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
课件2: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多元探究
2、通过本课学习,你收获了哪些启示?
共同探究
启示(参考)
1、改革是曲折的;改革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 重新选择,而且是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 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2、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 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有光明前程。 3、改革者应有坚定的意志、务实的政策;改革 措施应适合国情,顺应民意。
课堂巩固
1、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属于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A
C、墨家思想
D、道家思想
2、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
C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3、商鞅变法后,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其主要原因是
D
A、“为天开阡陌封疆”
B、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
C、令民为拾伍
2、军事: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政治: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始中
央集权制度的建设。
富国强兵
奠定统一中国基础
开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
三、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如:刑法严酷 2、加重剥削压迫 如:连坐法 3、改革不完全彻底 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 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文化高压政策
燔诗书而明法令
钳制了思想 摧残了文化
窒息了创新意识
多元探究 1、我们应怎样评价商鞅变法?
共同探究
商鞅变法的总体评价
一分为二、总体肯定
1、是一场较为彻底的、全面的、成功 地主阶级改革运动;(性质)
2、除旧布新,推动了社会进步;
3 富国强兵的秦国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3. 教学用具幻灯片。
图片。
4. 标签富国强兵的秦国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
图片展现了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军阵。
文字内容则重点指出,人们在肯定和赞颂秦统一六国的伟大贡献的时候,总是不约而同地把秦走向统一的原因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商鞅变法。
师:通过观察本图片(始皇陵兵马俑),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秦朝赫赫军威。
师:通过阅读引言中李白的诗,感受“秦王扫六合”的气势,你认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是什么?生:商鞅变法,促使秦国富国强兵。
教师由此导入新课——富国强兵的秦国★讲授新课商鞅变法的结局(一)商鞅之死:1、原因:①新法触犯贵族的利益,遭到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和抗拒;商鞅变法对于沉寂的秦国社会不啻于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沉重打击了世袭贵族的种种特权,高官厚禄、富贵荣华一如风卷残云而去。
教学设计8: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上根本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从此开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2)理解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3)探究商鞅变法和秦国富国强兵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商鞅遭到旧势力的反对而亡的学习,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对商鞅变法作用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的学习,提高分析、归纳、综合、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形式,设置历史情境,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商鞅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勇于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3)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2、难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通过观察图片你从中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秦始皇当年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帝国的历史伟业。
2、你认为:如何看待为“秦王扫六合”奠定基础的商鞅变法?讲授新课一、商鞅之死1、商鞅之死的原因幻灯片展示材料:关于商鞅的死因有几种说法:(1)司马迁:刻薄寡恩,用刑太过。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史记- 商君列传》(2)苏轼:“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
高中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的秦国》1247人教PPT课件

三.商鞅变法的的历史局限
(1)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 的剥削和压迫
(3)变法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 划清界限
(4)商鞅变法的严峻的刑法和文化高压 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的影响,如 “焚书坑儒”政策
P28学思之窗
秦二世灭亡的根子在商鞅变法时期 就已经种下了?你认为呢?
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槽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
稷。
——《汉书·食货志》
问(1)根据材料说明商君所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动。
(2)材料三中的“务本”是什么意思?“王制”指什 么?
参考答案
▪ (1)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 (2)“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
制”指以井田制、分封制为基础的奴 隶制度
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稳定财政收入
2)奖励耕织
增强国家实力 提高生产积极性
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对秦国有那些影响?
