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化瘀通络法在中老年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治疗中地位与作用文库
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理论探讨

1340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理论探讨曹柏龙苗桂珍朱学敏王立强缪娟北京通州区中医医院糖尿病科(101100)摘要:活血化瘀法在临床慢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此法目前被广泛运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可见皮肤疼痛、麻木、感觉减退甚至感觉消失。
中医认为其病机为消渴病阴津亏耗无以载气,或燥热亢盛,痰热郁滞,伤阴耗气,而致气阴两伤,经络失养、血脉失和,血液运行受阻。
治疗大法益气养阴、通经活络、注重脾肾。
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理论、药力及活性成分,我们把活血化瘀药物分为活血药、化瘀药和通络药,但是并非只有活血化瘀类药物才具有活血的作用,其它如祛风散寒、滋阴润燥、清火、行气、补气、化痰、温阳药物同样具有活血的作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针对病因治疗,并且补虚法贯穿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的始终。
关键词:活血化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因治疗1病因病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47%~91%,其发生多与病程相关,在吸烟、40岁以上及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更高。
现代医学认为高血糖导致神经病变的机制较复杂,近年通过神经血流量测定、神经病变超微结构和酶动力学研究,认为其发生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关:①血管病变,主要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导致神经缺血、缺氧;②代谢紊乱,高血糖所致的代谢紊乱干扰了神经组织的能量代谢,使其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主要包括:A、多元醇代谢通路活性增高。
长期高血糖使山梨醇在细胞内大量积聚,造成神经组织对肌醇摄取减少,最终使N a+-K+-A T P酶活性下降,神经细胞肿胀、变性、生理功能降低,传导速度减慢,节段性脱髓鞘和轴突消失,感觉神经损伤先于运动神经。
B、蛋白质糖基化使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
C、脂代谢异常,早期可使逆行传导减慢,随后可形成永久性病理变化。
D、血浆β-内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其下降与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呈正相关,故血浆β-内啡呔在种程度上可代表周围神经病变的程度);③神经生长因子(是维持感觉神经元和交感神经元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减少;④尚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性改变有关。
补肝肾化瘀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参考 1 9 9 6年 美 国 A D A提 出 D P N诊 断 标 准 。1 ) 明确 糖尿病 史 , 血糖 经胰 岛素 或药 物治 疗可控 制 平稳 。
无 其 他严 重并 发症 、 无 肝 肾功能 严 重 异 常 。2 ) 四肢 末
端感觉障碍和 ( 或) 感觉异常, 膝、 跟腱等反射减弱或 消失 。3 ) 电生 理检查 神 经传导 速度 减慢 。
1 . 1 . 2 中医诊 断标 准
用 补 肝 肾化 瘀 络 法 治 疗 D P N, 临床 症状 改 善 , 现 报 道
如下。
参考 中华 中 医药学 会 《 糖 尿 病 中医 防治 指南 》
结果 : 治疗组 总有效 率为 9 2 . 5 %, 对照组 总有效 率为 7 7 . 5 %, 两 组 比较 差 异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 O . O 5 ) 。结 论 : 补 肝 肾化瘀 络 法对糖 尿 病周 围神 经病 变疗效肯 定 并优 于 弥可保 。 关键 词 : 补 肝 肾化瘀 络 ; 糖尿 病 周 围神 经病 变 ; 临床 观 察
并发症之一 , 症状变化多端 , 以肢体感觉异常或障碍为
