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质与微生物数量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王群;尹飞;郝四平;李潮海【摘要】采用微区池栽模拟试验,研究下层(20~40cm 、40~60cm)土壤容重改变后,玉米根际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C(MBC)和微生物量N(MBN)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玉米根际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MBC和MBN随土层加深和下层土壤容重增加而降低,且相同层次不同容重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层次土壤根际微生物数量、MBC和MBN既受本土层容重大小影响,也随相邻土层容重增大其降幅增加,且20~40cm土层容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MBC和MBN的影响远大于40~60cm土层容重.玉米生育期间,三者受下层土壤容重变化和玉米生长发育的双重影响,且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放大了容重对根际微生物数量、MBC和MBN的影响效果.【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9(029)006【总页数】9页(P3096-3104)【关键词】下层土壤容重;玉米;根际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C、微生物量N【作者】王群;尹飞;郝四平;李潮海【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省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省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郑州,450002;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洛阳,471003;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省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省作物生长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5;Q938;S154.1;S181;S182;S513土壤微生物及其生物量是土壤养分循环和转化的动力,又是土壤有效养分的储备库,是表征土壤有效养分变化的敏感指标之一[1,2]。

土壤微生物及其生物量作为土壤肥力的活指标,已受到了广泛关注[3],研究其动态变化规律对了解土壤养分转化和循环及培肥地力和植物营养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土壤微生物与有机质

土壤微生物与有机质


1、细菌:土壤细菌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70%90%,数量极其庞大。
(1) 节杆菌属:能利用各种有机物碳 源和能源,并降解土壤中难分解的 物质和多种化学农药; (2)芽孢杆菌属:大多为对动植物无 害的腐生菌,一般具有很强的分解 蛋白质和复杂多糖的能力,对土壤 有机质的分解起着重要作用; (3)假单胞菌属:有益的假单胞菌属 因其具有代谢多种化合物能力,在 降解土壤中的有机农药和除草剂等 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是制造多种产 品的经济微生物; (4)其他各种细菌生理群:有分解糖、 淀粉、纤维素等的碳水化合物分解 细菌,有将有机含氮化合物中的氮 素转化成氨的氨化细菌。
•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 土壤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 。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肥力 和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是 土壤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 通过分解动物残体获得自身 所需的营养物质的同时,为 植物生长提供必要的养分元 素,是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循 环的重要环节。土壤有机质 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 养分和能量的主要来源。没 有它就不会有土壤中所有的 生物化学过程。土壤微生物 的种群,数量和活性随有机 质含量增加而增加,具有极 显著的正相关。土壤有机质 的矿质化率低,可以持久稳 定地向微生物提供能源。
4、藻类:土壤藻类是土壤生物的先行者,可通过光能自养 的能力,成为土壤上最先有机物质制造者之一,荒地和干燥 的沙漠土壤中的腐殖质多来自土壤藻类。
微生物与有机质的相互作用
1)微生物与土壤有机质和黏土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 土壤中80%-90%的微生物是黏附在各种矿物、有机质 或矿物—有机物复合体表面,形成单个的微生物群落 或生物膜。微生物与土壤有机质和黏土矿物之间的相 互作用也是由分子间力、静电力、疏水作用力、氢键 和空间位阻效应等多种作用力或作用因素共同决定或 影响的物理化学过程。微生物吸附于矿物、有机质、 表面后,其细胞代谢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而影响 到土壤中与生物相关的一系列土壤环境过程,如矿物 风化与形成、土壤结构稳定性土壤养分有效性等。

