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学案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学案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学案教学博苑07-29 1131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综合运用文章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国画的传统技法的具体情况;2、结合上述三种情况来学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重点难点鉴赏古典诗歌中所用的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一、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古典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明确: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古典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方式排除“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二、古典诗词中表达方式例析。
1.记叙记叙笔法中的“抑扬”“卒章显志”等手法常被应用到诗歌中。
试举例言之。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就是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方式先叙被拒的扫兴,后写意外的惊喜,游园看似不值,实际很值。
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祠堂的典型景物,五、六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最后两句写出了此次寻找的目的,是对诸葛亮功业未遂的惋惜,更是抒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卒章显志。
2.描写描写运用到诗歌中,主要有环境描写、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但这些描写有时是互相交叉的。
试举几例。
点绛唇(宋)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整首词对荡秋千的少女进行了外貌描写、行动描写。
但最后三句尤其精妙,再写少女外貌、行动的同时,也写出了少女既害羞又想见来人的复杂心理,同时“嗅青梅”这个动作又是一个细节描写。
细微的情节往往有更大的作用,在诗歌中尤其不能忽视。
少年行(唐)李白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一个仪表潇洒的贵公子游春归来,豪饮买醉的场面跃然纸上如在目前。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解题训练学案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解题训练学案教学园地11-08 22221.阅读下面的这首南朝古诗,回答问题。
别范安成沈约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①。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②。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注】①易:看得轻易。
前期:来日重见之期。
②难重持:难得再有持杯共饮的机会了。
(1)诗中的“易”与“难”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诗虚实结合,哪一句是虚写?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1)“易”与“难”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少年与暮年不同人生阶段对离别的感受。
少年时,不知离别的愁苦;暮年时方知离别的愁苦,担忧难有再会的机会了。
诗人以前者衬托(或反衬)后者,表达此时与朋友离别的凄伤之情。
(2)虚写的是第七句,它表达的意思是:分别以后,即使在梦中也难以相会,更不用说在现实中了。
这强化了全诗的感情,深化了诗歌的主旨。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听流人水调子①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
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第三句在写法上虚实结合,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实写景物,描绘出层层山岭雨雾迷蒙的视觉形象;虚写音乐,以比喻的手法描绘出了音乐复叠、繁促的听觉形象。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学案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指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能分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能根据题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规范答题。
二、考点解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高考命题情况看,一切用以提高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
“表达技巧”是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阐述观点所采用的各种手法。
“表达技巧”是广义综合概念,它有时与“艺术特色”“表达特色”“艺术技巧(手法)”等概念是同义词。
一般来说“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分别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艺术构思)。
三、自主学习1、表达技巧分类:2、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
增强了感染力。
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以小见大,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如:烽火连三月的“烽火”代指战争,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帆”代船。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辞》;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长恨歌》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表达委婉含蓄,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互文:诗句精炼,意蕴仍在。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
《泊秦淮》;主人下马客在船。
《琵琶行》3、提醒: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
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四、提问方式1、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3、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5、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6、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7、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俺的定稿)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学生版)doc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的常用手法和常见题型。
2、掌握表达技巧类诗歌鉴赏的答题步骤。
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的常用手法和常见题型。
2、掌握表达技巧类诗歌鉴赏的答题步骤。
三、教学过程【自学质疑】【积累运用】表达技巧分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见《步步高》第158-161页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或:该句(联、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鉴赏·修辞【自学质疑】【精讲点拨】【例题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步骤一)“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的忧国忧君忧民之情。
(步骤三)请概括答题步骤:【交流展示】【精讲点拨】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分) (2009重庆卷)[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矫正反馈】鉴赏·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自学质疑】【精讲点拨】【例题分析】: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高考古典诗词艺术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学案

高考古典诗词艺术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学案学案博苑09-15 0817高考古典诗词艺术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例析学习并掌握诗词艺术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点;2、在鉴赏训练过程中提高辨析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学习重点学习和掌握鉴赏古诗词的知识点,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
学习难点提高鉴赏能力特别是形成并强化解题必需的语言表述能力。
学习方法1、例析与质疑2、训练与交流3、交流与点拨学习内容与步骤诗歌形象(一).形象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包括广义文学形象和狭义文学形象。
