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网电力设备“两态”管理体制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应用
电力安全生产“保证与监督”两大体系思考

电力安全生产“保证与监督”两大体系思考发布时间:2021-05-11T03:21:21.598Z 来源:《中国电业》(发电)》2021年第1期作者:王力[导读] 电力的安全生产对于我国巩固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保证制造业的发展与运行极为关键。
湖北荆能输变电工程有限公司湖北省荆门市 448000摘要:目前,部分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缺乏严谨性、制度缺乏全面性、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基础管理不到位、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格,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队伍素质差,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不同程度制约了电力企业安全生产。
部分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下文就对如何加强电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相关问题展开简要的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电力生产;安全;监督体系;构建策略一、电力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1、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电力是最基础与清洁的能源,主要的工业生产设备都离不开电力的安全供应,尤其是在制造业中,现代制造业都是以电力为基础的能源供应,所有的设备都离不开电力,因此,电力的安全生产对于我国巩固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保证制造业的发展与运行极为关键。
2、有利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电力是现代社会运行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无论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生产中,都离不开电力的稳定供应,电力工程建设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
实际上,在世界上一个国家的发电量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虽然我国的发电量已经占据世界首位,但是,人均发电量还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我国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尤其是随着我国的发展对于电力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因此,电力的安全生产有助于我国健康的发展,维持较高的电能利用率。
二、电力安全保证体系与安全监督体系两者差异1、职责差异。
安全保证体系职责有七项: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电业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范文(二篇)

电业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范文一、引言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现代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电力生产作业具有高风险、高能耗等特点,安全生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电业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建立现代化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二、电业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概述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目标管理、责任管理、标准管理、组织管理、控制管理、持续改进等六个方面。
目标管理是通过设定明确的安全生产目标,为电业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明确的方向。
责任管理是通过明确各个层级的安全生产责任,并建立相应的激励和问责机制,保障责任落实到位。
标准管理是制定具体的安全生产标准和规范,确保各个环节按照标准执行。
组织管理是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确保安全生产工作有序开展。
控制管理是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严重性。
持续改进是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强化培训和技术革新,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三、电业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实践1. 目标管理:通过制定安全生产目标,明确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高风险性,唤醒员工的安全意识。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安全生产目标,将其分解到各个层级,确保责任明确、目标可操作。
2. 责任管理: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将安全生产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并建立奖惩机制,激励责任到位。
另外,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责任意识。
3. 标准管理: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和规范,确保各个环节按照标准执行。
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流程和作业指导书,对关键环节和岗位进行详细的操作规范,减少人为操作失误。
