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化创新
浅析如何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践 , 为 广 大党 员 普 遍 信 仰 、 民 大 众 普 遍 认 同 的 强 大 思 想 武 器 。 成 人
马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与 马 克思 主义 中 国化 是 相 互 衔 接 、 互 促 进 的 , 相 既不 能 等 同 , 不 能 相 互 取 代 。 马克 思 主 义 是 来 自实 践 、 导 实 践 也 指 的科 学 理 论 , 民群 众 是 社 会 实 践 的 主体 , 此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人 因 的过 程 必 然伴 随 马克 思 主义 大 众 化 的 过 程 。 二、 马克 思 主 义 大 众 化 的 目的
一
化是 一项 长期 的 战 略性 任 务 , 是 一 项 浩 大 的 系统 工 程 , 须 着 眼 也 必
长 远 , 定 规 划 , 善 机 制 , 确 责 任 , 大 投 入 。 要 按 照 “ 个 中 制 完 明 加 一 心” “ 个 着 眼 于 ” 、三 的要 求 , 当 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普 及 教 育 和 把 深化 实践 融 入 经 济 、 治 、 化 、 会 建 设 和党 的建 设 的 各 个 方 面 。 政 文 社 大众 化 的首 要 环 节 在 于 理 论 自身 , 论 的 风 格 、 质 、 点 要 大 众 理 气 特 化 。要 大 力 实 施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研 究 和 建 设 工 程 , 断赋 予 当 代 不 中 国 马克 思 主 义 鲜 明 的实 践 特 色 、 民族 特 色 、 代 特 色 , 筑 反 映 时 构 当代 马 克 思 主 义 最 新 成 果 的 话 语 体 系 、 科 体 系 和 教 材 体 系 , 一 学 用 元 化 的指 导 思 想 整 合 和 引 领 多 样 化 的 社 会 思 潮 。 大众 化 科 学 内涵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三个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由少数人领导指挥转变为人民大众自觉行动,马克思主义创新由被少数人进行转变为被人民大众丰富完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
首先,理论大众化是实践大众化的前提。
理论大众化的程度决定着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的广度和深度,离开理论的大众化,实践和创新的大众化就是一句空话。
其次,实践大众化是理论大众化成效的直接体现。
理论大众化的目的在于实践大众化,人民大众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的自觉程度和正确程度是检验理论大众化的标准。
第三,创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高境界。
建立在理论大众化和实践大众化基础上的创新大众化,将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命运与人民大众彻底联系在一起,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生生不息,实现最终理想提供了根本保证。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在谈到执政党建设基本经验时,指出要“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这是一项关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战略任务。
我仅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大众化与中国化、现代化的关系首先谈谈对大众化这个概念的理解。
大众化与大众性是有区别的。
大众性是理论本身的一种属性,是标识理论所涉及、维护或关注的群众的X围的概念。
大众化是使理论为尽可能多的群众所理解和认同的一种工作。
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任何理论都有一定程度的大众性,只不过“大众”的成分和X围有所不同而已。
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理论也都反映了本阶级的诉求,还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相关阶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共同诉求,也有自己的群众,也有一定的大众性。
完全没有大众性的理论是不存在的。
同时,任何理论也都需要大众化。
这是因为理论都不是大众自发活动的产物,而是少数理论家精神劳作的产品。
如果不经过一番大众化的工作,即使客观上反映了大众的利益和诉求,也未必能为大众所理解。
任何阶级的理论家创造理论都不是为了自娱自乐,而是为了按照他们所维护的阶级的利益改变世界。
他们决不满足于把自己的理论变成藏之名山的秘密文献,而总是要努力在大众中传播宣扬,让大众理解理论、信服理论,从而征服人心,赢得大众。
这种工作就是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一切理论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有没有大众性,也不在于需要不需要大众化,而在于大众性和大众化的内容和X围与别的理论根本不同。
马克思主义理论代表的是有史以来最进步的阶级即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同时也代表了有史以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它的根本任务不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以一个剥削阶级的统治代替另一个剥削阶级的统治,而是经过一系列的历史发展阶段,最终达到彻底消灭阶级差别,解放全人类。
因此,它的大众性具有史无前例的深刻内容和广阔空间,与其他理论的大众性有原则的不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探析

品牌策划理论版3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探析文/侯周梓(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下简称“三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根本遵循,是时代发展必不可少的核心因子。
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内在逻辑联系,并从现实问题和矛盾出发,提出推进“三化”进程的路径选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三化”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运用至今的,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
“三化”是一个循序发展、层层递进的过程,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发展的结果,也是总结历史经验所得出的结论。
一、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基本内涵理解马克思主义“三化”是正确认识它们之间关系的前提条件,“三化”是马克思主义在顺应时代潮流、国家发展、人民需要的基础上实现的。
科学认识“三化”基本内涵有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指导,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时代发展要求,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发动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也经历了一个提出、发展、修正、重新提出、继续发展的曲折发展过程。
从发展进程来看,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此命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得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随后的延安整风是一次成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普遍教育的思想解放运动,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成为全党的共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重新提出和运用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在之后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成果,随之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下来,持续发展,生生不息。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几点思考作者:张博颖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04期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目前,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开展了多方面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内涵及其关系,以及“三化”中的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
在此,对有关问题做一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过程,也包含这个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科学结论,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要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样,革命、建设和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目的在于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
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实践、为了应用、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自由、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邓小平在谈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时说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这也是强调要在实践中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根据具体实际和实践,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指马克思主义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国情下的中国风格和特色,那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则鲜明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过程中的世界眼光、时代视野。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感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感2009152班 20092701 吴俊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强调是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的的。
至此我国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新的认识,今天我会对这个问题谈谈我自己的观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的一代又一代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实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的重要指导理论、思想。
2、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指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有三个涵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第一层涵义是它的革命的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认识世界和说明世界的科学,更是革命的纲领、行动的指南和现实地改造世界的武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解放,只有通过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才能达到。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第二层涵义是它的实践的确定性。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要求所做的应用性处理,就是把马克思所规定的革命的实践形式和路线方针,转化为具体能够完成时代使命的实践形式和路线方针。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第三层涵义是它的科学的系统性。
这是指把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时代主题、实践形式和根本纲领,转化为革命的科学学说和根本纲领相统一、人的解放的实践形式和时代主题相一致的理论体系,形成一个完备的抽象和具体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和纲领体系。
文化选择、文化认同与文化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内蕴

文化选择 ◆ 文化认 同与文化创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内蕴
● ●
刘 小龙