广义的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
狭义的文学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角色、典型人物、主人公、抒情主人公等含义相同或相近。
我们在平时的诗歌鉴赏中,应采用广义的形象概念。
1.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2.景物形象: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
(1) 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2) 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借此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
3.动作形象:就是通过动作进行描摹刻画,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
(1)鉴赏依据——人物的动作行为。
(2)鉴赏角度——通过人物的动作行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意象古诗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形象上,从而使诗人的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形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的客观物象,它既是变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学案63 赏析表达技巧(二)——精准判断,精析效果-2024-2025学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人教版

2.角度:大/小。大角度是指很宽泛地鉴赏,不明确鉴赏的具体角度, 常用“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艺术特色”“手法”之类的用语;小 角 度 是 指 明 确 鉴 赏 角 度 , 如 “ 修 辞 手 法 ”“ 表 现 手 法 ”“ 表 达 方 式”“描写技巧”“抒情特色”等具体角度。大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 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手 法”,不能答“表现手法”;问“表现手法”,不能答“修辞手法”, 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
4.数量:多/少。即要分清楚题干中的“一”与“些(多)”、“主”与 “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 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的”,则一般只答出 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种的,绝不能多答;要求答多种的, 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这 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古诗常用的结构技巧有:
技巧
效果
线索有事线、物线、情线。设置线索,使结构更严谨,内容 巧设线索
更集中。 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 抑扬结合
处。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用典抒情
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借物抒情
(三)赏析结构技巧 古诗之美,内在的是其意境和神韵,外在的是其辞采、声律和结构。 美的主题,必须凭借美的组织形式,才能激发出审美感受。在外在形式 上,结构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既体现了诗人的写作思路,又承载 着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鉴赏诗歌,除了赏析语言 技法之外,还要了解诗歌的一般结构特点,以便快速敏锐地整体把握诗歌。 古典诗歌的思路大都是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而近体诗 的结构是:起—承—转—合。
高中语文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动静结合》学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动静结合》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动静结合的手法及其在诗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析古诗鉴赏中“动静”类型题的答题步骤。
3、学会规范答题。
学习重点1、认识动静结合的手法及其在诗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析古诗鉴赏中“动静”类型题的答题步骤。
学习难点学会规范答题。
一、明确概念动静结合:诗歌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就是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别有意味的情趣。
有以静衬动的,有以动衬静的,也有动静互相衬托的。
动静结合的作用:(1)使得描写的对象动者更动,静者更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2)使得描写的对象显得更加有声有色;(3)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增强如亲历其境的现场感;(4)使形象鲜明可感,更真实地表现事物的特点;(5)能更好地渲染环境气氛。
二、初步感知诗人将动与静巧妙地统一在诗歌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动静手法的一项是()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李白《秋浦歌其一》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刘禹锡《途中早发》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的《入若耶溪》三、合作探究雨后池上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5分)探究答案:答题步骤:四、学以致用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1.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
2.棹(zh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5分)答:五、课后练习秋蕊香张耒(lěi)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
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
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上阕寓情于景,请从“动”与“静”的角度分析景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5分)答:。
诗歌表现手法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诗歌表现手法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表现手法来分析和欣赏诗歌。
3.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概念、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对仗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详细讲解。
4.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讲授、示范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导入、讲解和练习。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解环节,教师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示范分析实例来引导学生掌握诗歌表现手法;在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展示,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进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来评价他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设计不够丰富。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表现手法上,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意境等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刻。
2.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不理想。
虽然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但是在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并不是很理想,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诗歌表现手法的应用能力还不够熟练,这就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作业指导和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学案体验与探究真题体验1.(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重山·端午(元)舒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2.(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注】蔡家亲:表亲。
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3.(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真题探究2.解读考点“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的综合概念。
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
“表达技巧”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修辞方法,二是表达方式,三是抒情手法,四是描写手法,五是表现手法。
