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考古:五、战国、秦的陵园
战国时期的古代遗址与考古发现

战国时期的古代遗址与考古发现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战乱和政治变动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古代遗址与考古发现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信息。
本文将通过介绍一些战国时期的古代遗址和考古发现,来探讨这个时期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一、长沙马王堆汉墓长沙马王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战国时期墓葬之一。
马王堆汉墓是一个巨大的地下宫殿,其中保存着大量的文物和遗骸。
这些文物包括丝绸、陶器、玉器、铜器等,展示了战国时期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多样性。
考古学家通过对这些文物的研究发现,这些墓葬属于当时的统治阶级,他们享有非常高的地位和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阶级分化和贵族文化的兴盛。
二、郑州山阳殷墟郑州山阳殷墟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古代聚落遗址之一。
这个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文物,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的古代文字和甲骨文,这些文字记录了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统治者的争斗,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战国时期考古发现的典范之一。
这个坑中埋葬着大量的陶俑,模仿战国时期的士兵、将军、车辆等形象。
通过对这些陶俑的研究,考古学家得以了解到当时军事装备和作战方式的一些情况。
同时,在陵墓的其他地方还发现了大量的秦代文物,这些文物为我们揭示了秦国在统一中国前的辉煌和繁荣。
通过对以上三个古代遗址和考古发现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这些古代遗址和考古发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还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状况。
通过对这些遗址和发现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考古学陵寝墓葬课件-第四章:陵寝制度的初创与形成

二、汉代陵寝制度
(一)、陵园规划效仿秦制 1、以一位君王位为中心的独立陵园 2、陵园方位:以西为尊 1)陵园形制为坐西向东的长方形 2)陵墓位于陵园之西 3)陪葬墓在陵墓东向 4)帝、后合葬,同茔异穴,帝西后东。
墓前祭祀祖先 2)设置用于墓祭的礼仪建筑 • 神道:亦称神路、又称御路。陵墓前的道路,意犹
神行之道。 • 石刻像生:神道两侧置放石人石兽
• 墓阙:进入墓区的 标志
外形:木质、或为 仿木结构建筑,大 石垒砌。
阙身装饰:多有铭 文、画像
墓表(墓柱): 标明墓主身份
• 汉故幽州书佐秦君神道石柱
石柱上刻有 “某某官职 某某君神道”
3、陵园内外两重城垣,每面一门 4、设置门阙 5、陵旁建造礼制建筑——寝殿——日祭 6、帝陵附近都有功臣、贵戚陪葬墓,在帝陵
之东。
7、建立外藏系统,代表各类管理机构 8、覆斗形坟丘
门阙:陵园入口的标志
(二)、陵、庙、寝的结合
1、寝从宗庙内移至陵旁:用于日祭 ——距陵园300-400米,方向依地势而定。
• 陵园构成:帝陵、后陵、刑徒墓地、陵庙 礼制建筑、陪葬墓(陵园以北:嫔妃;以 东:重臣)、陵邑(陵园以东).
• 从葬坑(外藏椁):埋葬生活用品、兵器、 陶器、漆器。用圆木搭建,因而称椁,相 对于地宫中的“正椁”而言。
(三)地宫:竖穴土圹
1、黄肠题凑:“黄肠”指堆垒在棺椁外的黄 心柏木枋,“题凑”指木枋的头一律向内 排列。“黄肠题凑”指西汉帝王陵寝椁室 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
秦始皇陵墓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

秦始皇陵墓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秦始皇陵墓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庞大、最为神秘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
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距离市中心约35公里,是秦始皇陵建造的地方。
秦始皇陵墓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是我们了解这座宏伟陵墓的关键。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两个方面来介绍秦始皇陵墓。
秦始皇陵墓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当时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争霸,秦国逐渐崛起。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程就是修建陵墓,以展示他的权威和威严。
