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一生勤学

合集下载

白居易自述苦学注释

白居易自述苦学注释

白居易自述苦学注释
【最新版】
目录
1.白居易的简介和成就
2.白居易的苦学经历
3.白居易的注释作品及影响
4.对白居易苦学精神的评价和启示
正文
白居易,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刘禹锡并称“新乐府三杰”,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质朴真挚著称。

白居易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敢于直言进谏的官员,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白居易的成就离不开他的苦学。

他自述曾因家境贫寒,白天读书,晚上织布,以维持生计。

即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仍然坚持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为了更好地理解经典著作,他不仅熟读经典,还广泛涉猎注释家的见解。

他对《诗经》、《尚书》、《礼记》等经典著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留下了自己的注解。

这些注释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人研究这些经典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白居易的苦学精神令人敬佩。

在那个时代,社会风气浮躁,很多人追求功名利禄,而白居易却能够沉下心来,用心学习,用心创作。

他的苦学经历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白居易的苦学精神仍然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不怕困难,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白居易的苦学注释不仅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白居易勤学苦读的文言文

白居易勤学苦读的文言文

白居易勤学苦读的文言文文言文仆①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虽口不能言,心已默识。

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

则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

及五六岁,便学为诗。

九岁谙识③声韵④。

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

二十已来,昼课⑤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⑥寝息矣。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⑦。

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然⑧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所致,又自悲矣。

翻译我出生才六七个月时,乳母就抱着我在屏风旁玩耍。

她指着屏风上刻着的“无”字或“之”字给我看,我当时虽然嘴里不能说出来,心里却已经默默记住了。

后来再问到这两个字的时候,即使试上十遍百遍,我都能指它们出来,不会有什么差错。

而我一向有的读书的缘份已注定在识文断字之中了。

等到我五六岁时便学习写诗,九岁时已熟识声韵之学了。

十五六岁时,我才知有考取进士可登仕途的事情,更加严束自身,刻苦读书。

二十岁后,在白天学习赋文,在夜里学习书法间或着学习诗歌,没有空闲时间睡眠和休息。

到了口舌磨出疮,手肘磨出老茧的地步,以至于长大成人后体质还不健壮,未到三十岁就眼睛就已老化,眼前好像有数以万计的蝇子在飞,这大概是年轻时刻苦学习的原因,因此自己常常自悲。

注释①仆:对自己的谦称。

②宿昔:以前。

③谙识:熟悉。

④声韵:诗赋的声韵格律。

⑤课:指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

⑥遑:闲暇,空闲。

⑦胝:老茧。

⑧瞀然:眼睛昏花的样子。

⑨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⑩及:等到。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 白居易――从居难到居易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 白居易――从居难到居易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白居易――从居难到居易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文才华出众,被称为“诗仙”,是唐代文人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可以说是从居难到居易的过程。

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有良好的学识素养。

他在少年时期就经历了家族的衰败,家境一落千丈。

他没有继承家族的财富,被迫依靠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谋生。

白居易一直秉承父亲的教诲,以励志读书、努力学习为己任。

他用功读书,对诗词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对自己的文学造诣充满自信。

白居易的诗词并没有给他带来立即的成功和财富,而是一次次的失败和困境。

当时的唐朝社会风气保守,白居易的诗风大胆奔放,与当时的文学审美主流格格不入。

加上当时政治腐败,他不得不转行做了一些小官,但仍未脱离贫困的生活。

白居易并没有放弃,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用笔者和诗人的身份一直走下去。

他积极参与文学活动,与其他文人达成交往,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声誉和地位。

正是因为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才华,最终使他成为当时最受欢迎和赞赏的文学家。

他的诗被列入了《全唐诗》,被誉为“白诗一绝”,被后世尊为“大诗人”。

白居易的一生中,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难和逆境,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他对生活充满热爱,表现在他的诗歌中。

他用自己真挚的情感和深入人心的描绘,打动了无数的读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白居易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是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实现。

他的生活经历表明,只要我们有信心和毅力,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最终也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

我们应该像白居易一样,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梦想,努力奋斗,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并实现自己的价值。