( 东药学院。广州 50 0 ;中山大学,广州 50 7 ) 广 10 6 12 5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深刻的文化 内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 文化选 择、文化认 同和文化创新 的过程。文化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历史轨迹 ,文化认 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 实 旨归 ,文化创新是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 的实践 品格。在 当下 中国,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 内蕴 ,是一个 关 涉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 当 中国文化生态下如何可能 的重要课题 。 代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选择 ;文化认 同;文化创新
少 唱 ,教 条 主义 必 须 休 息 ,而 代 之 以新 鲜 活 泼 的 、 为 中 国
的命运转折 ,推动着中国文化从迷失 走向自觉。 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出场 ,是基 于中华 民族 在救亡 图 存 的挣扎 中强烈 需要解除精神 文化危机、摆脱 文化 两难 困 境 的历史选择 ;而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普及 ,也 正是 因为 它对 东西文化 的兼容性和批判性 ,使 中国文化迎来 了现 代
期 ,先 从 器 物 上 感 觉 不 足 。 … … 第 二 期 ,是 从 制 度 上 感 觉
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 ,是 指马克 思主义被 大 众所接 受 、 认 同和运 用 ,同时也是 马克思 主义通过 大众 而展开 实践 、 成为一 种现实物质 力量 的过 程。通 常人们 总是从政 治思维 来理 解这 一过 程 ,而较 少从文化 层 面进 行观 照。事 实上 , 马克 思主义有其本 身固有的文化属性 ,而马克思主 义大众 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选 择、文化认 同和文化创新 的过 程。 伴随 着现代性 的发端 与扩张 ,马克思 主义 大众化也成 为一 个现代 性的命题。这是 因为 ,资本 主义的全球扩张 以及随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传承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传承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强调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统一发展,并提出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重的指导思想。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首先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的深入解读。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梳理。
例如,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仁爱”、“和谐”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这种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有助于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社会的发展中,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与创新上。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强调了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与创新的重要性。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学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通过吸收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例如,中国的京剧、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引领下,得到了现代化的塑造和传承,成为了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符号。
二、中国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与探索中国文化传承创新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国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的实践和探索。
中国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果。
首先,中国积极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当中,使其与当代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相契合,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化创新【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如果没有文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支撑,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就没有后劲,社会和谐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及大众化,不仅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内涵,更可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思想指导。
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化创新来进行一些浅显的探讨和分析,希望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创新
一、引言
(一)马克思大众化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性到具体化、由学理性到通俗化、由少数领袖人物的理念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的过程。
(二)马克思大众化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及价值得以实现的需要
理论的大众化过程是理论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并与社会、时代发展不断调适的过程。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但如果理论不能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以及不断发展,其对实践不仅没有指导意义,反而会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
大众化是理论发展的内在动力,如果理论不能大众化就会被遗忘和抛弃。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不断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并随着中国国情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以更好的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其要想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就必须不断实现大众化,紧跟中国发展需要,使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认同、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突出其价值和魅力,从而也才能更好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价值,也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体现在: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需要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不断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将理论武器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不断的大众化,可以更好的被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的武装人民群众;二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出现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而这些情况与问题可能只有中国才具有,只有马克思主义不断大众化、中国化,才能为中国共产党解决这些问题和情况提供更加贴近中国实际情况的建议和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好这些问题和情况。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文化创新
(一)拓展文化工作的途径,体现民族特色,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文化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新问题、新情况,面对这些新问题和新情况,要想利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使其可以更好的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中国文化相结合,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民族形式、民族风格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
在新时期,我国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就必须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没有创新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难以长期生存下去,从而也难以推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我们不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就会使其僵化,难以满足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高瞻远瞩,积极思考,不断创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
马克在主义只有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才能在中国大地上长期存在下去,从而也才能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为此,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文化相结合,使之更加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从而可以更好的解决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二)创新文化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体现时代特色,不断推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文化创新
1、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拓展文化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的途径,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文化创新就必须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目标、动力等方面的认识。
在文化创新与建设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之可以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高文化支持。
此外,我们还应该把新的文化发展观贯彻到整个文化创新中去,对于阻碍文化创新的一切做法、规定以及体质,我们都必须坚决革除。
2、在文化创新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文化创新主要是为了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精神食粮。
为此,一方面文化创新中,要采取迎合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的方针,结合中国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以及贴近群众的精神文化,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和接受;另一方面把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创新的根本出发点。
在文化创新中,要始终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出发,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建设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文化创新,也才能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魏华,刘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文化创新[j].新东方,2008(03).
[2]肖士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基本向度的当代诠释[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3]刘昀献.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2010(5).
[4]闫石,周宏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化创新[j].学术交流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