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教案

合集下载

《论语公冶长》学案

《论语公冶长》学案

《论语·公冶长》五【原文】5·1 子谓公冶长①,“可妻也。

虽在缧绁②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③妻之。

”【注释】①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②缧绁:音léixiè,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③子:古时无论儿、女均称子。

【译文】【评析】【原文】5·2 子谓南容①,“邦有道②,不废③;邦无道,免于刑戮④。

”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①南容:姓南宫名适(音kuò),字子容。

孔子的学生,通称他为南容。

②道: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说国家的政治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则。

③废:废置,不任用。

④刑戮:刑罚。

【译文】【评析】【原文】5·3 子谓子贱①,君子哉若人②,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③。

”【注释】①子贱:姓宓(音fú)名不齐,字子贱。

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岁。

②若人:这个,此人。

③斯焉取斯:斯,此。

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字指子贱的品德。

【译文】【评析】【原文】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①也。

”【注释】①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

【译文】【评析】【原文】5·5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知其仁④。

焉用佞?” 【注释】①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

②佞:音nìng,能言善辩,有口才。

③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

④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

【译文】【评析】【原文】5·6 子使漆雕开①仕。

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②。

【注释】①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一说字子若,生于公元前540年,孔子的门徒。

②说:音yuè,同“悦”。

【译文】【评析】【原文】5·7 子曰:“道不行,乘桴①浮于海,从②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论语5公冶长篇课件

论语5公冶长篇课件

• 5.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 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 5.1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 也。” • 5.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 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 义。” • 5.17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公冶长篇》(共28章)
• 5.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 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 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 ,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 5.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 者,斯焉取斯?” • 5.4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 ,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 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 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 ,焉用佞?”
• 5.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 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 5.10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 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 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 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 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 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 5.3 子谓子贱①:‚君子哉若人②!鲁无 君子者,斯焉取斯③?‛
• • 【注释】 ①子贱:姓宓(fú),名不齐,字子贱。孔 子的学生,小孔子30岁,春秋末鲁国人。 ②君 子哉若人:即“若人君子哉。”像这个人真是君 子呀!若:像。 ③斯焉取斯:他从哪里学到这些 好品质的。第一个“斯”指代子贱,第二个“斯” 指代他的品德。焉:那里。 • 【译文】பைடு நூலகம்• 孔子谈及子贱时说:“真是君子啊,象这个 人!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怎么能取得这些 好品质呢?”

论语——公冶长篇

论语——公冶长篇

论语——公冶长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论语十则》学案一、作家作品知多少1、孔子,名,字,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课前预习内容(一)、注音盍()诲(ì)裘()敝()肱()少()者怀之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乐(),仁者寿。

(二)、通假字①可谓好学而已()②知者乐,仁者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词语解释①就有道而正焉。

就:正: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安:信:怀:③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④回虽不敏。

敏:⑤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⑥是智也。

是:⑦盍各言其志。

盍:⑧敝之而无憾。

敝:⑨愿无伐善,无施劳。

伐:⑩一曰克己复礼。

一曰:(四)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克已复礼为仁。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三、课内阅读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篇)1、疏通字词,掌握准确解释:侍:盍:尔:蔽:憾:伐:施:安:信:怀|:2、这一章主要记在了孔子和弟子、通过闲谈的方式,表达各自的事。

3、鉴赏“颜渊季路侍”中的“侍”的表现力:4、从这段对话中,分析孔子、子路、颜回的性格特点。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经典谈感受。

教学过程:复习一、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出示白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一个人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

(简介孔子)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

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这里的“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温和又严肃,威严而又不凶猛,庄重而安详。

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年以前的,但它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

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智慧的话语吗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

全书共20篇,500多章。

三、指导诵读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小黑板出示)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公冶长教案

公冶长教案

一.学习目标1.理解公治长第五篇的23、24、25、26章的内容。

2.熟读原文,背诵重要章节。

3.培养学生宽容、诚信、谦虚谨慎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理解原文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xx故事书》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指名背诵,集体背诵上节课内容。

(二)教学5.231.情景导入:同学们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有过矛盾吗?你们又是怎样化解的。

