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面具与心理防御机制探析
九型人格的防御机制

九型人格的防御机制您好,欢迎来到阿里巴巴九型人格的防御机制(2011/05/07 18:11)九型人格的防御机制一号:反向作用完美型的人,好像只要发觉自己没有走向正义,或者是真理的路,就会非常不满意自己,要立即改过,而他们的改过方式是极端的,可以从这一头立刻调到那一头。
譬如想休息并吃顿好吃的,立刻警告自己,如此太*了,立刻打断念头,不休息,并随便吃吃。
二号:压抑作用给予型的人,自我压抑无法意识到自己有需要,经常有很强烈的帮助别人的想法。
事实上,经常是将自己的需要投射到别人身上,而不论他人是否需要都坚持要帮忙。
(2号防卫自己的面具--自我欺骗全爱型的人在帮助别人或服务别人时,有时也有沽名钓誉或用爱来控制别人的行为出现,但他们很快就会告诉自己,其实那只是附加价值,并不是我故意要这么做的,所以在爱的面具下,他们仍会把自己定义成绝对的善良及绝对地无私,以消除自己偶然的罪恶。
三号防卫自己的面具用假像、用面具生存于人际间,是形式重于实质的人,由于他们角色扮演得太好,其逼真、投入,让任何人都看不出是伪装,可是虽然他们唬得过别人,讨别人喜欢,但也因此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连自己都找不到。
四号防卫自己的面具--艺术家式的升华艺术型的人有最高的敏感度,也能发现每一件事物内在的生命力,因此他们最喜欢用艺术和创造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又由于他们很内向.害羞,所以情感的表达及沟通也用创作来表达,这样转个弯的表达,是为了要隐藏自己,因为赤裸裸地摘下情绪的面具,是很没面子的事。
五号防卫自己的面具--隔离他们很怕情感的介入会打扰自己的情绪及思想世界,其实思考型的心底深处,是一个多感又热情的人,但他们尽量控制自己,使自己情绪冷漠.僵化,表面上看起来他们对人没有感情又无动于衷,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们害怕,所以把自己对别人的感觉隔离起来,那么他们的内在才能安稳。
六号防卫自己的面具--投射他们害怕犯错,也怕被权威者责怪因此很容易将自己错误的决定和行为投射到别人身上,以免负责。
《浅谈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期末论文

《浅谈心理防御机制》摘要心理防御机制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是自我对本我的一种压抑,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
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心理防御机制,而且经常会在我们可能都还没意识到时开启,本文就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联系我们现实生活,来展开一些讨论。
关键字:弗洛伊德、心理防御机制一、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它主要的就是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名著名的心理学家发部的理论。
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大概有十六种之多,基本上属于五大类,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否认、抵制、反向形成、升华、补偿、隔离、幽默以及合理化等。
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当自我察觉到本我的冲动时,就会以一定的方式体会到一定的焦虑,并一定会会用某些策略去阻止冲动的发生,从而达到满足本我的效果。
二、心理防御机制的案例分析1.压制心理防御机制前不久,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网友说:“最近我的外婆去世了。
我是被外婆带大的,从小就和她很亲,但我回去参加她的葬礼的时候,发现我什么情绪都没有,我一点也不觉得悲伤,只是觉得外婆去世了,以后回家再也看不到她而已,我以为我会提别的悲痛,毕竟那是我的外婆啊,陪我长大的人,可是我什么感觉都没有,我感觉我怎么变得如此冷血,我这是怎么了?”当时我看到她的留言,我就想到了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
其实这位网友并不是冷血无情的,只是在面对外婆去世这种痛苦打击的时,她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于是她的潜意识就自动的开启了“情感隔离”的压制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让她能够慢慢地来接受这件事情。
我们任何人在碰到一些自我压力或者外界压力时,都会发出一种自然本能反应,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从而达到保护自我的目的。
2.升华心理防御机制在我身边有一位这样的朋友,她长得不是很好看,有一点龅牙、有一点黝黑,记得当时我们班级里有些人总是会叫她龅牙妹、黄牙妹,她不会去理会这样的人,但是我知道她还是有一些生气。
深入理解心理防御机制的起源和发展

深入理解心理防御机制的起源和发展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冲突以及情感困扰时,为了保护自己心理上的整体稳定和安全感而自觉或自动出现的一系列心理策略和行为反应。
心理防御机制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话题,通过对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影响。
