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5、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宋金 对峙
岳飞 抗金
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南下,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 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但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 大会危及其统治,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宋金 (1)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统一 灭夏 灭金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12世纪时,部落之 间频繁发生战争,人们盼望草原统一 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 1227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金 攻宋 金灭亡后,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
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民族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政治经 济文化交流密切,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完成,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国家基本统一; 封建经济继续蓬勃发展,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学艺术硕 果累累,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继续领先世界。
3
考点解读
考点一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北宋 1005年,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 相互 与辽 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关系 北宋与 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宋朝损失惨重。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到很大损失。
西夏 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评价 两次 议和
北宋与辽、西夏的议和,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了较长时间和平稳定的局面。对社 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 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对民众生活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赋税负担。但也使边 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中考历史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时代特征】宋元时期从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民族关系发展: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与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但以和为主。
元朝时回族形成,民族关系发展,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2.社会变化:(1)魏晋以来,随着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宋时,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2)宋元时期,都市繁华,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3)宋元时期,科技进步,文学艺术多姿多彩,中外交通发达。
【核心考点】1.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2.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与南宋并立的政权有金(女真)、西夏(党项)、蒙古。
3.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注重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4.民族政权并立典型事件:澶渊之盟(北宋和辽)、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
澶渊之盟使辽宋之间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同时加重了北宋的负担。
辽、宋、金之间,战和交织,但以和为主,以相互的交流发展为主,这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5.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南方战乱较少,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6.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都反映了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7.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两宋商业城市兴起。
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
出现早市和夜市。
乡镇出现了草市。
8.两宋时期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9.“一代天骄”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他的功绩是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国。
10.忽必烈建立元朝。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11.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在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
地方建立行省。
我国省级机构的划分从元朝开始。
12.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一直面临着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复杂问题。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民族政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而民族关系的发展也对中国整体的稳定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出发,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一、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在古代中国,中央政权往往通过统一的文化、宗教以及政治体系来管理多民族地区。
这种方式对于确保统一和控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常常忽视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
在周朝、秦朝以及汉朝时期,中央政权努力推广中华文化,将汉族文化视为标准,压制或边缘化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从而导致了一些民族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二、元朝至清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的元朝至清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变迁和区域的改变,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也发生了较大的演变。
元朝时期,蒙古族政权采取了宽容包容的政策,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但也并非没有冲突。