1、历史作用:
军事方面(强兵)
1)废除世卿世 禄,奖励军功
增加士兵勇气, 提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2)严肃军纪
3)严格户籍制度, 实行什伍制度
提高军队战斗力 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2.原因:
(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 坏与反扑
(2)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
3.结果: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虽死,但新法未废,变法二十 年,深入人心,妇孺皆知,改革措 施在他死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 关系和设县户籍等在秦国确立.----那么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 败了呢?讨论……
不难看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 革也应该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目 的的。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 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 的原则,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 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 的确立与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 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课时作业20: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一、选择题1.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⑤C.①②③⑤D.②④⑤2. 在兼并战争中,秦国首先打败的国家是()A.赵国B.魏国C.韩国D.燕国3. 下图中的虎符是秦国的()A.户籍证明B.调兵凭证C.赋税收据D.重量标准4.“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根本原因是()A.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B.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C.秦孝公的鼎力支持D.人民群众的大力拥护5.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表明商鞅变法()A.要取消贵族特权B.模糊了社会等级界限C.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D.以废除奴隶制为重要目的6.有史学家高度评价商鞅“官僚化的革新政策”,认为它使分散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堪称世界政治制度的“一项创举”。
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商鞅变法()A.改变了权力逐级弱化的态势B.巩固了法家文吏的政治地位C.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D.改变了秦国国内的阶级结构7.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⑤ C.①②③⑤D.②④⑤8.开创了大一统帝国的秦朝仅存约15年的时间。
造成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 A.武将篡权B.苛法暴政C.外族入侵D.诸侯争霸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夫不待法令绳墨而无不正者,千万之一也。
故圣人以千万治天下。
故夫知者而后能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贤者而后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
……故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废俗而为之法。
——《商君书》材料二商鞅进步的法律观还表现在充分发挥的广泛社会功能,不断扩充法律内容,扩大法律调整的范围,将秦国社会生活全面纳入法制轨道,使社会成为有组织有序、结构严整的有机整体。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措施
求 富
积极作用
强 兵
奖励军功,实行 二十等爵制(严 禁私斗) 废除世卿世禄制, 鼓励…
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为 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 了一个途径
瓦解了宗法制,打击奴隶主贵 族特权,提高了战斗力
加 强 集 权 习 俗
改革内容中哪些措施有利于强兵? 满足了应对战争的需要
改革内容中哪些措施打击奴隶主贵族利益, 措施 积极作用 顺应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潮流 ?
商鞅变 法的局 限性
原因
过程
结果
政治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经济上
军事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 与什伍制度相结合.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 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 统治 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 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夫小 (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 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目的是什么 -------《韩非子》 材料二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 (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 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 赞扬态度 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 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 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 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 种“连坐”。
对按军功授予爵位这一条最为不满。因为如果没有军功, 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严重地损害了我的利益。
(3)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农民,你对法令的看法如 何?
对改革表示欢迎。 因为国家重视农业,奖励耕织,调动了我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安定,能让我安定地生 产生活。
第二单元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①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和封建制度的解体,使 (5)评价: 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工商 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 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 ②人为割裂农、工、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工商业和 农业的发展 消 ③过多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破坏了经济自身的发展 极 规律,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 分单一 ④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 致了环境的恶化
(3)法学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 图治的理论武器。
度
衡
量
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发展的 经济思想和政策