小麦、玉米轮作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季土壤微生物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小麦、玉米轮作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季土壤微生物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W4 M 4
273.61ab 281.53ab
220.92bc
10.51d 12.20abc
11.64bcd
2.63ab 2.31abcd
1.89cd
72.75ab 83.42ab
54.32b
3.68abc 4.27a
3.98ab
两季免耕秸秆还田(W2M2)处理SMBC含量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34%), qMB最高为 2.69。小麦深耕玉米免耕秸秆还田(W4M2)处理SMBC含量比对照处理 显著降低(43%), qMB最低为1.07。与常规耕作相比,各耕作处理SMBN含量、 SMBC/SMBN没有显著差异
显著差异。
3. 周年耕作措施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和 小麦季旋耕玉米季旋耕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玉米的籽粒产量。行粒数、穗粒数和百 粒重受耕作措施影响显著,其中常规耕作措施行粒数和穗粒数最少业(农业)科研专项(200903007) 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2011BAD16B ) 资助。
W3M3
W4M4 CK
276 72.46
406 73.72 222 57.09
2.58 2.52
3.55 2.51 1.73 1.05
102.3 26.86
141.2 25.64 165.1 42.46
380.88
550.75 388.83
-2.04
41.64
耕作方式影响可培养微生物群落中各类群微生物的组成、数量和各类群 的比例。与常规耕作措施相比,小麦季深耕、玉米季隔年深耕、秸秆还田 (W4M4)耕作方式最有利于增加微生物数量,而耕作措施小麦季旋耕、玉米 季隔年旋耕、秸秆还田( W1M1)形成的土壤环境微生物数量最少。

不同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不同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不同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同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下面将从传统耕作、有机耕作和转基因耕作三个方面来探讨这种影响。

传统耕作方式是指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主要特点是大面积的机械化耕作和化学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这种耕作方式常常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一方面,机械化耕作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中微生物的栖息环境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另一方面,大量的化学农药和化肥使用会对土壤微生物产生毒害作用,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有机耕作方式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尽量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采用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来保护农作物的一种耕作方式。

相对于传统耕作方式,有机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为积极。

有机肥料中富含有机物质,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量,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有机农药的使用相对较少,不会对土壤微生物产生毒害作用,从而保护了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因此,有机耕作方式通常能够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转基因耕作方式是指应用转基因技术来改造农作物的耕作方式。

转基因农作物通常具有抗虫、抗病等特性,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转基因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比较复杂。

一方面,转基因作物的抗虫、抗病特性使得对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从而减少了对土壤微生物的毒害作用,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通常伴随着对除草剂的大量使用,这些除草剂可能对土壤微生物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从而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转基因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总的来说,不同的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传统耕作方式常常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而有机耕作方式通常能够增加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作者:汪海静来源:《北方环境》2011年第02期摘要: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土壤微生物群落。

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本文将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的两个方面阐述目前国内外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微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370(2011)1,2-0090-02土壤微生物系统作为稳定生态系统,是保证动植物生存、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地球生态系统的变化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密切相关。

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情况对评价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土壤多样性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学者的关注。

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和多样性的因素可大体分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自然因素包括土壤类型、温度、水分、植被等;人为因素包括土壤的耕作方式、农药的施用、施肥的施用等。

本文将分别对几种有代表性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加以阐述。

1、自然因素1.1土壤类型地球上土壤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组成也是千差万别的。

目前来许多的研究都表明土壤类型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例如:Gelsomino等通过比较不同地理位置的16种土壤微生物DGGE图谱发现土壤类型是决定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杨超等研究了我国皖南烟区四种不同植烟土壤类型在烟叶生长期内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变化情况。

其结果表明了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下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土壤养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这同时也说明了土壤类型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1.2植被情况生态系统中的植被可以通过影响土壤的含水量、通气性、温度、pH值等因素从而改变土壤的微生物组成结构。

Waid认为植被的类型、数量和化学组成可能是土壤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主要推进力量。

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对土壤容重的影响作者:孙涛陈晶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0年第20期土壤容重是土壤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之一,可以反映土壤的紧实度,适宜的土壤容重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有利于作物对水分及养分的吸收。

土壤容重值大小,受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以及各种自然因素和人工管理措施的影响。