一、起源与进化原因心理防御机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进化的早期。
在人类生存环境充满风险和威胁的过程中,心理防御机制作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逐渐形成。
在面临潜在危害或压力时,人们采取心理防御机制来减轻或消除不安情绪,从而提高生存进化的概率。
这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通过心理防御机制的不断进化,成为了人类心理发展中的一部分。
二、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心理防御机制可以被分为多个类型,每个类型具有独特的心理策略和应对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分类:1. 投射:将个体自身的负向情绪、欲望或冲动归因到他人身上,从而减少责任感和内疚感。
2. 转移:将负面情绪或冲突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从而减轻内心的压力和冲突。
3. 否认:否认或忽视个体内部存在的不适或矛盾,以防止情绪的爆发和解决真实问题。
4. 压抑:将不愉快的回忆或冲突深埋于潜意识之中,以避免对其的意识化和情感化。
5. 计较:过度关注细枝末节的问题,以转移对重要问题的注意力,从而减轻压力和焦虑。
三、心理防御机制的影响和应用心理防御机制在个体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适当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减轻不适情绪和调整个人心理状态,但过度使用或错误使用心理防御机制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心理防御机制的应用在心理治疗和咨询领域中被广泛地运用。
心理专业人士通过了解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情感困扰,并找到更健康的心理解决途径。
此外,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也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让人们更加理解和包容他人的情感防御机制,促进良好的沟通和关系建立。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冲突、挫折、内心冲突等一些具有潜在威胁的情境中所采取的自我保护的心理策略或机制。
这些机制往往在个体无意识的状态下发挥作用,以帮助个体应对情绪困扰、保护自我形象与自尊、减少焦虑和痛苦等。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
1. 否认(Denial):拒绝接受或否认现实存在的事实,以逃避对抗现实带来的负面情绪。
2. 转移(Displacement):将负面情绪从一个对象或情境转移到无关的对象或情境上,以减少自身的焦虑和压力。
3. 投射(Projection):将个体自身的负面情感、欲望或冲动投射到他人身上,以避免认可和面对自身的内心冲突。
4. 退行(Regression):在面临压力和挫折时回到更为幼稚或原始的行为模式,以满足自身的安全感和需求。
5. 反向(Reaction Formation):将自己真实的欲望或情绪转化成相反的行为和情感,以抑制与自我价值观不一致的欲望和情绪。
6. 显露(Expression):将内心的冲突和情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包括情绪爆发、言语攻击、大声哭喊等。
7.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为了减轻内心的焦虑和自责,个体通过对自己的行为或决策进行合理化解释,为自己找到合理的理由。
8. 抵抗(Resistance):对于威胁到个体自我形象、心理安全或自我认同的事件或情境进行抵抗,拒绝改变自己的信念和行为。
这些心理防御机制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帮助个体应对压力和困难。
然而,长期依赖这些机制可能会阻碍个体的自我成长和心理健康。
人格心理学精神分析

人格理论(精神分析学派)一、佛洛依德潜意识:压抑的经验和祖先遗传的经验(称之为种系发生的天赋)前意识:有意识的知觉和伪装的潜意识(有一些潜意识被阻挡)意识:本我、自我(三个意识层面都有)和超我本能、焦虑(神经性焦虑:来源于本我;道德性焦虑;现实性焦虑),焦虑是一种保护也是调节。
自我防御:压抑、反向(反向可能表现的夸张和过分)、臵换(将不能接受的欲望转换到其他东西上)固着退行、投射(把自己的欲望归于别人)、内射(把他人的积极品质归于自己)、升华。
发展阶段。
应用:自由联想、梦的分析二、阿德勒第一个理论原理:行为背后的动力学力量是追求成功或优越。
最终目标:每个人都有能力创造人格化得虚构目标,它是由遗传和环境提供的原始材料,但是它是自由创造的产物。
如果儿童感觉受到忽视或娇惯,他们的目标大部分是无意识的,但是相反,如果基尼了爱和安全,他们设立的目标是有意识且可以理解的。
补偿(自卑))的驱动力:追求优越。
驱力是与生具来的,它的本质和方向却是由自卑和目标决定的。
如果没有先天趋向完美的运动倾向,儿童不会感到自卑,反之,没有自卑,人也不会设立优越的目标。
虽然追求成功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它必须得到发展。
两种追求目标的途径:追求个人优越,很少考虑他人,追求的驱力源自个人自卑的表现;追求成功,社会利益,心理健康的人。
知觉的主观性:第二原理,人的主观知觉塑造他们的行为和人格。
虚构论:我们最重要的虚构物是成功的目标,这是我们在生命的早期设立的一个目标,但人们对这个目标的认识也许是模糊的,这种主观的,虚构的目标知道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整合了人们的人格。