秦始皇陵墓的规模庞大,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历时数十年才完成。
秦始皇陵墓的基本现状是一个巨大的地下宫殿。
根据史书记载,陵墓的主体建筑是一个巨大的土山,高约115米,外部覆盖着青砖和石灰石。
陵墓内部有许多精心设计的宫殿、墓室和坑道。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兵马俑坑,里面埋葬着数千个真实大小的兵马俑,它们被认为是秦始皇陵墓的守卫者。
秦始皇陵墓的基本现状令人惊叹,它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建筑和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
陵墓内的各个宫殿和墓室都精心布置,装饰着丰富多彩的壁画和雕塑。
尽管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但秦始皇陵墓的基本结构和装饰依然保存完好,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然而,秦始皇陵墓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和疑问。
首先,陵墓内是否真的埋葬着秦始皇嬴政,还是只是一个巨大的假象,这一点至今没有确凿的证据。
其次,陵墓内是否还有其他宝藏或秘密,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虽然有许多学者和考古学家对秦始皇陵墓进行了多次探索和发掘,但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解开。
总的来说,秦始皇陵墓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古代陵墓。
它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谜团和疑问。
通过了解秦始皇陵墓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考古学战国秦汉考古

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一、战国秦汉考古的特点1.“历史时代”:文字大量用于文献记载和史书的大量出现;简牍、帛书大量出现,成为重要的考古材料;2.进入到考古学上的铁器时代:铁器在生产领域取代了铜器和石器,铁器和畜力(牛马)犁耕一起成为封建社会最先进的生产力;3 .在社会经济方面,冶铁技术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青铜器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挥主要作用,漆器制作技术崛起,陶瓷业也获得相应发展;4、城市和商业发展迅速,金属铸币开始出现;5、墓葬形式除流行三代以来的竖穴土坑木椁墓以外,新出现横穴的砖石墓和崖墓,玉衣随葬代替以前的用鼎制度。
二、战国文化(一)燕下都遗址1.位于河北易县城东南。
2.该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宽约4000米,东西长约8000米。
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城是主体,西城是军事性的附郭。
宫殿区出土有高达74.5厘米的青铜铺首及兽面纹半瓦当、陶排水管道等。
3.“人头墩”的发现:燕下都遗址城南2.5公里处,有14个高约10米、直径达几十米的圆形夯土墩台,其中均埋葬着大量人头骨,(2000余个)距今约有两千多年。
(可能是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大胜时从战场带回的齐军首级。
)(二)邯郸赵城遗址1、位于河北省邯郸市。
2、由位于西南的宫城(习称赵王城)及东北的郭城组成。
宫城包括东、西、北3座小城,平面呈品字形,总面积达505万平方米。
西城中部偏南的龙台,南北长296米,东西宽265米,现高19米,是战国时期最大的夯土台基。
郭城为居民区,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4800米,东西宽约3200米,城内发现有冶铁、制陶等手工作坊遗址。
(三)楚都纪南城1.东周时期楚国郢都遗址,因在纪山之南,俗称纪南城,从公元前689年到前278年一直为楚国都城。
位于荆州古城(江陵)以北5公里处。
2、纪南城是战国七雄之都保存最为完整者,被史学界誉为不可多得的“完璧”,是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3、纪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450米,南北宽3588米,城垣保存完好,高出地面3.9—7.6米,城墙底宽30—40米,墙外有城濠,城墙上有城门。
五陵塬周秦汉唐历代王陵和贵族墓葬以及重要遗址

五陵塬周秦汉唐历代王陵和贵族墓葬以及重要遗址2011-01-29 18:51:07| 分类:咸阳古迹|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位于今天咸阳市区北部的五陵塬墓葬以西汉帝王陵墓为主体,兼有周、秦、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墓葬。
据统计,仅五陵塬秦都、渭城二区一带塬上的帝王陵墓就多达808座,号称中国的“金字塔”。
