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地区一_二代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生物活性研究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a n d c h e m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we r e a l s o a n ly a z e d i n t h i s s t u d y . T h e r e s u l t s h o w e d t h a t : ①t h e m i c r o b i l a b i o ma s s c a r b o n nd a n i t r o g e n o f P / n u s ma s s o n i a n a L a mb . w e r e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h i g h e r i n t h e ma t u r e p l a n t a t i o n f o r e s t s t h a n t h o s e i n t h e y o u n g a n d i n t h e mi d d l e - a g e d f o r e s t s ( P < 0 . 0 5 ) ; ②t h e MB C / MNB o f
Ch a n g e Re g u l a r i t y o f S o i l Mi c r o b i a l Bi o ma s s C a n d N i n Ma n - ma d e F o r e s t o f P i n u s ma s s o n i a n a a t Di fe r e n t Ag e s
o f P/ n u s ma s s o ni a na L a mb. a t d i f f e r e n t a g e s we r e t e s t e d i n r e d s o i l h i l l y r e g i o n. a n d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i p b e t we e n s o i l mi c r o b i a l b i o ma s s a n d t h e s o i l p h y s i c a l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与养分的关系

关键词 :马尾松 ;人工林 ;林 龄 ;土壤有机碳 ;碳汇
中 图分 类 号 :S 1. 7 42 文 献 标 识 码 :A
Ch r c e it s o iO r a i a a t r i fSo l g nc Car o n t lt n h p wi s c b n a d I Re a i s i t s o h Nu r t n Die e t e n sma s n a a Pl t t n St d ti s i f r n en Ag d Piu s o in an a i an s o
c n e t d c r o t r ged c e e t o ld p n s me a d p a t t n wh c r - m > 2 - 0 c > 4 — m. e ewa i n fc ty o t n a b n so a e r a d wi s i e t i a ge l a i . i h we e 0 20 c n a S h h n o 0 4 m 0 60 e Th r s a sg i a l in r l to ew e n o g i a b n wi K, u o vi e twi H. e a i n b t e r a cc o t NP b tn t d n t p n r h e h
第 3 2卷
第 2期
浙
江
林 业
科
技
V O1 3 N o. . 2 2
201 2年 3月
J 0UR. oF ZHEJANG F I 0R. S . & T CI ECH.
M a . 2 O 12 r.
文章编 号:10 .7 6( 0 2)0 -0 20 0 13 7 2 1 20 1-6
1、2代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及酶活性

( 贵州大学 , 贵 阳, 5 5 0 0 2 5 )
谌 红辉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 中心 )
摘 要 采 用 配 对样 地 法 , 以 不 同发 育 阶段 ( 8 、 1 5 、 1 8 、 2 0 a ) 的1 、 2代 马尾 松 人 工林 为研 究对 象 , 对1 、 2代 不 同 林龄 马尾松 ( P i n u s ma s s o n i a n a L a m b . ) 人工林 O~ 2 0 a m和> 2 0~ 4 0 c m 土层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及酶活性进行 了比较 分析 。结果表 明: 连栽后 , 幼龄林土壤 中有效微 量元素 质量分数 均不 同程 度的上 升且有效 态 Mn质 量分数 在 1 、 2 代 间差异显 著( P < 0 . 0 5 ) ; 中龄林土壤有效 F e 、 c u 、 z n质量 分数 均呈上升趋势 , 而有 效 Mn质量 分数 呈下降趋势 , 且 有效 F e 、 c u质量分数在 1 、 2代 间差异显著 ( P< 0 . 0 5 ) 。连栽后 , 幼龄 林 、 中龄林相 同层 次土壤 脲酶 、 蛋 白酶 、 磷 酸 酶、 过 氧 化 氢 酶 和 多酚 氧 化 酶 活 性 2代 均 高 于 1 代, 且 幼龄 林 O一 2 0 c m 土 层 土 壤 蛋 白酶 、 磷 酸 酶 和 2层 次 土 壤 脲 酶、 过氧化 氢酶 、 中龄 林 0~ 2 0 c m土壤蛋 白酶 、 磷 酸酶 、 多酚氧化酶和> 2 0~ 4 0 a m土壤脲酶 、 磷 酸酶 、 过氧 化氢酶 、 多酚氧化酶活性在 1 、 2代 间差异显著 ( P < 0 . 0 5 ) 。从 不同土壤层 次看 , 土壤 有效 F e 、 M n 、 C u 、 Z n质量 分数 以及 土壤 各种酶活性在 同代幼龄林 、 中龄林 中总体表现 出随土层深度增加 呈不 同程度 的下降趋势 , 同时在 同代相 同土壤层 次的幼龄林 、 中龄 林 中也 存 在 一 定 差 异 关键词 马尾松 : 人 工林 ; 微 量元素 : 酶 活 性
