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七十年不忘初心铸辉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雨兼程七十年不忘初心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 年以来淮安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之
服务业篇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勤劳智慧的淮安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立足服务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奋力拼搏,赢得了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优化、实力提升的巨大成就。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重生产轻流通、重产品轻服务等传统观念的转变,服务业发展从小到大,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年均增长高于同期经济增长,现代服务业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逐渐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调整成就显著
改革开放初期,淮安市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的产业格局,三次产业的结构呈现“一产独大”状态,伴随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内部结构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增强。

三次产业结构由1949年的89.9:4.3:5.8调整为2018年的10.0:41.8:48.2,形成了第一产业稳固发展、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新格局,结构比由1949年的“一三二”转变为“三二一”模式。

201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较1949年
提高42.3个百分点。

服务业主体地位不断强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2018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734.44亿元,同比增长8.8%。

服务业投资稳步增长,结构持续改善
1949年以来,淮安市服务业投资规模由小到大,投资种类不断丰富,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投资总量迅速增长。

服务业投资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量已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在结构上影响着经济结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为推动全市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8年,全市服务业投资945.1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5.1%。

金融业创新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金融业的发展为实体经济增加后劲,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是实体经济茁壮成长的源头活水。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金融业伴随现代化步伐而快速成长,全市金融机构的业务种类和服务领域不断扩展,金融业总量迅速攀升。

2018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57.97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9.1%。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存贷款余额快速增长。

2018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676.95亿元,较1978年年均增长21.1%。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312.63亿元,排名为全省第一,较1978年年均增长17.6%。

交通邮电成绩斐然,实现超常规发展
1949年,淮安市基础设施极端落后。

城区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市井萧条,破旧民宅触目可见。

邮政交通一无所有,
通信全靠人工。

70年以来,淮安基础设施建设进入飞跃发展新时代。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交通发展突飞猛进,确立立体式、多元化交通枢纽和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公、铁、水、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建立,交通枢纽地位基本奠定。

2002年新长铁路全线建成,2005年7月开行客运,2007年并入国家铁路网,2016年淮安高铁开始动工兴建。

2010年,淮安机场建成通航,目前已成为一类航空口岸以及苏北航空客货运枢纽和华东地区的主要客货运机场。

6条高速公路贯彻境内,高速公路境内里程达到407公里,并在苏北率先形成城市高速公路环;航道提档升级,港口吞吐量突破1亿吨。

2018年全市旅客运输量8302万人,货物运输量13000万吨,分别比1978年扩大4.9倍和25倍。

2018年,全市邮政业务总量35.28亿元,1978年以来年均增速为17.3%。

交通运输邮电情况表
旅游市场持续升温,迎来黄金发展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旅游产业的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全市旅游业迎来新的黄金发展期,旅游业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中综合优势日益凸显。

目前,全市共有A级景区41家,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2家,乡村旅游区55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个。

初步形成了红色教育游、运河文化游、西游主题游、湖滨观光游、温泉养生游、乡村休闲游、研学体验游、宗教朝觐游、美食品味游、商务会奖游等十大主题游。

全市目前有星级旅游饭店48家,其中5星级旅游饭店1家,4星级旅游饭店7家;旅行社109家,其中4星级旅行社2家、出境社2家;持证导游4000多人。

2018年,全年共接待游客3293万人次数,实现旅游收入413亿元。

文化产业成就瞩目,焕发蓬勃生机
解放前,由于屡遭战火,百废待兴。

新中国成立后,我市社会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市文化事业以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和文化惠民为重点,全面协调推进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

2013年淮安市奥体中心建成使用,并成功举办18届省运会、全国
田径大奖赛、亚洲U19青年足球锦标赛预选赛等一系列重大赛事,淮安人得以在家门口观看高水平运动会。

2016年淮安大剧院建成使用,保利剧院进驻运营,多样的演出形式满足了群众更高的文化需求。

2018年末全市拥有展览馆5个,博物馆6个,电影院29个,文化站112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3839千册,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100%。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不断贡献力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教育强市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淮安教育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提升质量,基本形成了较为优质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较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全市教育现代化省级监测得分连续两年位居苏北第一,在苏北率先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区,淮安荣膺江苏全省唯一的第五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教育工作受到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表彰。

截至2018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5.56万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4.34万人,较1978年分别增加:52110人、4444人。

教育情况表
健康产业蓬勃发展,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通过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卫生资源;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加快卫生信息网络建设;适应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拓展社区卫生服务领域,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基础建设成效显著,预防保健和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229个。

所有县人民医院均创成二甲医院,所有县级中医院均达到二级标准。

2018年全市卫生技术人员34342人、执业医师(助理)数13394人、注册护士数15484人,床位数29417张。

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和床位数较1949年年增长率为5.9%和7.6%。

近年来,淮安建立了以市“五大中心”为龙头、县(区)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乡镇卫生机构为网底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2018年全市总诊疗人次2782.76万人次,其中门急诊人次2837.41人次,比十年前增加1745.63人次,增长159.89%;出院人数91.42万人,比十年前增加56.45万人,增长161.42%。

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绩显著,预防保健和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得到国家卫健委肯定。

2016年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再次荣膺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市一院名列香港艾力彼“中国地级城市医院综合竞争力”
百强榜第41位,市妇幼保健院综合实力列全国地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前30强。

2018年,我市作为全省唯一的设区市被表彰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明显的市,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卫生情况表
民政事业万象更新,迈上历史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全市民政系统大力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在保障基本民生、推进防灾减灾、发展养老服务业、创新社会治理、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政事业迈上历史新台阶。

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全面建立了以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为基础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供养和救助标准持续提高,救助范围不断扩大。

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分类施保”。

城市低保标准由1998年的110元/人月提高到18年550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由年699.6元/人年提高到18年5520元/人年。

2018年,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2.83万人、实施医疗救助28万人次、临时救助1.96万人次,发放低保金3.63亿元,医疗救助1.78亿元,临时救助1534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蓬勃发展。

建成淮安市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

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五保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7928元/人年、7224元/人年。

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259个,床位数达到40553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7张。

为全市12.6万名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尊老金。

孤儿集中和分散生活费标准分别达到2200元/人月1480元/人月。

双拥优抚安置成效显著。

深入开展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密切了新形势下的军地军民关系。

优抚对象保障稳步提高,先后28次调整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共保障重点优抚对象 2.3 万余名。

深化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符合条件退役士兵安置率100%。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态势积极向好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全市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窄到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2018年,全市基本养老、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人数分别达224.6万人、56.3万人、66.8万人。

全市共支付29.95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67.97亿元,养老金按时足额100%社会化发放;全市29.88万名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服务,管理率100%;累计为78.54万人次退休人员进行了四轮免费体检。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1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75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9345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8%,保持在较低水平。

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22万人,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3.39万人,创业培训3.08万人。

大力实施“创响淮安”主题行动,成功获批省级创业型街道(乡镇)13个、创业型社区(村)120个、创业型园区1个。

淮安市上下齐心协力谋发展、抢抓机遇求突破,风雨兼程七十年,服务业发展取得瞩目成就。

回眸新中国成立以来淮安服务业发展的锦绣蓝图,让我们展望明天,坚定信心、开拓思路、实干巧干,继续追梦,迎接淮安服务业大发展迈入新征程。

(撰稿:孙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