又因其中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个陵曾设邑建县,故名“五陵塬”。
“五陵塬”长约40公里,南北最宽处13.5公里,总面积500平方公里。
周周陵位于咸阳城北6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周陵中学内。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为周文王、周武王陵。
周文王陵底部周长310米,高11.8米,墓前有清代毕沅所立的碑石。
陵北100米处为周武王陵,底部周长285米,高12.3米。
两个陵丘保存基本完好,献殿、木牌楼经过修葺和彩绘。
但是也有一说此陵墓应该为公陵和永陵,也就是秦惠文王和秦悼武王陵,理由是西周的丧葬制度是不起冢不封土不建树的。
前为文王陵(方形)、后为武王陵(圆形)秦1,咸阳宫遗址1959年到196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渭水考古队在咸阳市窑店乡牛羊村附近发现了秦咸阳宫殿遗址。
1973年到1982年,对位于宫墙之内的号1遗址西半部和2号、3号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总面积15168平方米。
1号宫殿遗址为一处高台建筑,其外观形如土冢,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
台基夯筑,台下南、西、北三面建有回廊,现存基址南为50.35米,西为28.1米,北为37.2米,其中部有六步五级踏步两处,用长方空心砖铺成。
廊的外沿用方砖镶边的卵石散水铺砌。
高出地面0.96米处,有屋舍7间,南5北2。
北2室宽16.2米,进深5.05米。
南部东第一室宽6.8米,内有取暖用的炭炉,上部盖有木板的大排水地漏,似为浴室。
东第二室内墙北部绘白地黑色的菱形装饰图案和其它壁墙。
在台基地平上4.9米处,是这一遗址的主殿,平面近方形,东西长13.4米,南北宽12米,面积约160.8平方米。
秦始皇陵的发现与考古

秦始皇陵的发现与考古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庞大且充满谜团的皇家陵墓之一。
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的始皇帝秦始皇的陵墓,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自秦始皇陵被发现以来,人们一直对于其发现与考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本文将介绍秦始皇陵的发现,以及对于陵墓的考古工作。
一、秦始皇陵的发现秦始皇陵的发现始于1974年,在陕西省咸阳市临潼区发现了一处秦朝时期的遗址。
当地民众挖掘地下水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制兵马俑,引起了专家的关注。
经过一系列的勘探和挖掘工作,人们惊讶地发现这是一个庞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便是今天的秦始皇陵。
对于秦始皇陵的发现,人们一直存在着不少疑问。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陵之所以能够保持如此多年的完整,一方面是由于其庄严的葬礼和严格的防护措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秦始皇本人对于自身永生的追求。
然而,这只是一些猜测,仍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
二、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自秦始皇陵的发现以来,陕西考古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陆续展开了对陵墓的系统考古工作。
他们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秦始皇陵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探和发掘工作。
首先,考古人员进行了对陵墓周围的地理勘测和气候环境分析。
他们发现,秦始皇陵位于咸阳盆地的中心位置,四周环绕山脉,有助于陵墓的保护和隐匿。
此外,年降水量相对较少,气候干燥,也有助于陵墓的长期保存。
其次,考古人员利用地下雷达、卫星遥感和探地雷达等技术手段,对陵墓进行了全面的勘测和探测。
通过对地下结构的探测,他们发现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和陵墓结构之复杂,令人惊叹不已。
据推测,秦始皇陵内部可能有大量的宝物和殿堂。
随后,考古人员对陵墓的核心区域进行了细致的发掘。
他们发现了大量的兵马俑和各式陶制品,并成功解密了许多秦代的文字和图案。
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历史空白,还为我们了解秦朝的社会、文化和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此外,考古专家还对秦始皇陵的保存与保护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控制湿度、稳定温度、加固陵墓结构等,以确保陵墓能够长久保存,并且将秦始皇陵打造成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
古代中国的各个时期的坟墓和陵墓有哪些特点