1、2代马尾松人工林林分生长特性比较

我 国 主 要 造 林 树 种 杉 木 ( u nn h mi C n ig a a ln elt) 、落 叶 松 (ai m l i 、桉 树 a coaa L r g e ni x i )
了较 深 入 系 统 的研 究 1但 马尾 松 能 否 连 栽 , 及 一; 以
连栽后林地土壤肥力 、 林分生产力是否下降等已成
Co a io f h r wt h r c e it si e 1 t n n e e ain mp rs n o t eg o h c a a t rs c t s d2 dg n rto s i nh a P/ u ¥oa / ln a o s ns ma ¥ / / p a tt n , a i
林分平均胸 径、 平均树 高、 单株材积及蓄积 量生长 出现 下降趋势 , 林分 生产力水平不但 没下降 , 反 而还 有 一定程 度 的提 高。 关键 词 : 马尾松 ; 工林 ; 人 连栽 ; 生产 力
中 图分 类号 : 7 1 4 ; 7 85 ¥9. 8¥5. 2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1 1 ( 0 2 0 —0 40 1 0 —7 4 2 1 ) 10 0 — 5
为 学 术 和 生 产 上 十 分 关 注 的热 点 问题 。 针 对 这 些
(uayt sp) 所 在 地 方 存 在 着 较 明显 的 地 力 E cl  ̄ p .等 p 衰退” 。马 尾 松 (iu asnaa 是 我 国松 属 树 Pn s soin ) m 种 中 分 布 最 广 的 乡 土 工 业 用 材 树 种 ( 14 ’ 3 2 。 1~3。 5 ’ 12 1’ 2 。4 , 泛 分 布 于 全 国 1 个 省 6 N,0 。0~13 1’ 广 E) 7 ( 、 )它 具 有适 生 能 力 强 、 市 区 , 速生 、 丰产 、 用途 广 泛
一、二代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比较——以贵州龙里为例

Ke r s y wo d :Pi u so i n ;s c e s e p a t g n sma s n a a u c s i l n n ;ma — d o e t; h sc l r p r e fs i v i n ma e f r s p y ia o e t s o ol p i
Ab ta t sr c :Ad p h to fsmpepo o pe ,wes de esi v lme, tl ol oo i n o t eme d o a l lt u ls t h c t idt ol ou u h t a i p rst a d o s y
s i p r s ya dwae aeo oli e sc n e eain weehg e a o eo e f s g n r— ol ooi n trrt fsi n t e o d gn rt r ih rt n t s ft rt e ea t h o h h h i
成为 世界林 学界关 注 的焦点 ¨ 。 J
0 引言
2 世纪 9 0 O年代以来 , 从维护森林可持续生产 力的要求出发 , 如何正确处理提高人工林生产力与 维持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 如何保持森林 的健康 和长期生产力 、 维护林地长期生产力等 问题 , 已经
~
马尾松 ( i s s n n ) Pn m a oi aL. 是我 国松属树 u s a 种 中分布最广的一种乡土树种, 分布于北纬 2 。1 14 3。O ; 34 东经 121 一12 ,7个 省 、 0 。0 2 。1 自治 区、 直 辖市约 2 0万 k 面积居全国针叶林首位 , 0 m, 蓄积 居 第 4位 , 我 国南 方 最重 要 的优 良用 材 树 种 , 是 生 长较快 , 用途广 , 在南方林业生产中, 具有举足轻重
黔中地区马尾松-杜鹃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黔中地区马尾松-杜鹃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作者:于瀚欧静漆倩张智叶来源:《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20年第02期摘要:为研究黔中地区马尾松-杜鹃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结构特点,并为人工营造松马尾松-杜鹃植物群落景观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群落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研究地共记录植物50科78属91种,乔木层的建群种为马尾松,灌木层建群种为杜鹃,除此之外,分布较广的为禾本科、菊科、忍冬科、蔷薇科植物。
灌木层与草本层Simpson指数无显著差异,灌木层、草本层在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高于乔木层且差异显著,马尾松与杜鹃在乔灌层次中优势明显。
马尾松-杜鹃植物群落喬木层中乔木种类较少,灌木层中物种较为丰富,整体呈现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趋势,样地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不同样地的马尾松-杜鹃群落的伴生植物存在差异,植物多样性在不同植物群落空间层次上有差异,草本层植物在数量和种类上占绝对优势,其次是灌木层。