4. 组织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确保安全生产工作有序开展。
明确各个部门的安全职责和权限,加强协同配合,实现信息共享和及时响应。
5. 控制管理: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通过隐患排查和改进活动,及时发现和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加强对关键设备的监测和维护,确保其安全可靠运行。
电力“新基建”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下)

电力“新基建”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下)第三章中国电力“新基建”的发展思路、模式和路径电力“新基建”是一个系统性的长期工程,需要围绕源网储荷全产业链进行顶层设计,帮助电力基础设施从传统的电力输、配、送枢纽转变成为各类能源转换利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平台,并逐渐向能源互联网方向演进。
因此,要统筹规划好电力“新基建”发展的顶层设计。
本章节重点从中国电力“新基建”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等方面探讨中国电力“新基建”的发展。
3.1. 发展思路和战略电力“新基建”包含五大发展战略,即“四个支柱一个保障”,四个支柱分别是数字设施建设、两网体系融合集成、业务模式创新、数字能源生态建设,一个保障是政策措施及治理体系。
数字设施建设,是指在电网上游、中游和下游阶段,加快建设云计算平台、大数据中心、物联网平台、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中枢、区块链系统等数字基础设施,包括物理层和部分信息层“新基建”内容,目标是形成电力“瓦特”流和数据“比特”流的物理连接,为电力网和数据网融合集成打下硬件基础。
两网体系融合集成,是指加快建设以智能终端和能源灵活交易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网络平台、大数据中心管理平台、物联网管理平台、智慧能源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和区块链平台,包括信息层和部分功能层内容,目标是促进电力网和电力数据网的深度融合,实现电力系统的精准负荷控制、现货交易、需求响应、低碳高效、智能控制等传统业务的价值增值和提效降本。
业务模式创新,是指深入挖掘“新基建”数据信息价值潜力,充分发挥电力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价值创造作用,创造新的增值业务模式,建设形成能源领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价值创造平台层,包括功能层和价值创造层部分内容。
提质降本增效,对电网外提供赋能增值服务,且对外增值服务的业务占比逐渐占主导地位。
数字能源生态建设,是指依照“平台+生态”思路,建设涵盖发、输、配、用环节的电力工业物联网,建设智慧能源系统,构建互惠共赢能源生态圈,包括物理层、信息层、功能层和价值层的深度融合。
国网上海电力电益链能源云服务体系构建与应用

国网上海电力电益链能源云服务体系构建与应用作者:暂无来源:《国企管理》 2020年第1期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财务资产部主任李海群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电力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从优化流程、提升效率、整合流程、数据、系统和生态,创造新的商业模式等方面构建智财务管理体系,搭建“智财务+ 电益链”管理平台,实现用平台化思维加速实现价值创造、转型升级这一目标。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以下简称“国网上海电力”或“公司”)是国家电网的全资子公司,是负责上海地区电力输、配、售、服的特大型企业,也是国内历史最悠久的电力企业。
通过搭建电益链能源云服务平台,充分利用财务数据价值,发挥公司在行业资源配置中的枢纽作用,协同国网集团内部的多家金融单位,以及国内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等各方资源,在产融协同、融融协同的多个业务场景中创造多方共赢的机会,为企业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与服务模式。
构建服务平台电益链平台的搭建,是对财务数据价值挖掘利用的重要业务实践,建立了一个将核心企业、用户、供应商、金融机构多方匹配的载体,公司首批选取光伏投资商用户、部分供应商上平台,引进金融机构,通过多方的不断撮合,找到供给和需求,这个过程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多赢商业模式。
利用公司核心企业优势,加速这一商业模式的变现,在模式变现过程中,公司可以更多地激发用户潜能,创造性的催生出更多商业模式。
慧聚企业数据智慧财务,汇聚内外部数据。
让数据汇聚起来、让数据活起来、让数据变的有价值,夯实能源金融服务根基。
为实现“实现智能计算、实现深度分析、保障高效决策”三大目标,公司以企业财务管理、价值创造、业务支撑的有效性视角为切入点,从2018 年开始,构建了集“统计分析、多维组合、智能预测”于一体、更加灵活高效的数据预测模型;对数据进行整合和多维度展示,加强财务数据与企业管理、业务管理之间的信息联系,满足内部业务运行、运营支撑,外部产业投资的服务要求,并通过多次应用持续进行优化调整,从而进一步提升国网上海电力的内外部管理水平。
电力设施保护“四机制”双态管理

电力设施保护“四机制”双态管理内容提要:电力是国家重要能源和基础产业,关系国计民生。
然而,近年来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违章植树、违章建房、施工机械挖断电缆、运输机械撞断线杆、电力设施被盗等造成的电力设施受损而导致的电力事故和案件,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
电力设施的健康状况不仅决定着供用电秩序,更直接影响社会公共安全,因此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保证重点区段、隐患区段电力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成为供电企业安全管理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供电企业电力设施保护双态分级管理社会联动一、电力设施保护“四机制”双态管理实施背景1.电力设施数量与保护人员之间的比例矛盾对分级保护管理提出适应性要求。
自2006年“十一五”之初以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电力建设投入不断加大。
截止到2013年,各地电网规模较“十一五”之初翻倍式扩大,相应的电力设施数量呈几何倍数上涨,而大部分供电企业的专业运行维护及电力设施保护人员数量不但没有增多,反而呈下降趋势。
因此,创新电力设施保护管理工作,成为积极适应和解决“电力设施数量与专业保护人员比例逐渐增大”这一基层工需矛盾的根本途径。
