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蜀相》
蜀相全文注释赏析

蜀相唐代: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一作:频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注释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兵。
鉴赏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
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
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
“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
《蜀相》理解性默写(2)

《蜀相》理解性默写
1.《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2.《蜀相》中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衬托出庄严肃穆气氛,并抒发凭吊情怀的句子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3.姜夔《扬州慢》词序中“寒水自碧”一句与杜甫《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4.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5.《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抱负的诗句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6.《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
《蜀相》教案2

《蜀相》优质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蜀相》诗歌;分析并掌握杜甫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了解蜀汉历史和刘备、诸葛亮等人的事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英雄的美好情感;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和蜀汉历史;阐述《蜀相》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2 诗歌原文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文学特点;解读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3 诗歌翻译和解读:给出诗歌的准确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深入剖析诗歌中的情感和主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主题;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3.2 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巩固学习成果。
3.3 诗歌解析与讨论:分析诗歌的文学特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理解诗歌内容;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表演,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清晰、逻辑性强等。
4.2 诗歌背诵和理解:检查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要求准确、流畅;通过提问或小测验,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4.3 写作和表达能力:布置相关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蜀相》的短文;评估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包括观点明确、论述合理等。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和参考书:选用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拓宽知识面。
《蜀相》赏析

《蜀相》赏析山东淄博市博山经济开发区万杰朝阳学校张传海《蜀相》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
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游成都武侯祠,却为什么要题作《蜀相》?写蜀相的“两朝开济”,为什么要先提到刘备的“三顾茅庐”?古人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我们不妨寻踪觅迹,来探寻一下“诗圣”的心迹。
为什么要题作《蜀相》?一种解释是:因为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见人教版《教师用书》)。
这似乎有些道理。
但游记也可以涉及到有关的人物,游武侯祠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也是顺理成章,这种解释当然有些牵强。
所以,这其中,应该还有些其他原因。
大唐自“贞观之治”,中间经过高宗、武后朝,至玄宗当政迎来了“开元盛世”,人口至“安史之乱”前增至五千余万,国力空前强盛。
但是,随着玄宗的老迈,李林甫、杨国忠两位奸相先后把持朝政,将一个好端端的“开元盛世”葬送了。
随着安禄山起兵,各种矛盾突然如决堤泄洪,奔涌狂突,形势急转直下。
兵连祸结,哀鸿遍野。
杜甫舍妻弃子,亲历了战乱,其间耳闻目睹了国家的动荡、人民的痛苦,能不忧心如焚吗?痛定思痛,他对治国贤相倍加思念,渴望能有一位诸葛亮式的人物横空出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救黎民于水火。
于是,在成都刚刚安定下来,他就寻来了: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首联写专程寻访武侯祠,这是“起”。
开篇一问一答,一个“寻”字,迫不及待之情毕现。
而“柏森森”三字,一言祠堂清冷寂寞,一言诸葛亮没世已久。
五百多年过去了,诸葛武侯已经托体山阿,到哪里去找这能安邦定国的奇才大贤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颔联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
杜甫参谒武侯祠,一不写殿宇,二不写塑像,却写什么碧草和黄鹂,虽然一植物一动物,一碧一黄,一静一动,一视觉一听觉,对仗极是工稳,但这未免有些偏题——捡芝麻漏西瓜了。
杜甫《蜀相》原文、注释及解析

杜甫《蜀相》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蜀相[唐]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②?锦官城外柏森森③。
映阶碧草自春色④,隔叶黄鹂空好音⑤。
三顾频烦天下计⑥,两朝开济老臣心⑦。
出师未捷身先死⑧,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①本篇选自杜甫《杜工部集》。
蜀相,指诸葛亮。
②在今成都南郊。
③锦官城,在成都城西南部,汉代主管织锦业的官员居此,故称。
后作为成都的别称。
森森,高大茂密貌。
④自春色,自为春色。
⑤空好音,空作好音。
⑥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频烦,多次烦劳,反复谘询。
天下计,指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东连孙权,北抗曹操,西取刘璋,三分天下的谋国方略。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指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⑦两朝开济,指诸葛亮先辅佐先主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后主刘禅巩固帝业。
⑧出师未捷,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的理想未得实现。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出师伐魏,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对抗于渭南。
其年八月,病卒于军中,时年五十四。
〔解析〕诗作题名“蜀相”,鲜明醒目地点明了所写的对象。
公元211年,刘备在四川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因为四川原是古代蜀国的地方,所以后人称刘备建立的政权为蜀汉政权,诸葛亮也就被称为“蜀相”了。
这首诗写于公元760年,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后,诗人流落西南,定居成都,这也是诗人第一次来到成都。
成都是蜀汉的旧都,在城郊有诸葛亮的祠庙。
诸葛亮是三国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辅助刘备,联孙抗曹,建立了蜀汉政权,更有雄心平定中原,统一中国,杜甫对他是极为景仰的,“诸葛大名垂宇宙”(《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正是他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来到成都,诗人自然急切地想去拜谒先贤,首联二句一问一答,不疑而问,自问自答,正是为了表达诗人思慕先贤的感情。
为了更好地突出这一伟大的历史人物,诸葛祠在成都郊外,诗中不说“成都城外”而说“锦官城外”是因为成都在汉时织锦业很发达,国家曾在此地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之称。
《蜀相》读后感

