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与记忆历史、现状、未来
口译策略研究现状及展望

(2009:201)把 口译 策略定 义为 “深思熟 虑的决 感悟。但 是 《口译员手册》作为第一本为 口译培
定 , 采 取 行 动 是 为 了 预 防 或 解 决 问 题 ” 。 训编纂的教科 书 ,具有启发作 用。
Bartlomiejczyk(2006:1 52)认 为 口译策 略是 “……
略解决 口译过程 中产生 的问题或预防某些 问题 的 总 结 。
出 现 。
3. 口译策略研究
2.口译 策略定义
3.1理 论 经 验 为基 础
学者们试图从不 同角度 阐述何 为口译策 略。
口译 是实践 性很 强的学科 ,早期 对 口译 的认
Kalina(1992:253)认 为 “策 略是以 目标为导 向 , 识 主要是 口译 从业者根 据 自身经验 ,归纳总结。 目标决定 了信息处理 的数量和彻底性 。译员可能 如 :Herbert(1952)根据 其在联合 国丰 富的 口译经
鉴 ,他 归纳的相 当一部分数量的策略在 后面的实 缩 (Sunnari,1995)、省略 (Barik,197l:Lee,
会有意识使用策略 ,也可能无意识 。无意识使用 验 ,《口译 员手 册 》 一 书针 对 听 力 、笔 记 等 问
策 略 时 ,大 脑 处 理 系 统 不 需要 做 任 何 认 知 决 题 ,提 出译员在 会议 口译时应该如何 应对。严格
定” 。Kalina强调策略是 目标 为导向的活动 。Gile 意义上说 ,这些不能算是策略 ,而是个人经验与
指 出策 略使 用未 必能有效解决 问题 。综合 上述三 题性特征 ,他细致分析 了译员在 口译过程 中所遇
位 学者 的观点 ,口译策 略的特 点可以总结为 :目 到的各种 问题 (online problems}并探 究其 原因。他
西方口译研究历史与现状

西方口译研究历史与现状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交流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和研究。
在西方,口译研究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将从西方口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为大家介绍西方口译研究的发展与成果。
在古代,口译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
当时,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需要,口译作为一种职业开始出现。
罗马帝国的建立者之一,奥古斯都皇帝雇佣了许多口译员来协助他统治各个民族。
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开始对口译进行研究,探讨口译的技巧和方法。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口译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教会和各国政府开始雇佣专业的口译人员来为外交和贸易活动提供支持。
同时,一些学者也开始研究口译理论和实践,出版了许多相关的书籍和文章。
这些书籍和文章主要探讨了口译员的素质、口译的准确性和口译的策略等问题。
到了古典时期和近现代时期,西方口译研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口译作为一种国际交流的工具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对口译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和观点。
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雅各布逊的语言学理论以及勒代雷的口译理论等。
时至今日,西方口译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在学科建设方面,西方口译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和研究体系,为口译人才的培养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等新兴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口译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口译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方法和技巧方面,西方口译研究已经从传统的经验式口译转向了更为科学、规范的方法。
这种转变使得口译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从而提高口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语料库分析、实验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也被应用于口译研究中,为探索口译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翻译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翻译是一个重要的行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翻译行业也在不断发展。
下面将对翻译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详细介绍。
一、翻译行业现状目前,翻译行业的主要业务包括口译、笔译、本地化翻译等。
其中,笔译是翻译行业的主要业务之一,涉及到文学、商务、法律、医学、科技等各个领域。
此外,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语音翻译、机器翻译等也开始逐渐发展。
在国内,翻译行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国家级翻译人才培养基地已经建立,同时也有一些优秀的翻译培训机构和专业翻译公司。
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需要翻译的支持,因此翻译行业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二、翻译行业发展趋势1.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翻译行业的应用已经开始逐渐增加。
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使得翻译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便捷。