2.群众维权意识增强对社会联动机制提出新的要求。
由于目前存在人民群众维权意识增强与电力设施保护意识淡薄的矛盾,致使部分电力设施保护区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具体情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电力设施保护区内清障工作需要协调多个部门批准,难度逐年加大;另一方面部分社会企业或个人为了自身利益,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不顾电力安全,违章建房、违章种植、野蛮机械作业、夜间快速施工等危及电力设施保护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因此,创新实施警企联合、群众联动的社会联动管理机制,是防止发生电力设施保护安全事件的有力手段。
3.外部环境变化对电力设施保护信息化技术提出新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旧城改造、城市建设、植树造林速度不断增快。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重效益、轻安全”、“重进度、轻安全”的思想愈加根深蒂固,致使盲目施工、野蛮施工、非法侵占线路走廊等问题日渐突出。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知识题库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知识题库1、国家电网公司确立基本价值理念的意义是什么?答:国家电网公司把企业愿景、企业使命、企业宗旨、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作为基本价值理念,明确宣示公司的奋斗方向、存在意义、重要责任、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表明公司对国家、对客户、对合作伙伴、对员工、对社会所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
国家电网公司基本价值理念是公司企业文化的灵魂,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2、国家电网公司基本价值理念包括哪些内容?答:包括企业愿景、企业使命、企业宗旨、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3、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愿景是什么?答:企业愿景是公司的奋斗方向,是国家电网人的远大理想,是公司一切工作的目标追求。
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愿景是“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建设国际一流企业”。
5、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使命是什么?答:企业使命是公司生存发展的根本意义,是公司事业的战略定位,是公司工作的深刻内涵和价值体现。
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使命是“奉献清洁能源,建设和谐社会”。
6、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宗旨是什么?答:企业宗旨是公司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是公司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宗旨是“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电力客户、服务发电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7、国家电网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答:核心价值观是公司的价值追求,是公司和员工实现愿景和使命的信念支撑和根本方法。
国家电网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诚信、责任、创新、奉献”。
8、国家电网公司核心价值观中,诚信的内涵是什么?答:“诚信”是企业立业、员工立身的道德基石。
每一位员工、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每时每刻都要重诚信、讲诚信,遵纪守法、言行一致,忠诚国家、忠诚企业。
这是公司履行职责,实现企业与员工、公司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基本前提。
9、国家电网公司核心价值观中,责任的内涵是什么?答:“责任”是勇挑重担、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
公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论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在电力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陈潇

论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在电力安全生产中的应用陈潇发表时间:2019-06-21T10:02:38.093Z 来源:《电力设备》2019年第1期作者:陈潇[导读] 摘要:电力安全生产是电力生产中重要的基础,近年来,电力行业不断发展,随之安全管理问题也逐渐凸显。
(无锡三新供电服务有限公司江苏无锡 214000)摘要:电力安全生产是电力生产中重要的基础,近年来,电力行业不断发展,随之安全管理问题也逐渐凸显。
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的重要基础,电力事故的发生对社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利用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进行电力生产的安全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理论和实际应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本质安全;管理;电力生产;应用一、本质安全理论的内涵本质安全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概念,相对于传统的管理理念,本质安全管理更加充实严谨,是本质安全型设备的拓展和延伸。
具体来讲,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即是指通过对生产活动的有效监督,构建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针对管理中存在的漏洞进行弥补,从而实现安全隐患的消除。
