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MI1.2至1.3的变化
CMMI_v1.2各PA解读

Introduction to Process Area of CMMI-DEV®®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 and CMMI ® are registered marks of SE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 (CMMI ) Version 1.2CMMI For Development Process Area介绍目的需求管理的目的是对项目产品及产品组件的需求进行管理,同时确定这些需求与项目计划和产品之间的不一致之处。
关注点附加在项目上的需求与RD,TS紧密联系并同步执行。
当项目从需求提供者获取需求时,应与其一起审核,部分需求管理需要记录需求变更及其理由并维护原始需求与所有产品和产品组件需求之间的双向可溯性特定目标/实践与通用目标/实践SG 1 管理需求SP 1.1 获得对需求的理解SP 1.2 获得对需求的承诺SP 1.3 管理需求变更SP 1.4 维护秀的双向跟踪SP 1.5 识别项目产品与需求的不一致GG2制度化已管理的过程GG3制度化已定义的过程GG4制度化已量化的过程GG5制度化优化的过程。
目的PP的目的在于建立并维护用以定义项目各项活动的计划。
关注点§以及识别和分析项目风险。
§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对项目计划进行修订实践‚SG1 项目估算§SP1.1 估计项目的范围§SP1.2 工作产品与任务属性的估算§SP1.3定义项目的生命周期SP1.4 判定工作量和成本的估值‚SG2 制定项目计划§SP2.1 编制预算和进度§SP2.2 识别项目风险§SP2.3 规划资料管理§SP2.4 规划项目资源§SP2.5 计划所需的知识和技能§SP2.6 策划相关方的介入§SP2.7 创建项目计划‚SG3 获得实现计划的承诺§SP3.1 审查影响项目的各种计划§SP3.2 调整工作与资源配置SP3.3 获得计划承诺‚GG2制度化已管理的过程GG3制度化已定义的过程GG4制度化已量化的过程GG5制度化优化的过程。
CMMI V1.3介绍及CMMI V1.3新变化

简捷 有效
第12页/共28页
CMMI V1.3-变化总体概览
Version 1.3 will focus on but not be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High Maturity 关注高级别 Appraisal efficiency 评估有效性 Consistency across constellations 各产品一致性 Simplify the generic practices 简化通用实践
WTI为你提供先进有效的服务 SEI提前提供V1.3redline版本和解答
Ver1.3服务先锋 升级解决方案 专业团队规划导入 让你领先一步
领先 安全
研究各版本 演进差异和 对应的体系 修正,在陆 家嘴软件园 解答作报告
升级介绍
辅导深圳大展科技 导入CMMI-L5 V1.3
用心服务,专业技术,合作发展
解决特殊的问题
3 Level 4
UCL
Project E Project J
Project C Project H
Goal
Project A Project F
LCL 解决特殊的问题 解决共通的问题
Project D Project I
Level 5
Project L Project K Project M
升级介绍
用心服务,专业技术,合作发展
第9页/共28页
CMMI V1.3-参考模型 发布
升级介绍
用心服务,专业技术,合作发展
第10页/共28页
CMMI V1.3-评估方法 发布
升级介绍
用心服务,专业技术,合作发展
第11页/共28页
CMMI V1.3-亚远景研究&应用领先 亚远景研究&
白话CMMI理解

白话CMMI:CMMI是什么?接触CMMI有好几年了,从当初的感性懵懂,到现在的理性认识,领悟良多!自己以前做过一些软件项目,也是个实用主义者,不想说太多的花哨架子,只想借此将自己感悟与认识用大白话记录下来。
一、CMMI来源何处?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即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其前身为CMM,原本是当年美国军方为了评估自己的软件产品供应商的过程质量水平,而委托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学院(SEI)开发的一套过程评估体系,后来又被推广到全世界,成为全球软件企业重要的过程改进方法之一,后因其衍生品的派系林立(如:SW-CMM、SE-CMM、IPT-CMM等等),SEI决定在SW-CMM、SE-CMM的基础上,加入委外采购、IPPD等相关内容,并融合ISO9000部分理念,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CMMI,这也就是CMMI中的“I”的由来。
目前CMMI最新版本为V1.2,不过具SEI最新消息显示,CMMI V1.3版将在未来14-18个月内发布,主要修改内容为提高了对高成熟度(CMMI L4、5)实施和评估的要求,并且凡是通过L4以上的软件企业都须接受SEI的复核。
二、什么是CMMI?CMMI的概念在网上和书本中都有许多解释,在这里不想再重述,不过其中有一个重点需要特别强调:CMMI仅提出了目标,而没有提出目标实现的方法。
这也就是说CMMI根据过程质量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而具体目标如何实现,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如:企业规模、企业文化等)而定,这与很多人谈到的CMMI是一个重型过程体系就有所矛盾了。
因此,综上所述,个人认为CMMI是一种基于软件项目开发过程质量考虑,整合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的过程改进方法。
之所以仍称其为方法,主要是因为以下两点:1、CMMI目前仅作为商业评估机构SEI所研发的评估体系,还并非是全球公认的软件过程标准化体系文件。
即将发布的CMMI-V2.0相关说明