毕竟,只有那些不断努力追求的人,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 白居易――从居难到居易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 白居易――从居难到居易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白居易――从居难到居易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美学家和诗人,也是唐代文人官员中极富声望的人物。

他的诗文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诗仙。

白居易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经历了一段从居难到居易的人生历程。

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地位贵族的家庭,他的祖父是唐朝的宰相。

白居易从小聪明机智,学习成绩出色,被誉为当时的奇才。

他的父亲因为政治争议被贬官,家境一落千丈。

这个家境的变故对年少的白居易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他不得不辍学寻找谋生的机会。

白居易的一生面临过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他从不因此而气馁。

他坚持学习,时常阅读各种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他喜欢文学,对诗歌格调颇有独到之处。

在那个艰难的时期,白居易开始在诗歌上发掘自己的才华,也逐步获得了一些名望。

白居易的才华在当时的文坛上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他逐渐结交了一些文艺界的名流。

他的诗歌开始被一些重要人士所赞赏,他的声誉也逐渐扩大。

在这个过程中,白居易的政治理想也开始发展起来。

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国家的命运。

在唐代,政治和文化是分不开的,白居易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文化的力量来影响政治的走向。

他写了大量的诗歌、散文,探讨了许多社会问题,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政府要依法治国,对百姓要负责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他的政治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他的声望也越来越高。

白居易的政治抱负最终得到了实现。

他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官职,最后成为了尚书右丞相。

他在这个职位上积极参与政治决策,努力改善国家的状况。

他致力于国家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政策,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白居易的成功和名声归功于他的才华和勤奋。

他克服了家庭困难和贫穷,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的一生是一个从居难到居易的故事,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白居易的事迹告诉人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努力的奋斗,就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最终获得成功。

诗人白居易的简介资料

诗人白居易的简介资料

诗人白居易的简介资料白居易,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曾任尚书左丞、右卫大将军、户部尚书等职务,为唐代文坛上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其诗歌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诗人白居易的简介资料。

一、生平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河南福州浮山(今福建福州市闽侯县)人。

他的祖父是唐朝开元年间的宰相白居易,父亲是当时的贺州刺史。

白居易从小聪明好学,对文学特别感兴趣。

他曾经在礼部上任职,后来调任秦州尉,又在安禄山之乱中受到牵连,于是干脆辞官离开政治舞台,专心致力于创作。

白居易曾经游历各地,多次经历风雨坎坷。

他的一生写了很多诗歌和文章,文学作品传世至今,成为我们了解唐代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他的文学风格清新、生动,充满了人情味和现实意义,被后人称为“白乐天风”。

二、创作特点白居易擅长写家居生活、民间风情、议论时政、叙述历史等,其诗歌在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方面较为细腻。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深刻,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中以《长恨歌》和《琵琶行》最为著名。

《长恨歌》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感情纠葛,通过对贵妃的形象描绘和感情渲染,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思考和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另一首著名诗歌,也是古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杰作之一。

它通过对琵琶女的描绘,反映了唐代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三、影响和价值白居易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他的诗歌不仅受到了当时的高度认可,也在后世得到了广泛传颂。

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等都被人们传唱和引用,成为了经典名句。

同时,他的诗作和思想也影响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尤其是新诗运动和风雅文化的兴盛。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白居易的一生经历了风雨沧桑,也对当时的政治和文学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文学作品卓越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仍然对我们现代人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白居易生平故事

白居易生平故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的一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童年与求学阶段: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在少年时期就以才华横溢而闻名,并在唐朝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了仕途。

2. 步入仕途:白居易在进入仕途后,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他在朝中担任过许多职务,如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等。

他在任期间,曾多次上书直言,积极推行改革,为国家和百姓谋福利。

3. 仕途波折:然而,白居易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

他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辗转各地任职。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的诗歌,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等。

4. 晚年生活:白居易晚年回归故里,过上了隐居生活。

在这期间,他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了一位杰出的诗人。

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虽然白居易在晚年归隐,但他仍然关心国家大事。

他的诗歌作品中,有许多作品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展示出他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5. 支持唐代文学:白居易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唐代文学的重要支持者。