本质安全实际上就是对电力生产活动整个系统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安全管理,进而从根本上消除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实现电力生产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对于电力行业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想要实现系统的构建,电力企业需要在详细了解自身发展情况基础上,结合科学的安全生产理论以及长期从事电力生产的经验,进一步实现具备本质安全性质的电力生产。
二、电力安全生产中本质安全管理重要性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也大大增加,电力企业需要不断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更要确保用户的用电安全问题。
然而,在在实际的电力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电力生产方面有着一定的安全威胁,如果电力企业不及时的加以管理,则会影响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无法确保用户的用电安全。
除此之外,还会威胁到电力员工的人身安全,影响着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着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石油化工管道焊缝缺陷在线修补技术分析

石油化工管道焊缝缺陷在线修补技术分析
图1 缺陷焊缝(动火点)3D管道位置图
该管道现状情况如图2。
图2
不停产焊接可行性分析
焊口截面缺陷层探伤底片焊层厚度及耐压分析
图3 焊缝缺陷层各点厚度
从图3可以看出,下部以及左右已焊焊层均达到以上,加上内部焊缝余高1~2mm,焊缝的厚度保守估计在4mm。
最薄弱的是上半部,已焊焊层厚度平均
2.5mm左右,加上内部焊缝余高1~2mm,保守估计
其中,P取0.8MPa,即设计压力;
管道外径;,取130MPa,为
0.9,即在局部检测的情况下,单面焊双面成型的焊
其中,F取0.4,即安全系数;
外径;σ
s
取41MPa,为
热影响区的最高温度);
164中国设备工程 2024.04(上)
安全起见,将管内气体压力减半设定,即
为管道内压也是表压,对应地管道外压为
气压)。
③管内流速计算:根据伯努利方程,在流体
,
产生熔池击穿时,管内外的压力和流速有恒定关系式
其中,,
,为管道外压,即
为0.7174kg/Nm为天然气溢出速度,为
(其中为管道内
Q=0.0259m
(3)施焊前,用可燃气浓度检测仪对作业环境进行可燃气浓度进行监测,可燃气浓度不大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电网电力设备“两态”管理体制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应用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Safety Production Responsibility System Construction Based on Electric Power Equipment "Two-State”Management System李江龙,孔会兰,陈云燕,卫伟(国网晋城供电公司,山西晋城048000)LI Jiang-long,KONG Hui-lan,CHEN Yun-yan,WEI Wei(State Grid Jincheng Power Supply Company, Jincheng 048000, China)【摘要】随着电网的高速发展,电力设备的不断增多,传统的管理樸式已无法满足正常生产需求。
论文针对目前的实际发展状况,探索电力设备“两态”管理机制,旨在解决“生产班组安全生产压力大,人员责任无法与设备一一对应”问题,确保安全生产责任落地,管理更精细。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 f p ower grid and the increasing number o f p ower equipment,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normal production needs. In view of the current actual situation o f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wo-state" management mechanism o f electric power equipment, aiming at solving the problem o f "production teams are under great pressure on production safety, and personnel responsibility can not correspond to equipment one by one", ensuring that the responsibility for production safety falls to the ground, so as to achieve more lean management.【关键词】两态;安全生产;责任【Keywords】two states; safety in production; responsibility【中图分类号】TM62 【文献标志码】A [D01]l0.13616/ki.gcjsysj.2019.09.0991引言在电力企业发展建设中,安全生产一直是其中最为重要 的环节,是电力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基本保障。
生产运 行维护单位管理的核心重点为站内设备,随着电网设备急剧 增多、人机矛盾严重的新形势下,人均维护变电站比值不断增 大,且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往对设备的粗放 管理方法,造成了人员责任无法与设备——对应,形成了基础 管理的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
具体表现为现场工作人员对设 备反措升级原因认识不清,设备升级执行标准不清,现场工作【作者简介】李江龙(1976 ~ ),男,山西晋城人,高级工程师,从事电气工程研究。
【文章编号】1007-9467 (2019)09-0279-03危险点辨识不fll位,设备运行工况不了解,特殊二次设备运行 方式不清楚,设备基础台账更新不及时等一系列影响安全生 产工作的重大问题,影响到二次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因此,为 应对电网发展的安全形势的要求,应当正确认识管理工作中 的不足,进行研究探讨,持续推进安全责任体系建设。
2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公司发展要求人们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意识,把人身安全 放在首位,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