同时,人工智能也可以在翻译领域中发挥其他作用,如辅助翻译、质量控制等。
2.多语种服务的需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需要面向多国市场,因此对多语种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这就要求翻译行业在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全球化的翻译服务。
3.本地化翻译的需求本地化翻译是指根据当地文化和语言习惯对产品、网站、软件等进行翻译和适应性调整。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需要进行本地化翻译,以满足当地用户的需求。
因此,本地化翻译将成为翻译行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4.跨领域交叉融合随着科技和人文领域的不断发展,翻译行业也面临着跨领域交叉融合的趋势。
例如,在医学、法律、金融等专业领域中,需要专业的翻译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因此,翻译人员需要跨领域学习和交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5.人才培养与标准化翻译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因此人才培养是翻译行业的重要一环。
国家级翻译人才培养基地的建立为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同时,对翻译行业的标准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提高翻译行业的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国内口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息 等价地 从一 种语 言转换 为 另一 种语 言 的过程 ,根 本 目的在于使 交 际双 方 或各 方 能 即席 地 相 互 理解 。 梅德 明认 为 ,口译 是人类 在跨文 化 、跨 民族交 往活
庚申系统探讨 了重 复词语 连用时的技巧,归纳出 “ 变译 ” “ 、 简译 ” “ 、 省译 ” “ 译 ” 四种处 理 方 、 对 法 。钟述孔 强调 口译 人员 的理解 能力 问题 、语 言问
熟 的理 论体 系 ,表现 出几个 突 出的特点 :以会 议 口 译 研究 为 主 ,研 究视 角多样 化等 ,但也 面 临着 许 多 诸如缺 乏科 研方 法 的培训 、缺乏 实验研究 对 象 、缺 乏相关 学科 的理 解 和支持 等问题 。
二 、国 内 口译研 究的 历史与 现状 1 国 内 口译研究 的历史 . 综 观近年 来 的 口译研 究成果 ,对 口译定 义具 有 代表 性研 究有 :胡庚 申认 为 口译 是将 口头 表达 的信
收 稿 日期 :20 -92 090 -2
作 者 简 介 :李 金 泽 (9 6一 ) 18 ,女 ,哈 尔 滨 人 ,硕 士 研 究 生 ,从 事 翻译 学 研 究 。
应 付方法 。比如 ,在各 种不 同的场合 中简译 、补译 等 方法 。关 于 口译 的语 体 风格 这 方 面 的探索 较 少 。 胡 庚 申提 出 口译 中也确 实存在 着语体识 别与对 等转 换 问题 ,口语 除 了具备 和书 面语 区别 开来 的语 体特 征 ,如 多用 简短词 汇 ,多用从 句而少 用分词等 特征 外 ,还有 从 庄严 、正式 、商议 、随意 到亲密等 五种 不 同 的语 体 。近些 年来 关于 口译质量 评估 的研 究逐 渐 增 多 ,主 要分 为理论研 究 和实证研 究 。从理 论研 究 的角 度有 :胡庚 申探 讨 的 口译效果 评价法 ,并提 出 了 “ 任 ” 模 型 法 ;鲍 刚拟 订 的 “ 信 口译 竞 赛 评 估表” ;蔡小 红 、方凡 泉 提 出影 响 口译 质量 及 其评 估诸 因素关 系 的理论假 设 。 对 各项 口译 技巧 的研究 实际上 是对 口译 工作者 的实 践经验 的 总结 。近年来技 巧性研 究颇 多 ,反 映 了人 们对 总结实 践经 验 以及 对 口译 质量 的提高 的重 视 ,对综合 性 口译技 巧研究 的学 者也不 乏其 人 。胡
口译发展史

口译发展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语言交流的需求越来越大,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交流方式,也逐渐成为了世界各国之间沟通合作的重要工具。
那么,口译的发展史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呢?早期的口译主要依赖于人工翻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同声传译”。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国际会议的增多,同声传译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
当时的同声传译员往往需要在会议室内即兴翻译,这对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反应能力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不过,这种方式的翻译效果并不太理想,因为同声传译员往往需要在听说之间进行快速的切换,这可能会导致他们犯错或者漏译。
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同声传译的方式也逐渐改变了。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家公司率先研制出了同声传译系统,称为“耳语机”。
这种机器可以将发言者的话语实时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然后通过耳机传递给听众。
尽管耳语机的翻译效果比人工翻译要好很多,但是它的价格非常昂贵,只有极少数公司和高端会议能够负担得起。
直到20世纪60年代,数字技术开始逐渐应用于同声传译领域,同声传译的方式才真正得到了革命性的变化。
当时,人们开始使用语音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将会议现场的语音信号实时转换成文字,然后通过网络传递给翻译员。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速度,还可以让翻译员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翻译。
