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4_1 天气和气候教案 (新版)湘教版

合集下载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教案:天气和气候【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67-P70。

主要包含“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等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并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3.能够解读简单的天气预报信息,理解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天气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识别并解释天气符号。

3.运用多媒体资源,模拟天气预报播报,提升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2.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挑战。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常用天气符号的识别与应用。

•天气预报的基本解读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气候的复杂性及其对地理环境的长期影响。

•运用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信息,分析特定地区的天气状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天气符号、天气预报视频、气候类型图片等)。

•常用天气符号卡片。

•学生预习材料(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天气预报的基本要素等)。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导入:播放一段不同天气下的生活场景视频,如晴天下的户外活动、雨天中的行人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场景有什么不同?它们与什么有关?”从而引出天气的话题。

•明确目标:简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天气与气候、掌握天气符号、解读天气预报。

二、新知讲授(20分钟)1. 天气与气候(10分钟)•概念讲解:通过PPT展示,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定义及其区别。

强调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案例分析:选取一两个典型案例,如“北京的一年四季天气变化”或“南极洲的寒冷气候”,分析天气与气候对当地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 常用天气符号(5分钟)•展示符号:利用多媒体展示常见的天气符号,如晴天、多云、雨天、雪天、雷阵雨等。

4.1 天气和气候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4.1 天气和气候 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

天气和气候天气与战争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虽然有夜视和红外设备,但由于沙漠地区气候炎热,飞沙漫天,扬起的尘土曾使军事雷达,无线电设备受到干扰,而导弹,卫星,飞机都难以正常工作,多国部队一些非战斗而死亡的人员,其死因多与天气条件导致的武器失灵有关.(一) 了解天气与气候的联系和差别.1.你有留意天气预报吗?请你收集相关的天气资料,预报本地天气基本情况.据你观察,天气预报通常会播报多长时间的情况呢? .2. 你曾留意有关气候的报道吗? 气候数据的作用在哪里? 请看下面的一个例子.寒假期间, 在北京读书的王芳决定去广州旅游. 同时她的妈妈则参加了新加坡的出国旅游团. 为了准备行装, 王芳特地去图书馆查了有关广州和新加坡的资料( 如下图所示). 王芳看到后, 立刻将原来放进行李的羽绒服拿出来, 又叫妈妈多带两套夏装去. 这是为什么,你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吧,观察上面的两份资料,你会发现::①无论描述天气还是气候,都围绕和两方面。

②天气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的大气状况,天气的两个重要特点是和。

③气候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的天气状况,气候的两大要素是_和。

④天气具有 (多变、稳定) 的特点,天气所表述的是 (短、长) 时的大气状况;气候是对 (短、长)时天气状况的概括,气候所表述的特点是 (多变、稳定) 的。

(二)下列材料反映天气对人类的影响,请将代号填入与之相应的空格内:材料一:1979年1月,欧洲遭到了一次大风雪的袭击,德国北部大雪不停地飘了48小时,积雪3尺多深,许多汽车陷入雪中无法开动。

材料二:1854年11月,历史上著名的克里来亚战争正在进行,这时候,黑海上突然狂风大作巨浪滔天,英法联军不战自溃,几乎全军覆灭。

材料三:瑞雪兆丰年。

材料四;今年寒假我要去东北的长白山旅游。

听说那时侯那里每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真够冷的,但我喜欢,可以乘雪摩托车上山。

材料五:今年春天的那场大风真厉害,马路两边的水泥坐椅都大风掀翻,许多房屋被吹倒。

七年级地理上册 4_1 天气和气候教学案 (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4_1 天气和气候教学案 (新版)湘教版

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学目标】1.能够区别天气和气候,区分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言。

2.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状况和某地的气候特征。

3.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和看懂简单天气图。

【课前预习】1.阅读课本67页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天气?描述天气的词语有哪些?天气的特点是什么?(2)什么是气候?描述气候的词语有哪些?气候的特点是什么?(3)概括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 阅读课本68页的“卫星云图”,回答:(1)如何根据卫星云图判别天气状况?(2)说出“卫星云图”上我国青藏高原、首都北京、家乡所在地大体的天气情况。