《蜀相》读后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去武侯祠拜谒的情景,同时也点明了武侯祠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环境氛围。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句诗写出了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碧草和黄鹂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然而,“自”和“空”两个字却又表现出了诗人的感慨,武侯祠虽
然美丽,但已经物是人非,诸葛亮已经不在了。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句诗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忠心耿耿,他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一生都在为蜀
汉政权操劳。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惋惜和悲痛之情,诸葛亮出师北伐,还没有取得胜利就去
世了,让人感到非常遗憾。
通过阅读这首诗,我感受到了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和钦佩之情。
这首诗也让我更加了解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诸葛亮在中
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同时,这首诗也让我明白,一个人的价值不
在于他的成就和地位,而在于他的品德和精神,诸葛亮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的精神和品德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杜甫的七律诗词《蜀相》赏析

杜甫的七律诗词《蜀相》赏析《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历代咏赞诸葛亮的作品繁多,而杜甫的这首七律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堪称绝唱。
首联一问一答,吐露心中不平之气。
上句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寻”字刻画出诗人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
下句点出武侯祠所在之地的环境,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
颔联纯属写景,但景中蕴藏情感。
“映阶碧草”、“隔叶黄鹂”等景物,色彩鲜明,有声有色,恬淡自然,展现出春色之美好。
而“自春色”、“空好音”则传达出人物内心的忧伤之情。
颈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一写诸葛亮之济世雄才,一写其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短短两句,便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匡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就而病死军中的深深哀悼之情。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
诗人心急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来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
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才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寄托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期盼与憧憬。
唐代永贞革新首领王叔文以及宋代抗金民族英雄宗泽等人,在事业失败时都愤然诵此二语,说明了这两句道出了千古失意英雄的共同感慨,这也是它成为绝唱,经久不衰的原因。
扩展阅读:杜甫的诗歌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
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
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
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
蜀相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多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搞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汉,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目录
诗词原文
注释译文
注解
译文
诗词赏析
赏析一
赏析二
赏析三
赏析四
赏析五
诗词格律
作者简介
相关人物
网络歌曲
诗词原文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与科目:高二语文学案编号:10 教材:选修单元:第一单元主编人:审核人:课题:《蜀相》类型:常识积累+鉴赏背诵学习日期:年月日学习导航:任务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记忆加粗字部分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了解其它内容。
时间:5分钟。
(自主学习课完成)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所写的诗,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他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被后世称为“诗圣”,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
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
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三、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但不切实际,肃宗问罪。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后,杜甫弃官,携家人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诗史”。
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这些个性化的意象,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任务二:阅读诗歌鉴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理解并背诵《蜀相》。
时间:30分钟。
(自主学习课完成)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的茅屋里。
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
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
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
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
“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
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
“森森”,是形容柏树高大而茂密。
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
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
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
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
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
“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
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
古代的祠庙都有庭院和殿堂。
人们进入殿堂,要拾级而上。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颔联两句,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
“映阶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
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
“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
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所缔造的一切已被后人遗忘。
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景语含情,情语寓景”。
它同时还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变迁和朝代更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
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频烦”,多次地烦劳。
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
“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
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刘璋(四川),南抚夷越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
“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就事业。
“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国,不遗余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写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因为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
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
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
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丰满。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
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今陕西省),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
八月,终因操劳过度病死在军中,死时才54岁。
“英雄”,这里泛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这两句在叙事中抒情,情真意挚;再加上前面六句有力铺垫,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
清代王渔洋曾经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
”沈德潜也认为“宕出远神”是诗歌结尾的一种好方法。
所有这些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有人说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②《蜀相》前两联写出了丞相祠堂的特定情境,准确摄取了、和这些最能表现典型环境特征的景物,用来烘托的氛围,借以表达在这种氛围中诗人所产生的的心情。
后两联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表现出他。
配餐作业一、默写《蜀相》二、杜甫的名句很多,你能写出几句呢?1、读书破万卷,。
2、,武皇开边意未已。
3、,路有冻死骨。
4、,不尽长江滚滚来。
5、画图省识春风面,。
6、白日放歌须纵酒,。
7、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
8、国破山河在,。
9、江间波浪兼天涌,。
作文素材积累死亡暗示非洲刚果有个黑人青年在朋友家作客,朋友准备了一只野鸡作为早餐。
黑人青年的部落严禁吃野鸡,他就问朋友,早点是不是野鸡。
朋友答,不是野鸡。
黑人青年便享受了一顿美味的早餐。
数年后,他们二人再次见面。
那位朋友问他想不想吃野鸡,青年回答说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巫师郑重警告过他绝不可以吃野鸡。
朋友听了哈哈大笑,接着告诉他那次早餐吃的正是野鸡。
谁知青年立即全身发抖,不到24小时便死去。
关于暗示使人致死的原因,曾有人从生理上加以解释,认为极度恐惧与极度愤怒引起的生理反应相似,两者都会使肾上腺素增加,并且减少身体某些部位的血液供应。
由于血液供应减少时,红血球输送的氧也会相应地减少,毛细血管如果缺氧,血浆就会较容易地渗入血管周围的组织。
倘使恐惧或愤怒状态延续过久,全身的血液流通量便会减少。
这样会使血压降低,从而导致一种恶性循环:血压降低会严重影响那些负责维持血流循环的器官的功能,于是血液流通量再减,进一步降低血压,任其发展下去便可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