What is CMMI V2.0?什么是CMMI V2.0?CMMI V2.0 delivers the best solution to benchmark and elevate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with demonstrated results. It helps organizations to quickly identify the key capabilities that directly impact business results, return on investment (ROI),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while reducing cost and time to market.CMMI V2.0通过给出演示结果,提供了基准和提升组织绩效的最佳解决方案。
它帮助组织快速识别直接影响业务成果、投资回报率(ROI)、质量和绩效的关键能力,同时降低成本并加快上市时间。
The CMMI V2.0 product suite includes:CMMI V2.0产品套件包括:∙The CMMI V2.0 model inclusive of all CMMI practice areas∙包含所有CMMI实践域的CMMI V2.0模型∙The CMMI V2.0 appraisal method definition document (MDD)∙CMMI V2.0评估方法定义文档(MDD)∙Training and certification to support CMMI V2.0∙支持CMMI V2.0的培训和认证∙Step-by-step guidance for the successful adoption of or transition to CMMI V2.0∙成功采用或过渡到CMMI V2.0的循序渐进的指导∙New CMMI V2.0 systems and tools∙新的CMMI V2.0系统和工具What Business Value Will CMMI V2.0 Provide?CMMI V2.0将提供怎样的商业价值?CMMI V2.0:∙Delivers the best solutions to elevate and benchmark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with demonstrated results.∙通过给出演示结果,提供了基准和提升组织绩效的最佳解决方案。
CMMI扫盲1至5级简述

CMMI扫盲1⾄5级简述CMMI扫盲摘要:CMMI全称是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CMMI是个好东西来的,但⾏内⼈⼠对她的认识并不全⾯,甚⾄有种种的误解。
尽管⽹上有很多CMMI相关介绍,但⼀般都是⽐较苦涩难懂的。
本⽂将⽤⽣动通俗的语句,让⼤家初步看清楚CMMI的真⾯⾯孔。
CMMI是什么东西?CMMI英⽂全称是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直接翻译就是能⼒成熟度模型,直接看这⼏个中⽂字,你还是没有办法搞清楚CMMI是什么东西的。
⼤家可能在⽹上见过很多《成功⼈⼠的七个习惯》(可能还有很多类似的名字)的⽂章吧?有⼈总结了成功⼈⼠的成功的原因,总结出他们的习惯,如果我们也能具备这些习惯,那么我们也很可能成为成功⼈⼠。
类似的,CMMI可以看作是成功企业如何做好软件的⼀些习惯、做法、准则等的集合,是如何做好软件的最佳实践的集合。
如果企业也能按照CMMI的要求做好,那么企业就很可能成为成功的企业。
CMMI⾥⾯所有的要求,都是来⾃于成功企业的最佳实践的,她的先进性我们不必怀疑,如果我们没有做好,那不是CMMI本⾝的问题,⽽是我们⾃⼰没有理解好或者是没有执⾏好的原因。
说到CMMI,就不可避免会提到另外3个字母SEI,SEI全称是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 的全称,直译就是软件⼯程研究所,是美国的⼀所⼤学(卡内基梅隆⼤学CMU)与美国国防部合作成⽴的,CMMI标准就是他们搞出来的。
CMMI⽬前最新版本是V1.2,如果你是现在才开始了解CMMI的,那么你完全没有必要去搞清楚V1.1与V1.2的差别,更加没有必要去⽐较CMM与CMMI的差别,直接了解CMMI V1.2就可以了,你只需要知道CMM是CMMI的前⾝,⽽CMMI V1.1虽然⽐CMM要新很多,但现在已经不⽤了。
现在在互联⽹上还有很多⽐较CMM与CMMI的⽂章的,除⾮你很想了解或者你有很多时间,建议不必去看这些内容。
CMMI的五个级别及其特征简述