明朝时期,汉族政权重新上台,对于少数民族的政策相对保守,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自治权。
清朝时期,满洲族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巩固统治,包括割据地区、移民入乡、改土归流等措施,这些政策导致了一些地区的民族关系紧张和冲突。
三、民国时期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在中国民国时期,民族政策经历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面对外国列强侵略和领土割让,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决权和权益保护。
此时,中国人民开始强调“五族共和”的理念,尊重各个民族的平等和自治,推动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地理因素,民国时期的中国仍然存在着一些民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迎来了新的起点。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旨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元朝的民族融合

元朝的民族融合元朝,即蒙古帝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独特的民族融合成为元朝独具特色的一面。
在元朝的统治下,不同民族之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与交流,这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结构、文化交流以及统治策略的角度,探讨元朝的民族融合现象。
一、社会结构的民族融合在元朝时期,社会结构中的蒙古人、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
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地方官员和蒙古部落贵族等制度,实现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组织协调。
这一社会结构的建立为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首先,在政治层面上,元朝采取了蒙古统治者与汉人士人口房屋分离的制度,即蒙古人居住在各自的部落地区,汉人则居住在城市和乡村地区。
这种分离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并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信任。
其次,在经济层面上,元朝实行了一种以城市为中心,农牧业为基础,商业贸易为重点的政策。
这种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城市中定居。
城市作为不同民族交流的中心,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和资源共享。
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也进一步加强了民族之间的联系。
二、文化交流的民族融合元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使得不同民族的文化得以融合,形成了元朝独特的文化面貌。
在语言方面,元朝实施了以蒙古语为基础的官方语言政策,但并没有禁止汉语的使用。
这种开放的语言政策使得汉人和蒙古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够相互交流,这对于民族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宗教方面,元朝时期,蒙古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但并未强制信仰,允许汉人继续信仰道教、佛教和儒学。
不同民族之间的宗教交流和共存,促进了各族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有助于形成一个多元的宗教文化氛围。
三、统治策略的民族融合元朝在统治方面采用了一系列有助于民族融合的策略,如民族平等、人才选拔和文化容纳等。
首先,元朝实行了相对平等的民族政策。
蒙古统治者不压制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保留了一些汉人官员的地位和权力,并使他们参与到国家的决策和管理中。
元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

元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执掌中央政权的一个重要时期。
为了维护统一的国家政权,元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处理民族关系,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发展。
一、实行统一的政治体制元朝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以汉人为主体的中央政权统一管理全国各地。
元朝设立了行省、安抚使等机构,派遣汉人官员到各地担任重要职务,统一了各地的行政管理,加强了对各民族地区的控制。
同时,为了保持统一,元朝还派遣官员巡视各地,及时解决各地民族之间的纠纷和矛盾,维护了民族关系的稳定。
二、实行宽容政策元朝实行了较为宽容的民族政策,允许各民族继续保留自己的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
元朝政府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尊重各民族的差异性,并采取措施保护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此举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和谐相处,有效地减少了民族矛盾和冲突。
三、设立蒙古和汉人联络机构为了加强蒙古和汉人之间的联系,元朝特地设立了蒙古和汉人联络机构,由蒙古贵族和汉人官员共同组成。
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蒙古和汉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促进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这个机构的运作,蒙古和汉人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为元朝的统一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四、推行汉化政策元朝统治者积极推行汉化政策,通过努力提高蒙古贵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汉语水平,促进蒙古贵族与汉人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元朝还鼓励蒙古贵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习汉文化,引进中原文化到蒙古地区,推动了蒙古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这种汉化政策有助于减少蒙古贵族与汉人之间的隔阂,增进了两个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友谊。
五、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元朝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发展,促进了各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
元朝政府鼓励各地域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各民族地区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减少了民族之间的经济差距。
这种经济发展政策有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进了民族团结。
元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为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执掌中央政权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的民族关系与社会融合

元朝的民族关系与社会融合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与众不同的时期,它由外族统治,其源自蒙古人的帝国。