如何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 责任,完善安全生产制度,是每一个管理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以二次设备运行维护为例,二次设备包括保护设备、自动 化设备、直流设备以及与之相关的二次回路、辅助设备、图纸 资料、基础数据管理。
班组人员中具有独立处理变电站缺陷能279力的工作负责人不到全员的一半。
以往实行的工作负责人制 度,每一个负责人需完成近5个变电站的维护工作,工作负责 人需要完成例行的生产、消缺工作,还需自行或督促进行相关 台账的完善。
繁重的工作势必会发生因工作负责人疏忽造成 的设备基础台账更新不及时、工作要求了解不透彻、工作内容 缺失等问题。
而工作誠员因没有相应维护责任,潜意识认为 做好布置工作即可,不过脑的例行工作思维,造成了工作班成 员责任心不足的情况。
通过探索“两态”管理的安全生产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 安全生产中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和分工,健全完善相应 的配套保障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中的责任制、生产保 障和安全监督,努力实现人员与设备的安全责任无缝对接,为 生产活动有序幵展提供保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工作 效率和工作质量,保证企业_健康发展⑴。
2. 1建立“谁管理、谁负责”的“静态”管理制度经过实践,打破原来管理模式,按照设备分级、分层原则, 将所辖60座变电站4 200余套二次设备按照最优配置方案, 分配到现有生产一线27人;将其中的220kV 变电站主变、母 差保护设备作为重点设备,分配至班组长等6名技术骨干,实现设备与人员的一■对应,由设备责任人掌控责任设备,系统开展日常巡视、设备运行状态评价、检修决策、技改大修项目 申报、备品备件上报、缺陷统计、基础台账完善、隐患排査等设 备基础管理工作。
细化曰常运维基础工作。
结合迎峰度夏、保电任务,开展 专业彳匕巡视、安全生产自查自纠工作,对二次设备进行细致的 检查,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积极进行整改。
从保护版本、保护 电源使用年限、软硬压板投入、直流系统运行情况等方面不断 完善设备基础台账;修订《二次设备分析报告》,对所管辖变电 站内二次设备的技术水平、运行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 分析评价,为编制设备的大修、技术改造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完善修编智能站运行规程和压板操作说明,将智能二次设备、 不同检修机制运维情况写人运规中,明确了运维和检修人员 职责标准。
深人开展专业检查分析,及时发现总结倾向性问 题,积极整改,确保设备的健康稳定运行。
优仆继电保护专业精益化管理。
依据《变电站继电保护专 业精益化管理评价细则》,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明确工作进度、 人员分工、责任落实,定期进行评价汇总。
提炼了《以前瞻性工 作模式为依托,全面提升智能站精益管理水平》的典型经验,工程建设与设计Construction& Design For P roject从深挖精髓、提前介入、根植现场、把握细节、立足创新、总结 提炼、反馈沟通、专业协同等方面,做到对智能变电站精益化 的“管”与“控”。
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对技改大修、调试试验、综自站 改造等工作进行全面梳理,通过“设备缺陷”和“保护动作”2项 分析,全面排查电网运行风险,制定完善的管控措施和实施方 案,提高对变电站全停等风险的辨识能力;利用微信平台及时 发布雷暴等预警,制定针对性措施,杜绝电网运行风险失控 情况;开展二次系统安全隐患全面排查工作,严格落实各项 反措要求,校核各级保护定值、整定配合,确保正确动作、可 靠动作;加强老旧变电站运行管理,强化设备日常监测和状 态评价,及时发现并处置设备缺陷,提高电网和设备本质安 全水平。
2.2建立“谁工作、谁负责”的“动态”工作现场。
为解决设备责任人与现场工作无法一一对应的问题,建 立了“谁工作、谁负责”的“动态”管理制度。
将针对设备开展的 现场工作与具体工作负责人——对应,多人分期分类负责,开展前期勘察、基建验收、日常消缺、状态检修、大修技改的现场 管控工作,以工作票、检修记录、试验报告等相关工作痕迹为基础,追溯工作负责人的安全责任。
通过“三个标准化”实现安全管控。
按照“七三工作法”(七分准备,三分现场)工作思路,建立标准化前期准备工作清单, 将大型检修工作所需准备的图纸资料、仪器设备、备品备件等 全部列入目录,避免准备工作的遗漏。
编制标准化二次安全措 施票,使作业中人为因素对安全造成的隐患降到最低。
布置标 准化工作现场。
利用二次安全措施标识用具箱将安全措施具 体到每一根线,每一块压板,做到安全防护措施显而易见、醒 目可靠<21。
仓噺弓丨领提升日常消缺效率。
针对智能站光纤数量多,单 根光纤传输信息量大,日常维护时光纤中断故障点定位慢的 问题,在前期编制的《智能站光纤中断报文查询手册》和《智能 站光纤链路走向图》基础上,利用后台监控系统搭建了《智能 站光纤断链可视化平台》,已在智能变电站应用,实现了对光 纤回路正常运行时的实时监视和故障时故障点的快速定位。
为了解决智能站二次设备标签、标示混乱、内容不全,消缺时 信息查找步骤烦琐的问题,积极组织技术骨干开展《智能站二 次设备标签标示规范》的编写工作,提高了消缺工作效率。
280指标先行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
对照公司同业对标指标体系,将与本专业相关联的指标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邀请调度相关人员对“主网电压合格率”“母线功率平衡率”等指标所涉及的内容进行讲解,有针对性地对影响指标的变电站制定相关的维护措施,针对220kV站“母线平衡合格率”指标低的情况,对站内远辦細测控装置版本升级;对运行工况差的变电站远动机和东沟站保护管理机进行了更换;完成了所有变电站的二平面改造,整站监控可靠性明显增加,确保了指标合格。
3取得效益1)人员安全意识全面增强,设备精益化管理水平提升。
强 化了全员安全教育,严肃安全制度和规程执行;把“各负其责、人人有责”的制度固定落实下来,作业人员行为安全规范,未发生人为因素造成的设备事故。
2) 安全生产提质增效,供电服务更加优质。
通过研究设 备、工作责任到人的最佳分配方案,落实设备管理个人责任制,加强了设备基础数据管理;强化了作业现场流程化管理、标准化管控。
在组织管理和技术维护上为电网安全运行提供(±接第275页)距变道口 300m处,设置“交通机器人”、利用“衡嘛”渐变减少车道,回旋爆闪灯(1组)、爆障T(多组)、“导向牌”(多组)。
距变道口 50m开始摆放水码,渐变斜线设置水码墙隔离封闭北上车道。
变道结束后,在后方l〇〇m,采用水码封闭、锥形标引导车辆进入正常北上车道通行,防止车辆掉头逆行;设置“解除限速80、60”、“解除禁止超车”(边坡各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