CMMI的五个级别及其特征简述
CMMI 一共分五个级别,一级最低,五级最高,一般企业初次认证CMMI从三级开始。
1、CMMI一级,完成级。
在完成级水平上,企业对项目的目标与要做的努力很清晰。
项目的目标得以实现。
一般来说,公司的初始阶段就是一级,所以一级不需要认证。
2、CMMI二级,管理级。
在管理级水平上,企业在项目实施上能够遵守既定的计划与流程,有资源准备,权责到人,对相关的项目实施人员有相应的培训,对整个流程有监测与控制,并与上级单位对项目与流程进行审查。
二级认证要求企业有一套简单的流程,一般规范的企业基本都可以达到。
3、CMMI三级,定义级。
在定义级水平上,企业不仅仅能够对项目的实施有一整套的管理措施,并保障项目的完成;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以及自己的标准流程,将这套管理体系与流程予以制度化。
三级认证有一套完整的流程,所以对一般企业来说,三级是软件企业最好的选择。
4、CMMI四级,量化管理级。
量化管理级分析对软件工程和产品质量的详细度量数据,对软件过程和产品都有定量的理解与控制,管理有一个做出结论的客观依据。
5、CMMI五级,优化级。
优化管理级的量化反馈和先进的新思想、新技术促使过程持续不断改进。
企业不仅能够通过信息手段与数字化手段来实现对项目的管理,而且能够充分利用信息资料,对企业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次品予以预防。
能够主动地改善流程,运用新技术,实现流程的优化。
解读CMMI——产品集成管理(一)

解读CMMI——产品集成管理(一)项目管理者联盟是国内最大的项目管理人员会员机构与互动平台。
项目管理者联盟“项目文库”栏目囊括了项目管理五个阶段、十个知识领域的相关文章,是广大项目管理爱好者学习的知识宝库,欢迎大家投稿。
如各位项目管理专家及项目管理精英有原创经典文章与大家分享,可直接发邮件至项目管理者联盟编辑部,或电话与我们联系!联系方式:刘女士***************,135****4125在介绍产品集成之前,我不得不说,在前几年我对产品集成理解和管理方面有了几个误区。
首先,原来我将集成与产品整体变异混为一谈,而实际上它不只是次编译,它还可能包括:编译、评审、测试、部署等工作,一次集成是将模块(整体)代码编译并进行验证产品模块(整体)可以运行的过程。
当然这个定义也远远超出了下面我要讲解的CMMI的产品集成范畴。
其次,我原来一直认为产品集成只有和测试一同进行才有效果,尤其是持续集成和自动化测试更是如此,只做持续集成没有任何意义。
后来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错误的,当然我也受到了一些“惩罚”。
有些同事在修改BUG时,改动了代码结构,但是因为变更他认为微小,所以没有走变更流程。
正产品发布测试的最后期限编译时才发现这个问题,造成了测试、对外发布的延误。
如果我们当时小阶段或每日进行编译也许会尽早的发现和解决这个问题。
产品编译我认为有如下作用:*验证所提交的代码是否可以协调工作。
*方便找到编译错误的位置*在编译过程中可以统计代码量等。
*有效验证部分代码进行的变更是否有效*明确代码开发进度*自动编译成功后可以自动触发自动化测试,减少人工出错率和人工成本。
产品集成的目的是将产品组件组合成为产品,确保已集成的产品可以正常运行和交付。
产品集成的关键是产品和产品组件内部接口的定(这些定义应在上一个过程域:产品集成方案中制定并确认)从而确保接口间的兼容。
对于某一产品的集成不一定只执行一次,也可以分阶段、迭代进行。
每次只集成部分组件,逐步增量集成。
CMMI级过程域讲解