凡是造成土壤疏松多孔或有大量孔隙的,容重值小,反之,土壤紧实少孔的则容重值大。

图1为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容重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播种前期(4月20日),A1B1处理土壤容重较高,为1.24 g·cm-3;A2B1处理最低,为1.22 g·cm-3,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5月24日各处理的容重均为真个生长期的最低,并且A2B1相对变化较小。

A2B1处理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A1B1处理、A3B1处理和A4B1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A3B1处理容重值最低,为1.10 g·cm-3;A2B1处理容重值最高,为1.15 g·cm-3。

由于气候、土壤生物、植物根系、土壤有机质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玉米生长发育期,土壤容重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4月土壤容重测定在播种前,所以土壤容重值相对较高。

之后的耕作、播种使土壤容重有所下降,A1B1处理总体变化比较显著,在播种初期,由于机械外力对土壤扰动大,使土壤容重急剧降低,随着玉米生长发育,土壤有恢复原状的趋势,在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下,土壤容重开始升高。

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土壤容重较为平稳的降低,说明在气候、土壤生物、植物根系、土壤有机质变化等的共同作用下,土体结构发生了变化,土壤孔隙度增加,容重值逐渐降低。

A2B1处理由于未对土壤进行耕作,土壤扰动小,土壤紧实,所以土壤容重值变化平稳,各时期均高于其他处理。

A4B1处理对土壤的扰动相对也较小,容重变化不明显。

但由于打破犁底层增强通透性,使得在生长发育中后期的容重低于A1B1处理。

A3B1处理由于粉碎秸秆覆盖使土壤有机质、微生物数量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孔隙度增加,导致土壤容重降低。

田间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田间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田间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田间的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耕作方式会对土壤的结构、养分含量以及微生物活动等产生各种效应。

本文将从保护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以及促进微生物活动三个方面,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保护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土壤的物理性质之一,直接影响土壤的通气性、渗透性以及保水能力等。

传统的耕作方式中常采用耕翻整层的深耕措施,虽然能够达到除草和破碎土块的目的,但同时也会对土壤结构造成不利影响。

翻耕会破坏土壤的团聚体,使土壤颗粒间的接触面减少,导致土壤的容重增加,通气性和渗透性降低。

而保护耕作方式中常采用不翻耕或少翻耕的方法,如保护犁、免耕播种等。

这些方式能够减少翻耕活动对土壤结构的破坏,提高土壤的孔隙度和团聚体稳定性,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根系伸展,减轻土壤侵蚀的风险。

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养分是作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依据,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含量及分布有显著影响。

传统耕作方式中常采用机械化施肥的方式,将化肥直接投入到耕作层中。

这种方式容易造成土壤养分的不均衡,使部分养分无法充分利用,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可能造成土壤污染。

相比之下,有机肥的运用是保护耕作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有机肥能够提供丰富的养分,并通过慢释放的方式使养分逐步释放给作物,不仅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还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质量。

促进微生物活动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参与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

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具有不同的影响。

传统耕作方式中的翻耕会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暴露在空气中,使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而保护耕作方式中的不翻耕或少翻耕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数量的增加。

此外,添加有机肥也能够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促进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循环和作物生长。