器官卑劣:这种生理上的残缺并没有什么意义或重要性,他们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激发自卑的主观感受。
人格的统一和自我一致性:第三原理,人格是统一的并且具有自我一致性。
行为无常的人经常可以成功地实现胜过他人的企图,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有意这样做,他们大多数可能意识不到自己潜在冬季,而且还可能执拗地否认任何显示他们期望超越他人的事实。
理解心理防御机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理解心理防御机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面对心理压力和冲突时所采取的心理防卫方式,旨在保护自我和维护心理平衡。
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对于维护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心理防御机制的不同类型,并分析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投射投射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将自己的内心冲突、欲望或者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
这种防御机制可以暂时缓解内心的矛盾和焦虑感,并将责任和批评推卸给他人,从而维护了自我形象。
然而,持续依赖投射可能会导致对他人的误解和冲突,影响人际关系,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二、回避回避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和冲突时,选择逃避或回避现实。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可以暂时减少焦虑和压力,但长期回避可能导致问题的积聚和无法解决,进而造成更大的心理困扰。
因此,适度的回避可以是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但若过度回避可能会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三、否认否认是一种将自己的内心冲突或者问题排除在外的防御机制。
个体通过否认与现实的冲突,暂时远离了问题的困扰,保护了自我形象和自尊心。
然而,长期的否认可能导致问题的积聚和无法解决,最终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面对问题时,适度的认识和接纳才能有助于解决问题,并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幽默幽默是一种积极应对心理压力和冲突的心理防御机制。
通过幽默,个体能够以轻松的态度面对困境,缓解压力和焦虑感。
幽默有助于提升情绪状态和调节心理压力,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五、升华升华是一种将负面情绪或者冲突转化为积极能量的防御机制。
通过艺术创作、运动等方式,个体能够将负面情绪转化为创造力和成就感,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升华的运用有助于提升个体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六、合理化合理化是一种通过给予合理解释来减轻内心冲突或者对自己行为的压力的防御机制。
个体通过为自己的行为或者想法找到正当的理由和解释,从而减少内心的焦虑感。
然而,过度合理化可能会导致对问题的忽视和否认,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心理防御机制解读

防御机制的主要类型之二 ——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不成熟的防御机制(immature defense mechanism):此类防御机制在3—16岁的 儿童和青少年中、在人格障碍和情感障碍 以及神经症患者中常见。对使用者来说, 它能减轻或消除由于体验到亲密人际关系 受到威胁而引起的焦虑。在旁观者看来, 他们的行为是适应不良的,甚至是令人讨 厌的。
不成熟的防御机制(4)
被动攻击行为(passive aggressive behavior):应用者会 间接地(通过被动性的、受虐的)或直接地把应该针对别 人的攻击性,表达在自己身上。 这种表达是间接的,非
即刻显效的。如,拖延,失败,为引起别人注意而从事愚
蠢的或挑衅性行为或者为了避免处于竞争地位而一回小丑。 那些已形成施虐被虐关系的人往往会表现出既有被动攻击
又有疑病性防御。
不成熟的防御机制(5)
见诸行动(acting out)发泄、(旧译:潜意识释放) :指无意识欲 望的直接表现,其目的是避免认识到所伴随的情感,它包括为了避免 意识到自己的感情而表现出来的动作行为、违纪性或冲动性动作和
“发脾气”( tempertantrum). 它也包括为了减轻紧张心情(即主观性
焦虑或抑郁)而长期滥用药物、失败、形变态或自伤。发泄也涉及以 下这种状况:为了避免产生因本能推迟表达所导致的紧张心情,于是
长期来听任自己冲动发泄。
不成熟的防御机制(6)
分裂样幻想(schizoid fantasy):采用幻 想及停留在孤独退缩(autistic retreat ) 中的防御方式来解决冲突,达到自我满 足,其表现常常是全面回避人际亲密关 系及用怪癖来排斥别人,分裂样幻想能 消除对别人公开的攻击冲动或性欲冲动。