计划参数
制定项目计划
编制 预算和进度表
识别项目风险
策划资料管理
策划项目资源
策划共利益者 的介入
制定项目计划
策划必要的知识 和技能
项目计划
PMC
项目策划 – 关系图
完成参数估算
计划参数
制定项目计划
获得对计划 – 关系图
获得对计划的承诺
评审项目 的从属计划
项目计划
协调工作 和资源的关系
子实践 - 确定实施项目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 评估可得到的知识和技能。 - 选择提供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机制。 - 将所选择的机制纳入项目计划。
项目策划 – 特殊实践
SP 2.6 策划相关干系人介入 策划已标识干系人的介入。
项目策划 – 特殊实践
SP 2.7 制定项目计划 制定并维护总体项目计划。
的一致性。 - 标识不一致的来源和理由。 -当需求基线更改时,标识其导致计划和工作产品所
需的更改。 - 启动纠正措施。
需求管理 – 补充说明
需求管理
CMMI2级过程域
需求管理(REQM) 项目策划(PP) 项目监控(PMC) 供应商协议管理(SAM) 度量和分析(MA) 过程和产品质量保证(PPQA) 配置管理(CM)
- 监督项目的成本和所花费的工作量。
- 定期度量所花费的工作量和成本以及人员使用情况。 - 将实际的工作量、成本、人员配备及培训情况与项目计划中
的预算和估算值相比较。 - 识别与项目计划预算和估算值的显著偏离。
项目监控 – 特殊实践
- 监控工作产品和任务的属性。
- 定期度量工作产品和任务的实际属性,例如规模、复杂度、 或服务级别(以及这些属性的变更)。 - 将实际的工作产品和任务的属性(和这些属性的变更)与项 目计划中的估算值相比较。 - 识别与项目计划估算值的显著偏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至1.3过程域变化:
1.DAR
SP1.5 评价候选=>评价候选方案
2.IPM
•SP1.5 增加子实践5:处理可能影响项目目标的选择问题的原因
•增加SP1.6 建立团队
•原SP1.6改为SP1.7
•去掉IPPD
3.MA
•SP2.1 将“收集度量数据”改为“获得度量数据”
•增加商业目标、信息需要、度量目标和度量项示例
•SP1.2 子实践2 增加“维护度量目标和度量项之间的可追溯性”
4.OPD
•增加SP1.7 建立团队的规则和指南
•去掉IPPD
5.OPF
•SG2 将“策划和实施过程改进”改为“策划和实施过程措施”
•SG3 将“部署组织过程资产并纳入经验教训”改为“部署组织过程资产并纳入经验”
6.OPM
•将OID 改为OPM
选择改进项目
7.OPP
• SP1.1 选择过程 改为 SP1.2
• SP1.2 建立过程性能度量 改为 SP1.3
• SP1.3 建立质量和过程性能目标 改为 SP1.1
• SP1.4 建立过程性能基线 改为“分析过程性能并建立过程性能基线”
8.PI
• SP1.1 将 “确定集成顺序”改为“建立集成策略”
• SP3.2 集成产品组件 增加子实践 “根据产品集成策略、规程和准则执行产品集成”,去掉“确保产品集成顺序可执行”
9.PP
• SP1.1 子实践1 将“基于产品架构制定WBS ”改为“基于项目策略制定WBS ” • SP1.3 将 “定义项目生命周期”改为“定义项目生命周期阶段” • SP1.4 将“确定工作量和成本的估算”改为“估算工作量和成本”
•
SP2.3 策划数据管理 增加子实践4 “确定提供访问和发布数据给干系人的需求”,子实践 5 “决定哪些项目数据和计划需要版本控制或其它级别的配置控制并建立确保项目数据受控的机制”
• SP2.4 策划项目的资源 增加子实践2 将“确定沟通需求”,增加子实践5“确定其他
持续资源需求”
10.PPQA
• SP1.2 将“客观评价工作产品和服务”改为“客观评价工作产品” 11.QPM
• SG1 将“量化管理项目”改为“准备量化管理”
– SP1.3 将“选择将要统计管理的子过程”改为“选择子过程和属性” – SP1.4 管理项目性能 改为 SP2.2
DAR
•SG2 将“统计管理子过程性能”改为“量化管理项目”
–将SP2.1 选择度量和分析技术改为SP1.4
–去掉SP2.2 应用统计方法了解偏差和SP2.4 记录统计管理数据
–将SP2.3 监督选择子过程的性能改为SP2.1
–增加SP2.3 执行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
12.RD
•SP1.2 将“开发客户需求”改为“转换干系人需要为客户需求”
•SP3.2 将“建立必要的功能定义”改为“建立必要的功能定义和质量属性”
13.REQM
•SP1.1 将“获得对需求的了解”改为“了解需求”
•SP1.4 维护需求的双向追溯提出了3种追溯:范围追溯、定义追溯和类型追溯•SP1.5 将“识别工作产品和需求之间的不一致”改为“确保工作产品和需求之间一致”
14.SAM
•包含了服务采购
•适用于有修改的COTS、政府现货采购和免费软件,否则不适用
•去掉SP2.2 评价选择供应商过程和SP2.3 评价选择供应商的工作产品
•将SP2.4“监督选择供应商的过程”改为SP2.2
•将SP2.5 “转移产品”改为SP2.3“确保产品的转移”
15.TS
•SP1.1 开发候选解决方案和选择准则增加子实践 4 识别可重用解决方案组件或可用架构模式
•SP2.2 建立技术数据包增加子实践2 确定用于文档化架构的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