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报表制度
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行统计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国民经济核算,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结构、增长率等重要指标,为制定经济政策以及进行国际经济比较提供依据。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国民经济核算主要包括国民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三个方面的核算。
其中,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规模的基本指标,它表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所创造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收入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创造出的全部国民所得,包括劳动报酬、利润和经营净收入等。
而国民支出则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国民经济核算主要采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在生产法中,通过对生产领域内各个行业的生产总值进行统计,计算得出GDP。
收入法则是通过对各种要素的收入进行核算,得出国民收入。
支出法则是通过对社会总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净出口进行核算,得出国民支出。
三、国民经济核算的意义国民经济核算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核算国民经济,政府可以了解经济的总体状况,及时调整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
此外,国民经济核算还可以为国际间的经济比较提供参考,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以及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四、国民经济核算的局限性国民经济核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国民经济核算是对经济活动的总体统计,难以完全准确地反映个体经济活动的内在细节。
其次,国民经济核算往往不能充分考虑非市场经济活动,如家庭劳动、自给自足的经济活动等。
此外,由于核算方法和标准的不同,国民经济核算在国际上的比较也存在一定困难。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核算在统计分析国家经济活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准确核算国民经济,我们能够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结构以及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特点。
同时,国民经济核算也为制定经济政策和进行国际经济比较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与作用第二节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第三节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与内容第四节国民经济统计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与作用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一)国民经济与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是各部门的总和,它的基本细胞就是各个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以及居民户。
这些单位的经济活动是连续不断进行的,各单位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从宏观角度看,国民经济运行就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即从生产到分配、交换直至最终使用的周而复始的经济循环。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核算。
具体来说,国民经济核算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统计、会计和数学系等方法,对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类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及其在特定时点的结果和各重要总量指标及其组成部分进行系统、综合、全面的测定,用以跟踪、描述一国国民经济的联系和结构的全貌。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两层涵义:1.指国家或国际为统一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标准和规范。
它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明确规定了一系列核算概念和核算原则,制定了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和科学的核算方法,以及相应的表现形式,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一套逻辑一致和结构完整的核算构架。
2.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
它是遵循一定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标准和规范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核算的结果,是一整套国民经济核算资料,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的重要基础。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1.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
2.是加强经济管理和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3.可用于国际比较。
4.具有推动统计和其他核算现代化的功能。
三、国民账户体系(SNA)简介SNA是适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首创于英国。
1953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公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附属表”,标志着SNA的正式诞生。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引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组成、分布和增长速度的一套统计体系。
它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工具,也是国际比较和经济研究的基础。
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根据经济活动的特点和流动方式,划分为以下几大部分:1. 产业部门划分产业部门划分是指将经济活动按照产出的性质和用途划分成不同的产业部门,主要包括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
这种划分方式既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性质特点,也方便了经济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2. 收入部门划分收入部门划分是从收入的来源出发,将经济活动划分成不同的收入部门,主要包括企业部门、家庭部门和政府部门。
这种划分方式便于衡量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收入,并进一步分析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3. 使用部门划分使用部门划分是从需求的角度出发,将经济活动划分成不同的使用部门,主要包括最终需求部门和中间需求部门。
最终需求部门包括家庭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和固定资本形成,中间需求部门则包括各个产业之间的中间消费和存货的变动。
