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刑法因果关系对刑事责任的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因果关系在刑法中的适用分析论文

因果关系在刑法中的适用分析论文

因果关系在刑法中的适用分析论文因果关系在刑法中的适用分析论文一、引言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在刑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是在刑事立法以及刑法学的不断发展下而增长的。

由于因果关系对罪犯的定罪有着比较关键的意义,所以加强对其理论的研究就比较重要。

二、刑法中因果关系的性质及特征体现(一)刑法中因果关系的性质分析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主要就是原因和结果间引起和被引起这样的关系,而在刑法中因果关系就有着其具体化的呈现,主要来说就是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一些联系。

从我国刑法因果关系的性质来看还有着不同的认识,从必然因果关系一方来看,其主要是认为必然因果关系中包含着因果关系,这一观点将因果关系和必然性进行了同等看待,所以对因和果就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而偶然的因果关系主要将将刑法当中的因果关系分为了必然和偶然因果关系,由于其和刑事责任有着紧密的关系,故此要将其限制在一定范围当中。

(二)刑法中因果关系的主要特征体现刑法当中的`因果关系自身有着显著的特征体现,主要表现在因果关系的相对性以及客观性和复杂性等等。

其中在相对性的特征层面,哲学因果关系认为原因和结果是相对的,而原因现象自身又可能是另一现象结果,而作为原因的结果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现象发生的原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所以对因果关系的研究要能对整个因果链条进行截取。

而在刑法因果关系的客观性特征层面主要是因为因果关系是刑法中的普遍表现形式,并不是将人的主观作为认识的基础的。

除此之外还有因果关系的序列性,也就是按照时间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但在实际上是现象间引起以及被引起的质的联系。

三、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判断标准及在刑法中的适用(一)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判断标准分析对刑法中的因果关系进行有效判定比较重要,从哲学理论来看,刑法因果关系的原因是外因,事物所含的多种发展变化可能性当中每种可能性都可能转化为现实性,而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从刑法的因果关系来看,其主要表现为行为和结果的关系,也就是从外部实施的侵犯,这一表现形式也就是在哲学上是外因和结果的关系,而本质则是在内部,也就是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浅析我国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实务中的适用

浅析我国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实务中的适用

浅析我国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实务中的适用在我国刑法中,因果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法律实务中的适用对于司法判决和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因果关系的适用不仅涉及到对案件的认定和量刑,还涉及到对于被告人的罪责判定和对被害人的赔偿等问题。

深入浅出地分析我国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实务中的适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需要了解因果关系的含义和特点。

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人的行为与其导致的结果之间的关系。

在刑法中,因果关系是刑责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刑法规定了一系列的犯罪行为,对于这些行为的惩罚必须建立在其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的基础上。

因果关系的主要特点包括:必然性、直接性和合法性。

必然性是指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必然导致了结果的发生;直接性是指行为与结果之间的直接关系;合法性是指行为人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和规定。

在实务中,因果关系的适用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事实和证据进行分析和判断。

刑法中常见的因果关系包括直接因果关系、间接因果关系和嫁接因果关系。

直接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人的直接行为导致了结果的发生,这种因果关系比较明显和直观;间接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人的行为虽不是直接导致了结果的发生,但具有一定的因果连锁关系,一般需要结合证据进行推断和判断;嫁接因果关系是指一种行为通过其他行为或情节间接导致了结果的发生,这种因果关系需要较为细致的推理和分析。

在刑法实践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因果关系的证明和认定。

因果关系的证明主要是通过事实和证据来论证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具体来说,可以从行为的方式、时间、地点等方面的相关证据来推断与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

而因果关系的认定则需要依据刑法规定和相关司法解释来确定,需要在事实基础上进行法律适用和认定。

在认定因果关系时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因果推断,避免人为主观臆断和武断判断。

在实践中,因果关系的适用存在一些困难和争议。

因果关系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因果推断,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证据不足、态度不一致、判断模糊等问题。

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是怎样的

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是怎样的

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是怎样的因果关系是⼀个事件(即“因”)和第⼆个事件(即“果”)之间的作⽤关系,其中后⼀事件被认为是前⼀事件的结果。

那么,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是怎样的?店铺⼩编为您整理了相关内容,供您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是怎样的⼀、认定因果关系不等于认定刑事责任1、因果关系的确⽴,只意味着⾏为⼈的⾏为造成了特定危害结果。