心理防御机制名词解释社会工作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类在面临压力、冲突、危险或不愉快的情境时,借助于潜意识的方式来保护自我和维持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在心理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人类应对外界压力和情绪波动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领域,不仅需要关注个体的心理需求,更需要了解与应对心理防御机制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一、心理防御机制的种类1. 拒绝:当个体面临不愉快的情境时,有时会倾向于逃避或否认现实,拒绝接受现实带来的不愉快体验。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给个体带来安慰和平衡,但长期来说并不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2. 投射:个体将自己不愉快的情绪和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投射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但过度使用投射可能会影响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也可能导致个体自我的认知失衡。
3. 退行:在面临压力时,个体可能会退回到更为幼稚和安全的心理状态,以逃避现实的压力和挑战。
退行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但过度依赖退行可能会影响个体的成熟和独立性。
4. 否认:个体对不愉快的真相或情境进行否认,以减轻心理压力和焦虑。
否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个体适应压力,但长期否认现实可能会导致个体无法有效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5. 转移:个体将自己的情绪或冲突转移到其他情境或目标上,以减轻自身的压力和焦虑。
转移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但过度转移可能会对个体的情感表达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二、心理防御机制在社会工作中的影响心理防御机制在社会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性强的工作,需要着重关注个体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同时要了解个体采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并加以应对和引导。
1. 有效倾听与理解: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有效倾听和理解,帮助个体认识和了解自己采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同时引导个体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冲突,并寻找健康的应对方式。
2. 引导个体建立积极心理机制: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心理交流和心理指导,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提高个体面对压力和冲突的应对能力,从而实现心理平衡和健康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面具与心理防御机制探析余祖伟(广州广播电视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91)[收稿日期]2009-02-24[作者简介]余祖伟(1966-),男,广西防城港人,广州广播电视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硕士。
[摘要] 人格面具和心理防御机制是心理分析中两个重要的概念,人格面具和心理防御机制都与人的心理健康有密切的联系,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应深刻把握人格面具和心理防御机制的本质,并了解两者的内在关系,以有效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关键词] 心理防御机制 人格面具 政治经济文化生态 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 B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9)06-0036-03人格面具和心理防御机制是心理分析中两个重要的概念,人格面具和心理防御机制都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应深刻把握人格面具和心理防御机制的本质,并了解两者的内在关系,以有效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本文试对人格面具和心理防御机制作一探讨。
一、人格面具与心理防御机制的内涵(一)人格面具的内涵人格是由/面具0构成的,亦即每个人都戴着人格面具(pe rsona)。
一个面具就是一个子人格,或人格的一个侧面。
人格就是一个人所使用过的所有面具的总和。
人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面具,而且无时无刻不戴着面具。
摘掉/假面具0后所暴露出来的/真面目0也是一个面具。
因此,面具没有真假之分,只有公开面具和隐私面具的区别[1]。
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指出过这样一个现象:每个人都有一副/人格面具0,这副/人格面具0是人经过对自我人格的伪装向社会展示出来的。