4. 流量和存量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根据经济活动的性质,将经济指标划分为流量和存量。
流量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消费总值(C)、固定资本投资等,而存量指标则反映截至某一时点的经济情况,如资产总额、存货等。
核算方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包括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核算方法。
1. 生产法生产法是按照经济活动的产出来核算国民经济。
它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过计算各个产业部门的产出和中间消费的价值,得出国内生产总值。
同时,还可通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
2. 收入法收入法是按照经济活动的收入来核算国民经济。
它的核心指标是国民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
国民收入包括劳动者工资、企业利润、财产收入等各种收入形式,而个人可支配收入则是指个人可支配的收入,即个人获得的各种收入减去个人支付的税费。
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

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的统计体系,用于对国民经济中各个经济部门、产业、产品和经济活动的规模、结构和增长等进行统计分析。
历史沿革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之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开始建立起了自己的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并不断进行完善和调整。
目前,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已经成为一个庞大而完善的系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统计内容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支、个人收入储蓄等指标,用于综合反映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2.产业经济核算体系。
包括分产业和分区域的经济活动核算,用于研究不同产业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律。
3.企业财务核算体系。
包括企业的财务报表统计和行业分析,用于评估企业经营状况。
统计方法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采用一系列的数学方法和统计技术来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测算、评估和分析。
主要的统计方法包括:数量基准法、要素成本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等。
这些方法的应用基于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需要依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实现高效、精准的数据管理和处理。
统计意义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对于国家的经济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经济数据的全面、准确地反映,政府可以了解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同时,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还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和经营策略。
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目前,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已经覆盖了各个层面,但在数据质量、数据可靠性和数据管理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
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不断提高数据质量的要求,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还将继续进行改进和完善。
同时,随着国际贸易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国际性的统计规范和要求也将对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产生影响和挑战。
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报表制度

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报表制度1. 简介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报表制度是一种用以记录和报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系统。
它是国家经济管理与决策的基础,也是国际经济比较与分析的重要依据。
这个制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系统和准确的经济情况描述,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监测和分析。
通过核算统计报表,人们可以了解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生产、消费、投资、贸易等重要指标。
2. 统计报表的分类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报表按照统计对象和统计周期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2.1. 国民总产值统计报表国民总产值统计报表记录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值情况。
它包括了国内生产总值(GDP)、各个产业的产值和增加值等指标,用以反映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状况。
2.2. 国民收入统计报表国民收入统计报表是记录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各个部门和个人的收入情况。
它包括了劳动力的工资、经营者的利润、土地所有者的地租等各种收入来源,用以衡量国家或地区的收入分配情况和经济增长对各个阶层的影响。
2.3. 国际收支统计报表国际收支统计报表记录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与外部世界的经济往来情况。
它包括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汇兑等指标,用以分析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和国际竞争力。
2.4. 财政收支统计报表财政收支统计报表记录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财政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情况。
它包括了税收、财政补贴、政府支出等指标,用以分析政府的财政状况和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
3. 统计报表的编制和发布统计报表的编制和发布由国家统计局或类似机构负责。
这些机构通过搜集和整理各个单位提供的统计数据,进行核算和计算,最终形成统计报表。
在编制统计报表时,需要采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和标准,以确保统计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同时,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统计机构要严格遵守统计法律法规,保护统计数据的机密性和安全性。
编制完成后,统计报表会以适当的形式发布,通常会在统计局的官方网站上发布主要报表,并通过其他渠道向社会公布。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内容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内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行测量、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它是一套完整的经济统计体系,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类经济数据,揭示了经济运行的全貌和规律。