(2)目的: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 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原因: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统治稳固的基础; ②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如商人 操纵物价,减少农业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 及封建统治。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1、含义: ①百家: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②争鸣: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治国理念)和学术上的 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2、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①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 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受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④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 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1、农业: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加上兴修 水利、农田施肥等措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使农业 生产得到了较大发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历史 ·选修1
课 新 导 课 合 探 课 智 提 前 知 学 堂 作 究 后 能 升
山 东 金 太 阳 书 业 有 限 公 司
菜 单 隐 藏
历史 ·选修1
课 新 导 课 合 探 课 智 提 前 知 学 堂 作 究 后 能 升
全面认识商鞅变法 史料一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
课 新 导 课 合 探 课 智 提 前 知 学 堂 作 究 后 能 升
探究问题 (1)依据史料一,指出贾谊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理由。 (2)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论证史料二中“战国变法运动是中 华文明演进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的观点。 山 东 情淡薄;引发人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 金 (2)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太 阳 书 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转型。 业 有 限 公 司
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 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 山 东 金 太 阳 书 业 有 限 公 司
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
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菜 单
隐 藏
历史 ·选修1
文化发展模式的基础。
2.消极影响 (1)对秦国而言: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 山 东 金 太 阳 书 业 有 限 公 司
压迫。对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社会
道德的支持。 (2)对后世而言:商鞅迷信刑罚,用法过峻的做法,片面扩大了暴 力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为 后世所遵循,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焚烧诗书 造成人类文明成果的巨大破坏,对后世产生了长远而恶劣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下列关于商鞅实行的军功爵制影响的表述, 错误的是( )B A.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B.杜绝贵族晋爵的机会 C.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D.确立地主的政治优势
3. 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 A ) ①顺应历史潮流②商鞅不畏强权,执法如山③南 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④商鞅以法家思 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第三目 “变法的历史局限 ”
一、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1.百姓违犯法律规定,在路边倒垃圾, 就要被砍去双手。 2.盗窃牛马者要处以死刑。
商鞅推行的法律体现了轻罪重罚的 思想,迫使人们遵守规矩,达到以刑去刑 的目的。
古代受刑的人
二、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 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连坐法”的推行以及轻罪重罚,征收 户赋,劳役沉重与“燔诗书”等法令一起, 对全国城乡人民布下了一张严密的监察网。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 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
焚诗书
概括总结商鞅变法对秦以至中国 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跃成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 奠定了基础。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 成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 兵和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商鞅变法使 秦国出现了“移风易俗,民以富强,百姓乐用” 的新面貌,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
原因 1.商鞅变法侵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根本原因)。
2.严刑重法加深了旧贵族对商鞅的仇恨。
3.秦孝公去世 秦惠文王即位(直接原因)。
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这 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身边以前遭到商鞅惩 罚的亲信向惠文王进谗言:“大臣权势太重则 国家危险,左右太亲近就会使自家性命危险。 秦国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不谈大王之法, 商君反为王,大王变成了臣子。”诬告商鞅谋 反。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闻讯出逃,一 日,他到一旅馆投宿,店主称按照商鞅颁布的 法令,必须验明身份,否则他就要受罚,最终 拒绝了商鞅的投宿要求。商鞅走投无路,被迫 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尸体运回国都咸 阳示众。一代雄才就这样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 的生命。
连坐法——最亲密的夫妻和朋友,也不能互 相包庇,而要向政府检举揭发,使得任 “恶”“非”都不能隐匿。实行连坐法的目的, 就是要使得人民互相保证,互相监视,互相揭发 。 燔诗书——当时法家认为侠以武犯禁,儒以 文害法,似乎儒家的东西都是蛊惑人心的东西,所 以为了明法令,它就要烧掉诗书,以法为令,以吏 为师。这在秦朝的统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焚书坑 儒是众所周知的事。虽然因此销毁了大量典籍,但 是处于当时统治的需要还是必然的 。
2. 秦国统治者锐意变革是变法内部动因 (1)必要性:时代的要求;秦国摆 脱落后,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 (2)可能性:秦国国君立志改变落 后状况,推行社会改革。 ①秦献公:废除用人殉葬的恶习; 由雍迁都栎阳;允许商业活动。 ②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吸引有志 之士。
3.商鞅来秦并得到赏识是变法的重要条件 (1)游说:商鞅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 孝公,劝说他“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变法 要坚决果断。 (2)辩论:与反对派辩论,宣传变法思 想,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得到 秦孝公赏识。 (3)立信:南门徙木,取信于民;并打 击破坏新法的人。 4.变法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 主阶级力量壮大。
对商鞅变法的认识、启示
认识:改革具有必要性;多样性;复杂 曲折性;进步性;局限性。 启示:只有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 牲精神。改革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要制 订法律保障改革地顺利进行。改革要讲究策 略的灵活性,以减少改革的阻力。
变革是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小故事
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但是, 贵族保守势力不甘心失败,在变法进行过 程中继续抵制破坏变法,比如太子的两个 老师还唆使太子故意触犯法禁。商鞅毫不 退缩动用严刑重法坚决打击。太子是君嗣, 不好动刑,就严惩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 割掉鼻子,一个在脸上刺字,改变了“刑 不上大夫”的传统。
二、商鞅之死