3.命题规律(1)提问角度直接提问该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该句(诗)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间接提问该句(联、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或如何表达感情的)?这类提问,答题时必须写出表达技巧。
(2)区分题干中的“一”“些”“主要”等关键词问: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只写一种即可。
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至少写两种以上。
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必须写出主要的,可写一到两个。
(3)问题指向“表达技巧”是个宽泛的概念,“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描写手法”等是具体的概念。
如果提问“表达技巧”这个宽泛的概念,则要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考虑,然后把“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考虑。
整合与点拨知识整合从近几年全国高考试题来看,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作品所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对表达方式的鉴赏,对行文结构的鉴赏和对其他表现手法的鉴赏。
考点1 修辞手法的技巧经常考查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对偶、双关等。
答题模式:(1)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结合诗句解释这种修辞格在诗中是怎样运用的。
(3)指出运用此种修辞的艺术效果。
考点2 描写手法的技巧诗歌中主要考查侧面描写中的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细节描写、白描等。
1.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2.烘托“烘云托月”,借助描绘别的事物突出主要对象。
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不同的情感。
3.动静结合对景物进行动景和静景的描写,有以静衬动、以动写静等手法。
4.虚实相生实写就是正面描写,写现实中的真实景物;虚写就是侧面描写,写想象中的景象,写所感。
5.白描绘画中的一种创作手法。
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和细致的修饰,直接描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答题模式:(1)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2)结合诗句分析描写了什么内容,是怎样描写的。
(3)说明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考点3 抒情方式的技巧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对人物或事物的爱憎情感。
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寄寓、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正常情况下“景”和“情”产生的美感是一致的,美景抒乐情,恶景抒哀情,但诗歌鉴赏中还经常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目的是让“哀情”更悲。
3.情景交融把作者的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景中有情,情中带景,情景融为一体。
4.托物言志借助自然界中的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来表现作者的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象带有人物化的色彩。
5.用典抒情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
6.借古喻今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
“借古”是手段,“喻今”是目的。
答题模式:(1)指出运用了哪种抒情手法。
(2)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3)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表情达意中的妙用。
考点4 表现手法的技巧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些和抒情手法相融合,如用典、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等;另外抑扬结合、象征也是常用的表现手法。
1.抑扬结合“抑”就是贬抑,对事物进行否定、贬低;“扬”就是褒扬,对事物进行肯定、赞赏。
抑扬运用时,只强调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起衬托作用。
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种是欲抑先扬。
2.象征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答题模式:(1)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诗(词、曲)中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托物言志要阐明“物”“志”所指的内容,象征要指明象征意义)(3)阐明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
考点5 行文结构的技巧行文结构方面的技巧有: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1.卒章显志在文章的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文章的主旨。
2.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答题模式:(1)点出行文技巧的名称。
(2)阐述“志”的内涵或“景”和“情”的关联。
(3)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功效。
附:诗歌鉴赏中的常用典故1.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做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2.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3.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4.桑榆:《淮南子》中“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5.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6.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7.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8.商女: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9.青鸾:《山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
后来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0.鸿鹄:《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
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
11.雕虫:语出汉代扬雄《方言》“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
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12.杜康:《说文解字》中说古代的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箕帚和高粱酒。
后就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
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3.风骚:原指《诗经》的《国风》,《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4.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5.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为“阳关”。
16.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
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17.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18.梅花落:曲调名。
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
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19.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20.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训练与总结考点针对练考点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①罟师:这里指船夫。
②临圻: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
王维的诗,语言生动凝练,描写细致传神,意境清幽淡远,被宋代苏轼誉为“诗中有画”。
前人评论这首诗的三、四句说:“工于比喻,善于言情。
”你同意吗?试结合全诗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晚云含雨却低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考点2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①。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①香砌:指花坛。
②欹:倾斜。
③都来:算来。
问: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阕中是如何描写内心的无尽愁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