主要 临床表 现 , 其发 生 主 要 与 长 期糖 尿 病血 糖 升 高 所 导 致醛 糖还 原 酶活 性 升 高 、 山梨 醇 旁 路代 谢 增 强 引 起 的神 经缺血 缺 氧等 因素 相关 。中 医学 认 为 , 肝 虚生 风 , 风 袭 脉络 , 阴 虚经脉 失 养 , 至肢 节 麻 木 等 , 加 之 肾 阴 亏
要: 目的 : 观 察 补肝 肾化 瘀络 法 治疗糖 尿病 周 围神 经病 变 的临床 疗效 。方 法 : 将 符 合 纳入 标 准 的 8 0
活血化瘀通络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

活 血 化 瘀 通 络 法 治 疗 DP 奠 定 了 充 分 的 理 论 N
基础。
2 活血 化瘀通 络 法是 D N 治疗 的重 要手 段 P 叶天 士 倡 导 “ 病 人 络 ” “ 病 ” 论 认 为 : 久 的 络 理
“ 初病 气结 在经 , 则 血伤 入 络 。邪 气 侵 入 络 脉 , 久 ” 定
[ 文章编 号] 17—63 20 )10 6—2 6 361 (07 1-660
两 组糖 尿病 周 围神 经 病 变 发 生 率 在 血瘀 证 与 非 血 瘀证 间有 显著差 异 ( P<O 0 ) .1 。
可见 , 脉络瘀 阻 、 运 不 畅 的瘀 血 证 与 D N 的 血 P 发 生与发 展密切 相 关 , 既是 糖 尿 病 日久不 愈 的 因 它 素之一 , 更是 DP 产生 的重 要 因素 , 为 临 床 运用 N 并
,
活 血化 瘀 通 络法 在糖 尿 病 周 围神经 病 变 中的应 用
曹晓琳
江 西财经 大学 医院 , 西 南 昌 3 0 1 江 30 3
[ 摘要 ]糖尿 病周 围神 经 病 变属 于 中 医痹 证 、 痹 的 范 畴。 在借 鉴前 人 对 该 病 认 识 的基 础上 , 血 结合 现 代 研 究, 认为血瘀 是本 病发 病主 要病机 , 活血 化瘀 通络法 是 治疗本 病 的 重要 手段 , 以活血 化瘀 通 络 法为 主 的辨 证
应 根据具 体 情 况 标 本 兼 治 , 能 取 得 更 好 的 疗 效 , 才
下 肢为著 , 呈 手 套 样 分 布 。从 l 表 现 来 看 , 或 临床 本
病 多属于 中 医 的“ 证 ” “ 痹 ” 范 畴 , 机 与 瘀 痹 、血 等 病
补肾养血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

[ 2 ] 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脑病 急症 协作 组. 中风病诊 断与疗效
( 编辑 颜 冬 )
・临 床 研 究 ・
补 肾养 血 通 络 方 联 合 西 药 治 疗 糖 尿 病 周 围神 经 病 变 4 5 例
辛 功 勋 , 郑 春 燕
( 1 . 西峡县 妇 幼保健 院 , 河 南 西峡 4 7 4 5 5 0 ; 2 . 河 南省 中医药研 究院
附 属 医院 ,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4)
的运化 传导 功能 。若 胃肠道 功能 虚弱 , 运化 、 传 导水 谷功 能失调 , 则导 致正气 不足 , 机体免 疫力下 降,
“ 邪之所 凑 , 其 气必 虚 ” , 外 邪 乘虚 而 人 , 湿 热 之邪 蕴
积 肠道 而发病 。② 湿热 毒 邪 久 稽 , 蕴 结 大肠 。肠
主传导 运化 , “ 传化物而不藏” , 只 容 谷 粕 而 难 容 邪 气, 湿 热毒邪 稽 留蕴 结 肠 道 , 必 然使 肠 道 传 导 失 常 , 水 谷运 化失 司 , 不 通则 痛 , 导 致腹 痛 、 泄泻 , 正如朱 丹
有 多种 , 大 抵从 风 、 湿、 热 也 。是 知 寒 少热 多 …… 溲 而便 脓 血 , 知 气行 而血止 也 。 ” 本研 究所 用 中药 方 中黄芪 、 党参 健脾 益气 止泻 , 二者 共 为君药 , 培 补后 天 之 本 ; 黄连 、 黄 芩 清 热燥 湿 止泻 ; 山药、 茯苓补益脾 肾, 化湿止泻 ; 槐 花 凉 血 止 血; 地榆专 走 大肠 , 清热解 毒 , 收敛攻 瘀 , 对脓 血夹 杂 之泻 痢效果 最佳 ; 仙鹤 草具 有活 血止 血 、 补 虚止 泻之 效, 对 邪实 者无 敛邪助 热之 弊 ; 枳壳 、 木香 理气行 滞 ; 当归 养血 活血 ; 甘草 为 使 药 , 既 能 调 和诸 药 , 又能 益
补肾活血法为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8例

2 结 果
11 诊断标准 .
参照 世界 卫生 组织 ( O 糖尿 病 诊断 WH )
标准 …, 时 有 糖 尿 病 周 围神 经 病 变 的 临 床 症 状 和 体 同
征 J①患 者皮 肤 呈对 称性 麻木 或疼 痛 , 肢 重于 上肢 , : 下
2 0例 , 1 ; 女 6例 年龄 4 o一7 , 2岁 平均 5 . 岁 ; 6 3 糖尿病病 程
痛, 酸软乏力 , 常用地 巴唑 、 生 素 B 、 维 l维生 素 B: 等疗 效
32—2 . 3年 , 平均 l . ; 围神 经病 变 病程 2 2—8 4 1 8年 周 . . 年 , 均 4 5年。2 平 . 组病例一般 资料 比较差 异无统 计学 意
14 疗效标准 .