3.依据课本68页图4-3,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

【课堂突破】本节涉及的天气、气候等知识内容难度不大,主要是能够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区分天气和气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地理比较法。

如本节中对天气与气候的比较,可以从含义、特点和表述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从中把握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自我测评】1.下列的诗句中描述天气的是A.小楼一夜听春雨B.秋高气爽,水碧林红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挑花始盛开D.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2.下列词语描述气候的是A. 这里天空蓝极了,偶尔有云飘过来B. 这场大风真厉害,把马路两边的座椅都掀翻了C. 一场寒流过后,气温降到了零下二十多摄氏度D. 这里四季分明,夏季热,常下雨,冬季冷,很干燥3. 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多云的是4.据下面的天气预报图,回答下列问题。

(1)播报城市的天气状况。

广州:___________________。

武汉:___________________。

南京:___________________。

长沙: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会有雷阵雨的城市是________。

(3)播报下列海域的风向风力状况。

A(东海附近海面)_________________。

B(南海附近海面)_________________。

第4题图【反思】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有: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存在的困惑是:3.我今后在地理学习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和气候》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差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掌握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深入理解还存在困难,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天气和气候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天气和气候的实际情况观察和分析能力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掌握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特征,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天气和气候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关注,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及其区别。

2.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差异。

2.观察法:观察天气和气候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相关案例和图片。

3.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天气和气候吗?它们对我们有什么影响?”2.呈现(15分钟)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向学生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差异。

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点和区别,让学生理解天气和气候的不同。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天气和气候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和分析能力。

可以让学生观察学校的天气变化,或者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图片,让学生分析其特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 4.1 天气和气候教案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4.1 天气和气候教案 湘教版
的气候特征。
2.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和看懂简单天气图,逐步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
报的习惯。
3.知道空气质量报的基本内容。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能通过简单的天气图,判断某地可能出现的天气情况,并能对其结果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地理知识就源于生活,懂得“处
课 名
第一节《天气和气候》
教 师
课 时
第一课时
年 级
七年级
课标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知识目标
1.会区分描述天气与气候的语言,并能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状况和某地
2、通过连线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可以观察就能获得天气信息
1、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连线题:让学生感受,知识就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
1、直观展示问题
2、连线题,让学生上台连线,使他们既得到锻炼,又获得展示的机会;同时也吸引其他同学的眼球,增强他们的注意力
学会看简单的卫星云图
了解一些我们人类对天气和气候的负面影响
1、讨论交流我们人类对天气和气候的负面影响
2、展示一份环境质量日报,了解环境质量日报中的几个项目间的关系
让学生充分感知我们人类对天气和气候的负面影响
通过白板展示几个有关人类活动对天气和气候产生负面影响的图片,给学生以震撼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1、学生自己谈收获
2、齐读十八大报告中的一句话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天气和气候》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天气和气候》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四章世界地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主要介绍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培养对天气和气候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

b.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c. 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 能力目标:a. 能够观察和描述天气现象。

b. 能够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

c. 能够运用气候图谱进行气候类型的识别。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日常认知,但对于其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较为薄弱,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操作进行培养。

部分学生可能对气候图谱的阅读和分析较为陌生,需要进行引导和训练。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呈现天气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天气的注意和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天气和气候有什么了解?有什么区别?”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环节:概念解释教师通过板书的方式,解释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两者的概念。

第三环节: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展示,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重点解释大气环流、地球倾斜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第四环节: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教师讲解并展示气候图谱,介绍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1《天气和气候》是学生在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后,对天气和气候这一重要主题的深入学习。

本节课通过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地理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

但天气和气候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特点。

2.天气和气候形成的原因。

3.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内容。

2.观察法:观察天气和气候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中认识和理解天气和气候。

3.实验法:进行简单的气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形成过程。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天气和气候的认识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具:地图、图片、气象实验器材等。