总结综上所述,田间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质量具有显著的影响。

耕作方式对华北冬小麦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布特征的影响

耕作方式对华北冬小麦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布特征的影响
基金项 目:公益性行业 ( 农业 )科研专项 ( 09 30 ;2 10 0 1 2 00 03 0 130 )
其主要影响因素 ,以期能够为提高土壤肥力及作物 产量优化提供参考。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试 验 地概 况 .
本试验在 中国科 学院栾城农 业生态系统试验 站( 3 。3,E 1。1进行 ,该站位于河北省栾城 N 75 l44 , ) 县境 内,地处冀中平原 中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地 区, 为太行山前平原小麦. 玉米一年两熟农业区的代 表。试验站海拔高度 5 .m,年平均气温 l .℃, 01 2 2 年平均降水量 50 m 3 m。供试土壤类型为潮褐土 , 土壤质地为粉质壤土 , 粘粒含量为 1.1 耕层土 5 %。 0 壤平 均容 重 为 1 9gc ’ 壤 p 值 为 7 8 . ・ ,土 3 m- H . ,土 6 壤有机碳为 1. ・ ~ 39 , 7g 全氮含量 0 9 ・ ~ . k ,速效 6gg 磷含量 5 . g g , 1 6 ・ ~ 速效钾 12 7 g g 。研究 2m k 0. ・ ~ 5m k 期间气温及降水变化如图 l 。 12 试 验设 计 _ 耕作试验布置于 2 0 年,微生物生物量碳始 0 1 于 20 07年小麦播种期测定。试验设置翻耕 、免耕 和旋耕 3 个处理 , 每个处理 3 次重复, 小区面积 0 3 . 3 h 1 具体处理如下 : I。 I 2 翻耕 ( T) 玉米收获后秸秆 C , 粉碎全量还 田,施撒化肥 ,秸秆粉碎机粉碎秸秆并 破 除根茬 ,翻耕 一 遍 ( 深 1 ~2 m) 旋 耕 耱平 耕 5 0c , 后播种小麦 ;旋耕 ( T ,玉米收获后秸秆粉碎全 R ) 量还 田,施撒化肥 ,旋耕机旋耕两遍 ( 耕深 8 l 0 c m,粉碎秸秆并破除根茬 ) ;免耕 ( T) N ,秸秆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微生物数量的关系研究摘要:对玉溪师范学院及周边地区的菜地、梨地、竹地、荒地、山坡林地、池塘底泥等6种不同土地耕作方式下进行土壤采样分析,对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行比对分析,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微生物总量各有差异,具体表现为池塘底泥>菜地>梨地>竹林>山坡林地>荒地,且从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上得出池塘底泥>菜地>梨地>竹林>山坡林地>荒地,由此可推出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有机质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有机质含量前言人类的生产活动和耕作方式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土壤的理化性质,即能改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通透性、保肥保水性、枯落物的分解能力及动植物分泌物的吸附能力,进而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环境并影响着微生物的繁殖状况。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虽然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土壤有机质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物质和能量的主要能源,所以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栖息在有机质颗粒上。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它能为植物直接提供养分,也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

土壤中微生物是土壤物质循环的调节者,是活的土壤有机质部分,主要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比如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转化以及腐殖质的累积等受放线菌和真菌的影响较大。

随着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种群数量必然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因此加强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及数量与土地不同耕作方式之间的相关规律研究,对土壤肥力的培育与维持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

1、土样采集与制备1.1 土样采集在玉溪师院学院及周边地方选取6种不同并具有代表性耕作方式下的土地的土壤进行采样,所选土样为梨地、竹地、菜地、荒地、山坡林地、池塘底泥。

以地块为单位,采用梅花形布点法取样,且土壤取样深度为0~30cm。

每种土样取3份,将所取土样放于盆中用手捏碎摊平,混合后取混合样1Kg装于塑料袋内,附上标签好采集记录,标明采样日期、采样地点、采样人、编上号。

1.2 土壤样品的处理土壤样品的处理包括风干、去杂、磨细、过筛、混匀、装瓶保存和登记等操作过程。

1.2.1 风干和去杂从地里采回的土样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并无酸蒸汽、氨气和灰尘的污染的室内,把样品弄碎后平铺在干净的报纸上,经常翻动加速风干,风干后拣去植物残枝、石块等杂质。

1.2.2 磨细、过筛和保存将风干后的土样放在牛皮纸上,用木棍碾碎,使之通过60目筛。

筛好后的土样分别装于广口瓶内,附上标签,标明样品名称、编号、采样日期、采样地点、采样人。

2、试验部分2.1土壤中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的测定2.1.1 方法提要土壤微生物数量分析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其中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细菌,高氏一号培养基培养放线菌,马铃薯培养基培养真菌。