时刻戴着面具,意味着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通过面具来表达的,心理障碍就是/面具障碍0。
人格面具是指一个人表现在外部的那种得到社会认可的,并且能和一个人应怎样在公众面前表现出来的观念相一致的人格。
荣格把人格面具解释为个体和社会的一种折衷产物。
这暗示着集体也应包含文化方面。
例如,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可能扮演秘书的角色,回到家里又要扮演丈夫、父亲或儿子的角色,走在马路上,他的行为举止要符合一个公民的要求,等等。
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格面具等同于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中的角色。
(二)心理防御机制的内涵心理防御机制是由弗洛伊德最先提出的,是弗洛伊德人格构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与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概念紧密相连的。
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 echanisms)是指人无意识层中一套自动发生作用的、非理性的、应付焦虑的心理适应过程。
当自我受到本我和超我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362009年第6期(总第168期)广西社会科学GUANGXI SHEHU I KEXU ENO.6,2009(Cumulatively,NO.168)自我,以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2]。
自我通过言语、行为、思想、情感等虚构或歪曲现实,以达到保护自己,协调本我、超我与现实的关系的目的。
在弗洛伊德看来,心理防御机制是指自我所运用的心理策略,以此保护自己避开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种种冲突。
它能帮助个体回避矛盾、自我安慰、自我开脱,起到维持一种可以令人接受和满意的自我形象,保护自尊,维系心理平衡的作用。
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起用自我防御机制,因为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因此,自我防御是正常的、合理的、必要的。
二、人格面具的本质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一)人格面具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外在体现人格面具的本质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可以说是心理防御机制的外在体现。
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景,会使用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也就会使用不同的面具,而且人无时无刻不戴着面具。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品质不过是复杂的人格面具的一部分,/人格面具0这个词的本义是为了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个角色而戴的面具。
在分析心理学中,人格面具的作用在于保证一个人能够扮演某种性格,而这种性格却并不一定就是他固有天性的展现,它也有可能是与他的固有天性完全相反。
人格面具所扮演的性格是一个人面向社会公众敞开的一面,它是个体精神的/外部形象0(outw ard face),它的目的在于给社会公众一个令人称道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从而更加便利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交往。
荣格曾提出过这样一个现象,每个人都有一副/人格面具0,这副/人格面具0是人经过对自我人格的伪装向社会展示出来的。
在这些/人格面具0里,尤以两性人格面具最为有趣。
一个人拥有一副/人格面具0,往往是为了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受到社会的欢迎和认可,达到个人成就。
因此,可以说人格面具就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伤害,同时也为了使自己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发展自我。
人格面具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必需的,它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甚至与那些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共处,并因此而为我们谋求个人发展,成就个人事业创造一个有利的社会公共基础。
心理防御机制是人格面具的内在心理过程。
(二)心理防御机制是人格面具的内在心理过程心理防御机制作为一种心理过程,是人格面具的内在心理过程,人们的某种心理防御机制经常使用,就会使他沉湎于自己所扮演的某个角色,而这一角色最终也会影响到他的人格形成的过程,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
心理防御机制包括现实定向防御机制和自我防御机制。
现实定向防御机制是指在意识领域内,降低因为外部冲突而引起的内心焦虑,保护自己免受不良情绪的伤害。
现实定向防御机制主要包括遗忘、宣泄、补偿、幻想、倒退、情绪隔离等7种心理防御方法。