古代中国的各个时期的坟墓和陵墓有哪些特点1.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这些坟墓多为土葬,墓主人通常是部族首领或贵族。
墓葬中常有陶器、玉器、石器等随葬品。
2.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夏朝的贵族墓葬、商朝的墓葬和周朝的墓葬。
墓葬形式多样,有土葬、木葬、石葬等。
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青铜器、陶器、玉器等。
3.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诸侯国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多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更加丰富,出现了金银器、玉器、漆器等。
4.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秦朝的陵墓和汉朝的陵墓。
秦朝的陵墓以秦始皇陵为代表,采用地宫式结构,规模宏大。
汉朝的陵墓以汉武帝陵为代表,采用宝城式结构,墓室装饰华丽。
随葬品种类繁多,包括陶器、铜器、玉器、金银器等。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三国时期的君主墓葬、两晋时期的贵族墓葬和南北朝时期的陵墓。
墓葬形式以土葬为主,结构简化,随葬品种类减少。
6.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隋朝和唐朝的君主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陶器、瓷器、玉器、金银器等。
7.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五代十国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较小,结构简单,多采用土葬。
随葬品种类较少,以陶器、铜器为主。
8.宋朝: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宋朝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适中,结构简洁,多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以瓷器、玉器、铜器为主。
9.元朝: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元朝的君主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瓷器、玉器、金银器等。
10.明朝: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明朝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采用砖石结构。
随葬品种类丰富,包括瓷器、玉器、金银器等。
11.清朝:这一时期的坟墓主要有清朝的君主墓葬和贵族墓葬。
墓葬规模宏大,结构复杂,采用砖石结构。
第三节东周时期秦墓葬制

第三节秦墓的埋葬制度一秦墓的分布与分类••• 东周秦墓主要分布于关中和陇东地区,到1994年,在已被发现的上千座秦墓中,关中及陇东地区的就有622座(1)•。
如今,随着咸阳塔儿坡墓地(2)和陇县店子墓地(3)资料的发表,关中及陇东地区东周秦墓已达900余座。
本文所探讨的即是关中和陇东地区的东周墓葬。
••• 虽然到了战国晚期,随着秦人的进军步伐,包括山西、河南等地在内的关东地区亦开始出现秦墓,但东周秦墓仍主要以关中及陇东地区为代表,尤其是关中秦墓最能体现秦文化本色(4)。
有学者将关中秦墓划分为四个集中区域和四种类别(5),四个区域是宝鸡地区、西安地区、铜川地区、大荔地区,这四个地区分别位于关中平原的西部、中部、北部、东部,在前两个地区发现的秦墓较多,而后两个地区则较少;四种类别是随葬青铜礼器的A类墓,随葬仿铜陶礼器的B类墓,随葬日用陶器的C类墓,无随葬品的D类墓。
亦有学者根据随葬鼎制,将铜、陶礼器墓分成三类,即五鼎墓、三鼎墓、二鼎墓和一鼎墓,另外,再加上实用陶器墓以及无容器墓,共分成五类(6)。
也有仅将陵园大墓定为大型墓,余者皆划分为小型墓的(7)。
••• 在这里,我们参照上述划分法,经综合而细分为六类,第一类是有“中”字形或“甲”字形墓道的大型青铜器墓;•第二类是随葬青铜器的竖穴或洞室墓,即中小型青铜器墓;第三类是仿铜陶礼器墓;第四类是日用陶器墓;第五类:无随葬容器墓;第六类:无随葬品墓。
〖注释〗(1)王学理、尚志儒、呼林贵等:《秦物质文化史》第302—303页,三秦出版社,1994年。
(2)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塔儿坡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陇县店子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
(4) 叶小燕:《秦墓初探》,《考古》1982年第1期。
(5) 滕铭予:《关中秦墓研究》,《考古学报》1992年第3期。
••(6)李进增:《关中东周秦墓与秦国礼制兴衰》,《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1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陵城外 东部主要是从葬区和陪葬区,分别有兵马俑坑、
马厩坑和陪葬墓区等。
2.秦始皇陵的主要发现
(1)陵城内发现铜 车马、铜鼎、石铠 甲
在封土的北侧、 西侧和南侧都发现 有陪葬坑,其中封 土西侧的巾字形陪 葬坑出土了两乘铜 车马。