元朝以蒙古族为主体,但也涵盖了众多的其他民族群体。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元朝如何处理不同民族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社会的融合呢?本文将探讨元朝的民族关系与社会融合,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民族关系的特点元朝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帝国,蒙古族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
除了蒙古族,还有汉族、契丹族、回族等各种民族。
这些民族在元朝社会中相对和平地相处,彼此之间保持一定的交往与合作。
这是因为元朝建立了一个相对开明和宽容的统治体制,对各民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元朝实行了政策上的平等待遇。
蒙古族并未剥夺其他民族的权益,各民族都可以在帝国政府中有一定的参与与作用。
例如,元朝政权设立了中书省和行台等组织,由来自各族的官员组成,这种政府机构的设置为各民族提供了机会参与国家事务。
其次,元朝实行了“九等制度”,对各族人民进行分类。
这是基于蒙古帝国在征服其他民族时的实践,目的是为了统治和管理各民族。
按照九等制度,蒙古人(真正的蒙古人)为第一等,其他民族按照社会地位和贡献被分成二至九等。
这种制度虽然存在一定的歧视性,但也为各民族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地位。
再次,元朝政府实施了“三夏六稾”制度,用以巩固统治。
这一制度通过农业管理,对汉族农民和畜牧民的生产活动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
同时,元朝也采取一系列经济政策,鼓励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和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融合。
二、社会融合的影响元朝的民族政策和社会融合对帝国内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帝国内部,元朝的政策使各民族相对和睦共处,减少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与对抗。
这种多元化的社会使各民族都有机会参与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形成与传播,丰富了元代文化的发展。
在帝国外部,元朝的民族政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元朝统治者蒙古人的征服行动,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族群融合。
元朝与东北少数民族统一与融合的进程

元朝与东北少数民族统一与融合的进程元朝(公元1279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在元朝建立之初,中国东北地区是由一些少数民族组成的边疆地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朝成功实现了与东北少数民族的统一与融合。
本文将探讨元朝与东北少数民族统一与融合的进程。
一、背景元朝建立之初,东北地区是由辽东、女真、西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控制的地区。
这些民族在地理、文化、语言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社会结构也与汉族社会有所不同。
元朝统一中国后,面临着如何统治东北地区的难题。
二、统一与治理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行东北地区的统一与治理。
首先,元朝设立了辽东行省、宣抚使司等机构,派遣官员到东北地区进行统治。
这些官员一方面行使中央政权的权力,同时也考虑到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利益,以此来实现东北地区的社会安定。
其次,元朝大力发展和推广汉族的官员体系和儒家文化,以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
此外,元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农业、商业和交通建设,促进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文化融合元朝通过一系列文化政策来促进汉族与东北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
元朝在东北地区实行民族平等政策,鼓励各少数民族自由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同时,元朝也推广汉族的儒家文化,通过教育等途径向东北少数民族灌输汉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
这样一来,汉族文化逐渐被认同和接受,与东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定的融合。
四、婚姻与通婚元朝鼓励汉族与东北少数民族之间的婚姻和通婚,以促进两个群体之间的融合。
这不仅可以增进文化交流,还可以缓解民族关系紧张的问题。
一些汉族官员还娶了东北少数民族的妻子,通过这种婚姻关系来加强两种族群之间的关系。
五、经济交流元朝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鼓励汉族与东北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元朝在东北地区大力发展农业和商业,并鼓励汉族移民到东北地区开垦荒地。
同时,元朝还发展了东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贸易,推动了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以及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元朝的边疆民族与民族关系

元朝的边疆民族与民族关系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王朝,其统治地域广阔,涵盖了现今的中国境内及周边地区。
元朝边疆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群体,这些民族与汉族的关系既有合作与交流,也有冲突与分歧。
本文将探讨元朝边疆民族与民族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一、统一和平的边疆管理元朝建立初期,为了维护统一和平,实行了一系列稳定边疆的政策。
元朝通过设立卫所、设立边防等措施,有效管理了边疆地区。
这一管理政策使得边疆地区的各族民众得到保护,减少了内外战乱对他们的影响,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条件。
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元朝边疆地区是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生活、交流和融合的地方。
由于边疆地区对外界的开放和交通便利,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
这种交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使得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逐渐实现了融合的发展。
三、自治制度的实行元朝对边疆地区实行了一种类似自治的管理制度。
朝廷给予边疆地区一定的自治权力,让各民族在当地管理自己的事务。
这种自治制度使得各民族能够根据自己的习俗和风俗进行管理,保护各民族的权益,增进了各族民众对元朝的认同感。
四、边疆地区的战争与冲突尽管元朝对边疆地区实行了较为宽松的统治政策,但仍然难以避免一些战争与冲突。
在边疆地区,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不可忽视的。
元朝对外扩张、剥削边疆地区资源的政策也引起了某些民族的不满和反抗。
这些战争和冲突对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文化交融与共同发展元朝边疆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是较为频繁的。
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元朝的边疆文化,融合了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众多民族的特色,形成了多元共存的文化景观,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而言,元朝的边疆民族与民族关系表现出了一定的特点。
统一和平的边疆管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自治制度的实行等都为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
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
”开创蒙古帝国基业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相关史实再认重要历史人物的能力。
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展开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古大汗国。