2.1.2 方法原理稀释涂布平板法能有效分离纯化微生物外,还可用于测定样品中活菌数量。

将微生物细胞充分稀释到单个分散,把这些单个分散的细胞均匀涂布在平皿培养基上,培养后长出的菌落肉眼可见,每个菌落都由原液中单个细胞发育而来,计算菌落数,通过公式可以求出单位原样品中的活菌数。

每ml(g)样品中的活菌数=(每皿菌落数平均值/取样体积)×稀释倍数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所含微生物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极其丰富的,不同土样中各类微生物数量不同,一般土壤中细菌数量最多,其次为放线菌和霉菌及真菌。

本实验将采用3种不同的培养基从土壤中分离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2.1.3 实验器材样品:土壤样品培养基: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2、高氏一号培养基3、马铃薯培养基仪器及其他:试管、三角瓶、烧杯、量筒、玻棒、天平、钥匙、高压蒸汽压力锅、记号笔、涂布棒、培养皿、吸管、无菌水、PH试纸等。

2.1.4 实验过程2.1.4.1培养基的配制(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配方:牛肉膏1.5g,蛋白胨5g,NaCl 2.5g,琼脂条10g,水500ml,pH 7.2具体步骤:称量药品→加热溶解→定容→调PH→分装→包扎标记。

(2)高氏一号培养基配方:可溶性淀粉10g,KNO3 0.5g,NaCl 0.25g,K2HPO40.25g,MgSO40.25g,FeSO4 0.005g,琼脂10g,水500ml,pH 7.2~7.4具体步骤:称量药品→加热溶解→定容→调PH→分装→包扎标记。

(3)马铃薯培养基配方:马铃薯100g,蔗糖10g,琼脂10g,水500ml,pH自然具体步骤:马铃薯去皮,切成块煮沸半小时,然后用纱布过滤,再加糖及琼脂,溶化后补足水至500ml。

将上述培养基放入高压蒸汽压力锅内121°灭菌30min。

当培养基冷至50℃左右到平板。

将灭菌的培养基放入37℃的温室中培养24~48h,以检查灭菌是否彻底。

2.1.4.2 制备土壤稀释液将一瓶土壤菌液(称取土样10g放入盛90ml无菌水)和5管9ml的无菌水排列好,按10-2、10-3、10-4、10-5、10-6依次编号。

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1ml无菌移液管吸取1ml10-1浓度的菌液于一管9ml无菌水中,将移液管吹洗三次,摇匀即为10-2浓度菌液。

同样方法,依次稀释到10-5。

2.1.4.3 涂布平板用1ml无菌吸管分别精确吸取10-3、10-4、10-5、10-6的稀释菌液1ml,对号放入编好号的3种无菌培养皿中,用无菌涂布棒将加入平板培养基上的土壤稀释液在整个平板表面涂匀,涂完一个平板用酒精灯灭菌。

2.1.4.4 培养接种完毕,将接种放线菌和真菌的平皿倒置与28℃培养箱中培养3~5天,培养细菌的平皿倒置于37℃温室中培养1~2天。

计数。

2.1.4.5实验结果数据处理,得如下表:表1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104个/g2.1.5 结果与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差别)从上述实验结果数据上看,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中三大微生物的组成比例大体上一致但又略有差异。

从土壤微生物的种类上看,细菌数量占微生物总数的81%~85%左右,放线菌数量占总量的6.2%~9.4%左右,真菌占总量的8.2%~9.7%左右。

可见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最多占绝对的优势。

从土壤微生物的总数来看,不同土地耕作方式下微生物数量上具有一定差异,由上表可得池塘底泥>菜地>梨地>竹林>山坡林地>荒地。

其中池塘底泥微生物数量最高,达221.7万个/g土,荒地为最低,为125.91万个/g土,二者相差95多万个/g土。

2.2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2.2.1方法提要在加热条件下,用过量的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氧化土壤有机碳,多余的重铬酸钾用硫酸亚铁标准溶液滴定,由消耗的重铬酸钾量按氧化校正系数计算出有机碳量,再乘以常数1.724,即为土壤有机质含量。