他积极参与文学交流和创作活动,倡导诗歌创作的平易近人风格,与其他文人共同推动唐代文学的繁荣发展。

6. 结交朋友:白居易一生交友广泛,其中包括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

他们之间相互切磋、交流,共同推动唐代文化的发展。

例如,他与刘禹锡、王之涣、韩愈等人都有深厚的友谊。

7. 离世:846年,白居易在洛阳离世,享年75岁。

他的离世使得唐代文化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诗人。

但他的诗歌作品、精神品质以及对唐代文化的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

8. 文学成就:白居易的文学成就斐然,他的诗歌作品涵盖了多种题材,既有抒发个人情感的诗篇,也有描绘社会现实的诗作。

诗人白居易的一生佛缘暮年潜修净业

诗人白居易的一生佛缘暮年潜修净业

诗人白居易的一生佛缘,暮年潜修净业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发布时间:2013-9-16 11:44:31繁體版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极虔诚的佛教徒,自称香山居士。

白居易,字乐天,山西太原人,公元七七二年正月二十日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县东郭村,父亲白季庚,母亲陈氏,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识声律,白居易始祖为楚国白胜,传至秦朝有名将白起,祖父白湟,父亲白季庚及外祖父都是诗人,他自幼勤学苦读,“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成厚茧)。

”白居易时逢中唐动乱年代,藩镇割据,吐番、回纥入侵,兵荒马乱,民不聊生,骨肉流散,写有“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悲叹骨肉手足散居五处,只能泪眼对明月,遥寄思乡情了。

唐德宗贞元三年,十六岁的白居易在长安写下了不少好诗传诵一时,奠定了他在诗坛占据的一席之地,比如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充分展现了少年时代白居易的才华,他的《长恨歌》、《琵琶行》等开创了中唐歌行体诗的先河,是中华文化的熠熠闪光的明珠。

唐代文人中,白居易是与佛教僧侣往来最为密切的大诗人。

《五灯会元》之卷四上有如下记载:“杭州刺史白居易,字乐天,久参佛光,得心法,兼禀大乘金刚宝戒,元和中,造于京兆兴善法堂,致四问。

十五年,牧杭州,访鸟窠和尚,有问答语句,尝致书于济法师,以佛无上大慧演出教理……复受东都凝禅师八渐之目,各广一言而为一偈,释其旨趣,自浅之深,犹贯珠焉,凡守任处,多访祖道,学无常师,后为宾客分司东都、罄己俸,修龙门香山寺。

”贞元十六、十七年间,白居易两度到洛阳,参访了东都圣善寺法凝禅师,求得“观、觉、定、慧、明、通、济、舍”八字心要,并发挥为八渐偈,可以说法凝禅师是他的佛学启蒙导师。

贞元十九年,他从佛光如满禅师处接受斋戒,他退居后,和在香山寺的佛光如满禅师结香火社,遂自称香山居士,他与佛光如满的情谊延系了三十五年之久,白居易曾四度至长安兴善寺问道於大彻禅师,转向南宗禅的参究,他写道:“已年四十四,又为五品官……近岁将心地,回向南宗禅,外顺世间法,内脱区中缘,进不厌朝市,退不恋人寰,自吾得此心,投足无不安。

白居易小时候的故事

白居易小时候的故事

白居易小时候的故事
白居易小时候的故事
唐代诗人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自幼好学,是个很有天分的孩子。

他5岁开始作诗,日日勤学苦练,十几岁便在家乡小有名气。

16岁时,白居易长途跋涉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顾况是当时一位较有影响的`诗人,许多学子都会带自己的诗作去向他求教。

白居易也听说过顾况的大名,于是,一到长安,他便拿着自己的诗卷前去拜谒,希望顾况能指点一二。

门人将白居易领入府中。

顾况见来人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心里颇有些轻慢。

当他看到诗卷上署名“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便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听了这略有嘲弄之意的话,白居易并不辩解。

接着,顾况打开诗卷,映入眼帘的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读到这里,顾况不禁站起来,高声赞叹道:“好诗!”他一改刚才轻慢的态度,郑重地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别说长安,就算整个天下,‘居’又何难!”
从此,白居易名动京师,他那首得到顾况称赞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更是被千古传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