,商品货币关系走下坡路,商业衰退(庄园自给自足)。

《战国秦汉考古》习题与答案

《战国秦汉考古》习题与答案

《战国秦汉考古》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战国秦汉考古:战国秦汉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到东汉末年(公元220年左右)这一历史阶段的物质文化遗存,包括城址、墓葬、手工业遗址、出土文物等,通过对这些考古资料的研究,揭示战国至秦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面貌。

2. 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于1974年被发现。

这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地下陶俑军阵,反映了秦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术和军事组织形态,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3. 长信宫灯:长信宫灯是西汉时期的一件青铜灯具,因器身铭文有“长信”字样而得名,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该灯造型优美,结构精巧,既能照明又具有良好的环保功能,体现了汉代工匠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科技智慧。

4. 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西汉初期轪侯家族的墓葬群,主要包括三座大型竖穴土坑木椁墓。

其中以一号墓最为著名,出土了保存完好的辛追夫人尸体以及大量珍贵文物,如丝绸服饰、帛书、漆器等,为研究西汉早期的社会生活、丧葬习俗及科学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5. 金缕玉衣:金缕玉衣是汉代高级贵族死后殓服的一种,用金丝将各种形状的玉片联缀成形似人体的衣服,象征着死者在阴间的尊贵身份与永恒不朽。

目前我国已发现多套金缕玉衣,是研究汉代丧葬制度和工艺美术的重要实物证据。

二、填空题1.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________的统一。

答案:度量衡2. 西汉时期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________中包含《老子》甲乙本等珍贵文献资料。

答案:帛书3. 战国时期中山国都城灵寿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其中以错金银铜版“兆域图”闻名,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________。

答案:建筑平面设计图4.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是新疆________出土的汉代织锦,体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文化的交流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战国秦汉PART1社会*战国秦汉考古的特点1.进入历史时期,文字大量用于历史记载和史书的出现。

简牍和帛书的大量出现,为考古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2.进入考古学上的铁器时代,冶铁技术出现,并被广泛应用,在生产领域取代铜器和石器,成为社会生产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3.从春秋到战国秦汉,社会形态处于重大转变时期,从奴隶制社会转变为封建制社会。

4.从纷争走向统一。

战国时期,由于地域不同,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文化有很大差异。

直到秦灭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差异逐渐被消除。

经过汉代的磨合,至晚到西汉中晚期,形成融合统一的汉文化和汉民族。

5.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思想的空前活跃。

水利工程技术、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农业耕作和施肥技术提高,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各类手工技艺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尤其是瓷器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思想空前活跃,百家争鸣。

6.城市和商业快速发展,金属铸币普遍出现。

7.墓葬形式方面,除三代流行以来传统的竖穴土坑墓以外,新出现了砖室墓和崖墓。

汉代,玉衣随葬替代了用鼎制度。

*战国时期铁器冶炼的发展及应用:1.冶铁技术:块炼铁继续使用,生铁冶炼技术得到推广并进一步提高;块炼铁渗碳成钢和铸铁柔化处理工艺广泛应用;展性铸铁(介于生铁和钢之间)在农业手工业应用广泛2.冶铁遗址: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除陶范、石范外,还使用金属范(提高生产效率,保证铸件规格统一,便于计量安装更换);使用烘范窑,铸造前先烘范(减少成品中气泡砂眼,保证质量);在兵器铸造中已开始使用淬火工艺3.铁器类型:战国铁器已经进入当时生产日用及军事各方面,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农业生产/手工业/日用/兵器/刑具及杂器)【战国时期铁器以工具为主,特别是农业生产工具及手工工具----是铁器时代最重要的标志;小型日用器的种类齐全——铁器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国冶铁技术的出现和早期铁器的发现1夏商时期有铁器出现但非常少,铁器真正的大量出现和普及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2春秋早期和中期的铁器发现较少。

3战国早期的发现明显比春秋时期增多。

此时期铁器中占首要地位的是兵器,铁农具较少,在各类农具中不占主要地位。

4战国中期和后期已普遍使用铁器,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都有多种铁器。

叠铸法亦称“叠层铸造”,指将多层铸型叠合,组装成套,从共用浇口杯和直浇道中灌注金属液,一次得到多个铸件的铸造方法。

这种方法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造型材料和金属液,适用于小型铸件的大批量生产。

战国时期已开始用叠铸法生产钱币,东汉时叠铸技术发展到较高水平并普遍运用。

&战国铜器铸造与装饰(战国时期青铜只用于礼器与兵器,但青铜铸造技术并没有因为冶铁业的兴起而退步,而是有了进一步提高,铜锡比例更加合理,出现制造复杂器的新技术,注重铜器装饰的风尚促进金属细工工艺提高。