不过,这种方式的缺点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成本相对较高,只有高端会议和大型组织才会采用。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声传译的方式也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如今,许多公司和组织都开始使用在线同声传译平台,通过互联网传递语音和文字,实现实时的翻译服务。
这种方式不仅便于使用和管理,还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用户的青睐。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口译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从最初的人工翻译到现在的在线同声传译平台,口译的发展史也见证了人类语言交流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为人们的交流和合作带来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方式。
口译记忆研究综述

口译记忆研究综述口译记忆作为一种特殊复杂的认知过程,是近些年研究者们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
口译记忆涉及广泛的话题,从它的定义、研究方法,到语言特征、历史记忆、文化背景的影响等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将对近期对口译记忆的研究和发展趋势进行综述,希望能为未来的口译记忆研究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起点。
一、口译记忆的定义及研究方法口译记忆的定义有多种理解,比较常见的定义是“口译记忆是一种依靠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来激活和记忆文本意义的过程”。
口译记忆不仅仅是对给定词语的理解和记忆,更是将文本中的意义通过多种文本技巧进行激活和保存的过程。
目前,为了更准确的研究口译记忆,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研究方法。
有的研究者采用实验室技术,实验受试者对口译语料的口译表现进行记录,以及词语记忆和认知过程,以了解语言记忆能力的发展。
此外,还采用临床访谈、认知调查等访谈和调查技术,参与者被要求描述自己在口译过程中的情绪、思维和行为特征,从而探究他们口译记忆能力的发展趋势。
二、语言特征及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语言特征对口译记忆的影响十分明显。
例如,口译过程中有时会受到标点符号等文本结构和构词规则等语言特征的影响,这些特征会对口译记忆能力产生直接影响。
此外,不同语言的文本结构也会影响口译记忆。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记忆技巧也会有所不同。
此外,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也会对口译记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看,历史语言文献中包含的多种知识和文化元素都是口译记忆的重要依据。
同样,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口译者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而影响口译记忆能力。
三、研究发展趋势近年来,口译记忆领域迅速发展,许多研究者开始探索和应用相关理论,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教学方式。
例如,许多研究者提出了以语言情境和文本内容为基础的口译记忆方法,克服了传统理论所面临的记忆局限性,使口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地提高。
此外,还有研究者提出采用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加强口译记忆能力的研究,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加深口译记忆的研究。
中国口译教学三十年:发展及现状

VOL. 21 NO. 6
广 东外语外 贸大学学报
J OURNAL GUANGDONG OF UN I VERS TY I OF FOREI GN S TUDI ES
21年 I月 00 1
N O . 01 V2 0
中国 口译 教学三十年 :发展及现状
古代历史上对 “ ”、 “ 寄 象胥” 、 “ 舌人 ”等 口译官员的记
述 】 ,人们可以窥见 口译在历史上不同文化群体 之间沟通活 动中发挥的重 要作用 。 西方的 专业化 口译教学 于 2 0世纪 2 O年代 出现在 国联 和 国际劳工组织 ,13 德国曼海姆 出现第 一所译 员培 训 90年 学校 ,及至 5 年 代欧洲 口译教 学 “ 0 学院 化 ”,日内瓦 、巴 黎 、海德堡 、特 里亚斯特 、维 也纳等 高级翻 译学校 纷纷 成 立 ,引发了口译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热潮 】 。 中国的 口译教 学发端较晚 ,但从 17 9 9年第一届联 合国 译训班在原 北京 外国语学院开办 ,到 2 0 0 8年翻译专业硕 士
听说和读写的语言交际能力 ;口译教学应该是利用学生已经
获 得 的 语 言 交 际 能 力 帮 助 他 们 掌 握 双 语 思 维 的 转 换 和 交 流 技 能 。
本文所考察的 “ 口译教学 ”,并非传统 外语教学 中的 以
口译手段提高外语水平的行为 ,而是将 口译视为一种专业化
的活动 ,以培养具备必要双语或多语水平的学员从事 口译 工
詹 成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广州 ・ 14 0 502 )
内容 提要 : 中 国的 口译 教 学 经过 了 3 0年 发展 , 已经具 备 一定规 模 ,并在 教 学理念 与 原 则 、 教 学体 系与 内容 、教 学课 程 与 方 法、教 学研 究与探 索等 方 面形 成 了一 些特 色。本 文 考察 了 1 7 9 9 年至 2 0 0 8年 间 中国 内地 口译 教 学 的演 进 ,全 面回顾 了我 国 口译 教 学 活动 的发展 及 现状 ,并且 总 结 其成 绩和 问题 。本文认 学科 , 口译 教 学 的发 展还
国内口译动态模式研究_历史_现状与展望_岳颖莱

国内口译动态模式研究:历史、现状与展望岳颖莱(太原师范学院外语系,山西太原030012)摘要:我国的口译研究曾以静态研究为主。
经验性、思辨性的静态研究对口译实践及教学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也彰显出了它的局限性。
近十年来,已有愈来愈多的学者意识到静态研究的不足,对口译的动态程序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并试图构拟口译双语转换的动态模式。
