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词五首》中考选择题 带答案详解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词五首 中考真题大全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词五首 中考真题大全

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乊》,回答下列问题。 (3分) (1)从词中癿哪两个典型细节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念念丌忘报 国。(2分) A: B: (2)词癿末尾一句“可怜白収生!”表达了作者怂样癿怃想 感情。(1分) 答:
答案:8.(共3分)(1)A“醉里挑灯看剑”; B“梦回吹角连营”(每空l分,共2分) (2)写出了现实不理想癿矛盾,表达了作者 壮志未酬身先老(白
20.诶用自己癿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癿狩猎 场面。(2分) 21.在下阕中作者用晕了两个典敀,表达了怂样癿怃 想感情?(2分) 答案:20.示例:夜守率领众夗随从,纵马飞奔,像 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岗。(意怃对即可。2分) 21.(1)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癿使臣,前来召自 己回朝,得到朝廷癿信任呾重用,表达了自己渴望一 展抱负,杀敌报国,廸功立业癿雄心壮志。 (2)②用典敀癿句子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望,射夛狼。”(1分)返个典敀表达了作者希望廸 功立业、报敁祖国癿怃想感情
(1)诶找出返首词中描写出猎场景癿句子。(4分)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夛狼”表现 了诗人怂样癿情怀?(2分)
答案:12.(1)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 卷平冈。 (2)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廸功 立业癿雄心壮志。
对下面返首词癿赏析丌恰当癿一项是( ) A.返首词上丌、阙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癿场面 ,下阙生动形象地刻画一位挽弓劲射癿志士形 象,反映出诗人癿豪情狂态呾关心国家命运癿 爱国精神。 B.诗中“卷”字极具表现力,既写出了千骑奔 腾时癿壮阔场景,又表现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癿 豪迈气概,为凸现“老夝”癿狂放形象营造氛 围。 C.诗人在诗中夗次用典,以孙权,魏国癿强烈愿望。 D.诗人用诧刚劲,挥洒自如,融叙亊、言志 、用典为一体,宋成了形象癿塑造,体现出诗 人粗犷、豪放癿风格。 答案:C。

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词五首》中考赏析试题汇编及答案[1]_2

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词五首》中考赏析试题汇编及答案[1]_2

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词五首》中考赏析试题汇编及答案[1]_2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词五首》中考赏析试题汇编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通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13.对上面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片描写边塞秋色,以一“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方面描写迥异域内地的独特景色,表现边塞的悲凉,同时也反映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下面提示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将士们苦中作乐,夜深霜重之时仍在军营中奏乐欢闹的场面。

(二)9、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词人着意用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内地景象的迥然不同。

B.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开头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从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卫国思家的心理矛盾。

C.结尾三句情调激昂、高亢。

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的腐朽和软弱及其不修武备、不重边功做法的愤懑之情。

D.词人写了自己亲临目见的景物,表达了戍边将士复杂的情感,全词意境壮阔,形象鲜明,语言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三)1.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

B.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C.“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非“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2.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新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和答案《词五首》习题 - 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1405

新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和答案《词五首》习题 - 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1405

新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和答案《词五首》习题-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词五首·同步训练一、给下列字注音。

筠()倚()斜晖()脉脉()貂裘()麾下炙()舴艋()二、填空。

1.千嶂里,________________。

2.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____。

3.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欲语泪先流。

5.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加粗词语。

1.老夫聊发少年狂()2.会挽雕弓如满月()3.燕然未勒归无计()4.独倚望江楼()5.斜晖脉脉水悠悠()6.了却君王天下事()四、阅读理解。

1.《望江南》是一首________的词。

“望江南”是________词的开头两句写闺中女子登楼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急切神态。

“独倚”二字让人想象出她________、________(填两个成语)的形象。

2.《渔家傲》的下片说尽了作者矛盾繁杂的心情,这个矛盾是什么?3.《破阵子》一词中现实与梦境交融,其中写现实的词句是________。

词句________有力表现了报国有志不得伸的悲愤。

4.请谈谈你对《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jūnyǐhuīmòdiāoqiúhuīzhìzéměnɡ 二、(略)三、1.姑且2.定将3.在碑上刻字4.靠5.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6.了结,把事情做完四、1.描写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词牌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2.希望建功立业的主观愿望和不可能“勒燕然”的客观现实的矛盾。

3.醉里挑灯看剑可怜白发生4.人们总是把愁怨比作连绵不断的流水,比作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

人教版九年级上《词五首》赏析-中考试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词五首》赏析-中考试题

人教版九年级上《词五首》赏析-中考试题第一篇:人教版九年级上《词五首》赏析-中考试题《词五首》赏析二、渔家傲·秋思⑴①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

(2分)('12宜宾市)“异”统领的景物有: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答出4个景物可得2分)②“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2分)('08金华市)天冷、声杂、城孤。

③上阕中“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字表现了边陲之地的孤寂荒凉。

('03桂林市)⑵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分)('09新疆)⑶①发挥你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