三、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商鞅虽死,但他推行的新法未废。虽然商 鞅个人落了个悲惨的结局,但他“废井田”、 “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在他死 后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 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第二目 “富国强兵的秦国 ”
商鞅变法总的意义:
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 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 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史记· 秦本纪》
回答:
结合上述材料,以秦为例,概述我国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过程。
答案: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田的不 断扩大,各诸侯国先后用国家赋税制度和法 律条文,将土地私有制度法定下来。秦国的 “租禾”是根据田地产量征收赋税,;实质质 上是开始承认私人的 土地的所有权。商鞅变 法“废井田,制阡陌”,废除井田制,以法 律形式确定私有制度。②经过战国时期的变 法,新的封建建度在各诸侯国确立。秦统一 后,令农民自报土地实数,按亩纳税,是在 全国范围统一实行封建土地制度。
三、 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 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二十等爵制明确规定按爵位高低占有数 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 合法性,等等。
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 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 一妻制,客观上改变了秦地的民风,
先秦时期家庭是 国家管理的基本单位, 收税、征兵、服徭役 等都与此有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勇于改革与时俱进。 改革和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 动力;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 的根本标准。 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 点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兵强
难 点
一分为二地看待商鞅变法的得失
本课主要内容
商鞅之死
富国强兵的秦国
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基础知识回顾
一、背景: 1. 大动荡大变革是变法的有利外部条件 (1)诸侯争霸的推动:各国面临政治 经济制度的重建。 (2)变法风潮席卷各国:首先魏国李 悝变法,之后楚国吴起变法。 (3)百家争鸣的推动:第一次思想解 放高潮,推动当时的社会变革。
三、军事上
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增加士兵勇气,提高军队战斗力打 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2)严格户籍,实行什伍制度 保证兵源,壮大秦国的兵力。
四、思想上
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 的。因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 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 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要排斥儒家,那 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变革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变革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变革是不会一帆风顺的
变革需要自我牺牲的精神
课堂小节
富 国 强 兵 的 秦 国
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和破坏 商鞅之死 商鞅之死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经济上 富国强兵 政治上 的秦国 军事上 思想上 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变法的历 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 史局限 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变法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 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性质 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
奠定西方民主政 结果 治的基础和传统
探究学习总结
1.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解题关键:为秦国富国强兵和 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思路引领:经济、政治、军事 的影响。
答案提示: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 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政治上, 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 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 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 动权。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 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 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梭伦
商鞅
公元前5~前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 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 推行了不同的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 同的基础。 4.试比较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
梭伦改革
背景 城邦民主政治发展 核心 扩大平民政治权利 内容
商鞅变法
奴隶制崩溃, 封建制兴起 富国强兵 地主阶级的 封建化改革 使中国走上封建专 制道路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 土地制度的演变,要明确土地制度的改变也
是标志着国家制度的变化,我国奴隶时期的
土地方式是井田制,土地分成均等的块状, 家家户户皆能耕种,而商鞅变法后废井田, 制阡陌,就使得大部分的土地集中到了地主 阶级手里,这样就形成了封建社会的土地私
有形式。
课堂练习
1. “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 本原因是( B ) A.变法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B.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历 史潮流 C.变法迎合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必然 趋势 D.变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上
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 (1)废井田 承认土地私有, 推动地主经济的发展 稳定财政收入,增 强国家实力,提高生产 积极性,从而为建立中 央集权制度和增强军事 力量,实现强兵目标打 下了基础。
开阡陌
(2)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奖励耕织
二、政治上
中央集权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建设的开始
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县 作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正式建立起来, 通过县的政权制度,全国政权、兵权逐 渐集中到朝廷,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 封建国家。强化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和连坐法强化了封建集权力量。
高考连接
(2005年全国)材料分析
材料一 : 秦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初租禾。 ——《史记· 六国年表》 材料二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秦地广人寡, 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故废井田,制阡 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 天下无敌。 ——《通典· 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