⾄于⾏为、结果的内容与性质不是因果关系讨论的问题。

2、⾏为⼈是否负刑事责任不仅取决于客观事实,还要取决于⾏为⼈对⾏为和结果的主观⼼理状态,因为在具有因果关系的情况下,⾏为⼈可能没有刑法要求的故意或者过失,因⽽不存在刑事责任。

最典型的是当被害⼈存在特殊体质(例如患有脑⾎栓、⾎友病等)进⽽死亡的情形。

有⼈认为,被害⼈具有特殊体质是介⼊因素,属于因果关系中断的内容。

但是,被害⼈特殊体质永远不会中断因果关系。

任何⼈都是特定的⼈,每个⼈都有不同的健康状况;在客观上判断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不能建⽴抽象的“标准⼈”,并认为特殊体质会导致因果关系的中断。

实际上,⾏为⼈的⾏为导致被害⼈疾病发作进⽽死亡的情形,在客观上总是具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于⾏为⼈是否负刑事责任,还要判断其主观上有⽆犯罪故意或者犯罪过失。

⾏为⼈主观上如果没有犯罪故意或者犯罪过失,结果的发⽣属于意外事件,其⾏为当然不成⽴犯罪。

⼆、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刑法因果关系在刑法体系中的正确定位刑法因果关系本⾝并不直接说明刑事责任的有⽆及⼤⼩,⽽是存在⼀种影响刑事责任的具体的运⾏机制,从刑事责任的功能以及刑法因果关系在实践中的运⾏⾓度看,刑法因果关系通过其运⾏机制,对刑事责任的质与量都提供客观基础。

1、因果关系是客观属性,刑事责任是主客观相统⼀的。

(存在因果关系并不等于要对“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要对"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必须具有因果关系。

)如某⼈于⾬夜躺卧⼀货车下避⾬睡觉,第⼆天早晨司机倒车装货时压死该⼈。

试论刑法因果关系

试论刑法因果关系

试论刑法因果关系一、概述在刑法中,因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因为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必须要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才能构成犯罪。

因此,探讨刑法因果关系的含义、作用和适用方法等问题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二、因果关系的含义所谓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

在刑法中,所说的因果关系一般指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的联系。

犯罪行为是导致犯罪结果发生的必要条件,必须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才能构成犯罪。

三、因果关系的作用刑法规定了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为了确定犯罪的实质内容,防止司法机关滥用权利。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犯罪的实质内容刑法规定的犯罪,不仅包括行为,还包括结果。

行为人因其行为而导致的结果,才是真正构成犯罪的实质内容。

因此,必须确定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2. 防止司法机关滥用权力司法机关在审判中,必须严格依据刑法规定的因果关系来确定犯罪事实。

如果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法官就可能会依据个人主观认识对犯罪事实加以扩大或减少,导致司法机关滥用权力。

四、因果关系的适用方法在刑法适用中,因果关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分析具体情况来定性。

关于因果关系的适用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 因果关系的直接性因果关系的直接性是指犯罪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

一般情况下,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的结果与其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明显,这种情况下的因果关系属于直接因果。

2. 因果关系的间接性因果关系的间接性是指犯罪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的间接联系。

这种情况下的因果关系,需要从若干个环节分析其相关性,然后结合事实情况与定罪标准来确定。

3. 因果关系的追溯性因果关系的追溯性是指行为发生后,时间上可能存在某些因素的介入,影响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这种情况下的因果关系,需要追溯并分析相关因素从而定性。

五、结论因果关系是刑法的基础概念之一,是判断犯罪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必要联系的重要途径。

因为犯罪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联系,必须掌握因果关系的相关知识,才能准确地应用到刑法适用中。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引言刑法是社会管理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制定罪与法定刑的规定,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律秩序。

其中,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是刑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本文将从因果关系的本质和刑法中的实践应用出发,深入探讨因果关系以及客观归责论在刑法领域中的作用。

一、因果关系在刑法中的本质因果关系是刑法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在刑法中,行为人的主观意图对于刑事责任的认定十分重要,但光有主观意图还不足以构成犯罪,在实际应用中必须与结果形成因果关系。

具体来说,因果关系的要素包括两个方面:行为和结果。

行为是指行为人的主观意图,是行为人通过具体行动实现其意图的过程;结果是指行为人的行为最终导致的后果。

在刑法中,因果关系的建立有一定的要求。

首先是要求行为实施必须是合法的,既不能有不当或违法手段,更不能采取非法手段干扰或妨碍他人行为的自由。

其次是要求行为人的意图明确,不能有模棱两可或含糊不清的情况。

最后,行为和结果之间必须具备直接因果联系,行为人的行为直接导致了特定的结果。

这一点在一些情节复杂的案件中变得尤为关键。

二、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实践应用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实践应用主要在犯罪认定和量刑上有所体现。