4.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现象,引导学生对天气和气候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讲解天气和气候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内容,让学生对天气和气候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气象实验,如制作简易风向标、气温计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形成过程。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案(新版)湘教版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学目标】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词语。

2.识别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现象。

3.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的技能。

4.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天气和气候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现象,但是真正关心、研究天气和气候相关知识的却不多。

指导学生关注天气、气候也是关注生活的一方面。

【重点难点】1.“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2.综合分析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方案一:从近几天的天气变化状况及开学后自己衣着的变化入手,贴近生活,导入课题“天气和气候”。

方案二:同学们,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是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时间,在开幕式上有绚烂的烟花燃放,因此,现场的观众最担心哪方面会影响到开幕式的顺利进行及烟花的燃放?(学生回答)天气和气候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天气和气候。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1.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7页第一、二两框天气、气候,解决以下问题:(1)对比分析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区别。

(2)下列词语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除此之外你还能举出哪些描述天气和气候的成语或诗句?风和日丽暴风骤雨四季如春阴转多云(3)“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经典故事,是利用了当地有利的天气还是气候?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教师精讲点拨】从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入手,从各自反映的大气状况的时间长短及变化大小分析,联系日常生活中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句理解。

【探究结论】天气气候区别天气:1.短时间的2.多变的气候:1.较长时间(多年的)2.变化不大(相对稳定)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2学习任务(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所符号1.自主学习:阅读P57第三框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解决以下问题:(1)天气预报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2)回想你观看的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并读图4-2,说一说卫星云图中的白色、绿色、蓝色各有什么含义?(3)记住图4-1中的主要天气符号,绘制你最喜欢或是最难识别的天气符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气和气候
课 题
第四章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以及卫星云图。

3.能举例说明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中的影响。

重 点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难点
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预设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67——P.69,完成以下任务。

1.阅读教材“天气”和“气候”两部分内容,完成下表:
2.根据68页图4—2卫星云图的颜色可以粗略判别天气状况:
白色表示 ,白色程度越浓,表示云层 ,下雨的可能性 ; 绿色表示 ; 蓝色表示 。

3.天气预报播报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4.结合图4—3,熟记..常用的天气符号。

5.根据69页“阅读”, 反映空气被污染的程度, 越大,空气污染越 。

说出:空气质量级别、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
专题一:根据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辨别下列词语或诗句描写的是天气,还是
天气
气候
概 念
区别 时间长短 稳 定 性
风和日丽:暴风骤雨:四季如春:
阴转多云:冬冷夏热:电闪雷鸣:
醴陵年平均气温18℃左右: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小楼一夜听春雨:昨夜西风凋碧玉:
东边日出西边雨:春风又绿江南岸: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专题二: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沙、哈尔滨某两日天气情况。

2014年11月26日 2014年11月27日
长沙:︱ 12~16℃ 13~16℃
哈尔滨:—8~7℃—14~—4℃
材料二: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又称“可入肺颗粒”。

机动车尾气排放、生产生活中排放的烟尘及扬尘为主要来源,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因素之一,人体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

PM2.5数值越高,代表大气污染越严重。

近日,华北、黄淮等地将再次出现轻到中度霾,部分地区重度霾。

河北已启动重污染天气的II级应急响应,石家庄、保定等6市实施车辆限行。

1.2014年11月26日,长沙的天气状况是:
哈尔滨的天气状况是:
2.长沙某公司因工作需要,近两日外派员工到哈尔滨学习,受天气影响,去
哈尔滨的员工要携带哪些必需品?
A短袖衬衣 B羽绒服 C凉鞋 D防晒霜 E雨伞
3.当PM2.5浓度过高时,下列做法不合适的是()
A.在公路旁晨练
B.外出活动时尽量带上防护口罩
C.开车时要尽量保持车距
D.督促施工单位控制扬尘
4.根据材料二,想一想哪些做法可以降低PM2.5浓度,请把这些做法写下来:
三、展示提升
四、总结归纳
五、训练巩固
完成《地理基础训练》第41——42页。

教学反思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