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4 烛之武退秦师(讲)(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专题04+烛之武退秦师(测)-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1)+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4+烛之武退秦师(测)-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1)+Word版含解析.doc

(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1.将下列四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单句,要求语言通顺,语意不变。

可适当增删词语。

(6分)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

②烛之武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

③烛之武维护了国家安全。

④烛之武的行为体现出了爱国主义精神。

⑤《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⑥烛之武的爱国主义精神受到《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的赞扬。

【答案】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的《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烛之武退秦师》对郑伯这一人物着墨不多,但他的思想性格却比较鲜明。

请你用简要的语言对这一人物进行点评,80字左右。

(6分)【答案】郑伯是一个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精于言辞的君主。

(2分)佚之狐荐烛之武,他立即同意;面对烛之武的牢骚,他诚恳地承认错误;然后又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使烛之武难以拒绝。

(2分)【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对郑伯有一个总体的评价,郑伯作为一国之君,能在臣子面前承认错误,的确难能可贵。

注意评价时要用精练的语言,然后结合他对烛之武所说的话再进行个体点评,最后注意字数要求。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为拯救危难的国家,一个年已七十的老人,夜间行动,深入敌营,慷慨陈词,顷刻之间,郑国转危为安。

《左传》中“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请结合对烛之武这一形象的理解,拟出下联。

要求:字数相同,对仗工整,尾字声调为第一声或第二声。

(6分)上联:捐弃嫌怨,临危受命,几多热肠纾国难;下联:。

【答案】申明利害,慷慨陈词,一番宏论退雄狮。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即为对对联,实则也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

对对联的一般策略为:词性相同;结构相近;平仄相对;语意相关;不能犯字。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语文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大点.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三备考的时候,恐怕对文言文已经有厌烦和畏难情绪。

本文是高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又是先秦历史散文,字词句疏通的难度很大。

如果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就谈不上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还容易助长坏习惯,也会打消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积极性。

所以师生面对这样的文言文,只能迎难而上。

当然,篇章学习也重要。

本文篇幅不长,学生面对的文本作为第一手资料就那么一点,如果教师穿靴戴帽讲出几千字的微言大义,似乎有强加教师成见之嫌。

积学储宝,才是中国古代文学和史学力量之所在。

所以我更看重的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严格要求,监督学生识记;拓展阅读,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感。

出于以上考虑,我对本课教学作出如下设计。

第二大点. 三维教学目标1.提出问题,补充材料,帮助学生消除文字障碍,积累词类活用实例,揣摩多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逐步培养学生准确复述课文信息,把文言知识迁移到别的文言文阅读中的能力4.正确认识烛之武说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他的辩才,而在于他对当时国际形势的清醒认识和他利用矛盾,分化瓦解的策略。

5.学习主人公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大智大勇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准确识记和复述原文信息。

难点:词类活用、课文熟读与重点词语积累。

教学方法:1、布置预习:印发全文译文和重点词语用法意义解析。

学求学生熟悉。

2、设置问题,课堂上开展研讨与对话。

3、诵读,积累语感。

4、以训练题加强检测和督促,让学生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1、“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诸侯为了追求更多的土地与奴隶,成为霸主,纷争不断,几乎每年都会有几百场战争, 战国时期的孟子认为这些战争都是毫无正义可言的。

我们今天在课堂上要讲解的就是春秋时期的X国,大战在即后来大战又消弭于无形的历史故事。

高中语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word3 / 5二、目标定向1.研习第4段,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分析人物形象及作品的写作特色之伏笔与照应。

三、自学指导〔一〕阅读第4段,完成以下问题 问题1:解释加点的词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没有;那人;到,到达)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失其所与.,不知. (结交,亲附;通“智〞,明智) 以乱易.整〔代替〕 吾其.还也〔还是〕 亦去.之(离开) 问题2:指出特殊句式的类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问题3: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用原文回答。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二〕阅读全文,完成以下问题 问题4: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概括: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

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假设使烛之武见确定目标学生阅读课文 教师质疑学生自学探究word4 / 5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

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

但X 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

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

他先论说灭亡X 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

然后承诺,保存X 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X 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

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word5 / 5补充材料一、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

高中语文 专题04 烛之武退秦师(讲)(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专题04 烛之武退秦师(讲)(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本节要点]1.探究文章的细节。

2.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文章的细节。

[探究活动]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教师释疑]答题时注意分析烛之武说话的方式和所讲的内容。

[讨论明确]〔1〕处处为秦着想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说:“秦、晋围X,X既知t三矣〞,承认X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

但作为X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X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假设亡X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说明为秦着想的立场。

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X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

接下来又分析了存X对秦有益无害:“舍X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正当秦伯在考虑灭X、存X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

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

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X,又欲肆其西封,假设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X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

-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

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X。

要点二: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

[探究活动]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艺术手法的题目,注意题干,注意文章的结构组织,说话的艺术和情节的安排等特征。