)铸造方法:①浑铸法:整体浇铸方法,适用于工具、兵器等简单器,夏商时期开始就较为常用②分铸法:又称嵌入法,先铸器身,后将附件范置于器身浇铸而成,或先铸附件,再将附件嵌入器身的陶范上,浇铸而成。

适用于较复杂器形。

③焊接:在嵌入法基础上演变而成。

将器身与附件同时铸出后,再将附件用铜、锡、铅及少量锌液焊接而成。

焊接工艺的出现,在我国古代金属加工工艺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减少铸造工序,提高效率,标志着青铜铸造技术的提高。

④榫卯斗合法:将木工中的榫卯拼接技术运用于铜器制作,将器物各部分铸好并预留榫卯,后拼接成整体,便于拆卸,多用于灯具制作。

&⑤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的精密制造方法,是一种熔模铸造法,出现于春秋晚期。

首先用黄蜡做成需要制作器物的模型,定型后用耐火材料制成泥芯和外范,加热烘烤令蜡融化流出,空出泥形范腔,进行浇筑即可。

用失蜡法制成的器型,造型复杂,浑然一体。

战国的曾侯乙墓的尊盘是目前所见用失蜡法制作的最为精美的器物。

尊盘战国早期青铜器,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

由尊和盘两件器物构成,出土时尊置于盘中。

尊,喇叭形敞口,口沿装饰有镂空蟠虺纹,颈部施有四只豹形爬兽,器腹和高足皆饰有细密的蟠虺纹。

盘,直腹平底,口沿装饰与尊相似,上有四长方形耳,耳中部饰有一立体蟠龙纹,下有四龙形蹄足。

尊盘整体纹饰华美,造型复杂,是失蜡法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反映我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

战国铜器装饰工艺①包金:最早金属装饰工艺,将金块锤成薄片或金箔,包贴于器物之上,主用于中小铜器②鎏金:将金溶于水银,制成金泥,均匀涂抹于器物表面,加热烘烤使水银蒸发,剩下金银牢固附着于器物表面,形成鎏金器。

主用于小件器物装饰。

③错嵌: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分为错红铜、错金、错银三种。

在铜器表面用阴线刻出花纹,或实现铸出花纹沟槽,将红铜、金、银材料填入沟槽内,错平磨光。

充分利用红铜、金、银与青铜金属光泽的差异,呈现出华丽的效果。

④镶嵌:在铜器表面镶嵌玉和绿松石,常与错金银结合⑤刻纹:细线刻镂,在铜器表面刻出各种图案⑥模印:用花纹印模板在泥模上捺印,或将花纹泥片贴附于模胎上⑦填漆:用黑或红漆装饰青铜器的工艺,或填于纹底用来烘托主纹,或填在纹样上构成主纹,后打磨光滑。

铜绿山矿冶遗址周代至汉代采铜和冶铜遗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

主要遗存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属春秋时期,后期年代为战国至汉代。

采矿遗迹中发现有竖井、平巷、斜巷等设施以及采掘用的金属和木质工具。

冶炼遗迹有炼炉、陶器和大量炉渣等。

遗址的发现初步揭示了古代采矿和冶铜的生产情况,填补了中国冶金史上的一个空白,在学术上具有重要价值。

*汉代铜镜分期及特征:汉代为铜镜制造的鼎盛时期,造工精巧,镜背面装饰图案丰富。

镜表面由磨锡制成,经常年氧化成氧化锡,乌黑亮泽,有“黑漆古”美称。

西汉初期:铜镜在形制、花纹方面保留战国铜镜风格。

胎薄、面平、边窄,三弦钮,圆形或方形钮座;常见主纹下衬地纹,多见蟠螭纹、云雷纹、涡纹镜,个别出现吉语铭文;新出现镜式有草叶纹镜武昭时期:开始出现真正的汉式镜,地纹消失,半球形圆钮,镜体厚重,宽缘;盛行草叶纹、星云纹镜,常用连弧纹花边,多见博局镜宣帝到新莽前:花纹规整简洁,铭文加长,有透光镜、日光镜、昭明镜等新莽时期:阴阳五行和神仙迷信思想反映于铜镜上,流行四神图案;大量制作大型方格博局镜,钮旁常有十二辰文字;出现纪年铭文镜和变形四叶纹镜东汉早期:基本继承新莽时期风格,鸟兽或四神博局镜流行;镜上饰流云、波折、锯齿纹,镜背分四区八等分,布置四神、鸟兽等;变形四叶纹逐渐流行,纪年铭文镜增多,铭文加长;有官营作坊的“尚方镜”及民营作坊的“姓氏镜”东汉中期:出现“轴对称式”布局纹饰铜镜,纹饰以奇禽异兽为主;有浮雕式神兽镜、画像镜、记日镜东汉晚期:神兽镜、画像镜仍流行,新出现重列式神兽镜,神像自上而下分层排列。

*昭明镜西汉带有铭文的铜镜,与日光镜、清白镜等镜种流行于西汉中、晚期及新莽时期,因其铭文有“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句而得名。

