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护理
流脑患者的护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 膜炎。 主要表现突起高热、剧烈头痛、 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 概述 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严重可出现败血症、感染性休克
和脑实质损害
1 病原学
2
3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4 临床表现
5 治疗
6 护理
脑膜炎球菌,革兰氏染色阴 脑膜炎双球菌存在于人体,对 性,卵圆形或肾形 常成对
且迅速融合成大片伴中央坏死。循环衰竭为突
出表现,可见面色苍灰,四肢厥冷,尿量减少 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甚至不可测出。脑膜炎 表现可不明显。
流脑
以脑实质损害为主要 表现,除高热、毒血
脑膜脑炎型:
症瘀斑外,严重颅类内压为突出表现,出现剧烈头
痛喷射性呕吐、反复或持续惊厥、昏迷、血压升高、 锥体束征阳性,严重可发生脑疝
3 发病机制
4 临床表现
5 治疗
6 护理
1.病原治疗:
早期足量应用敏感抗生素 青霉素G 为首选药物,青霉素不 易透过大脑屏障,大剂量注射才 能达到有效杀菌浓度。青霉素G剂 量儿童为20-40万U/kg/日,成人 20万U/Kg
疗程5-7日。
磺胺 :中、轻型病人使用 头孢曲松、头孢噻肟钠 : 病情较重或青霉素过敏的病人
脑膜炎期 上呼吸道感染期: 和呕吐,全身不适、精神萎靡等毒血 体温下降逐渐降至常 除高热和毒血症症状外, 症状。 70%-90%的病人出现皮肤粘膜 大多无症状、部分可有: 神志逐渐清醒 出血点,其出现速度、范围及颜色与 普通型流脑 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惊厥 低热、咽痛、咳嗽、鼻炎 出血点消失
病情有关,严重时有瘀点或瘀斑迅速
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没有隐性感染者
9、流脑属于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因此婴幼儿不可能通过怀抱、哺乳 等密切方式传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护理常规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护理常规1、呼吸道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
2、休息:安静卧床休息,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舒适、安静。
3、饮食: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鼓励病人少量多次饮水,保证入量2O00-3000ml/d。
频繁呕吐不能进食及意识障碍者应按医嘱静脉输液,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心理护理:安慰患者及家属,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尽量满足患者所需以解除他们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
昏迷患者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增强其治疗的信心,以便积极配合抢救治疗。
5、病情观察:流脑发病急骤,在住院2 4小时内有从普通型转变为暴发型的可能,病情急剧恶化,故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生命体征监测,早期发现循环衰竭及呼吸衰竭。
(2)意识障碍是否加重。
(3)皮疹是否继续增加、融合。
(4)面色变化。
(5)瞳孔大小、形状变化。
(6)抽搐先兆及表现。
(7)记录出入量。
6、对症护理(1)高热:采取物理降温,可于头部、大动脉处冷敷、冰敷、头枕冰袋、冰帽、酒精擦浴、温水擦浴、冷盐水灌肠等。
但要避免长时间冰敷同一部位,以防局部冻伤。
若周围循环衰竭有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者,禁用冷敷和酒精擦浴。
持续高热物理降温欠佳者,可配合药物降温。
高热惊厥者,可遵医嘱采用亚冬眠疗法。
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2)头痛:头痛不重者无需处理,头痛较重者可按医嘱给以止痛药或进行脱水治疗,并向病人说明头痛原因。
(3)呕吐:呕吐者应采取侧卧位、呕吐后及时清洗口腔,及时更换污衣服、被褥,创造清洁环境。
呕吐频繁者可给予镇静剂或脱水剂,并应观察有无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表现。
(4)皮疹:流脑病人可出现大片瘀斑,甚至坏死,因此应注意皮肤护理。
①对有大片瘀斑的皮肤应注意保护,翻身时避免拖、拉、拽等动作,防止皮肤擦伤,并应防止尿液、粪便浸渍,也可用海绵垫、气垫等保护,尽量不使其发生破溃。
②皮疹发生破溃后应及时处理,小而积者涂以抗菌素软膏,大面积者用消毒纱布外敷,防止继发感染。
第5章 护士资格考试传染病病人的护理章节练习

第5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一、传染病概述1.以昆虫为媒介传播的疾病是A.肺结核B.流行性腮腺炎C.猩红热D.流行性乙型脑炎E.禽流感2.经胃肠道传播的疾病是A.麻疹B.艾滋病C.水痘D.疟疾E.脊髓灰质炎3.属于甲类传染病的疾病是A.艾滋病B.流行性乙型脑炎C.麻疹D.鼠疫E.狂犬病4.在乙类传染病中,需要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是A.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B.艾滋病C.登革热D.布鲁斯菌病E.流行性出血热答案与解析1.D。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
2.E。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接触性传染病。
3.D。
4.A。
二、麻疹病人的护理1.麻疹的出疹在发热后的A.当天B.1~2天C.2~3天D.3~4天E.7~10天2.关于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正确的是A.肺炎B.麻疹脑炎C.喉炎D.心肌炎E.急性胰腺炎3.降低麻疹发病率的关键措施是A.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麻疹患者B.一旦发现麻疹患者立即隔离C.医学检疫21天D.易感儿按时注射麻疹疫苗E.注意公共场所卫生4.对于麻疹病人应采取的隔离期是A.发热后5天B.热退后1周C.疹退后10天D.疹退后5天E.出疹后5天,有合并症隔离到出疹后10天5.针对麻疹患儿的护理措施,应除外A.高热时用乙醇擦浴或药物迅速降温B.剪短指甲,防止抓伤皮肤,继发感染C.做好口腔、眼部的护理D.及时做好隔离措施E.观察有无合并症出现6.患儿,3岁,麻疹入院,目前处于麻疹恢复期。
今日当班护士发现患儿的体温突然再次升高,伴有嗜睡、惊厥。
该护士考虑患儿最可能的并发症是A.肺炎B.咽炎C.胸膜炎D.心肌炎E.脑炎答案与解析1.D。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护理评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护理评估一、疾病概述(一)概念和特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奈瑟脑膜炎球菌或称脑膜炎球菌经呼吸道传播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
本菌对外界抵抗力很弱,对干燥、寒、热、阳光和常用消毒剂敏感。
菌体含自溶酶在体外很快溶解死亡,因此采集标本时注意保温并立即送检,防被日光照射和标本干燥。