[讨论明确]〔1〕伏笔与照应这篇课文虽短,但在表达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例如,在交代秦、晋围X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X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

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X〞,“国危矣〞。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_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2015_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把握文章的关键句,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文章内容。

3.赏析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

4.学习烛之武在国难当头之际,临危受命,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注意古代汉语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的不同特点。

2.赏析精彩的人物语言。

【学习难点】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自主学习】一、关于作品:本文选自《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相传是左丘明所著。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很有价值的文献,同时又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左传》不仅创造了多样的缜密的篇章结构、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而且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

作者还善于以婉曲细致的笔调来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并有娓娓动听的外交辞令。

二、关于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

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三、夯实基础:(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氾.(fán)南佚.(yì )之狐夜缒.(zhuì) 而出阙.(quē)秦杞.(qǐ)子逢.(páng )孙(二)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

高中语文 4《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4《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中必修1语文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2、情感目标: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3、操作目标: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揭示学习目标:理清文章的层次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简介背景:秦晋围X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X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X国时,X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X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是楚国大败。

X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X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X。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那么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X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X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X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三、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并形成结论1、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

〔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领读、深、精读)名师精讲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领读、深、精读)名师精讲新人教版必修3

[读美文•滋养心灵]悦读主题 爱国责任应用指数:☆☆☆☆因为有你虽然,我们古老的中国像一艘搁浅的大船,尽管沉重,尽管缓慢, 但依然还坚挺着前进的风帆。

这因为有你,我优秀的中华儿女。

中国为你而骄傲。

你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我们民族的脊梁。

如果我们的民族,没有你,它的生命将是如何的暗淡, 它将会走向何等可怕的深渊啊! 你以你坚毅不挠的行动, 告诉所 有的居心可怕的人们:中国人是不可辱的,中华民族是不可辱的。

中国人将为国而生、 为国而战、甚至为国而死。

中国因你而精彩。

你使我想起了志在维新、视死如归的谭嗣同;你使我想起了抛妻别子、 不惮前驱的林觉民; 你使我想起了东渡扶桑、 救国救民的秋瑾;你使我想起了弃医从文、疗 救民心的鲁迅;你使我想起了所有为我们中华的独立崛起,探索着、痛苦着并奉献着的人们。

陈毅元帅如是说:“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从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到中俄战争,从《南京条约》 、《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重 若苦海的苦难,漫漫修远的长路,并没有使东方巨人从此消亡的缘故,正是因为有你们啊, 我们民族最可爱的人, 正是你们这些以天下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组成浴血奋战的洪流, 力挽狂澜,吹响起我们民族的历史的新纪元。

[读人物•知人知情]、人物档案简 介左丘明: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 识渊博。

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

孔子曾说:“巧 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左丘明亦编修国史, 日夜操劳,历时二十余年,一部纵贯二百余年、 十八万余字的 《春 秋左氏传》定稿。

作 品 《春秋左氏传》。

评价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唐太宗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明世宗朱厚熜 封左丘明为“先儒”,明思宗朱由检封左丘明为“先贤”。

高中语文专题04烛之武退秦师(预讲)(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专题04烛之武退秦师(预讲)(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本节要点】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常见的文言现象。

2、疏通文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秦伯说,与郑人盟(6)失其所与,不知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贰于楚也(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写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①夜缒而出②朝济而夕设版焉③既东封郑(2)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②与郑人盟(3)①既东封郑②阙秦以利晋③越国以鄙远(4)(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6)①若不阙秦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烛之武退秦师(7)①越国以鄙远②臣之壮也③今老矣④共其乏困(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邻之厚,君之薄也4.说出下列各句中句式特征。

(1)是寡人之过也(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3)夫晋,何厌之有(4)以其无礼于晋(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6)佚之狐言于郑伯【反馈矫正】1.找到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意义。

(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3.写出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
【本节要点】
1.探究文章的细节。

2.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的细节。

【探究活动】
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教师释疑】
答题时注意分析烛之武说话的方式和所讲的内容。

【讨论明确】
(1)处处为秦着想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t三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

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

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

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

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

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

-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

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

要点二:探究文章的艺术特色。

【探究活动】
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艺术手法的题目,注意题干,注意文章的结构组织,说话的艺术和情节的安排等特征。

【讨论明确】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

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
了伏笔。

“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

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

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日”,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

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

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

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

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

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课堂提升】
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是“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而后“夜缒而出,见秦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一是交代了烛之武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危难时刻,能够接受规谏,勇于自责。

三是赞颂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以解国难为重的爱国精神。

2.试比较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异同。

【答案】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郑伯:直截了当烛之武:迂回曲折
【解析】注意语言艺术的分析。

3.用自己的话给下列人物写一句话的评说。

(可多角度、有创意地评论)
【答案】示例:(1)大义:不计个人得失,以解国难为重;大勇:只身赴敌营,说服秦伯退兵;大智: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2)佚之狐力荐烛之武,可谓慧眼识英雄。

【解析】注意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