主要内容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投资、贸易、收入和支出等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之一。
GDP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增长速度。
GDP 的计算方法有三种: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是通过统计各个行业的生产值,然后相加得出GDP;支出法是通过统计个人、企业和政府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支出,然后相加得出GDP;收入法是通过统计各个因素所得到的收入,如劳动报酬、利润和利息等,然后相加得出GDP。
消费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指的是个人和家庭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消费支出可以分为生活消费和资本消费两个方面。
生活消费是指个人和家庭购买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如食品、衣物、住房和教育等;资本消费是指个人和家庭购买资本品的支出,如购买房屋和汽车等。
消费支出的增长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投资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投资指的是用于购买生产资本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用于购买生产设备、厂房和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的支出;存货投资是指用于购买原材料和半成品等存货的支出。
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它可以增加生产能力和提高生产效率。
第四,贸易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贸易指的是一个国家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流。
贸易可以分为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两个方面。
国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的进出口活动;国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流。
贸易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五,收入和支出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重要指标。
统计核算制度

统计核算制度什么是统计核算制度?统计核算制度是指国民经济核算和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体系和规范。
统计核算制度包括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两个方面。
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国家统计数据的数字化整合和处理,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指标。
企业会计核算是对企业财务数据的数字化处理和管理,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
统计核算制度是国民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保证国家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手段。
统计核算制度的目的统计核算制度的主要目的包括:1.为国家经济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国民经济核算的数字化处理,制定和调整国家经济政策更加科学、准确;2.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企业会计核算提供了企业运营和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3.为经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统计核算制度为经济管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依据,保证经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4.为国家和企业对外宣传提供支持:统计核算制度提供了一系列反映国家和企业发展状况的数据指标,有利于对外宣传。
统计核算制度的内容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作为国家级别的统计核算制度,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包括以下内容: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GDP核算体系、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支出核算体系、资产负债表核算体系等构成;2.国家统计指标体系: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一系列指标;3.宏观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对国民经济运行态势进行监测和分析,包括季度经济运行状况分析、跟踪最新经济世情分析等。
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是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统计核算制度。
主要内容包括:1.会计准则:颁布会计制度和会计政策;2.财务核算和报告: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分配情况表和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3.费用管理和分摊:企业内部费用分摊和管理;4.税务申报和缴款:企业缴税管理;5.会计档案管理: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档案管理。
未来的统计核算制度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未来的统计核算系统将进一步完善和智能化。
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活动进行统一计量和分析的方法。
它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核心指标,对经济各个方面的产出、收入和支出进行测算和分析,以揭示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和结构特征。
国民经济核算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科学依据。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意义国民经济核算对于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它能够提供全面、准确的经济数据,帮助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经济管理和调控,进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国民经济核算还能揭示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分析经济增长的来源和驱动力,识别经济风险和脆弱环节,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优化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提升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核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核算:产出核算、收入核算和支出核算。
下面针对每个核算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产出核算产出核算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生产活动进行统计和测算。
它以GDP为核心指标,划分为消费、投资、净出口三个部分。
消费包括个人消费和政府消费,投资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库存变动,净出口则指国际贸易中的净收入。