在犯罪认定上,刑法通过建立因果关系来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当行为人的行为与某一特定结果直接相关且符合法定的构成要素时,将被认定为实施了特定的犯罪行为。

在量刑上,因果关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果关系的建立,使得判决者能够对行为人的行为结果进行正当评估。

刑法规定了一系列刑罚,根据行为人主观恶性和行为结果,适用不同的刑罚。

因果关系的充分论证,可以帮助判决者更准确地评估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三、刑法中的客观归责论除了因果关系,刑法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客观归责论。

客观归责论是指刑法中对行为结果事实的认定和责任界定。

客观归责论强调行为结果的客观性,即行为的造成结果与行为人的主观愿望无关。

浅谈刑法因果关系对刑事责任的影响

浅谈刑法因果关系对刑事责任的影响

浅谈刑法因果关系对刑事责任的影响作者:张晨方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8年第01期摘要:刑法因果关系是判断行为人有无刑事责任和确定具体刑罚的主要依据,对刑事责任认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刑法因果关系,对合理把握定罪与量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探讨了刑法因果关系对刑事责任的影响,以期能为定罪与量刑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刑法因果关系;刑事责任;影响在刑法意义上,因果关系是一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关系,当出现某种结果时,司法机关需先确定谁的行为导致这一结果,进而再判断此行为是否满足构成要件的其他规定,并确定其是否具有有责性和违法性,最后进行犯罪和量刑的判断。

一、刑法因果关系特点刑法因果关系与哲学因果关系存在统一性,具有明显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如下方面:第一,客观性,因果关系为客观事物自身存在的相互制约与依存的联系,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具体判断时必须密切联系实际情况;第二,顺序性,因果关系中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中原因具有始发性,结果则是被引发出来的,具有明显的继发性,因此在判断时必须明确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第三,同一性,主要表现在内容方面,结果是原因中未曾显露实质的展开,两个事物必须保持互相贯通,以此形成因果关系;第四,相对性,因果关系具有普遍性,在因果链中,很多事物既是由其他事物导致的结果,还是引起另外事物的原因,因此原因和结果是相对立存在的,在具体分析时应将现象进行孤立处理,从而保证原因和结果的确定性质。

二、刑法因果关系对刑事责任的影响1.刑法因果关系对形式责任有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刑法因果关系的有无决定了刑事责任的有无,行为和结果之间是否存在法律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是判断某个结果是否归罪于行为人的关键依据,因此因果关系的有无直接决定了刑事责任的有无。

同时刑法因果关系联系程度会影响刑事责任严重程度,危害行为程度不同,其对危害结果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有的因果关系直接决定危害行为的产生,而有的因果关系则起到间接作用,基于此因果关系联系程度会影响刑事责任的程度。

浅析我国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实务中的适用

浅析我国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实务中的适用

浅析我国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实务中的适用因果关系是刑法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罪行的形成和判定。

在刑法实务中,对于罪行的认定、证明和定罪,都要涉及到因果关系的适用。

因此,本文将从我国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入手,分析其在实务中应用的情况。

一、我国刑法上关于因果关系的规定我国刑法第十一条规定:“犯罪必须具备下列要件:一是犯罪主体的行为;二是违法的客观结果;三是犯罪的主观上的有罪的精神状态。

行为和客观结果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

”从刑法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因果关系是构成犯罪的必要要件之一。

也就是说,在刑法的判断中,行为与客观结果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才能成为犯罪。

在实践中,因果关系的形成包括直接因果关系和间接因果关系。

直接因果关系是指行为直接导致的后果,而间接因果关系是指在行为和后果之间确实有因果关系,但是行为和后果之间存在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后果的发生。

二、因果关系在刑事案件中的适用1、管辖权划分在刑事诉讼中,由于地域或身份等原因,经常涉及到管辖权的问题。

如果犯罪的行为在某个地方发生,导致的危害后果在其他地方发生,这时候就需要考虑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只有在行为和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情况下,才能够确定合适的管辖权,以便能够有效地追究犯罪行为的责任人。

