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理学概说
宋代理学概说

宋代理学概说
宋代理学是宋代哲学的主流,是儒家哲学的特殊形式,又可称为道学。
宋代理学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性命之学,故称为理学。
宋代理学是融合佛、儒、道三教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
宋代理学的开山祖是周敦颐,他将道家无为思想和儒家中庸思想加以融合,阐述了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思想体系。
宋代理学思想以理为万事万物的本源,又称为天理,承认事物的变化,但认为这是理的神秘力量所致,还阐述了天人关系等问题,坚持天人相与的命题。
宋明理学第一章总论模板

教学目标:
上课形式: 讲授与讨论并重 阅读与思考并重
考察形式: 平时(50%):阅读、讨论(包括教学平台的 发言)、期中小论文等。 期末论文(50%):最后一周,当场完成。
教学形式:
缘起 一、名称:(线索:哲学与理学) 1、道学;2、理学;3、性理学;4、新儒学 5、宋学。 二、研究现状:1、方法——(1)哲学史;(2) 历程;(3)趋向 2、内容——(1)流派与人物; (2)主要问题与概念 三、定位问题:1、三大命题;2、理学与儒学 四、典籍与文献
明朝理学
明《性理大全》——明成祖永乐年间,朱棣(音弟, 1370——1418)敕胡广等纂修《五经大全》、《四书 大全》、《性理大全》,把程朱道学与象山心学合为编篡。 “先生之学,以尊德性为宗,谓‘先立乎其大者,而后 天之所以与我者,不为小者所夺。夫苟本体不明,而徒 致功于外索,是无源之水也。’同时紫阳之学,则以道 问学为主,谓‘格物穷理,乃吾人入圣之阶梯。夫苟信 心自是,而惟从事于覃(音谈,深、远之义)思,是师 心自用也’。”(《宋元学案·象山学案·案语》 清《性理精义》——清康熙年间,官方编,其中选宋代 “性理”学者39人言论作品入内,象山即为其一。 国内、朝鲜半岛
心—— 凝目于鼻,游心于带,是制心者也,非治心 者也。坐则见其存于室,行则见其立于舆,是治心者 也,非养心者也。/中夜坐于幽室之中,其心清明无 外界干扰,则孝悌忠信油然而生。/心动则气窒,心 外虑则气昏耗。 性情—— 情本于性则正,离于性则邪。/ 学者离性 而言情,奚情之不恶? 诚——君子之德,莫不原于诚。诚,则物之来也如鉴。 公私观——君子有天下之私,小人有一身之公。 烛,秉之者莫若随之者见之明矣。奕, 为之者不若睹之者之详也。人之智,长于人,短于己。 求人之是非易,求己之是非难。李翱曰:“凡虑己事 则不明,断他人事则必明。”己私而他人公也。 道之充者须时以用之,物之稚者须泽以养之。须时者 养人,须泽者养于人。此君子、小人之分也。
理学PPT

•
学术成就:
• • 两宋时期,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 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 理气论: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他认为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 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 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④理 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 动静观: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 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 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辩证法 格物致知,知先行后: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在 “知”“行”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朱熹的知行观,是指儒家的个人道德 修养和实践。由于道德实践需要封建伦理指导,因此“知为先”。又因封建伦理不能 只流于空谈,所以“行为重”。“知先”“行重”是实践道德的两个方面,有其内在 的逻辑一致性。 人性二元论:张载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种,认为人性的善恶是 禀气不同所造成的。朱熹对此说十分赞赏。
• 张载认为世界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见的万物,一部分是 看不见的,而两部分都是由"气"组成的。"气"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 是凝聚,一种是消散。消散也不是消失得没有此物,只不过是人们的 肉眼看不到而已。他用“太虚”表示“气”的消散状态,这是本来的 原始状态,"气"是"太虚"与万物的合称。张载又曰:“知虚空即气, 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 • • 罗钦顺认为“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认为“气”是宇宙 万物的根本,“理”是“气”运动变化的条理秩序;“初非别有一物, 依于气而立,附于气以行也”,不同意朱熹“理与气是二物”的见解。 • • 王夫之批评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倾向。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 即无不是理也”,以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是客观规律。 又用“絪蕴生化”说明“气”变化日新的性质。