关键词:马尾松;杜鹃;生物多样性;植物群落;黔中地区中图分类号:S567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57(2020)02-0014-07国际DOI编码:10.15958/ki.sdnyswxb.2020.02.002Study on the Plant Community Diversity of Pinus massoniana-Azalea in Central Region of GuizhouYU Han,OU Jing*,QI Qian,ZHANG Zhiye(College of Forestry,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Abstract:The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Pinus massoniana-Azalea in central region of Guizhou Province by a typical plot survey method,which would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artificially cultivated Pine-Azalea community landscap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area total of 91 species of 78 genera and 50 families of plants were recorded in the study area.The colony species in the arbor layer is P. massoniana and the shrub layer is constructed by Azalea. In addition, the plantswith wide distribution were Gramineae,Asteraceae, Lonicerae and Rosaceae plant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impson index between the tree layer and the shrub layer.The shrub layer and herb layer in Pielou evenness index,Margalef richness index, Shannon-Wiener index were higher than the tree layer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ine.massoniana and Rhododendron had obvious advantages in the arbor and shrub hierarchy.There were fewer species in the trees layer of P.massoniana-Rhododendron community, but more species in the shrub layer.The overall trend was herbaceous layer>shrub layer>tree layer.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lot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ssociated plants of P. massoniana-Azalea community,and the plant diversity varied at different spatial levels of plant communities.Herbal layer plants took an absolute advantage in terms of number and species,followed by shrub layer.Keywords:Pinus massoniana;Azalea;biodiversity;plant community;central region of Guizhou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是贵州省山林林分布最广泛的上层树种,普遍分布在贵州山地原生及次生林中,具有适应性强、速生丰产等优点[1]。
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养分积累过程与分配格局的开题报告

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养分积累过程与分配格局的
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马尾松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林种,其人工林面积广泛,经济效益
显著。
然而,马尾松人工林在生长过程中对土壤养分的大量消耗,会引
起土壤贫瘠化、土壤侵蚀等问题,进而影响林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
因此,研究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养分积累过程与分配格局,可以为合
理管理和经济利用马尾松人工林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于改善林地生态
环境也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内容:
(1)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变化过程以及生长趋势分析;
(2)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叶片中有关养分含量的调查和分析;
(3)马尾松人工林养分分配格局分析;
(4)对马尾松人工林管理措施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3. 研究方法:
(1)对马尾松人工林进行样方调查,测定样方中树木高、胸径、地径等重要参数,并根据样方数据建立生物量方程进行生物量估算;
(2)通过采样、化验等方法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叶片中的养分含量进行分析;
(3)根据得到的样方数据和解剖学知识,分析马尾松人工林不同部位(例如叶片、根系等)的营养分配格局;
(4)参照已有的马尾松人工林管理经验,分析其对土壤养分消耗的影响,并提出改进建议。