2. 收入核算收入核算是对国民收入进行统计和测算。
它包括各种经济主体从生产活动中所获得的收入,如劳动报酬、经营盈利、利息和股息收入等。
此外,还需要考虑税收和补贴对收入的影响。
3. 支出核算支出核算是对最终消费支出和总投资支出进行统计和测算。
最终消费支出包括个人和政府的消费支出,总投资支出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变动。
三、国民经济核算的数据来源和方法国民经济核算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官方统计数据、社会调查数据、企业报表数据等。
其中,官方统计数据是最重要的来源,由国家统计局和其他统计机构负责搜集和发布。
核算方法主要采用价值法和收入法。
价值法是通过计算物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得出其价值,然后按照各个经济部门的产品和服务之和来计算GD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报表制度目录一、总说明 (2)二、报表目录 (3)三、报表表式(一)年报表式1、总产出(Q301表) (4)2、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Q302表) (5)3、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构成项目(Q303表) (6)4、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Q304表) (8)5、按支出法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Q305表) (9)6、按行业划分的资本形成总额(Q306表) (10)7、最终消费支出(Q307表) (11)8、居民消费水平(Q308表) (12)9、地区生产总值附表(SQ309表) (13)10、金融保险业财务收支核算表(SQ310表) (14)11、金融保险业非金融资产核算表(SQ311表) (15)12、保险业务经济指标表(SQ312表) (16)(二)定期报表表式1、季度地区生产总值(Q401表) (17)2、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基础指标(SQ402表) (18)3、地区生产总值核算相关指标(SQ403表) (19)一、总说明一、为了全面反映我省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结构等方面的情况,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和计划,进行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特制订本报表制度。
二、2006年国民经济核算报表制度包括: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年报(共9张表)、金融保险业年报(共3张表)和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季报(2张表)。
三、年报表中各项指标含义、口径范围和具体计算方法,按照国家统计局2006年制定的《非经济普查年度GDP核算方案(试行)》和《金融保险统计核算制度》(江苏省统计局核算处)执行。
季报按照省统计局制定的《江苏省季度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方案(试行)》执行。
四、凡表列计量单位以“万元”和“元”的指标不保留小数,以“亿元”和“万人”的指标保留两位小数。
百分比保留一位小数(由计算机自动生成)。
五、地区生产总值年报由省辖市于2006年4月25日前将全市、市区及所属各县(市)全套数据报送省局,县(市)报市时间由省辖市确定;金融保险业年报由省辖市于2007年3月底前报送省局;季报于季后15日前由省辖市将全市及所属县(市、区)数据报省局。
报送方式采用电子邮件。
二、报表目录表号表名报告期别报送单位报送日期及方式页码(一)年报表Q301表总产出年报各市统计局4月25日前电子邮件4Q302表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年报同上同上 5 Q303表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构成项目年报同上同上 6 Q303附表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构成项目年报同上同上7 Q304表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年报同上同上8 Q305表按支出法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年报同上同上9 Q306表按行业划分的资本形成总额年报同上同上10 Q307表最终消费支出年报同上同上11 Q308表居民消费水平年报同上同上12 SQ309表地区生产总值附表年报同上同上13SQ310表金融保险业财务收支核算表年报同上3月31日前电子邮件14SQ311表金融保险业非金融资产核算表年报同上同上15 SQ312表保险业务经济指标表年报同上同上16 (二)定期报表Q401表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季报各市统计局季后15日前电子邮件17SQ402表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基础指标季报同上同上18 SQ403表地区生产总值核算相关指标季报同上同上19三、报表表式(一)年报表总产出表号:Q301表制表机关:国家统计局文号:国统字(2006)185号有效期至:2007年6月综合机关名称:200年计量单位:亿元序码按当年价格计算本年上年以上年为100的速度(%)甲乙 1 2 3总产出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批发业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住宿业餐饮业金融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活动保险业房地产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物业管理、中介服务业和其他房地产活动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表号:Q302表制表机关:国家统计局文号:国统字(2006)185号有效期至:2007年6月综合机关名称:200年计量单位:亿元序码绝对额构成(%)备注本年上年本年上年甲乙 1 2 3 4 丙地区生产总值01第一产业02第二产业03第三产业04地区外净要素收入05地区收入总值06补充资料:1.年平均常住人口:本年万人;上年万人。
2.按常住人口平均的地区生产总值:本年元;上年元。
3.按常住人口平均的地区收入总值:本年元;上年元。
单位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200 年月日表号:Q303表制表机关:国家统计局文号:国统字(2006)185号有效期至:2007年6月综合机关名称:200年计量单位:亿元序码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补贴盈余甲乙 1 2 3 4 5 6地区生产总值01第一产业02农、林、牧、渔业03农业04林业05畜牧业06渔业07农、林、牧、渔服务业08第二产业09工业10采矿业11制造业1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3建筑业14第三产业1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7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18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9批发和零售业20批发业21零售业22住宿和餐饮业23住宿业24餐饮业25金融业26银行及其他金融活动27保险业28房地产业29房地产开发经营业30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活动31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业3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3租赁业34商务服务业3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3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8教育39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4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42单位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200 年月日表号:Q303(附)表制表机关:国家统计局文号:国统字(2006)185号有效期至:2007年6月综合机关名称:200年计量单位:亿元序码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补贴甲乙 