(2分)('12郴州市)答案示例: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戈壁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

已是夕阳时刻,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禁闭的城们隐隐中透出将士们内心的无奈。

②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3分)('12宜宾市)答案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

(意象正确,画面内容描述生动形象且语意通畅,可得3分,如直接翻译扣1分)③结合上片内容,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句词展现的画面。

(3分)('12毕节市)秋风萧瑟,残阳如血。

万重山中,烟雾迷茫。

一座孤城,潇然兀立。

边声四起,清角吹凉。

边关艰辛,尽在其中。

⑷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2分)('07泰州市)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笞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全分)⑸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1分)('07泰州市)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九年级语文上词五首

九年级语文上词五首

九年级语文上《词五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之一)《望江南》1、作者: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

晚唐时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人称“花间鼻祖”。

2、名句: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3、阅读:(1)一、二句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切盼与丈夫重逢的心情。

(2)可以推断白蘋洲是个什么地方?分别的地方。

(3)词中表现女子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希望——失望——绝望。

(4)“过尽千帆皆不是”中“尽”能否改为“境”?为什么?不能。

“尽”是'完“的意思,有时间之久的意味。

”境“只是”境况“,无此意。

《渔家傲秋思》1、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朝代)政治家、文学家。

2、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阅读:(1)上阕写景(寒冷、荒凉、戒备森严的塞下景色),突出了“异”字。

(2)“风景异”在哪些方面?气候之异;边声之异;边城之异。

(3)怎样理解“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一画面?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隐隐透出边城严峻的军事形势。

(4)下阕抒情,抒了思乡报国之情。

(5)怎样理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一千古名句?前句表达思乡之情,后句用典表达报国之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1、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其它作品:《水调歌头》。

2、名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阅读:(1)上阕叙事,记叙了出猎的盛况。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狂”气贯穿全文。

(3)下阕抒情,抒发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的爱国之情。

(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勾画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豪气十足,誓死为国的英雄形象。

坚决抵抗外族侵略,保卫国家,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

(5)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用典有什么好处?“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

好处:使表达委婉含蓄。

《武陵春》1、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

《词五首》中考赏析试题汇编

《词五首》中考赏析试题汇编

(三)渔家傲 范仲淹
• 1.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从 “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 B.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 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 C.“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 非“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 反战、厌战情绪。
出词人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 • B.“欲语”而泪先夺眶而出,写出词人有难以
抑制的满腹忧愁和伤痛,具有感人心弦的艺术魅 力。 • C.“春尚好”“泛轻舟”用词轻松,节奏明快, 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喜悦之情。 • D.词作最后两句将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 体,来写“愁”之浓之重,既形象生动又自然妥 帖。
轼一生著述丰富、风格各异,你再写两句他其它作品中的
名句。(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江城子 密州出猎 1. 对这首词文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左牵黄,右擎苍”句,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塑造 了诗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苍鹰的豪迈潇洒的 形象。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句,描写猎队武士装束 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烘托亲率猎队的诗人 自己。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句,用典故表达了诗人 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 敌,报效朝廷。 D.“西北望,射天狼”句,用代表“贪残侵掠”的天 狼星暗喻屡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达了诗人渴望抗敌 戍边的雄心。
• 2.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阙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 B.词的下闻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
怀念家乡的心情。 •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当时孤城危急

部编版九 年级上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 年级上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上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姓名:班级:诗词目录:13.诗词三首一、行路难(其一)/李白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课外古诗词诵读——四、月夜忆舍弟/杜甫五、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七、商山早行/温庭筠课外古诗词诵读八、咸阳城东楼/许浑九、无题/李商隐十、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十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一、《行路难》李白【原诗】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习题】1、以下对诗歌《行路难》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2、选出下列对李白《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A.本诗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以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悲愤、郁闷的心情。

C.“冰塞川”“雪满山”两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夸饰色彩使两句诗颇具豪放的气势。

D.“多歧路,今安在?”表现诗人已从迷惘中清醒过来,以古人的崇高志向自勉。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赏析、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赏析、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赏析、试题及答案望江南【晚唐】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这是一首写离情愁思之词。

一个女子,清早梳妆打扮,倚靠栏杆,眺望江面,期待着爱人的帆船归来。

然而从早晨到日暮。

干帆过尽,始终不见爱人踪影,因而'肠断白苹洲。

“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景抒情,生动含蓄地刻划出了思妇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过尽干帆,可见思妇望江时间过长。

她独倚江楼眼望江面对每一只船都寄予了深切的厚望。

希望朝思暮想的爱人正在那驶过来的某一只小船上,但热切的希望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

过尽千帆皆不是“皆不是”三个字包含了多少情思。

有焦灼而又充满希望的等待,有失望苦恼的无奈,其情之深之真,可想而知。

不言相思而相思之情毕现。

”斜晖脉脉水悠悠'境界扩大,于广阔的画面之中包蕴了丰富的内容。

干帆过后,不见爱人,看帆徒使人伤感,不看也罢,她把目光投向那水天相接的远处,但见一抹斜阳静静地照着江面,江水无语东流。

面对此景,“此时无声胜有声”,主人公孤独寂寞之感便真切呈现于读者眼前。

渔家傲①【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②衡阳雁去无留意。

③四面边声连角起,④千嶂里,⑤长烟落日孤城闭。

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⑦羌管悠悠霜满地。

⑧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地。

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去的倒文。

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④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

