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苏州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部

合集下载

进步奖学术最佳进步奖综合科技最佳进步

进步奖学术最佳进步奖综合科技最佳进步

3月 7日 我院迟力峰教授荣获 2017 年度 IUPAC 化学化工杰出女性 奖 (IUPAC 2017 Distinguished Women in Chemistry or Chemical Engineering Awards) 。 14 日 我院召开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动员大会, 会议由学院办公 室主任彭睿主持, 院党委书记季晶进行了总动员, 教学副院 长王穗东系统介绍审核评估工作并对具体工作进行了全面 部署。 15 日 澳门大学应用物理和材料工程研究所汤子康所长和李宗津 教授来访我院,我院院长李述汤院士、副院长张桥教授、副
-31 日
-25 日
学李彦教授。 9月 2日 4日 FUNSOM 第二届青年教师沙龙成功举办。 我校党委书记江涌、 副校长刘标、 副校长张晓宏以及党委办 公室主任张国华一行四人组成的调研团来我院调研指导工 作。 13 日 我院江苏省碳基功能材料与器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在 2014 年-2016 年建设期的绩效评估中获评优秀(排名第 一) 。 19 日 国际著名杂志“福布斯”(Forbes) 发表了对我院特聘副教 授 Mario Lanza 博士的专访报道。 22 日 我院 Mario Lanza 副教授荣获 2017 年度 Elsevier MEE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10 月 11 日 我院康振辉教授喜获 2017 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 助。 25 日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段镶锋教授来访我院, 我院院长李
-13 日
19 日
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向我院授予了 “江苏省外国专家 工作室”铜牌。
26 日
凤凰网以“江苏科技创新先锋 |李述汤,谱写‘纳米传奇’ 的华章 “为题对李述汤院士在纳米科技创新领域的先进事迹 进行了报道。

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获奖项目名单-高等教育类成果奖名单

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获奖项目名单-高等教育类成果奖名单

1 吴勉华 尤启冬 程纯
2 文庠 林生 王志伟
成果主要完成人 3 4 张宗明 狄斌 汤乐民
1 第5及其以后 王明强、刘嵚、顾 陈仁寿 一煌、殷忠勇、张 南京中医药大学 宏如 刘晓东 李志裕、丁启龙 桑爱民、李敏、周 朱健华 峰、咸华、沈卫星 、吕广明 胡桂兰、赵观兵、 陈文娟 张怀胜、谭成、杨 道建、徐占东 周佑勇、杜静、陆 郭正兴 惠民、黄有亮、刘 家彬、陆彦 顾玉军、王风华、 管秋梅 傅淑霞、顾晓洁、 赵扬 王唯、张亚权、邵 进、施林淼、沈群 赵志宏 、蔡颖蔚、沈志成 、董婷 夏镇波、万健、方 杨旺生 鹏、宗良纲、李俊 龙 李玉倩、唐加山、 徐小龙 陈晓波、俞莹 方云 沈贵鹏 吴洪贵、江玲、丁 王义宏 天明、姚炜 张好明 赵一标 陈伟、张小红、钱 程载和 晓忠、蔡建军 何时剑、喻步贤、 刘永利 杨新春 中国药科大学 南通大学
第 2 页,共 3 页,高等教育特等奖
Hale Waihona Puke 序号 37 38 39 40推荐成果名称 高职“工学研融合”培养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 才的创新与实践 基于“生产业态”的高职艺术类共享创新平台的 构建与实践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3T”模式的实践 与探索 高职院校“内园外站”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研究 与实践
李玮、李耀中、姜 杜存臣 淑华、赵明、邱国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仙、王彩霞 刘江、段来根、裴 彭银年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智民
第 3 页,共 3 页,高等教育特等奖
2013年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特等奖建议名单(共40项)
序号 1 2 3 4 5 6 7 推荐成果名称 社会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为社会建设培养复合型 创新性人才 “三维式”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推进新时期教师教育实体化、高端化、一体化改 革,打造教育家成长摇篮 协同创新:卓越教师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英语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研究型大学中文专业低年级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 途径实践 大气科学学科建设与现代气象一流人才培养 激发兴趣、夯实基础、培养素质、提升能力—— 大学数理力基础教学新模式 以问题求解为核心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 重构与实践 优质教学资源协同创新构建高素质化学人才培养 平台 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工程创新项目教学的研究与 实践 基于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探索与实践 面向航空先进制造技术的机械工程专业培养体系 改革与实践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本科“全过程创新培养体系” 建设与实践 面向行业需求,引领专业发展,培养一流水利水 电人才的创新与实践 食品学科创新实践链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 实践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托优势学科的环境类人才 培养创新与实践 基于“链式理论”的园林专业系列教材建设(教 材) 1 周晓虹 焦新安 宋永忠 方忠 李霄翔 丁帆 闵锦忠 2 彭华民 胡效亚 潘百齐 成果主要完成人 3 4 成伯清 贡福海 张连红 第5及其以后 南京大学 扬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1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2 第3及其以后 风笑天 翟学伟 张清 郭宁生 李学农