朱熹理学主要内容是什么

朱熹理学主要内容是什么朱熹理学自成体系,说的有理可寻,让你无理可驳,真可谓讳莫如深。
朱熹理学沿袭五百多年,至今无人超越,那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朱熹理学主要内容是什么朱熹反佛崇儒,他一直在探索可以用来治国的方法。
他的新主张对整个宋朝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他的理学,堪称绝妙。
他的理论得到大家的认可,而且体系之庞大,是宋代理学的大成,他在理学方面所作的阐述,后人受益匪浅且对他的理学称赞有嘉。
他的理学思想到了元朝的时候受到欢迎,并作为治世之道和管理民风的良方。
朱熹理学避各家之所短,扬各家之长,集佛、道、儒为一体,吸取其中之精髓。
而这思想的核心是理,他认为理是万物之根本,万物皆有理,也离不开理,当所有的理归结在一起的时候就是太极。
万物随着理转,理无所不在,既可以用来形容道德伦理,又可以用在人身上,即所谓的人性。
朱熹理学还分为静和动、阴和阳,万物循环、生生不息,动和静都有它们自己的规律,这就是他的动静观。
人若是能达到格物致知就是圣人,身为凡人的他已经在考虑圣人应该做到哪样,说明他自己已经是个圣人。
人要做到仁慈、讲礼节、有义气和有智慧,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成为圣人。
他还阐述了人性二元论,人体的形成离不开理和气,气的不同让我们有不同的脾气和不同的性格。
朱熹的故事朱熹,世人尊称朱子,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生年公元1130年,卒于公元1200年,享年70岁,对后世的哲学思想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哲学历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大家。
朱熹的闲闻逸事有很多,至今还在民间流传,从中我们可以窥探朱熹这个伟人的性格特点。
朱熹的故事有神笔镇流,步步香,鹅湖之会等,最有名的最具有神话色彩的就是神笔镇流了,相传,朱熹某日到访书友的宅邸,看到周围环境郁郁葱葱,山林静谥,一时手痒即找友人要来了笔墨纸砚,当场挥毫泼墨,题写“居敬”二字赠给友人,并留下书写用的茅笔,收到朱熹题字的友人当即如获至宝,把这字和笔当做传家之宝,流传给子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这位友人的后人在为官上任时,带着家传至宝坐船渡江,却不料,在过江中途,江中掀起了妖风邪浪,同船的人们避祸不及,纷纷把镇邪之物扔中江中,可是这位后人并没有携带这类物件,情急之下,最后把珍藏的朱熹题字的茅笔仍入江中,顿时,江中风平浪静,众人大喜,事后得知是朱熹用过的神笔,一时传为美谈,就这样,神笔镇流的故事就流传至今了。
第六讲:宋明理学与政治

张载建立以气为一元本体的宇宙观。“太虚者,气之体” (《张子全书· 正蒙· 乾称 篇》)
二程进一步援佛、道入儒,建立了理学体系,认为世界的本原以“理”或“天理”为 核心,理是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由它派生和主宰万事万物。“阴阳,气 也,形而下者也。道,太虚也,形而上者也” (《二程粹言》卷上) “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二程粹言》卷上);“有理则有气,有气则有 数……数者气之用也”(《二程粹言》卷下),由此,像、气、数都是理的派生物, 而不是世界的本原,一切具体形态皆归于天理。天理称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新儒学”一词来指称与传统儒学风格与旨趣极为不同的宋明儒学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继承宋明儒学而形成的“现代新儒学”,也是因接 续宋明儒学而得其名的 。
新儒学的“新”的特定意义,以朱熹的概括为例,是说儒学的发展在秦以后 消沉了和走样了,儒学的道统中断了。“自孟子既没,而世不复知有此学” 、 “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 (《朱文公文 集· 答陈同甫》)
(三)宋明理学的发展线索与代表人物
1、历史发展线索(理学的派别)
按照各学派在理学中的地位和影响,我们可以分出理学中的主流派和非主流派。所谓 主流派,包括在理学中居于正统地位的程朱道学一派,与程朱相抗衡而同居于理学中 心地位的陆王心学一派及以张载、王廷相、王夫之等为代表的张王气学一派。所谓非 主流派,是指在当时影响虽著于一时,然而在理学流传发展中未能居于主导地位的其 他学派,如司马光的涑水学、二苏(苏轼、苏辙兄弟)的蜀学、胡宏和张栻为代表的湖 湘学、吕祖谦的婺学等。同时,还有一些学派在严格的意义上并不属于理学,而是与 理学的主张相对立的,但从他们学说的创立、其与理学家的争辩和对理学发展的影响 来看,也在理学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像王安石的新学,陈亮、叶适的功利之学等便 是如此. 其次,仅就道学、心学和气学三派来讲,他们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都是儒学如 何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存在与发展,特别是如何确立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和落实儒家思 想的价值。但三派哲学的解决方式和侧重点不同。其中,道学侧重于从哲学上论证儒 家伦理纲常的永恒性和至上性,在实践上强调对于儒家伦理纲常价值的认识和内化; 心学侧重于说明道德的内在根据与道德主体性,在实践上强调道德的外化和践履。气 学的立场则接近于道学,但在哲学论证的方式上又有自己的特点。