4. 预期目标和成果:
(1)对马尾松人工林的生长特征和养分含量、分配格局进行全面的研究,探索其发展趋势以及不同管理模式对林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2)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可行的马尾松人工林管理措施,以延缓土壤贫瘠化进程,并促进林地经济效益的提高;
(3)产生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为马尾松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碳、氮、磷、钾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0, 26(4): 746–756doi: 10.11674/zwyf.19272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Fertilizers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碳、氮、磷、钾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盘金文,郭其强*,孙学广,高 超(贵州大学贵州省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林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摘要: 【目的】探讨林龄及器官对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碳 (C)、氮 (N)、磷 (P)、钾 (K)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可为马尾松人工林的合理养分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以黔中地区孟关林场不同林龄 (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 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不同年龄林分中分别设3个20 m × 20 m的典型样地,采集叶、茎和根样品,并测定各器官C、N、P、K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分析它们在不同器官中的分布特征及随林龄的动态变化。
【结果】1) 各器官的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比随林龄增加呈现一定变化。
叶片C、N含量随林龄增加呈上升趋势,P、K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茎中C含量随林龄增加呈上升趋势,N、K含量先下降后上升,P含量变化不显著 (P > 0.05);根中C含量随林龄变化不显著 (P > 0.05),N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P含量先上升后下降,K含量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
叶C∶N随林龄增加呈下降趋势,N∶P先下降后上升,P∶K先上升后下降再略上升;茎C∶N随林龄增加变化不显著 (P > 0.05),N∶P先下降后上升,P∶K先上升后下降;根部C∶N、P∶K随林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N∶P先下降后上升。
各器官C∶P、C∶K、N∶K随林龄变化均不显著 (P > 0.05)。
2) 不同器官C含量436.6~468.2 g/kg,茎 >叶 > 根;N含量1.45~2.90 g/kg,茎 > 根 > 叶;P、K含量分别为0.14~1.05、0.53~5.06 g/kg,均为叶 > 根 >茎;C∶N为165.4~311.4,叶 > 根 > 茎;C∶P、C∶K、N∶P、N∶K分别为440.1~3745、92.14~1311、1.48~23.4、0.31~7.97,均为茎 > 根 > 叶;P∶K为0.20~0.36,茎 > 叶 > 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 4
54. 84
1. 21
46. 2
57. 22
10
一代 砂岩 黄壤 山原 1 290
二代 砂岩 黄壤 山原 1 270
3
东南 中部
4
南
中部
1. 23 1. 12
53. 2 60. 1
14. 90 17. 14
1. 2 土壤采样方法及样品分析
在立地条件及林分状况基本一致的林分内,选 择代表性 强 的 地 段 设 置 标 准 地,共 设 4 个 标 准 样 地。每个样地内设 3 个面积为 100 m2 的样方,每 个样方设 5 个样点,按对角线法取样。分别在 0 10、10 20 和 20 30 cm 土 层 依 次 采 集 土 壤 样 品,将 15 个土样混合后取样,装于牛皮纸袋中带回 实验室。分成两份,一份放在 4℃ 的冰箱中待做微 生物的不同区系微生物数量分析和土壤微生物生 化作用强 度 分 析,一 份 自 然 风 干 待 做 土 壤 酶 活 性 测定。
第2 期
蔡 琼等: 黔中地区一、二代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生物活性研究
249
林龄 /a 5
代数 一代
二代
表 2 一、二代马尾松林地土壤微生物的数量
土层深度 / cm
0 10 10 20 20 30 0 10 10 20 20 30
细菌 274. 79 ± 5. 29cA 236. 01 ± 5. 57bA 128. 88 ± 5. 57aA 13 403. 37 ± 10. 15cC 9 415. 77 ± 9. 61bB 151. 83 ± 2. 00aA
中图分类号: S791. 248
文献标识码: A
Study on Soil Microorganism Quantity and Biochemical Activity of First- and Second-Generation of Pinus massoniana Plantations in Qianzhong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2013,26( 2) : 247 251 Forest Research