2、定罪量刑在定罪的过程中,因果关系的适用也非常重要。

如果犯罪主体的行为没有直接或间接导致后果发生,那么不能成立定罪的条件,其法律责任也不能得到认定,最终导致定罪的失效。

而在确定犯罪主体的犯罪行为时,如果后果比较严重,应根据后果的危害程度,对罪犯量刑处罚,这也体现了因果关系在刑法实践中的执行。

3、事故责任认定在交通事故和其他意外事故中,因果关系的适用同样重要。

在事故中,如果可以证明事故的发生与犯罪主体的行为有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那么就可以确定责任人的责任范围,从而依据法律规定,对责任人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4、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因果关系的适用依然非常重要。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对刑事责任的影响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对刑事责任的影响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对刑事责任的影响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对刑事责任的影响导语:因果关系对刑事责任的影响有哪些?在实践中法院判决,经常以因果关系成立与否,判断加害人是否负担侵权责任,以及承担多大责任。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的讨论内容。

在现行的刑法制度中,因果关系作为构成刑事责任该当性的一个要素,它不仅对罪刑的认定具有重大影响,同样对量刑也产生重大影响。

因果关系为英美侵权行为法的核心问题,亦为侵权行为责任成立的构成要件之一。

在实践中法院判决,经常以因果关系成立与否,判断加害人是否负担侵权责任,以及承担多大责任。

因果关系影响着刑事责任的认定,所以正确认识因果关系,对于正确把握定罪与量刑有重大意义。

一、刑法因果关系的特征(一)刑法因果关系作为与哲学因果关系具有统一性的特殊因果关系,它必须具备因果关系的一切基本特征。

1、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因果关系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相互依存、制约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因果关系的顺序性在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是具有对立统一性质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对结果有创造力的主动性的方面,具有始发性;而结果则是被引发出来的被动性的方面,具有后继性。

因果联系就是这两个对立方面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时间上就是因果关系的顺序性,原因一定在前,结果一定在后,不能倒置。

3、因果关系的同一性原因与结果在内容上具有同一性。

在原因中,具有结果的未曾显露的实质,而结果正是这一实质的显露和展开。

因此,在原因中不存在的东西,在结果中同样没有。

4、因果关系的相对性原因和结果的区别只是相对的。

只有将客观世界无限因果链中的一对现象孤立出来,才能显现出原因和结果的确定性质。

5、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因果关系世界中,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的复杂情况是不可避免的。

在复杂的因果关系中,既要看到因果联系的复杂性,防止片面性的偏向;也要注意把握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原因,避免表面性的偏向。