什么是理学[教育]
![什么是理学[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aed7017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a9.png)
什么是理学本文由aisiegaep贡献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3课程颢朱熹陆九渊程颐王守仁什么是理学理学是儒学、道教、理学是儒学、道教、佛教三家融合的产物,它以“ 天理” 的产物,它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人生命运,宇宙自然和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孔孟正宗,治理国家的新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学。
二、宋朝的程朱理学1、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程颢、(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2)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认识论:格物致知” (3)认识论:“格物致知”二、宋朝的程朱理学2、南宋时期——朱熹,集大成者朱熹,思想:(1 思想:(1)“三纲五常是天理” :(三纲五常是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 (2)“存天理,灭人欲” 著述:四书章句集注》著述:《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孟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大学》、《中庸》影响:成为官方哲学;影响:成为官方哲学;传播海外三、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的心学南宋:(1)“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心即理(2)反省内心可得天理;反省内心可得天理;2、明中后期王阳明的心学(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观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唯心论;唯心论;提出“致良知” 知行合一” (2)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学说;四、对宋明理学的认识1、怎样理解二程、朱熹、王阳明观点怎样理解二程、朱熹、的异同?的异同?《赏花》赏花》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二程说:天生的。
二程说:“天生的。
” 客观唯心主义朱子说:天生的。
朱子说:“对,天生的。
” 阳明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阳明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美丽的。
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理学注重整体思维,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应该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这种整体思维有助于人们更好 地理解和处理复杂问题。
提供人生指导
理学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指导和智慧启示,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个 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理学注重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索和思考,认为人的 精神修养和道德境界的提升是实现自我价值和意义 的关键。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理学倡导个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要 关注社会和他人,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理学的道德伦理观念
仁爱与同情心
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仁爱和同情心,关心和帮助他 人,营造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
他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 对事物的观察、研究来获得对天理的 认识,以实现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秩 序的重建。
他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官方的 意识形态。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01
02
03
04
陆九渊认为心即理,理就在心 中,心是世界的本原。
他主张通过内心的反省和体悟 来获得对天理的认识,反对仅 仅依赖外部观察和知识的学习
融合中西文化