文章编号: 1001-1498( 2013) 02-0247-05
黔中地区一、二代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生物活性研究
蔡 琼,丁贵杰*
( 贵州大学造林生态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25)
关键词: 马尾松; 微生物; 生化活性; 酶活性
多,放线菌数量其次,真菌数量最少; 5 年生和 10 年 生马尾松林均以表层土壤微生物数量最高,随着土 层厚度加深,呈现大幅下降趋势。多重比较可知: 细 菌、放线菌数量在 3 个土层间总体上表现为差异显 著( P < 0. 05) ,真菌数量在 3 个土层间表现为差异 显著( P < 0. 05) 或不显著( P > 0. 05) 水平; 二代林地 细菌、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一代林地( P < 0. 05) ,真 菌数量无显著差异( P > 0. 05) 。 2. 2 一、二代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比较
数量 / ( × 104 个·g - 1 ) 放线菌
23. 21 ± 3. 79cD 9. 98 ± 5. 20bB 3. 87 ± 3. 21aA 30. 98 ± 4. 04cE 13. 85 ± 7. 55bC 5. 80 ± 2. 65aA
( 1) 土壤密度测定采用环刀法; 土壤有机质测 定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15]; ( 2) 细菌培养采用牛肉 膏蛋白胨培养基; 放线菌培养采用改良高氏一号培 养基( pH 为 7. 2 7. 4) ,以 3% 重铬酸钾抑制细菌; 真菌培养采用马丁氏培养基[16]; ( 3) 土壤微生物生 物量的测定采用 Vance 的 FE 法[17]; 微生物呼吸活 性测定采用碱吸收滴定法[16]; 硝化作用强度测定采 用培养基接种土壤悬液法[16]; 纤维素分解强度测定 采用埋布片法[16]; ( 4) 酶活性分析中蔗糖酶活性测 定采用 3,5 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16]; 过氧化氢酶活 性测定采用容量法[16]测定。 1. 3 数据统计分析
248
林业科学研究
第 26 卷
存在地力衰退,本研究以黔中地区相似立地条件下, 一、二代 5 年生和 10 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 象,开展了相关研究,以期揭示连栽后土壤微生物数 量及生物活性变化规律,对今后马尾松人工林连栽 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研究地概况 研究样地位于贵州龙里林场( 106°59' E,26°27'
由于人工林面积的不断扩大和人类经营措施的 不合理,致使世界范围内人工林地力衰退现象十分 严重。我国主要造林树种杉木 (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 Hook ) 、落 叶 松 ( Larix spp. ) 、桉 树 ( Eucalyptus spp. ) 等存在地力衰退现象[1 - 4],其中田 大伦[5]、杨玉盛[6]、叶绍明[7]等分别对杉木、桉树连 栽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得出连栽林地土壤理化性质、 林下植物、枯落物生物量及养分循环等有下降趋势。 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Lamb. ) 是我国松属树种 中分布最广的乡土树种( 21°41' 33°56' N; 102°10'
采用 SPSS16. 0 软 件 进 行 数 据 统 计 分 析,用 ANOVA 模块分析差异显著性; 用 Pearson 方法分析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制图用 SigmaPlot11. 0 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一、二代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分布特点 从表 2 看出: 连栽马尾松林地,以细菌数量最
林龄 /a 5
代数 一代 二代
母岩 砂岩 砂岩
土壤 黄壤 黄壤
地貌 山原 山原
表 1 样地立地条件及林分状况
海拔 /m 1 443 1 380
坡度 /( °) 5 5
坡向 东北 东北
坡位 中下 中下
土壤密度 / ( g·cm - 3 ) 总孔隙 / % 有机质 / ( g·kg - 1 )
1. 32
收稿日期: 2012-06-28; 收回日期: 2012-09-25 基金项目: 国家 863 项目( 2011AA10020301)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课题《马尾松速生丰产林定向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贵州省 特助人才计划( TZJF - 2007 年 20 号) 、贵州省重大专项( 黔科合重大专项字[2012]6001 号、省人才基地建设项目( 黔人领发[2009]9 号) 及 省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黔科合人才团队( 2011) 4003) 课题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 蔡 琼( 1980—) ,男,山西晋城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森林培育研究,E-mail: dukecq@ sina. com. * 通讯作者: 丁贵杰( 1960—) ,男,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森林培育和人工林稳定性方面研究.