本文着重对我国口译模式研究的历程进行了梳理,对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述评,分析其尚需完善之处及发展方向,并呼吁加强口译动态模式研究,使之更加有效地指导口译教学。
关键词:动态研究;口译;模式;合成性双语者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11)01-0059-04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口译的重要性,并做了大量研究。
在我国,口译研究曾主要涉及口译特点、策略、原则及译员素质等方面。
这些静态研究对口译教学及口译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然而,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等认知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口译并非是从原语到目标语的简单转换。
“用一种语言表述的信息必须通过译员大脑的复杂思维活动才能传输给译入语听众,整个交际过程始终处于动态中”(刘和平,2005:27)。
如果口译研究只停留在静态阶段,始终侧重于对口译结果的分析和描述,它将忽视客观规律,由于缺乏科学性而驻足不前。
探寻口译动态过程及环节的模式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口译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使之更加有效地指导口译实践及教学。
一、国外口译模式研究概述国外的口译模式研究(以下简称模式研究)早于我国约三十年。
20世纪60至70年代,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一些研究人员开始意识到口译并非是原语到目标语的简单转换,而是复杂的大脑加工过程,由此开始关注口译的心理机制及信息处理过程。
大卫·杰弗(David Gerver )于1976年提出了最早的同声传译全过程模式。
该模式认为同声传译包括话语辨别、储存、转换、表达等诸多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译与记忆:历史、现状、未来作者:张威, ZHANG Wei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9刊名:外语研究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年,卷(期):2006,""(6)被引用次数:4次1.鲍刚译前准备"术语强记"的方法论 1996(03)2.鲍刚口译理论概述 19983.蔡小红交替传译过程及能力发展--对中国法语译员和学生的交替传译活动进行实证研究[期刊论文]-现代外语 2001(03)4.崔耀阅读理解中的长时工作记忆[期刊论文]-心理学动态 1997(01)5.冯之林.黄跃文连续传译口译技能分解训练的理论依据、做法和实证研究 20026.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 20007.胡庚申怎样学习当好译员 19938.李越然建议开展口译工作的研究 1983(01)9.刘和平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5(04)10.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 20031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200412.齐锡玉口译工作如何加强记忆力 1983(11)13.芮敏.蔡小红论口译记忆效果的改善 200214.王欣红同声传译过程中的非语言因素[期刊论文]-中国翻译 2004(06)15.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 199216.杨治良.郭力平.王沛记忆心理学 199917.阴国恩普通心理学 199818.仲伟合口译教学刍议 1998(05)19.Baddeley A Human Memory:Theory and Practice 199820.Bajo M T.Padilla F.Padilla P Comprehension processe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199821.Carpenter P A.Miyake A.Just M A Working memory constraints in comprehension:Evidence form individual differences,aphasia,and aging 199422.Chernov G V Message redundancy and message anticipation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199423.Christoffels 1 K.De Groot A M B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A cognitive perspective 200524.Darò V Non-linguistic factors influencing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199425.Darò V Attentional,auditory,and memory indexes as prerequisites for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199526.Darò V.Fabbro F Verbal memory during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effects of phonological interference 1994(04)27.Gernsbacher M A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s Structure Building 199028.Gile Daniel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199529.Gile Daniel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as a cognitive management problem 199730.Gile Daniel Issues i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to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200031.Gile D.Dam H V.Dubslaff