(4)马厩坑群:
在陵园外墙东侧。
共3排,每一排南北长150 米左右,估计原有400个 坑,已发现了93个情况比 较清楚的坑,共清理了51 个。有马坑、跽座俑坑、 人马同坑。有28个坑中都 埋一匹马,3个坑中埋有 跽坐俑,6个坑中人马同 坑,马头前放一个小陶罐、 小陶盆,内有饲料痕迹。
马厩坑出的跽座俑
陵园包 括陵城、 陵墓、 地面建 筑和庞 大的从 葬区、 陪葬区 等。
A 陵城
为南北长、东西窄、
平面呈回字形的双重陵
城,外城南北长2165
米,东西宽940米,四
寝
面各一门;内城南北长
殿
1355米,东西宽580米,
南、东、西各一门,北
面二门。
铜车马坑
内城南部为陵墓所 珍禽异兽坑
在,在地表夯筑有高大 马厩坑
古代称墓地四周的界域为兆域,《周礼·春宫·冢人》中记载:
“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其图。”
这种兆域图应该有两份,一份从葬,
一份收藏于府中。但是中山王 的墓地
性质已经不同于以前的公墓。
根据文献记载和青铜器铭文分析,中山王 于公元前327-311年在位,公元前296年中山国 被赵灭。哀后为早逝的一位王后的谥号。现陵地 中除了发现王 (M1)、哀后墓(M2)及一些陪葬的 小墓之外,图上的王后堂、夫人堂、内外宫垣等 则毫无踪迹。说明王 死后,新主已经无力将陵 园依据兆域图建成,而后由于亡国的原因,另一 个王后和两个夫人也没有进入兆域之内。
五、战国、秦的陵园
战国时期,在传统的族墓葬制逐步 瓦解的同时,新的葬制正在形成。不同 等级的人葬于不同的墓地,国君一级的 墓开始修建单独的陵园,不再与贵族共 处同一墓地。已经发掘的国君级陵园有 平山县中山王墓、邯郸赵王陵、辉县固 围村魏王陵、秦公陵园等。
(一)中山王陵“兆域图”
的发现与研究ຫໍສະໝຸດ 在河北平山县三汲乡,在被人为是中山
M1椁内出一件错金银铜板,长94厘米, 宽48厘米,厚1厘米,上面用金银丝嵌出 中山王陵园的规划图,图上详注陵园各部 位的尺寸,并附有营建陵园的王命。
“兆域图”上所刻的王命写到:“王命赒为兆 法,阔狭小大之制,有事者官图之,进退违法者 死,无赦,不行王命者殃连子孙。其一从,其一 藏府。”
(5)兵马俑坑:清理了3座。
1号坑
东西向长方形,210×62米,四面各有五个并列的
斜坡门道,坑四周为连通的回廊式结构,中间有纵向10道隔墙,
隔墙之间形成9个过洞,过洞和回廊内皆放兵马俑。每个过洞内
有四列纵向排列的步兵俑,隔一定距离置一辆战车;四周回廊
内为面朝外的的步兵俑。已发掘3/5,估计坑内应该
位于上焦村附近,共
17座墓,南北等距一字
排开,系为同一时期所挖。 已经清理8座,均有斜坡墓 道,出土大量随葬品,有铜 器、金器、陶器等,尸骨明 显可见被肢解的痕迹,年龄 都在25岁以下。结合文献记
载推测,墓主可能是秦 二世所杀的兄弟姐妹
和旧臣。
(3)珍禽异兽坑:
一处在内外城 之间的西门以外, 共31座方形或长方 形坑呈三行排列。 西排8座,东排6座, 内放座跽俑。中排 17座,埋有鹿、麂、 狗、豺、飞禽等动 物骨骼,盛放在有 盖的瓦棺之内,坑 中还有饲养动物用 的陶罐、陶盆。
国的都城灵寿城的西2.5公里处发现M1和
M2两座大墓。
灵寿城
中山国王陵分布图
墓的地表上有很厚的封
土堆,长110米,宽92米, 高15米,封土形成了三个台 阶;封土上残存有柱础、陶 片、散水,说明封土上原来 有建筑。
M1中的青铜器铭文 提示墓主是中山王
,M2为这位王的 后——哀后的墓。
中山王陵M1平剖面图
有6000件武士和军吏俑,战车40乘,陶马
160匹。
1号兵马俑坑陶武士俑、陶车马排列示意图
2号坑
曲尺形,位于1号坑的东端北侧,东西长
124米,南北宽98米。由弩兵俑群、骑兵佣群、驷马战车
珍禽异兽坑
在陵城外垣北750-900米处也发现 土木结构的动物坑。2003年发掘K0007号陪葬
坑。
K0007陪葬坑
箕姿俑 跽姿俑
发掘者认为K0007陪葬坑表现的是以乐 曲驯化水禽的场景,是秦始皇陵园外藏系 统中兼具园囿和乐府性质的机构,是为秦 始皇提供娱乐的官署。焦南峰认为该陪葬 坑代表或象征的是少府属下的左弋外池; 其出土的跽坐姿、箕踞两种不同姿态的俑 似均可成为左弋射士。
(二)秦始皇陵园的发现与研究
1 秦始皇陵园的基本布局
秦始皇陵园位于临潼县城东5公里,南距骊 山1公里,其西约96里是当时秦的都城咸阳。
据文献记载,这坐陵墓在秦始皇在位时就已经开 始修建,建于公元前247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 死时才完工。一共营建了37年。80年代对秦陵汞含量 作了调查,发现陵内有一个很大的“强汞地层区”, 有人据此认为秦陵地宫应该保存很多文物,秦陵没有 被盗掘。但是文献记载,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咸 阳,挖开了秦陵,“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而不穷”, 嗣后,“牧人寻,羊火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
在内城和外城之
间的西部,由北向南依
次发现了园寺吏舍和食
官的建筑遗址、陪葬墓
区、珍禽异兽坑和马厩
坑等。在内城和外城之
间的东部,近年发现了
三个大型陪葬坑,发现
了大量的石质铠甲、胄
(K9801),发现有百
戏俑以及一件重达212
公斤的铜鼎(K9901)。
石铠甲
石胄
(2)陪葬墓区:
的覆斗形封土堆,平面
近方形,现存高度76米
左右。在封土的顶部没
有发现任何与建筑有关
的遗迹。
封土下有地宫的宫墙,南北长460米,东西宽392米, 墙体高厚各4米,四面各一门,其中东门为五门道,其余 各为三门道。在地宫的东、西、北三侧发现有墓道,其中 东墓道有五条,西、北两侧分别有三条和两条。
在封土北侧发现寝殿遗址:被认为是供奉秦始皇 灵魂饮食起居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