参照《 实用内分泌学》 于糖 尿病 周 围 口关
神经病变 的疗 效标 准结 合临 床实 际拟 定 。显 效 : 自觉 症 状消失 , 深浅感觉及膝腱反射 明显好 转或恢 复正常 , 电 肌
图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 I5r s > d 或恢 复正 常 ; i 有效 : 自觉 症状 明显减轻 , 深浅感觉及膝腱 反射 好转 , 电图神经传 肌 导速度较前增加 <5m s无效 : /; 自觉症状 无 改善 , 浅感 深
l , Og鸡血藤 3 , Og路路 通 1 , 5g 地龙 1 , 芎 1 , 仁 0g川 0g桃 1 , 0g红花 1 , 0g 炙甘草 5g 。偏气虚者加太子参 l 、 白 5g炒 术 1 ; 5g偏阳虚者加桂枝 l 、 Og制附子 1 ; 0g 阴虚 内热 者加 知母 1 、 2g生地黄 1 ; Og夹痰阻络者加蜈蚣 2 、 白僵 蚕 条 炙 1 。 日 1 , Og 每 剂 水煎分 2次服。 13 2 对照组 .. 维生 素 B 2 l 0嘴 , 日 3次 I服 ; 巴唑 每 Z 地 l
中医补肾通络行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

中医补肾通络行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发表时间:2017-07-17T15:20:39.070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6期作者:刘田香[导读]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病情进展的末端,也是糖尿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安化县中医医院湖南益阳 413500【摘要】目的研究中医补肾通络行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各有40例患者的观察组和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基础治疗方式,而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中医补肾通络行瘀法,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在肾功能各项指标的比较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
且P<0.05,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用中医补肾通络行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显著,临床推广价值高。
【关键词】补肾通络行瘀法;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前言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病情进展的末端,也是糖尿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情凶险,致死率极高[1],因而在医学界内,对其治疗方法的发展普遍存在较高的关注度。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该疾病的研究日益深入,目前以改善肾功能,控制糖尿病肾病的进展为主要治疗目标[2]。
但在现阶段,西医尚未提出效果比较优越的治疗方式,而经过长期以来的实践探索,中医学在积累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发现了独特的治疗途径。
本文运用中医补肾通络行瘀法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作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于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各有40例患者的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19例,女性患者有21例;年龄最大为66岁,年龄最小为40岁,平均年龄(49.23±4.15)岁;糖尿病病程最长为13年,最短为4年,平均(8.54±3.22)年。
益气补肾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

益气补肾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益气补肾、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
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万方医学网、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MEDLINE、ProQuest、PubMed等数据库中运用益气补肾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标准筛选合格研究,应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统计相关数据,获得相对可靠的临床治疗证据。
结果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64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總有效率[OR=153,95%CI(120,195),Z=348,P<001],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MD=420,95%CI(377,463),P<00001],腓神经MNCV[MD=212,95%CI(186,283),P<00001],腓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s conduction velocity,SNCV)[MD=281,95%CI(248,314),P<00001]。
结论益气补肾、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目前研究质量偏低,总体研究例数较少,仍需大数据、多中心的随机双盲临床研究的进一步补充。
标签:益气补肾;活血通络;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Meta分析[WT5HZ][JZ]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Yiqi Bushen Huoxue Tongluo Method in the[JZ]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WT5BZ][JZ]An Chun-yao1,ZHANG Xi2,LI Chang-ling2,NING Lu-ning1,ZHANG Fang1,LIU De-shan3[WT5”BX][JZ](1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nan 250014,China;2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012,Shandong,China;[JZ]3Qilu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012,Shandong,China)[WT5HZ]【Abstract】[WTBZ]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Yiqi Bushen Huoxue Tongluo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by meta-analysisMethods: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literature about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treated by Yiqi Bushen Huoxue Tongluo method was retrieved through CNKI,reference database of Journal of Chinese Biomedical Medicine,Wanfang Medical Science Network,conference database of Chinese Important Conference,Cochrane Library,MEDLINE,ProQues and PubMed,strict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nclusion criteria screening qualified