F.Martinsen,B.Schjoldager,A Getting Started in Interpreting Research: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s 200132.Gran L A review of research work on interpretation conducted at the SSLM and of recent similar studies conducted in Canada and The U.S.A 199033.Isham W P Memory for sentence form after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Evidence both for and against deverbalization 199434.Isham W P Phonological interference in interpreters of spoken-language:An issue of storage of process? 200035.Liu Minhua Excpertise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A Working Memory Analysis 200136.Liu Minhua.Shallert Diane L.Carroll Patrick J Working memory and expertise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2004(01)37.Macizo P.Bajo M T When translation makes the difference:Sentence processing in reading and translation 2004(25)38.McLaughlin B Aptitude from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erspective 1995(03)39.Mizuno Akira Process Model for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and Working Memory 2005(02)40.Moser-Mercer B.Danks Beyond curiosity:Can interpreting research meet the challenge? 199741.Moser-Mercer mbert S.Darò V.Williams,S Skill components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199742.Padilla P.Bajo M T.Ca(n)as J J.Padilla,F Cognitive processes of memory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199543.Paradis M Prerequisites to a study of neurolingistic processes involved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A synopsis 200044.P(o)chhacker F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 200445.Rothe-Neves R The influence of working memory features on some formal aspects of translation performance 200346.Seleskovitch D Language and memory:A study of note-taking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200247.Setton Rob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A Cognitive-Pragmatic Analysis 199948.Shlesinger M Interpreting as a cognitive process:How we know what really happens? 200049.Christoffels & De Groot 200550.默读复述实质上是一种默读发音(subvocal articulatory),虽不执行实际发音动作,但与控制和启动那些发音的抽象导向结构相对应,同样可以激活并保持语音信息,起到强化记忆痕迹,防止信息遗失的作用,因此是人脑所具备的一种对输入信息重复加工以保持激活水平的特殊记忆功能(桂诗春 2000:104-106)51.Carik & Lockart 19721.期刊论文陈晓春.Chen Xiaochun从口译的记忆机制论口译记忆效果的改善-绥化学院学报2008,28(6)口译中的记忆对口译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考察口译的记忆机制,分析了影响口译记忆效果的因素,探讨如何通过对信息的组块,信息的逻辑化和视党化,丰富长时记忆等途径有效地改善口译记忆的效果.2.期刊论文徐芳会议口译记忆的类型和名称问题思考-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4)记忆是会议口译活动最关重要的一环,良好的记忆对于口译译员至关重要.目前虽然有关口译记忆的研究很多,但基本沿用着认知心理学中关于一般有关所谓"长期记忆"与"短时记忆"的分类.笔者认为这种分类并没有体现出口译活动的特殊性,而"秒钟记忆(second-term memory)"和"分钟记忆(minute-term memory)"两种记忆类型的提出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不仅符合了口译记忆的特殊要求,而且首次将同声传译和连续传译中记忆区分开来,为口译记忆的研究指出的新的方向.3.学位论文郑晓飞口译听辨理解与记忆过程中的障碍及对策分析2009口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要求译员短时间内在对源语信息进行听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对源语信息进行重构,最终实现信息从源语向目的语的转换。
口译工作要求译员一脑多用,这往往与译员大脑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形成一对矛盾。
所以无论是职业译员还是口译学习者,在口译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种种障碍,而且这些障碍会出现在口译过程的任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