其中个别有透光现象。

*透光镜汉代一种具有透光效应的铜镜。

镜面微凸,背部有纹饰,外形与其他铜镜无异。

当光线照射在镜面时,镜背花纹会映在镜面对面的墙壁上,体现了光学力学原理。

*博局镜又称规矩镜。

是汉镜中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主要流行于西汉末至王莽时期。

半球钮,方钮座,八乳丁,在背面用有规则的TLV图形装饰,后有学者指出这些图案与古代的规矩形状接近,故又称“规矩镜”。

镜背一般用四神纹样及十二时辰文字装饰。

一般边缘用复杂纹样装饰。

&长信宫灯西汉灯具,出土于河北满城县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

外形为一名跽坐的宫女,左手持灯盘,灯盘可以转动,右手衣袖罩在灯座上形成烟道,人体内空,灯的烟垢可以通过右臂留存在体内。

灯罩可开闭,从而调节灯光照射方向及照度大小。

造型精致,设计科学,代表了汉代青铜灯具制作的最高水平。

*印纹硬陶是一种特殊的陶种,其烧成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它不同于一般的陶类,所用原料已经是一种质地较纯、氧化铁含量较低的的瓷石类粘土,其烧成温度大概为1100°左右,吸水率较低,叩击时有清脆声。

极有可能是陶与瓷最后的交接点。

*釉陶施有低温铅釉的陶器的总称,出现于西汉时期,经历了从汉代的单色釉陶,到北朝时的双色釉陶,再发展成唐、宋、辽时的三彩釉陶的过程。

其釉以铁、铜、钴的氧化物作着色剂,以氧化铅作助熔剂,烧成温度约700°C-900°C,烧成后呈现黄、绿、蓝等色,釉层透明,釉面光亮。

但化学稳定性较差,不适合作实用器皿,多用作明器。

*原始瓷器指处于原始阶段的瓷器制品,流行于商周至秦汉时期。

以瓷土作胎,经1200-C左右高温烧成,胎色灰白,胎质纯洁,无吸引水性或吸水性很弱,器表施薄层釉。

*瓷器以瓷土为坯料,选料制作精细,烧成温度大于等于1300°C,不吸水或基本不吸水,胎色呈灰青或灰白色,扣击声音清脆悦耳,薄胎器具有半透明性,才是真正的瓷器。

东汉晚期出现真正瓷器。

&瓦当陶制建筑构件,是建筑物檐上筒瓦的片状瓦头,具有遮风挡雨、延长建筑物寿命的保护作用和装饰作用。

瓦当一般用黄土烧成,烧制时间长,烧成温度较高,质地坚硬。

瓦当一般为圆形或半圆形,表面用图案和文字装饰,纹饰多样,常见有云雷纹、莲花纹、吉祥文字纹等。

瓦当出现于西周中晚期,汉代瓦当艺术达到鼎盛时期,至明清仍在沿用。

*汉代四神瓦当使用四神作为纹饰的瓦当,以汉长安城一代的四神瓦当最具代表性。

四神,又称四方之神,是四种被神化了的动物,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常与节气、星宿、阴阳相连。

据考古标明,四神瓦当在使用是常按其所象征的内容安置在相应方位的屋檐上,当时的人们认为其有辟邪、镇宅的作用。

*汉代瓦当基本特征及其分类汉代流行圆形瓦,有少量的半圆形瓦当,主要是灰色和灰青色,可分为画像瓦当、图案瓦当、文字瓦当三类。

汉代画像瓦当,纹饰一般为植物纹、动物纹和房屋建筑纹等。

汉代画像瓦当数量虽大大减少,但其题材、造型、艺术表现手法却臻至完美。

尤其是汉代的动物纹瓦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水平,其中以四神瓦当最具代表性。

图案瓦当,是以从自然生活中加工提炼的纹饰为装饰图案的瓦当,通过对称、重叠、辐射等艺术手法加以表现。

云纹瓦当在汉代图案瓦当中占主要地位。

文字瓦当在汉代十分常见,有十字对称布局和全文瓦当,文字内容一般为吉祥语、记事类、统一思想等。

PART2城址&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城址基本特征:+春秋:①几乎都有城垣,均傍水而建,城垣外有城壕,内有排水设施②都城多分为宫城和郭城,有东西城、大小城之分③郭城中分布有民居及作坊遗址④宫城内宫殿建筑多建于高大台基之上⑤春秋主为诸侯城,战国时大夫、卿皆有城,故战国城多于春秋战国:①平面大多呈方形或长方形②在城的选址和营造上突出了攻战、防御方面的考虑,有环绕城的护城壕沟或以天然河道为屏障,城墙下的排水洞也兼顾到防人进出的功能③除秦都咸阳情况不明外,都作两城制,分大城和小城,小城位于大城之中或一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