1 2 3 4 5 6地区生产总值01第一产业02农、林、牧、渔业03农业04林业05畜牧业06渔业07农、林、牧、渔服务业08第二产业09工业10采矿业11制造业1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3建筑业14第三产业1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7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18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9批发和零售业20批发业21零售业22住宿和餐饮业23住宿业24餐饮业25金融业26银行及其他金融活动27保险业28房地产业29房地产开发经营业30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活动31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业3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3租赁业34商务服务业3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3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8教育39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4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42单位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200 年月日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表号:Q304表制表机关:国家统计局文号:国统字(2006)185号有效期至:2007年6月综合机关名称:200年计量单位:亿元序码本年上年以上年为100的速度(%)本年上年甲乙 1 2 3 4地区生产总值01第一产业02农、林、牧、渔业03农业04林业05畜牧业06渔业07农、林、牧、渔服务业08第二产业09工业10采矿业11制造业1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3建筑业14第三产业1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7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18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9批发和零售业20批发业21零售业22住宿和餐饮业23住宿业24餐饮业25金融业26银行及其他金融活动27保险业28房地产业29房地产开发经营业30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活动31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业3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3租赁业34商务服务业3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3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8教育39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0文化、体育和娱乐业41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42单位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200 年月日按支出法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表号:Q305表制表机关:国家统计局文号:国统字(2005)85号有效期至:2007年6月综合机关名称:200年计量单位:亿元代码按当年价格计算本年上年以上年为100的速度(%)甲乙 1 2 3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01一、最终消费支出02居民消费支出03农村居民04城镇居民05政府消费支出06二、资本形成总额07固定资本形成总额08存货增加09三、货物和服务净流出10单位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200 年月日按行业划分的资本形成总额表号:Q306表制表机关:国家统计局文号:国统字(2006)185号有效期至:2007年6月综合机关名称:200年计量单位:亿元代码本年上年甲乙 1 2固定资本形成总额01第一产业021.农林牧渔业03第二产业042.采掘业053.制造业064.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75.建筑业08第三产业09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0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18.批发和零售业129.住宿和餐饮业1310.金融业1411.房地产业1512.其它行业16存货增加17第一产业181.农林牧渔业19第二产业202.工业213.建筑业22第三产业23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45.批发和零售业256.住宿和餐饮业267.其它行业27单位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200 年月日表号:Q307表制表机关:国家统计局文号:国统字(2006)185号有效期至:2007年6月综合机关名称:200年计量单位:亿元代码按当年价格计算本年上年备注甲乙 1 2 丙最终消费支出一、居民消费支出(一)农村居民1.食品类支出2.衣着类支出3.居住类支出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支出5.医疗保健类支出6.公共医疗消费支出7.交通和通信类支出8.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类支出9.金融中介服务虚拟支出10.金融机构实际服务消费支出11.保险服务消费支出12自有住房服务虚拟支出13其它商品和服务类支出(二)城镇居民1.食品类支出2.衣着类支出3.居住类支出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支出5.医疗保健类支出6.公共医疗消费支出7.交通和通信类支出8.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类支出9.金融中介服务虚拟支出10.金融机构实际服务消费支出11.保险服务消费支出12自有住房服务虚拟支出13实物消费支出14其它商品和服务类支出二、政府消费支出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单位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200 年月日表号:Q308表制表机关:国家统计局文号:国统字(2006)185号综合机关名称:200年有效期至:2007年6月代码计量单位本年上年以上年为100的速度(%)备注甲乙丙 1 2 3 丁一、当年价格居民消费水平01 元/人农村居民02 元/人城镇居民03 元/人二、居民年平均人口04 万人农村居民05 万人城镇居民06 万人单位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200 年月日地区生产总值附表表号:SQ309表制表机关:江苏省统计局文号:苏统(2006)63号审批机关:国家统计局批准文号:国统制[2006]64号综合机关名称:200年有效期至:2007年6月指标代码计量单位本年上年增长% 甲乙丙 1 2 31、一般预算收入2、一般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3、各项税收4、各项税收占GDP的比重5、工业用电量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7、商品房销售额8、商品房销售面积9、批发零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住宿餐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星级住宿业营业额发展速度12、客货运周转量增长速度13、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其中:出口14、邮政业务总量15、电信业务总量16、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8、农民人均纯收入1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1、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2、城镇单位劳动者报酬其中: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3、信息传输以外的营利性营业税增长速度24、行政管理费支出的增长速度25、