123°14' E) ,广泛分布于 17 个省( 市、区) ,因适生 能力强、速生、丰产、用途广泛、综合利用程度高等优 良特性,而 成 为 我 国 南 方 最 主 要 用 材 树 种 之 一[8]。 以往关于马尾松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林木栽培技 术、合理采伐年龄、人工林生长规律等研究[9 ; - 11] 但 是马尾松连栽是否存在地力衰退? 不同连栽代数及 不同林龄马尾松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化活性是 如何变化的? 这些问题已成为学术研究和生产上十 分关 注 的 问 题,但 这 方 面 研 究 的 公 开 报 道 并 不 多[12 - 14]。为此,为搞清马尾松人工林连栽经营是否
N) ,该区属中亚热带气候,年均温 14 18 ℃ ,1 月 均温 4. 6 ℃ ,7 月 均 温 23. 6 ℃ ,≥ 10 ℃ 年 积 温 4 467. 1 ℃ ,无霜期 283 d,年降水量 1 089. 3 mm,年 平均相对湿度 79% [8]。选择一、二代 5 年生和 10 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配对样地法 ( 即: 严格要求所选一、二代配对样地的立地类型相 同、立地质量尽量一致) 选择和设置样地,各样地基 本情况见表 1。
土壤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条件变化非常敏感,能 在检测到土壤总碳量变化之前反映土壤有机质的变 化[18]。由图 1 与图 2 可见,一、二代 5 年生和 10 年 生马尾松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垂直分布均随 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对两代进行同层次比较发现, 二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在 3 个土层上均比一代 高,5 年生马尾松林分别提高了 5% 、3% 和 3% ; 10 年生马尾松林分别提高了 5% 、3% 和 4% 。多重比 较可知: 5 年生和 10 年生马尾松林一代和二代 0 10 cm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均存在差异显著 ( P < 0. 05) ,10 20 cm 和 20 30 cm 土壤微生物生物 量碳均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5 年生与 10 年生一 代和二代间差异显著( P < 0. 05) 。
CAI Qiong,DING Gui-jie
( Institute of Forestation and Ecology,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Guizhou,China)
Abstract: The quantity of different microorganisms,biochemical activity and the enzyme activity of the first- and second-generation of Pinus massoniana under similar condition were studie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microorganism cultivation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on soil microorganism biochemical activity and enzyme activ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the indexes of the soil microorganism quantity,biochemical activity and the change of soil enzyme activity ( except Nitrification) in the first- and second-generation stands of P. massoniana showed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indexe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which reach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ll the in P. massoniana about the soil microorganism quantity,biomass,biochemical activity and the change of soil enzyme activity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first-generat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bacterial amount and biomass carbon,and between bacterial amount and respiration. There was a very significant or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quantity of actinomyce,fungus and biomass carbon,respiration,invertase and catalase. Key words: Pinus massoniana; microorganism; biochemical activity; enzyme a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