research,and stata120 software was used for meta-analysis of statistical data to access to relatively reliable clinical treatment evidenceResults:Seven papers were accorded with the criteria in which there were 643 patientsThe Meta analysis showe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trial group [OR=153,95% CI(120,195),Z=348,P<001],the median (MD=220,95% CI(186,283),P<00001],peroneal nerve MNCV [MD=212,95% CI(186,283),P<00001],and nervus peronaeus sensory nerves conductionvelocity(SNCV)[MD=281,95% CI(248,314),P<00001].Conclusion:Yiqi Bushen Huoxue Tongluo Method has certain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However,the current research quality is low and the number of the overall study cases is smallLarge data,and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linical study need further supplement[WTHZ]【Key words】[WTBZ]Yiqi Bushen,Huoxue Tongluo,diabetes mellitus,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meta-analysis在DM的诸多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中,DPN是最常见的,治疗也比较困难[1]。
从瘀论治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从瘀论治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目的:以补肾活血为总则,从瘀论治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
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为对象,治以补肾温阳活血,方以桃红四物汤金匮肾气丸为主化裁。
对本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同时,监测并记录本例患者治疗前后的FBG、PBG、HbAIC指标水平。
结果:经治疗后,本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肢端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肢体活动仅轻度受限,肌电图改善。
治疗前后,本例患者的FBG、PBG、HbAIC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从瘀论治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取得的临床疗效较好,且安全性好,可延缓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发生和发展。
标签: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从瘀论治;补肾活血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是一组以自感和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周围神经病。
目前,临床上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西医治疗多以神经营养、改善神经微循环药及抗氧化治疗为主,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只能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1]。
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中医络病范畴,是因消渴日久,气血津液耗伤,经脉失养,络脉瘀阻所致,“瘀”乃该病主要病机,治则从淤论治。
笔者以补肾活血为总则,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从瘀论治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王某某,女,38岁,有糖尿病病史10年,因“双上、下肢远端麻木疼痛1月”求诊,自述夜间疼痛剧烈,非饮高度白酒三至五两无法入睡。
纳差,仅能进食少量稀粥。
腰膝酸软,乏力,倦怠嗜卧,大便不畅,舌胖苔腻,脉沉涩。
参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和糖尿病性周期神经病诊断标准[2],西医诊断确诊为糖尿病性周期神经病。
中医诊断为肝脾肾不足,痰瘀互阻。
1.2方法本例患者治以补肾温阳活血。
方以桃红四物汤金匱肾气丸为主化裁,药用桃仁10g、花红10g、当归15g、赤芍15、制附片15g(先煎)、桂枝20g、生地30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山药30g、三萸肉10g、延胡10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肾化瘀通络法在中老年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治疗中地位与作用文库.txt点的是烟抽的却是寂寞……不是你不笑,一笑粉就掉!人又不聪明,还学别人秃顶。
绑不住我的心就不要说我花心!再牛b的肖邦,也弹不出老子的悲伤!活着的时候开心点,因为我们要死很久。
请你以后不要在我面前说英文了,OK?
补肾化瘀通络法在中老年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治疗中地位与作用
更新日期:2011-04-09 点击:汪文娟
提要中老年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的形成、发展与肾虚、血瘀密切相关。
肾虚精少、阴阳两亏引起血行涩滞,瘀血内停。
瘀血郁滞、脏腑失养加重肾虚。
补肾化瘀通络法旨在调整阴阳、促进血行、濡养百脉、消除病症。
关键词补肾化瘀通络法;肾虚;血瘀;中老年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
The Effect of Tonifying Kidney-Removing Blood Stasis-Dredging Vessel Meridians on Treating Diabetic Circumneurits Among Middle and Old Ages
Wang Wenjua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032
Abstrac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abetic cirumneuritis among middle and old age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deficiency of the kidney and blood stasis. Deficiency of the kidney, consumption of the vital essence and deficiency of both yin and yang may result in blockage of blood-flow and interal depression of stasic blood. Accumulation of stasic blood and improper nourishment of viscera may aggravate kidney vacuity. Regulation of yin and yang, promotion of blood circulation, nourishment of hundred vessels and removal of disease patterns can be treat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tonifying kidney, removing blood stasis and dredging vessel meridians.