古代的两位先贤又是怎样对待矛盾,化解矛盾的?2.幻灯出示原文。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朗读。

4.理解不念旧恶,怨是用xx。

学生讲伯夷叔齐坚守气节的故事,引导学生在处理矛盾是学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宽容对方,这样怨恨你的人也就很少。

5.带着对xx齐的敬慕背诵着一章。

(三)教学5.241.情景导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与别人向你借东西时你恰好没有,你会怎么做?学生讨论。

2.孔子的学生微生高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孔子又是怎么评价的呢?幻灯出示原文。

3.练习读,指导朗读。

4.理解大意、引导学生从微生高身上学习热心助人的品质,相反不要学习他的的不直率,要诚实。

(四)教学5.251.导言:前两章孔子对其中人物的言行或赞扬或批评,但对下面一章人物言行是憎恨的。

2.幻灯出字原文。

3.指导朗读。

4.理解xx、令色、足恭,课件视频。

5.介绍xx和《春秋xx》(五)教学5.261.导言:左丘明编写春秋左传作为他一生的志向,我们再看一看孔子的两名出色的子弟有什么志向。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3.理解子路,xx,xx的志向。

4.出示论语中赞美颜回的语句,学习他不为清苦,不倦的求学精神。

5.分角色背诵。

五.课堂小结,淡淡本节课的收获。

公冶长第五篇(23—26章)教学设计xx第一小学xx2012年6月14日。

论语(学而篇第一——公冶长篇第五)

论语(学而篇第一——公冶长篇第五)

论语(学而篇第一——公冶长篇第五)注:常见的名句要知道学而篇第一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

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

恭近於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第二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举例:古文中一词多义、句式倒装等,如“克己复礼为仁”中的“克己”和“复礼”。
(2)对《论语》中道德观念和哲学思想的理解。
-难点举例:如何理解“仁者爱人”的内涵,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一观念。
(3)将《论语》中的理论观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难点举例:如何将“吾日三省吾身”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反省和提升。
-创设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观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补充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语》的时代特点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论语十二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困扰?”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论语》中关于人际交往的智慧。
(4)对《论语》中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的理解。
-难点举例:了解孔子及其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其思想观念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以上难点和重点,教师应采取以下策略:
-通过讲解、举例、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知识。
-利用多媒体、故事、情景剧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和哲学思想。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仁和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公治长第五篇的23、24、25、26章的内容。

2.熟读原文,背诵重要章节。

3.培养学生宽容、诚信、谦虚谨慎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理解原文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左传故事书》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指名背诵,集体背诵上节课内容。

(二)教学5.23
1.情景导入:同学们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有过矛盾吗?你们又是怎样化解的。

古代的两位先贤又是怎样对待矛盾,化解矛盾的?2.幻灯出示原文。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朗读。

4.理解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学生讲伯夷叔齐坚守气节的故事,引导学生在处理矛盾是学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宽容对方,这样怨恨你的人也就很少。

5.带着对伯夷叔齐的敬慕背诵着一章。

(三)教学5.24
1.情景导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与别人向你借东西时你恰好没有,你会怎么做?学生讨论。

2.孔子的学生微生高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孔子又是怎么评价的呢?幻灯出示原文。

3.练习读,指导朗读。

4.理解大意、引导学生从微生高身上学习热心助人的品质,相反不要学习他的的不直率,要诚实。

(四)教学5.25
1.导言:前两章孔子对其中人物的言行或赞扬或批评,但对下面一章人物言行是憎恨的。

2.幻灯出字原文。

3.指导朗读。

4.理解巧言、令色、足恭,课件视频。

5.介绍左丘明和《春秋左传》
(五)教学5.26
1.导言:左丘明编写春秋左传作为他一生的志向,我们再看一看孔子的两名出色的子弟有什么志向。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
3.理解子路,颜回,孔子的志向。

4.出示论语中赞美颜回的语句,学习他不为清苦,不倦的求学精神。

5.分角色背诵。

五.课堂小结,淡淡本节课的收获。

公冶长第五篇(23—26章)
教学设计
阜蒙县第一小学
田宝津
2012年6月14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