江苏省高教学会2017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江苏省高教学会2017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江苏省高教学会2017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按奖项排序,相同奖项按学校首字母排序)
一等奖(共5项)
序号 1 2 3 4 5 江南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扬州大学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单位 申报人 王志军 汪雅霜/汪霞 戚湧 袁传明 王斌 成果名称 刊物&出版社 奖 项 一 等 奖 一 等 一 等 一 等 一 等 奖 项 二 等 奖 二 等 奖 二 等 奖 二 等 奖 二
王文乐/张轶/严 陈/季惠/张鹏程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赵慧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陶梅 方超 范雯 潘静 陈明学 张劲柏 俞跃/赵玉阁 季卫兵/刘琳 张弘钧 刘琳/朱敏 陈荣明 刘奕琳 曹文军 胡燕/朱志平/章 云清 林乐芬/顾庆康
申报人 刘海燕 戴丽君 丁静/周南平 邹月辉 孙旭 阙明坤 柴江 李海龙
成果名称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欧洲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命题 “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教育供给侧视角下的特色文科建设发展战略研究——以行业 型高校为例 体育:还原“文明病”下身体的自由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 独立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研究 《高等教育收费政策评价与学生实际付费能力研究》 高等教育学的常识、传统与想象
奖 项 三 等 奖 三
第 4 页,共 7 页
序号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审计大学 南京审计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南京晓庄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艺术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通大学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南通理工学院 陆红 赵嫚

教育部关于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教育部关于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教育部关于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2.02.10•【文号】教技发[2012]1号•【施行日期】2012.02.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机关工作正文教育部关于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教技发[2012]1号)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根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我部组织开展了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评审工作。

经评审,决定授予“原发性小血管炎临床表型和发病机制”等43项成果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恒星形成活动和恒星形成区的观测研究”等58项成果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立体视频获取与重建技术及装置”等14项成果高等学校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大型三维接触面试验设备系统和测试技术”等14项成果高等学校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早期预警与干预技术及应用”等56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等92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医学信息智能计算支撑平台与应用”等7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二等奖;授予“在单晶硅片表面制备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的方法”成果高等学校专利奖二等奖。

全国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向全体获奖者学习,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投身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践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苏州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

苏州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

苏州大学苏大科技〔2016〕16号关于印发《苏州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各学院(部)、部门、直属单位:《苏州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业经学校2016年第十三次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苏州大学2016年7月11日苏州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条为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法,充分发挥我校学科、人才和科技等资源优势,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科技成果,是指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包括但不限于已经产权化的成果(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作品著作权等)以及未产权化的创新知识、专有技术、技术秘密、软件、算法及各种新的产品、工程、技术、系统的应用示范等。

本办法所称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第三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包括:(一)自行投资实施转化;(二)向他人转让科技成果;(三)许可他人使用科技成果;(四)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五)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六)其他协商确定的方式。

科学技术研究部是学校科技成果的认定、管理机构,是成果转化的实施单位。

第四条科技成果确定价格的方式包括协议定价、在技术交易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市场化方式。

通过协议定价方式实施的科技成果转化,应当在学校公示科技成果名称和拟交易价格,公示时间不少于15天,无异议后再实施转化。

第五条科技成果完成并“成功转化”(经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并全额到款)后,所得的净收益的80%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人,10%作为中介费,10%作为学校的收益。

中介费用于支付学校所属单位以及校外中介机构实施转化成果费用。

自行实施转化的,中介费用于奖励给实施转化的师生员工个人(学校专职管理部门人员除外)。

加强重点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强重点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强重点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封 琼,陈兰花,聂 晶,王敬东(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6)- 8 -虚拟仿真技术运用到相关的实验教学中,陆续摄制各种专业性实验以及大型仪器操作视频上传至虚拟仿真实验室,有需要的教师、学生可以点击学习乃至进行虚拟仿真实验,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6]。

