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赏析

合集下载

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原文赏析

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原文赏析

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原文赏析《花非花》是唐代诗人的《白氏长庆集》里的一首诗。

表达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花非花》原文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赏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

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

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

“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

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

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

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

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

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

“梦”原来也是一比。

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

“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也,云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

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

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

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

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

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

白居易《花非花》赏析

白居易《花非花》赏析

白居易《花非花》赏析《花非花》作者: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赏: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

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

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

"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

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

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

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

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

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

"梦"原来也是一比。

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

"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也,云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

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

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

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

《花非花》的赏析

《花非花》的赏析

《花非花》的赏析《花非花》的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花非花》的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花非花》的赏析花非花 (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1)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

前四句都是三言,由七言绝句的前两句折腰而成。

后两句仍为七言,有明显痕迹,表明是从七言绝句演变而来,用首句“花非花”为调名。

(2)来如:来时。

(3)几多时:短暂美好的。

(4)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5)朝(zhāo)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

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译文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集评】杨慎《词品》卷一云:白乐天之辞,予独爱其《花非花》一首,盖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

“花非花,雾非雾”,虽《高唐》、《洛神》,奇丽不及也。

张子野衍之为《御街行》,亦有出蓝之色。

茅瑛《词的》卷一云:此乐天自谱体也。

语甚趣。

沈雄《古今词话·词辨》卷上云:《花非花》,近刻有作古风者。

唐诗《揽香集)中收此。

【评析】:《花非花》是变格的仄韵七绝,他把前二句各分为三三句法。

其实是为妓而作的,“花非花”二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实。

唐宋时代旅客招来妓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

元稹有一首诗《梦昔时》,记他在梦中重会一个女子,有句云:“夜半初得处,天明临去时。

”也是描写这一情况。

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

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赏析白居易的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

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白居易《花非花》原文翻译及古诗鉴赏

白居易《花非花》原文翻译及古诗鉴赏

白居易《花非花》原文翻译及古诗鉴赏全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描述隐晦而又真实,朦胧中又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是情诗的一首佳作。

后人曾谱为曲子,广为流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花非花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花非花》原文唐代: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译文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花非花》赏析这首诗通篇都是隐语,主题当是咏官妓。

当时各级官府都有一定数目的娟妓,供那些腐朽的官僚们驱使。

首句“花非花”是说官妓的容颜如花,但又并非真花。

次句“雾非雾”中“雾”字是双关。

借“雾”为“婺”。

“婺女”即女宿星。

因官妓女性,上应女宿,但又并非云雾之雾。

“夜半来,天明去”既是咏星,也是说人。

语意双关,而主要是说人。

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女,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们与官僚之间互为依存,但关系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来明去为限,可谓会短别长。

故末二句发出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卜的感叹。

上句言会短,下旬言别长。

其中“梦”、“朝云”的描写是借用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中关于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以喻男女之幽会。

因为语言文字运用得巧妙,把男女欢爱之事抒写得很含蓄,富于诗意。

语意双关,富有朦胧美是这首小是的最大特点。

雾、春梦、朝云,这几个意象都是朦胧、飘渺的,意象之间又故意省略了衔接,显出较大的跳跃性,文字空灵,精炼,使人咀嚼不尽,显示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力。

《花非花》出处《白氏长庆集》中有《真娘墓》以及《简简吟》二诗,且二诗均为悼亡之作。

此《花非花》诗与以上二诗同卷,编次其后。

《花非花》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所作。

据诗意,亦属往事虽美,却如梦如云,不复可得之叹。

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审美赏析

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审美赏析

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审美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花非花·花非花》唐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译文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注释(1)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

前四句都是三言,由七言绝句的前两句折腰而成。

后两句仍为七言,有明显痕迹,表明是从七言绝句演变而来,用首句“花非花”为调名。

(2)来如:来时。

(3)几多时:短暂美好的。

(4)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5)朝(zhāo)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

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赏析这首诗通篇都是隐语,主题当是咏官妓。

当时各级官府都有一定数目的娟妓,供那些腐朽的官僚们驱使。

首句“花非花”是说官妓的容颜如花,但又并非真花。

次句“雾非雾”中“雾”字是双关。

借“雾”为“婺”。

“婺女”即女宿星。

因官风尘女子性,上应女宿,但又并非云雾之雾。

“夜半来,天明去”既是咏星,也是说人。

语意双关,而主要是说人。

官妓不同于一般的风尘女子,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们与官僚之间互为依存,但关系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来明去为限,可谓会短别长。

故末二句发出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卜的感叹。

上句言会短,下旬言别长。

其中“梦”、“朝云”的描写是借用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中关于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以喻男女之幽会。

因为语言文字运用得巧妙,把男女欢爱之事抒写得很含蓄,富于诗意。

语意双关,富有朦胧美是这首小是的最大特点。

雾、春梦、朝云,这几个意象都是朦胧、飘渺的,意象之间又故意省略了衔接,显出较大的跳跃性,文字空灵,精炼,使人咀嚼不尽,显示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力。

句解: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说它是花么?不是花;说它是雾吗?又不是雾。

白居易《花非花》全文赏析

白居易《花非花》全文赏析

白居易《花非花》全文赏析花非花唐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晚唐著名诗人,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今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

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

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履道理私第,葬香山,享年75岁。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天居士。

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原文注释: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

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白话意译:似花又不是花,似雾又不是雾,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意译:白居易既然号香山居士,所谓居士,是在家修菩提果,行菩萨道之人,古此词又不得不从白居易的身份考虑。