Key words The method of tonifying kidney-removing blood stasis-dredging vessel meridians; Deficiency of the kidney; Blood stasis; Diabetic circumneuritis among middle and old ages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多因糖代谢异常、周围血管硬化、末梢神经营养不良所致。
临床以肢体感觉和/或运动异常为主,起病方式多缓慢,呈渐进性加剧。
有的病人其神经症状早于糖尿病“三多一少”症,通过降糖可以使神经症状改善或控制;有的病人其神经症状一旦出现,即使控制血糖,并给予多种药物治疗也难获得疗效,甚至继续加重,直至残废。
中老年糖尿病人的周围神经炎并发率达60%以上,而且随着病程的延长可高达90%,从而直接影响了生活质量,危害了身体健康。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显著,此类患者也日益增多,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本病已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课题。
本文从其基本病机、疗效观察方面探讨补肾化瘀通络法在本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1 肾虚血瘀是本病重要的病理基础
肾为先天之本,肾中所藏之精乃生命之基本物质。
肾精化阳以温煦,推动脏腑,为脏腑气化之源,诸阳之长;肾精化阴以滋润濡养脏腑形体,为人身形之基,诸阴之本。
正常情况下肾中阴阳相配,体用结合。
阴精充沛,温煦有源,气血旺盛流畅,气机升降条达,使血液
循行于脉中,流布周身以行濡养之功。
血液运行虽与心、肺、脾、肝功能休戚相关,然而肾阴的化生、肾阳的温煦、推动才是其根本保证。
诚如《医林改错》所曰:“人行从转动,全仗元气,若元气足侧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
元气者,肾气也。
肾气者,乃肾精所化。
一旦肾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根据门诊82例资料统计,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病人中约有99%为40岁以上患者,他们正当中老年阶段,故机体日渐衰老、退化,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年六十,阴痿,气大衰。
”《素问*上古天真论》亦曰:“……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木高,……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此乃“生理性肾虚”,加之本证均有糖尿病病史,短则数月,长则一二十年,间接或直接地累及于肾,形成“病理性肾虚”,从而使肾虚更进一步。
显然在中老年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中必然存在着肾虚,肾虚精少又必然导致阴阳两亏。
若肾阳不足,温煦失常,推动乏力则血运涩滞;肾阴不足,水不载舟,“夫血就舟也,津液水也”(《读医随笔》),水少则舟停。
或阴虚燥热,煎熬营血,血液粘稠,运行缓慢而为瘀血。
糖尿病往往津亏液伤,而致血液为之凝滞,并随着糖尿病的发展,瘀滞更为严重。
门诊资料显示约有69%病人的舌象有明显的瘀象,或舌色紫暗,或舌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青紫怒张。
部分病例虽无明显的宏观血瘀证候,但均存在着瘀滞的微观表现。
可以认为,血行不畅、瘀血阻滞自始至终地存在于中老年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中,已得到国内外血液流变学研究的证实。
糖尿病形成的高渗利尿可使血液浓缩;伴有的高脂血症也致血粘度增高;血小板粘附、聚集、收缩功能增强,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上述均可使血流缓慢,红细胞运行能力下降而造成微循环障碍,如果胰腺组织内血流不畅可直接影响胰岛的分泌和糖的利用,使血糖更高且难以控制。
神经、肌肉组织缺血缺氧、微小血管硬变使之产生周围神经炎病变,真可谓“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也。
上述表明肾虚瘀在本证过程中是相关并存,互为影响的。
2 补肾化瘀通络法在本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老年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与肾虚血瘀密切相关,肾虚必兼血瘀,血瘀加重肾虚。
现代研究表明肾虚血瘀可引起内分泌功能低下及微循环障碍的病理改变,因此制定补肾化瘀通络法不失为标本兼顾、缓急同施的有效治法。
补肾益精以期调整阴阳,恢复平衡;化瘀通络以达促进血行,濡养百脉。
阴平阳秘,络脉和宁则诸症悉除。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补肾化瘀通络药物具有降糖、降脂、降低血粘度,改善血液循环及组织器官的营养状态,并能修复损伤的周围神经,从而获得防治中老年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的效果。
自拟方加味蛭黄萸汤的临床研究表明其疗效确切可靠。
2.1 临床资料
2.1.1 诊断标准:血糖阳性,四肢感觉异常和运动异常。
2.1.2 病例资料:82例观察病人均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经药物治疗无效者,其中男性32人,女性50人。
2.2 方剂组成、配合及用法:水蛭6~9 g,山茱萸15 g,黄芪30 g,地骨皮100 g,黄连5~10 g,全蝎3 g,蜈蚣3 g。
寒瘀者加附子15 g,或桂枝15 g;瘀热者加知母10 g;疼痛剧烈者加细辛10 g;肢体痿软者加桑寄生、五加皮各15 g。
1剂/d,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