重点实验室通过不断学习摸索开展各种科普宣传,通过新生开学日宣传、展板宣传、开放日等一系列主题活动让更多的师生了解放射医学这门学科,让更多对科学有兴趣的人才加入到重点实验室队伍中来。

重点实验室还组织与学科专业相关的课外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参赛,并邀请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吸引更多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添砖加瓦。

三、加强重点实验室开放共享(一)建立仪器共享平台省部共建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2014年建立了自己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7],目前为止共有近70台大型仪器加入到仪器共享平台系统,学生通过系统注册、预约、使用,智能实现仪器机时共享,大大节省了人工录入时间,也优化了资源配置,最大限度提高了仪器使用效率。

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不仅与院内师生共享,还与院外、校外有需要的科研工作者共享。

通过收取相应的检测费用来维持大型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及相应仪器管理人员的绩效补贴,实现仪器正常运转的良好循环。

(二)加强校企合作加强重点实验室开放共享的另一条途径是加强校企合作。

在与企业合作中,可定期邀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

也可通过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合作的优势,联合企业进行联合办学、共建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科研平台,更好地服务社会。

重点实验室应积极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让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

四、加强重点实验室人员队伍建设实验技术人员是重点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名单

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名单
沈超、王峰、宋言东、袁兴国、刘洋、徐锋、石月荣
序号
项目名称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
成果主要完成人
37 创新虚拟实验教学模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常州工学院
李江蛟、邬华芝、潘雪涛、周祥才、张美凤、陈志伟 、何一鸣、庄燕滨、张建生、干为民
38 生物类人才培养的研究性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扬州大学
梁建生、魏万红、张彪、王幼平、金银根、潘志明、 王汉林、陆建飞、杜坤、王爱勤
48 航海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杨泽宇、施祝斌、汤国杰、孙自力、刘芳武、朱永祥 、季本山、王琪、薛仕中、乔红宇
49 紧贴行业,校企共育,路桥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蒋玲、盛海洋、周传林、樊琳娟、张文斌、李建才、 夏卫国、罗云军、刘求龙、李永成
50 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南京大学

4
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引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的实践与探索
苏州大学
5 以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促基础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苏州大学
6 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东南大学
7 将前沿科技融入通信工程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东南大学
8 面向现代交通建设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46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市洁源排 吴春笃、石光辉、杨阿喜、孙成、刘学方、李德才、
水有限公司
王奎萍
47 “四育四联”: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华桂宏、沈苏林、马云峰、徐汉文、朱光明、李晶、 桂海进、周丙洋、王友明、朱璋龙

教育部关于颁发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决定

教育部关于颁发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决定

教育部关于颁发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的决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教育部
•【公布日期】2011.09.27
•【文号】教办[2011]11号
•【施行日期】2011.09.2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
正文
教育部关于颁发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决定
(教办[2011]11号)
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活动的通知》(教办厅函〔2011〕66号),经资格审查、专家评审、面向社会公示和奖励委员会审核通过,共有300项成果获奖,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学有所教-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供的六十条建议》等19项成果获一等奖,《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等90项成果获二等奖,《中国博士质量报告》等180项成果获三等奖。

国防军事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活动由军事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单独组织,获奖名单另行公布。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教育类社团组织和学校要以本次评奖工作为契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进一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七日附件: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项目公示
1 项目名称
车辆高舒适性减振降噪关键技术及应用
2 推荐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3 项目简介
非乘用车辆(卡车,客车、农用车等)在我国保有量巨大,与国家建设及人民生活生产密不可分。

人们对车辆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

一些非乘用车辆的振动噪声水平远远达不到舒适性要求,更不及作为标杆的欧洲标准。

振动和噪声源的准确识别是实现车辆低振动与噪声设计的基础。

由于激励源的多样性,目前所依赖的理论方法难以对多个互相关的复杂激励源和传递路径进行分辨,激励源对测量值影响强弱的排序不准确。

在非乘用车辆的减振与降噪技术上,考虑多互相影响因素、复杂运行环境,特别是低成本高效率的要求,成熟的技术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研究新技术方法,有效地降低这类车辆的振动与噪声。

本项目针对非乘用车辆存在的这个问题,由完成单位分工合作、联合攻关,对非乘用车辆高舒适性的减振降噪关键技术研究,完成了如下创新成果:
(1)提出了准确辨识车辆振动和噪声源的多相关分析理论与方法,掌握了多源激
励下振动噪声的传递路径分析新技术,找到了车辆上不同部位的振动和噪声源对乘坐舒适性影响强弱的关系。