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最终消费之和的比重26、最终消费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最终消费之和的比重27、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不变价增加值占房地产业不变价增加值的比重28、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活动不变价增加值占房地产业不变价增加值的比重29、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业不变价增加值占房地产业不变价增加值的比重30、租赁和商务服务等市场营利单位不变价增加值占其他服务业不变价增加值的比重31、文体和教育等非市场非营利单位不变价增加值占其他服务业不变价增加值的比重3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不变价增加值占其他服务业不变价增加值的比重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亿元%亿元%亿千瓦时亿元亿元万平方米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元元元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亿元%%%%%%%%%%单位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200 年月日金融保险业财务收支核算表表号:SQ310表制表机关:江苏省统计局文号:苏统(2006)63号审批机关:国家统计局批准文号:国统制[2006]64号有效期至:2007年6月综合机关名称:200年计量单位:万元代码合计金融业保险业证券业甲乙 1 2 3 4一、收入合计1、营业收入利息收入金融企业往来收入保费收入其他营业收入2、投资收益3、营业外收入二、支出合计1、营业支出利息支出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支出金融企业往来支出赔款支出退保金及各种给付营业费用其他营业支出佣金2、营业税金及附加3、准备金提转差4、保户红利支出5、营业外支出6、其他三、损益四、在营业费用中工资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聘用离退休人员费差旅费会议费外事费钞币运送费公杂费水电费税金住房公积金固定资产折旧五、年末职工(从业)人员数(人)年平均职工(从业)人员数(人) 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汇总单位数(个)单位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200 年月日金融保险业非金融资产核算表表号:SQ311表制表机关:江苏省统计局文号:苏统(2006)63号审批机关:国家统计局批准文号:国统制[2006]64号有效期至:2007年6月综合机关名称:200年计量单位:万元代号年初合计年末合计银行机构保险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机构保险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甲乙 1 2 3 4 5 6 7 8非金融资产(一)固定资产其中:在建工程(二)其他非金融资产其中:无形资产0102030405附:保险企业金融资产保险准备金年初额___________万元年末额____________万元人身险准备金年初额___________万元年末额____________万元非人身险准备金年初额___________万元年末额____________万元单位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200 年月日保险业务报表表号:SQ312表制表机关:江苏省统计局文号:苏统(2006)63号审批机关:国家统计局批准文号:国统制[2006]64号有效期至:2007年6月综合机关名称:200年计量单位:万元、%代码承保赔付保险金额保费收入储金收入赔款支出期满付给退保累计本年上年增长本年上年增长本年上年增长本年上年增长本年上年增长本年上年增长甲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总计一、财产险小计企业财产险机动车辆险船舶险货运险工程责任险家庭财产险农业险其他险财产险中:外币(万美元) 二、人寿险小计意外险健康险养老金险子女婚嫁险其他寿险寿险中:营销业务外币(万美元) 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1516171819附报:本年参加保险:企业__________万户家庭__________万户机动车(船)__________万辆人__________万人上年参加保险:企业__________万户家庭__________万户机动车(船)__________万辆人__________万人单位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200 年月日(二)定期报表季度地区生产总值表号:Q401表制表机关:国家统计局文号:国统字(2006)185号有效期至:2008年1月200年季计量单位:亿元代码按当年价格计算按不变价格计算本年上年本年上年比上年同期的增长速度% 当季累计当季累计当季累计当季累计当季累计甲乙 1 2 3 4 5 6 7 8 9 10 地区生产总值01第一产业02农、林、牧、渔业03第二产业04工业05采矿业06制造业07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8建筑业09第三产业1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1批发和零售业12住宿和餐饮业13金融业14房地产业15其他服务业16营利性服务业17非营利性服务业18单位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200 年月日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基础指标表号:SQ402表指标机关:江苏省统计局文号:苏统(2006)63号审批机关:国家统计局批准文号:国统制[2006]64号综合机关名称: 200 年季度有效期至:2008年1月指标本年当期累计上年同期累计上年全年1、农业总产值(现价,单位亿元)2、农业增加值率3、农业总产值发展速度(不变价)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现价,单位亿元)5、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现价,单位亿元)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发展速度(不变价) - -7、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发展速度(不变价) - -8、城镇建筑安装工程固定资产投资发展速度(现价)9、资质内企业建筑业总产值(现价,单位亿元)10、客货运周转量发展速度-11、邮政业务总量发展速度-12、批发和零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发展速度(现价) -13、星级住宿业营业额发展速度(现价) -14、住宿和餐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发展速度(现价)-15、餐饮业增加值占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的比重(现价) -16、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发展速度(现价)-17、最终消费支出占最终消费支出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之和的比重(现价) - -18、商品房现房销售面积发展速度-19、房地产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发展速度(现价)-20、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增加值占K门类增加值的比重(不变价) - -21、居民自有住房服务增加值(不变价) -22、居民自有住房服务增加值发展速度(不变价)- -23、电信业务总量发展速度-24、不含电信业的营利性服务业营业税发展速度(现价) -25、电信业增加值占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现价)- -26、行政管理费支出发展速度(现价)-27、不含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的非营利性服务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发展速度(现价)- 28、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加值占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现价)- -注:K门类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其他房地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