(二)刑法因果关系的特殊性1、刑法因果关系的.特定性在研究对象方面,刑法因果关系只研究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其他原因和结果均不在刑法因果关系研究之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刑法因果关系;刑事责任;犯罪;责任人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研究是刑法学理论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笔者认为,刑法因果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关系,并 不会随着行为人的意志发生转移。因此,本文针对刑法因果关 系与刑事责任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对刑法因果关系对刑事责任 的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
一、刑法因果关系对定罪及量刑的影响 1. 刑法因果关系对定罪的影响 犯罪构成的客观要素包括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 因果关系。当行为符合刑法要求的因果关系作为犯罪认定的构 成要素时,这一因果关系会同时决定行为人是否需要承担刑事 责任及所接受刑罚的程度。由此可见,犯罪认定需具备的因果 关系是对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进行区分的要素,且对于刑罚的接 受程度也具有一定影响。在我国《刑法》第 232 条中虽然没有 明确规定必须造成杀害结果才算构成杀人罪,但明确指出杀害 结果的出现是构成杀害罪成立的要素之一,并要求杀人行为是 导致死亡结果的直接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杀人罪对应的刑 罚处分而决定的,接受这种严厉的刑法代表需要承担重大刑事 责任,因此对杀人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关联性要求也就相对 较高。 2. 刑法因果关系对量刑的影响 刑法因果关系对量刑的影响,换句话说也就是指量刑因果 关系。而量刑因果关系仅仅对对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承担程度构 成影响,即决定适用刑罚的严厉程度,它并不是构成罪行认定 的要素。 二、犯罪行为及刑事责任的排除因素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存在刑法因果关系,但行为人不需要 承担刑事责任。当行为人不具有刑事责任时,它不需要对自己 造成的危害行为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同时还包括其它情况。 1. 依照刑事责任人的年龄来排除其刑事责任 构成危害的行为人若在年龄上为达到刑事责任要求,即使 满足定罪因果关系也不需要承担任何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 法》相关条例规定,16 周岁或以上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而年龄 超过 16 周岁的行为并不需要对所有构成犯罪的行为承担刑事责 任,当其实施的犯罪导致了严重社会危害,则需要承担相应的 刑事责任,例如随意投放危险品、贩毒、强奸、故意杀人等, 上述行为都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在我国法律中,将 14 岁至 16 岁之间的未成年行为人统称为不完全刑事责任人,仅仅针对 一部分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对这部分犯罪行为之外的其他 犯罪行为不需要承担任何刑事责任。 2. 依照刑事责任人的精神状态来排除其刑事责任 行为人精神状态也是犯罪认定过程中的一大主要因素,当 构成犯罪的行为人为精神病患者,且在神志不清及意识模糊状 态下构成的犯罪行为都不需要承担任何刑事责任。这一行为实 际上是一种意识之外的行为。但在这其中有一种意外情况,那 就是醉酒状态下构成的犯罪虽然也是一种无意识行为,但仍然 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3. 依照刑事责任人的残障等级来排除其刑事责任 行为人的残障等级同样也是犯罪认定过程中的一大主要因 素。我国《刑法》对聋哑人、盲人等特殊残障群体给予了相应 的保护措施,明确规定,若工程犯罪的行为人属于聋哑人、盲 人等特殊群体,则所承担的刑事责任可以进行一定程度地减轻 或者直接免除。由此可见,在判定犯罪行为人是否需要承担刑 事责任时,必须将行为人年龄、精神状态以及残障等级等因素 考虑在内,凡是满足上述条件1)不可抗力事件。现阶段我国刑法在对犯罪行为进行认 定时依然是采用四要素认定法,一切犯罪行为的判定必须围绕 犯罪主体、犯罪主观、犯罪客体、犯罪客观四个方面来进行。 当行为人在不可抗力的条件下构成他人伤害,且此行为不出于 主观原因,那并不能构成犯罪,即使行为人在客观上对他人或 社会产生了危害结果,仍然不需要承担任何刑事责任。 (2)正当防卫行为。当行为人的行为满足《刑法》中规定 的正当防卫条件时,不需要对所造成的危害承担相应的刑事责 任。也就是说,行为人的行为意图、行为原因、行为时间都满 足正当防卫的条件,才可以不承担刑事责任。此外,在面对杀人、 强奸、绑架等重大暴力行为时采取正当防卫手段导致他人死亡 结果的产生,也属于正当防卫范畴内,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3)刑法因果关系的中断阻却刑事责任的适用范围。若在 危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一些其他因素,并且这些介入因 素对危害结果产生了独立的影响,便会出现因果关系中断,因 果关系一旦中断,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伤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 系也随之中断。根据上述讨论可以得知,因果关系是承担刑事 责任的基本条件,当因果关系不成立时,则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4)紧急避险行为。在我国《刑法》中明确规定,当行为 的避险意图、避险动机、避险原因、避险时间、避险动机等都 满足法律要求的避险行为,则行为人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换 句话说就是,行为人在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正当权利与利益时, 迫不得已做出对他人利益损害相对较小的行为,且损害行为与 损害结果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行为人可以不需要承担任 何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刑法》中对于因果关系的研究是为了向刑事 责任的判定提供更充分的依据。在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行为 是根据众多主观及客观因素决定的,只有犯罪行为成立后才能 对其形式责任进行追究。对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研究,仅仅是 建立了行为人对特定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条件,并不能 从本质上解决刑事责任这一问题。行为人刑事责任的判定,不 仅需要具备客观方面的条件,同时也要以主观方面的基础。例如, 判定行为人犯罪成立的条件必须包含行为人在主观上存在故意 行为,否则即使满足因果关系,也不能构成犯罪且不需要承担 任何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 马克昌,高铭暄主编 . 刑法学 . 北京大学出版、高等教育出版 社 .2005 年版 . 第 82 页,第 83 页. [2] 曹小清 . 也谈刑法因果关系的正确认定 .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 报 . 法律与社会 .2009(1). [3] 邱野,蔡立霞 . 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 .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学报 .2003(1). 作者单位: 江孜琦,单位绵阳中学实验学校 2014 级高三七班。
政法论坛
zhigong falv tiandi
关于刑法因果关系对刑事责任的影响分析
江孜琦
(621000 绵阳中学实验学校 四川 绵阳)
摘 要:刑法因果关系的运用是刑事司法实践法律工作者 对行为人刑事责任认定的关键参考依据,刑法因果系是决定行 为是否构成犯罪、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前提条件。本文围 绕刑法因果关系对定罪及量刑的影响、犯罪行为及刑事责任的 排除因素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对刑法因果关系在刑事责任中的 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作者自己的拙见,希望能够对 今后刑法因果关系研究工作提供一些理论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