(2)发明了车辆振动和噪声源的盲分离理论方法,实现了车辆激励源盲分离和虚
假分量的准确辨识,突破了车辆上的复杂振动与噪声源目标定位的难题。

(3)创新实现了柴油车辆消声器的多场混合设计与优化,建立了适用于非乘用车
辆长距离排气的共振消声修正理论公式并设计出针对非乘用车辆的低噪声排气消声器,大幅度降低其振动与噪声的传播。

(4)建立了非理想化条件下气固耦合非线性减振系统的设计技术,提出了气室调
节悬架刚度的创新设计方法,为空气弹簧匹配整车的多个振动传递部位和工况提供技术和方法支撑。

(5)提出了可调阻尼减振器和非线性隔振器设计新方法,发明了阻尼与空气弹簧
压力、悬架高度的联动调节结构,和准零刚度座椅隔振技术,以适应振动传递不同部位和工况以及最后座椅的振动隔离,从减振和隔振两个方面大幅提高车辆乘坐舒适性。

本项目开发了非乘用车辆减振降噪关键部件和控制措施:适用于非乘用车辆整车匹配的空气弹簧、悬架集成控制系统、准零刚度隔振器、宽频带多腔共振进气消声器、低噪声复合式多场优化排气消声器,以及复合隔声消声措施,为商用车辆等的高舒适性设计理论和技术提供了关键技术的支撑。

本项目所研究的关键技术应用到非乘用车辆及其柴油机的设计中,使车辆整体噪声达到欧洲标准,驾驶员耳旁噪声优于国标 6.67dB(A)且敏感声域噪声幅值降低了1/3、消声器独立测量平均降低14.0 dB(A);研发的新型空气悬架与钢板弹簧悬架相比,路面动载荷均方根值衰减率达到27.7%,车身加速度均方根值衰减率达到30%。

本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公开发明专利15项、获软件知识产权2项;发表的论文有50余篇被SCI、EI收录;培养博、硕士研究生44名。

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噪声限值(征求意见稿)、非道路移动机械噪声限值国家标准(草案)两个国家标准的制定。

近几年来,所研究提出的方法与技术在多个企业推广应用,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4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组织完成“车辆高舒适性减振降噪关键技术及应用”的方案设计及具体实施,在人员安排、设备合理配置等方面提供了条件;支持完成了相应的非乘用车辆对振动和噪声源识别的多相关分析、非乘用车辆复杂混叠振动噪声源的盲识别技术、基于振动和噪声源识别与分离的柴油车辆关键部件多场混合设计与优化技术、柴油机排气消声理论修正、进气消声理论方法设计技术和试验技术、主动悬架及其控制技术、非线性准零刚度座椅减振器的研究,成功地把研究得到的方法与技术方案应用到实际非乘用车辆的低噪声中并取得优良的效果,实现了车辆的高舒适性设计。

组织完成对本项目的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取得了优秀的技术效果、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2)江苏大学
组织完成“车辆高舒适性减振降噪关键技术及应用”的方案设计及具体实施,在人员安排、设备合理配置等方面提供了条件;支持建立了非乘用车辆带气体非理想化修正的空气弹簧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及隔振动力学机制,发明了非乘用车辆减振器阻尼调节与空气弹簧压力的联动装置调节结构,组织开展了项目的推广,取得了
显著的经济效益和重大的社会效益。

5 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在把所研究的技术与方法应用到多个企业非乘用车辆(商用车、农林车辆等)的高舒适性低振动噪声设计中,这些企业在充分占领国内市场份额的基础上,部分产品出口到欧洲、北美、南美、东南亚、大洋洲等70多个国家,取得了满意的推广效果。

其中6个企业列出的近3年新增利润、新增税收,以及部分出口创汇十分可观。

他们分别是:①常柴股份有限公司、②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③北汽福田集团有限公司诸城汽车厂、④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⑤雷沃重工诸城车辆厂、
⑥常州格力博有限公司。

本项目推动了企业的非乘用车辆减振降噪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销售量的提高,进一步推动我国更大范围经济效益的增长。

该项目采用的高舒适性振动噪声关键技术进行零部件设计与优化,使我国车辆(特别是振动噪声需明显控制的商用和农用车辆)的在振动与噪声达到和优于国标、欧标的同时,推动提升我国车辆高舒适性设计技术水平。

本项目的推广大大提高驾乘人员的舒适度、工作品质,以及身体健康水平,改善人民生活环境。

6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7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见表1。

表1申报项目“车辆高舒适性减振降噪关键技术及应用”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8主要完成人情况表见表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