自我防御机制在无意识领域内进行,是对来自个体内部的不被允许的冲动、欲望的防御,包括抑制、投射、文饰、自居、反向、升华、梦等7种心理防御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存压力的增大,通过心理防御机制缓冲过强的心理负荷,保持心理平衡,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对心理防御机制和人格面具的影响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对人格生成过程有很大的影响,人的心理或人格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文化对社会人格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方面,先进和进步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对心理防御和人格面具有积极的影响。
例如,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发生变化,人们的政治意识、参与管理的意识不断增强,政务公开、公民参政议政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政治环境越来越好,法制化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国人的人格获得了发展的良好基础,有爱心、尊重他人、有责任心、友好、真诚、热情等人格品质充分体现。
另一方面,消极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对心理防御和人格面具有消极的影响。
例如,在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上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专制统治管理具有两37余祖伟/人格面具与心理防御机制探析面性,一面是严酷残暴的刑律,一面是讲究人伦之理、孔孟之道。
这种封建文化及封建人际关系对封建社会思维方式有很大影响,进而影响人格特征。
/拐弯抹角0、/相互猜疑0、/缺乏诚信0、/缺乏同情0与封建社会的语言表达、思维方式、官场权谋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而/自卑0、/过谦0、/驯服0、/压抑0、/面子0、/冷漠0、/阴险0、/谄媚0这些人格面具,则是与当时消极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相联系的,又是人格的表述。
四、人格面具和心理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一)人格面具的过度膨胀损害心理健康人格面具是人在公众场所展现的面具或者外观,其意在于展现于己有利的形象,以使自己为社会所承认和接受。
荣格认为,人格面具若是太造作或过于刻板,就会产生精神失常的症状,如易怒、忧郁、孤独、异常空虚以及消极、认为生活没有意义。
也就是说,如果个人对某种人格面具过于专注,太倾心于他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其意识自我亦开始全然将自身视同于这种角色,即人格面具过度膨胀,就会导致牺牲人格结构其他组成部分,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损害,陷入人格分裂的危机之中。
一个人过度沉湎于自己所扮演的某个角色,或把自己等同于所扮演的某个角色,那么,他人格结构的其他方面就会受到排斥,他就会逐渐与的天性相异化而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
这种状况是由于他过度发达的人格面具与被抑制的天性之间存在的尖锐对峙和冲突所导致的。
一个人自我等同于人格面具并以人格面具自居,这种情况被称之为/膨胀0(inflation)。
人格面具的过度膨胀给人的心理健康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他由于自己成功地充当了某种角色而极易狂妄自大,并常常企图把这种角色强加给他人,要求他人也来充当这种角色。
这往往会使他与周围的人发生冲突。
另一方面,人格面具过度膨胀的人本身也会受到危害。
如果达不到预期的标准和需求,人格面具过度膨胀的人便会受到自卑感的折磨,并由此陷于自怨自艾。
这种情形引发的后果是,他可能感到自己正日益与集体相疏远,并受困于深深的孤独感和疏离感中[2]。
(二)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提高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不成熟性心理防御则会损害心理健康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提高人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人在困境中吸取教训并奋发,促进心理健康,其方式有升华、幽默、认同、代偿等。
心理不成熟性防御或消极防御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不恰当运用,如退化、幻想、迁移等。
消极防御心理是在不适当的时机,不适当地应用防御机制以致不论在自己内心安宁方面还是与他人的交往方面都和他的生活不相称、不相和谐。
消极防御心理可以称之为病态,它会导致人格障碍,消极的心理防御会以各种各样的扭曲的人格面具出现。
[参考文献][1]崔新佳.心理防御机制研究和应用[J].上海精神医学,1990,(2).[2]王渭清.人格面具膨胀的启示)))5白鹿原6人物形象的符号象征意蕴探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责任编辑:邓双霜]38广西社会科学2009.6/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