花非花:其实说的是自然界的真实状况,是对作者修行证悟的最好说明。

也就是说花的长成,并不是因为人们给他们命名为花而长成。

就像你的名字,并不可代表你这个人。

而是人为的一种称呼。

而这种行为在修道之中,被称为污染了人心。

雾非雾:同上。

前一个雾如果指的是“雾”这个自然现象,那么显然不是“雾”这个大家所认为的汉字。

【宋词精选】花非花 原文翻译 赏析

【宋词精选】花非花 原文翻译 赏析

【宋词精选】花非花原文翻译赏析花非花作者: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2)春梦几多时(3)?去似(4)朝云(5)无觅处。

注释(1)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

前四句都是三言,由七言绝句的前两句折腰而成。

后两句仍为七言,有明显痕迹,表明是从七言绝句演变而来,用首句“花非花”为调名。

[2](2)来如:来时。

(3)几多时:短暂美好的。

(4)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5)朝(zhāo)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

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译文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赏析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

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

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

“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

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

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

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

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

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

“梦”原来也是一比。

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

“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

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

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

花非花原文、翻译及赏析整理

花非花原文、翻译及赏析整理

花非花原文、翻译及赏析整理花非花原文、翻译及赏析花非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唐代·白居易《花非花》译文像花而不是花,似雾而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美妙的春梦能有多少时间呢?离去时又像早晨的云彩散去无处寻找。

解释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

来如:来时。

几多时:没有多少时间。

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找。

朝(zhāo)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

简析白居易既然号香山居士,所谓居士,是在家修菩提果,行菩萨道之人,古此词又不得不从白居易的身份考虑。

花非花:其实说的是自然界的真实状况,是对修行证悟的最好说明。

也就是说花的长成,并不是由于人们给他们命名为花而长成。

就像你的名字,并不行代表你这个人。

而是人为的一种称呼。

而这种行为在修道之中,被称为污染了人心。

雾非雾:同上。

前一个雾假如指的是“雾”这个自然现象,那么明显不是“雾”这个大家所认为的汉字。

来如春梦几多时:所以下面这句正好点名了的心思。

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

更是在体悟到人生,明白了花非花,雾非雾这个道理之后,对自己的“之前”,以及对仍未明白的人的一种感慨。

去似朝云无觅处:同上。

人来人往,人生苦短,命运多舛。

你的今日是手足俱全的人,死了之后,就是一堆骨灰。

这就是体悟到的世事无常。

一切色相皆是空的感悟啊。

一颗真心,谁能解?来如春梦兮去似朝云。

花非花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花非花唐代: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译文:花非花,雾非雾。

像花而不是花,似雾而不是雾。

夜半来,天明去。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来时仿佛美妙的春梦能有多少时间呢?去似朝云无觅处。

离去时又像早晨的云彩散去无处寻找。

解释:花非花,雾非雾。

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来如:来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赏析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译文】
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
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注释】
(1)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

前四句都是三言,由七言绝句的前两句折腰而成。

后两句仍为七言,有明显痕迹,表明是从七言绝句演变而来,用首句花非花为调名。

(2)来如:来时。

(3)几多时:短暂美好的。

(4)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5)朝(zho)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

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赏析】
白居易既然号香山居士,所谓居士,是在家修菩提果,行菩萨道之人,古此词又不得不从白居易的身份考虑。

花非花:其实说的是自然界的真实状况,是对修行证悟的最好说明。

也就是说花的长成,并不是因为人们给他们命名为花而长成。

就像你的名字,并不可代表你这个人。

而是人为的一种称呼。

而这种行为在修道之中,被称为污染了人心。

雾非雾:同上。

前一个雾如果指的是雾这个自然现象,那么显然不是雾这个大家所认为的汉字。

来如春梦几多时:所以下面这句正好点名了的心思。

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

更是在体悟到人生,明白了花非花,雾非雾这个道理之后,对自己的之前,以及对仍未明白的人的一种感慨。

去似朝云无觅处:同上。

人来人往,人生苦短,命运多舛。

你的今天是手足俱全的人,死了之后,就是一堆骨灰。

这就是体悟到的世事无常。

一切色相皆是空的感悟啊。

一颗真心,谁能解?来如春梦兮去似朝云。

【赏析二】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

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

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

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

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

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

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

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

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

梦原来也是一比。

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

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

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

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

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

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

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

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

它被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

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

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

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

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

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

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

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

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

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赏析三】
这首诗通篇都是隐语,主题当是咏官妓。

当时各级官府都有一定数目的娟妓,供那些腐朽的官僚们驱使。

首句花非花是说官妓的容颜如花,但又并非真花。

次句雾非雾中雾字是双关。

借雾为婺。

婺女即女宿星。

因官妓女性,上应女宿,但又并非云雾之雾。

夜半来,天明去既是咏星,也是说人。

语意双关,而主要是说人。

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女,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们与官僚之间互为依存,但关系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来明去为限,可谓会短别长。

故末二句发出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卜的感叹。

上句言会短,下旬言别长。

其中梦、朝云的描写是借用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中关于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以喻男女之幽会。

因为语言文字运用得巧妙,把男女欢爱之事抒写得很含蓄,富于诗意。

语意双关,富有朦胧美是这首小是的最大特点。

雾、春梦、朝云,这几个意象都是朦胧、飘渺的,意象之间又故意省略了衔接,显出较大的跳跃性,文字空灵,精炼,使人咀嚼不尽,显示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