故选C。
2.(2015·邵阳学业考)有英国学者指出,在当今亚洲的男人中,有8亿多名男人其实只是11个父亲的血裔,在这11名“国父”中有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
成吉思汗所属民族为( ) A.鲜卑族 B.蒙古族 C.满族 D.藏族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蒙古的建立者,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吉思汗属于蒙古族,他统一了蒙古,由此判断B正确。
3.(2015·怀化学业考)“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
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天堂》这首歌曲深情表达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家乡的赞美。
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阿保机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根据四个备选项,A中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是统一蒙古高原;忽必烈于1271年改“大蒙古”国号为元,故B说法正确;C中努尔哈赤的功绩是建立后金;D中阿保机建立了辽朝。
4.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
①南宋灭亡②忽必烈建立元朝
③蒙古军队灭金④统一蒙古
A.④③②①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①④②③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根据所学可知南宋灭亡于1276年;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相继灭亡西夏和金。
所以正确的排序是④③②①。
5.以下图表是中国历史朝代更迭表中的一部分,表中“?”是( )
A.西晋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元朝先后灭掉西夏、金和南宋,随后,实现了全国统一。
6.(2015·铜仁学业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以下哪位诗人的诗句( )
A.辛弃疾
B.李白
C.文天祥
D.苏轼
【解析】选C。
本题为识记型选择题,意在考查文天祥的事迹。
文天祥是南宋著名抗元将领,在抗元战争中被俘,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诗,表达了誓死如归的高尚气节。
题干中的诗句就是这首诗中的两句。
7.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下列地图(局部)中能反映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开创的全国性统一政权”的是( )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中“古代少数民族开创的全国性统一政权”这一限制条件和正确识读出选项中的四幅图片是古代哪一个政权的疆域图(局部)。
图A是西周,图B是秦朝,图C是元朝,图D是南宋,元朝是蒙古族开创的全国统一政权,故C正确。
8.(2015·孝感学业考)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元朝时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而设置了( )
A.宣政院
B.安西都护府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管理措施的识记和辨析能力。
联系所学知识,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地区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
B是唐太宗在西北地区设置的机构;C、D分别是清朝在西藏、新疆设置的管理机构。
9.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下列哪一机构的设立可以证实
( )
A.市舶司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西域都护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元朝为了加强对澎湖和琉球(台湾)的管辖,设置了澎湖巡检司。
10.元朝时,你如果到松江学习棉纺织业技术,你首选拜访的老师应是( )
A.王昭君
B.黄道婆
C.文成公主
D.金城公主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元朝时松江农家妇女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昭君是汉朝人,文成公主、金城公主是唐朝人。
故选B。
11.《马可·波罗行纪》记载: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
材料中“刺桐”指的是元朝时期我国哪一对外贸易港口( )
A.广州
B.漳州
C.泉州
D.扬州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的能力。
据史实可知,元朝时,泉州是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
故本题选C。
12.(2015·柳州中考)元朝时期,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汉、蒙、畏吾尔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这个民族是
( )
A.苗族
B.回族
C.满族
D.壮族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公元13世纪,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
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畏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13.俗话说,“十个回回九姓马,另外还有沙、喇、哈”。
回族的形成反映了元朝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
B.行省制度的实行
C.南方经济比较发达
D.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元朝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回族的形成正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
【拓展延伸】元朝的统一在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
第一,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第二,为南北经济的恢复、交流和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第三,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第四,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祖忽必烈,因累世之业……至元八年,始改称元。
摧灭弱宋,遂一天下。
(1)材料一“至元八年”是哪一年?“遂一天下”是怎么一回事?这次“遂一天下”与前朝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2)请你写出在这次统一以前,曾经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的三个朝代。
材料二
(3)图中A地是今是,为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元朝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
(4)图中B地在唐朝时生活的民族是,元朝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辖B地,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的“始改称元”,可知“至元八年”是1271年。
“遂一天下”指的是元朝统一全国。
元朝是蒙古族实现的统一。
第(2)题紧扣关键信息“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3)(4)题根据材料二“元朝疆域”,可知A处是大都,今北京。
B处是西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答案:(1)1271年;灭亡南宋,统一全国;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实现统一的政权。
(2)秦朝、西晋、隋朝。
(3)大都北京行省制度。
(4)吐蕃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