2.2.2 主要仪器设备电炉(1000W)、硬质试管、油浴锅、铁丝笼(大小形状与油浴锅配套,内有若干小格,每格内可插入一支试管)、温度计、滴定管。

2.2.3 试剂0.8mol/L 重铬酸钾—硫酸溶液,0.2mol/L 硫酸亚铁标准溶液,重铬酸钾标准溶液、邻菲啰啉(C12HgN2•H2O)指示剂。

2.2.4 分析步骤准确称取通过0.25mm孔径筛风干试样0.05g~0.5g(精确到0.0001g,称样量根据有机质含量范围而定),放入硬质试管中,然后从滴定管准确加入10.00mL 0.4mol/L重铬酸钾—硫酸溶液,摇匀并在每个试管口插入一玻璃漏斗。

讲试管逐个插入铁丝笼中,再将铁丝笼沉入已在电炉上加热至185℃~190℃的油浴锅内,使管中的液面低于油面,要求放入后油浴温度下降至170℃~180℃,等试管中的溶液沸腾时开始计时,此刻必须控制电炉温度,不使溶液剧烈沸腾,其间可轻轻提起铁丝笼在油锅中晃动几次,以使液温均匀,并维持在170℃~180℃,5mi n±0.5min后将铁丝笼从油浴锅内提出,冷却片刻,擦去试管外的油液。

吧试管内的消煮液及土壤残渣无损地转入250mL三角瓶中,用水冲洗试管及小漏斗,洗液并入三角瓶中,使三角瓶内溶液的总体积控制在50mL~60mL。

加3滴邻菲啰啉指示剂,用硫酸亚铁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K2Cr2O7,溶液的变色过程是橙黄—蓝绿—棕红。

如果滴定所用硫酸亚铁溶液的毫升数不到下述空白试验所耗硫酸亚铁溶液毫升数的1/3,则应减少土壤称样量重测。

每批分析时,必须同时做2个空白试验,即取大约0.2g灼烧浮石粉或土壤代替土样,其他步骤与土样测定相同。

2.2.5结果计算O.M=[c×(V O-V)×0.003×1.724×1.10]/m×1000式中:O.M——土壤有机质的质量分数,单位为克每千克(g/kg);V O——空白试验所消耗硫酸亚铁标准溶液体积,单位为毫克(mL);V——试样测定所消耗硫酸亚铁标准溶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c——硫酸亚铁标准溶液的浓度,单位为摩尔每升(mol/L);0.003——1/4碳原子的毫摩尔质量,单位为克(g);1.724——由有机碳换算成有机质的系数;1.10——氧化校正系数;m——称取烘干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1000——换算成每千克含量。

平行测定结果用算术平均值表示,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2.6 实验结果表2 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状况通过上述测定可以知道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状况,由上表可知,池塘底泥的有机质含量是最高的,达37.7g/kg,荒地的有机质含量为最低,仅为4.7g/kg。

3、综合分析由实验得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总数变化趋势为池塘底泥>菜地>梨地>竹林>山坡林地>荒地,且荒地微生物数量与池塘底泥微生物数量相比相差95多万个/g土,这种变化趋势主要是由于土壤养分以及土壤环境状况的差异所决定的。

鱼塘通常是养分富集的一个单元,有机质(达37.7g/kg)和其他养分物质都比较丰富,当所取土样排掉水分并晒干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环境条件,如通气透光等,因而微生物得以大量生长。

菜地和梨地的有机质含量也较高分别为17.3g/kg和18.5g/kg,因而这两种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也较大。

山坡林地和荒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较低,仅为14.1g/kg和4.7g/kg,微生物数量也较少。

由此可推出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有机质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