角:军中的号角。

⑤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⑥长烟:荒漠上的烟。

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中考选择题
1.对《望江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
A.“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表明她精心打扮,是为了时刻准备心上人
的归来,“女为悦已者容”,一个“独”字,写出了妇女只希望一个人静静等待思念的人归来的心态。

(不是希望一个人,是表现孤独寂寞之意)
B.“斜晖脉脉水悠悠”表面上是写水,实际上也是喻望穿秋水的眼神——那
每天不知疲倦地注目的眼神。

C.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

D.温庭筠的这首小词一洗常见的浓艳风格,写得清新淡雅,空灵秀丽,而又
朴实自然。

后人评价说:“绝不着力,而款款深深,低徘不尽”。

2.下列选项中,是全词唯一唱出昂扬之音的是( C )
A.塞下秋来风景异
B.四面边声连角起
C.燕然未勒归无计(“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雄气势)
D.将军白发征夫泪
3.对《渔家傲秋思》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不是如霜的月光,是真实的霜。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4.对《渔家傲秋思》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 )
A.词中写出了边塞秋天与江南一带不同的景物。

B.“千嶂”是指很多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写出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羌管之声哀怨)。

5.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词的上阕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阕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了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思乡壮志未酬的感慨,使之不能入眠)。

D.这首词基调悲凉,意境开阔。

6.对诗歌内容赏析有不恰当的一项是(C)
A.开篇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衡阳雁去”是说连那南飞的衡阳雁也掠空而过,不愿作片刻的停留。

C.这首诗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这首诗既流露出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也抒发出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慨,)。

D.词中的“长烟落日”,与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都描写了塞外壮阔苍茫的奇异风光。

7.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大雁向衡阳飞去)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10.选出对《渔家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概括,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他的怀乡思亲的心绪。

B.边塞风光在作者笔下苍凉悲壮。

“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

“四面边声连角起”一句,从视觉上进一步加深悲凉的感受。

至“千嶂里”两句,又从听觉上把整个塞上荒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视听颠倒)
C.“浊酒一杯家万里”,由写人的生活细节转入人物内心的刻画。

“家万里”归去已不易,“燕然未勒”归去更无望。

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D.“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

“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

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11.《江城子密州出猎》在词中作者运用冯唐的典故,用意是( B)
A.希望君王听从己见,废除新法。

B.希望君王能重新启用他,赋予大任。

C.希望运用冯唐的力量,让打猎更顺利。

D.希望君王能够将冯唐派遣至己处。

12.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B )
A.词的上片开头三句,不仅写出了打猎时威武的阵容,而且突出了作者少年的豪情。

(抒发不服老的豪情)。

B.上片中“千骑卷平冈”一语,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词的下片作者以冯唐自喻,表达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以魏尚自喻)。

D.词的上片以记叙为主,语言粗犷、豪放;下片以抒情为主,语言婉约、纤柔。

(也是以豪放为主)。

13.下列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

作者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

(希望君王能重新启用他,赋予大任)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表达了词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14.下列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描绘了出猎的壮阔场面。

B.“酒酣胸胆尚开张”等三句刻画了词人以酒壮胆,口吐狂言的醉态。

(豪壮之气)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了词人渴望摆脱政治窘境,为国效力的心情。

D.“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15.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

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苏轼作此词时正值壮年,而以老夫自称,是因为作者心怀壮志却仕途坎坷,深感岁月易逝,人生易老,所以才要“聊发少年狂”。

C.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豪气。

D.此作是东坡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对李清照词风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李二人成为了宋朝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为婉约派)。

16.选出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
A. “酒酣胸胆尚开张”一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这一句写的是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表达其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的心情。

没有承上启下的功能。


B. “亲射虎,看孙郎”一句巧妙运用典故,表现诗人斗志昂扬和兴致之高,使出猎场面达到高潮。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中,作者再次运用典故,以冯唐自比,表现报国杀敌的强烈愿望。

D. “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中的“会”字,表现出作者对自己的愿望定能实现充满信心。

17.下边对辛弃疾《破阵子》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既点明了季节,又为将士们出征渲染了肃杀和悲壮的气氛。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沙场、霹雳不是典故)
18.下面对辛弃疾《破阵子》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壮词”,基调雄壮高昂,写杀敌报国的壮行,表收复失地的壮心。

B.“醉里挑灯看剑”表现了词人夜晚无眠,心在疆场,思潮翻滚的情景。

C.上阕一个“秋”字,点明了将士出征的时间,渲染出悲壮、肃杀的气氛。

D.“可怜白发生”,表现了两鬓染霜的词人力不从心,壮志难酬的无奈感慨。

(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