现代新儒学家主张融合中西文化,寻求中国文化 的现代转型,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
重振儒学精神
现代新儒学家致力于重振儒学的精神,强调儒学 的道德伦理和精神价值,以期在现代化进程中保 持人性的尊严和价值。
当代理学的反思与批判
反思历史经验
当代理学家对历史上理学的演变 进行了深入反思,总结了经验教 训,以期为当今社会提供有益的 借鉴。
实学思潮
明清之际的理学发展与实学思潮密切相关,强调经世致用,注重实 践和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对空谈心性的虚浮学风进行了批判。
理学的概念和定义

理学的概念和定义理学,是指审理宇宙、自然及其规律的系统性思维,是一种对于世界与事物的认知,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方式和哲学范畴。
它既是一种文化理论,也是一种社会思潮。
作为一种哲学学科,理学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中有不同的定义。
一、历史上的理学定义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有着漫长的历史。
而在伟大的哲学家朱熹的心中,理学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他认为:“理学者既以天人之际,故必先从道德之学起,而后入物理之源”。
这里的“天人之际”,即指自然与人为之间的关系。
他将理学的研究范围分为两个方面:“道德之学”和“物理之源”。
其中“道德之学”指的是思考社会伦理之学,即人类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
而“物理之源”则是研究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
这种定义方式,使得理学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派。
在西方哲学中,理学的定义通常是指研究自然世界和人类的宇宙观的一种哲学学派,是始于古希腊的哲学思潮。
它强调透过渐进式的发现和科学实验来认识宇宙和自然规律。
并且,还包含了哲学的方法论和逻辑,强调通过合理的推理、实验验证或证明观点的真实性。
二、现代意义下的理学在现代,理学的定义已经展现出更加宽广和深入的内涵。
从传统的观点来看,理学重视规律和相互联系的现象,它将物理科学和哲学方法相结合,协调了自然和人文之间的关系。
然而,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现代意义下的理学已逐渐超越了这种传统意义,越来越多地变成了对人类所处世界的一种综合性的认知。
现代的理学关注的不仅仅是规律和现象之间的关系,而是更加注重人类本身的自我认知。
它从社会、心理、文化、历史等各个角度来审视世界,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探究现实世界的规律和本质。
理学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综合性哲学”学科,旨在解决思想、实践和文化上的疑问。
三、结论总体来说,理学的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了漫长的历程。
尽管其定义法式在时代和地域中有所差异,但是理学的探讨主题始终聚焦于世界、人类和文化的规律和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理学概说
一、何谓理学? 何谓理学? 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宋学”。它是以 讨论理气、心性等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是中国宋元 明时期儒学的主要形态。作为一种思潮,理学滥觞于北 宋初年,先由“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开 其端,奠基于“北宋六子”(周敦颐、张载、程颐、程 颢、邵雍、司马光),集大成于朱熹、陆九渊和王守仁。 理学虽然流派众多,但主要有两大流派:以二程(程颐、 程颢)、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以陆九渊、王守仁为 代表的陆王心学。理学家所探讨的哲学问题,无论在深 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达到了相当高 的理论思维水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理学的文化背景
作为主流经济形态的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 谋求政权的长治久安成为了北宋以来的核心 政治问题 市民文化的兴起 士人的特殊地位 时代思潮与儒学复兴
三、理学的主要问题
第一、宇宙论,这是自然哲学问题。 第二、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第三、心性论问题,养性怡情、 陶冶身心问题。 第四、认识论问题 ,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 方法问题。
四、评价
历史地位: 历史地位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开太平。 局限: 局限 1、理学末流对人性的扼杀。 2、理学虽然基础雄厚,历史久远,但离历史的新生长 点,即新出现的市民性最远。理学没有理解历史的新动 向,即面对强大的商品经济和市民俗气,全不晓得其中 包含的历史动因,这种迷茫使之重新高扬道德主体、内 心情操,对儒学作了最光辉而悲壮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