传染源为流脑病人和带菌者,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15岁以下少年儿童多见,以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终年散发,冬春季节多见,流行高峰为2~4月份。
(二)发病机制及相关病理生理细菌侵入人体后若机体免疫力明显低下或菌株毒力强,细菌从鼻咽部进入血液循环形成暂时菌血症,此时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皮肤瘀点;仅少数病人因细菌大量繁殖进入血液循环及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败血症和化脓性脑膜炎。
细菌侵入血管内皮细胞繁殖因自溶或死亡释放内毒素引起炎症反应及免疫紊乱,局部发生出血、坏死、细胞浸润和血栓栓塞。
暴发休克型和暴发脑膜脑炎型都可引起微循环障碍、感染性休克和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
(三)临床表现潜伏期1~7天,一般为2~3天,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型、普通型、暴发型(暴发休克型和暴发脑膜脑炎型)。
轻型流脑主要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咽痛等症状,普通型流脑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头痛、精神萎靡等毒血症状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婴幼儿表现为烦躁、惊厥、昏睡。
多数病人有皮肤黏膜瘀点、瘀斑,最早见于眼结膜和口腔黏膜。
病人常在1~3周内痊愈。
暴发休克型和暴发脑膜脑炎型主要表现为精神极度萎靡或烦躁不安、惊厥、循环衰竭、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昏迷等症状。
(四)辅助检查辅助检查主要有:脑脊液检查、细菌学检查(直接涂片、细菌培养)、免疫学检测及分子生物学检查。
(五)治疗原则流脑除一般治疗外,病原治疗、抗休克治疗及对症治疗尤为重要。
常用药物有青霉素、氯霉素、头孢菌素及磺胺类药物。
二、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史评估有流脑病人接触史。
(二)一般评估1. 病人的主诉有无发热、呕吐、头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内科护理学习题与答案解析-传染病病人的护理(三)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三)一、A11、下列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饮食护理正确的是A、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B、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易消化的流质C、高热量、低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D、低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E、低热量、低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2、对细菌性痢疾患者的饮食护理正确的是A、少渣、多纤维素、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流食B、少渣、少纤维素、低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流食C、少渣、少纤维素、高蛋白、低热量、易消化的流食D、少渣、少纤维素、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流食E、少渣、多纤维素、低蛋白、低热量、易消化的流食3、对细菌性痢疾患者进行消化道隔离的时间是A、直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1次阴性B、直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2次阴性C、直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3次阴性D、直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4次阴性E、直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5次阴性4、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护理措施错误的是A、每日输液量为尿量加排泄量加500mlB、无消化道出血时可进行导泻疗法C、腹膜或血液透析D、促进利尿E、饮食宜高糖、高维生素、高蛋白5、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的护理措施不包括A、早期绝对卧床休息B、高热时,可采用酒精擦浴降温C、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热量流质或半流质饮食D、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E、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6、对狂犬病的治疗和护理,下列措施正确的是A、呼吸道隔离B、患者住单人房间,避免水、声、光、风的刺激C、咽肌和呼吸肌痉挛不能用镇静剂控制时,应使用面罩给氧D、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时,戴口罩帽子,可不戴手套E、医务人员被狂犬病患者抓破皮肤者,应肌注破伤风疫苗7、手部被咬破,且致伤动物不能确定健康时,正确的处理方法是A、消毒后告知暴露者狂犬病危害后,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即可B、立即注射消炎药物,不处理伤口C、立即处理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随后接种狂犬病疫苗D、立即处理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E、用20%的肥皂水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清洗,至少15分钟后包扎8、有关狂犬病病人的护理错误的是A、须防病人在痉挛发作中抓伤咬伤,因此应当常规固定病人四肢,限制活动B、单间接触隔离。
《护士资格考试题库含解析》第5章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习题

目录第5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 (744)一、传染病概述 (744)答案与解析 (744)二、麻疹病人的护理 (745)答案与解析 (746)三、水痘病人的护理 (746)答案与解析 (747)四、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护理 (748)答案与解析 (748)五、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748)答案与解析 (750)六、艾滋病病人的护理 (751)答案与解析 (752)七、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的护理 (752)答案与解析 (753)八、猩红热病人的护理 (753)答案与解析 (754)九、中毒性细菌性痢疾病人的护理 (755)答案与解析 (756)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人的护理 (756)答案与解析 (756)十一、结核病病人的护理 (756)答案与解析 (760)第5章传染病病人的护理一、传染病概述1.以昆虫为媒介传播的疾病是A.肺结核B.流行性腮腺炎C.猩红热D.流行性乙型脑炎E.禽流感2.经胃肠道传播的疾病是A.麻疹B.艾滋病C.水痘D.疟疾E.脊髓灰质炎3.属于甲类传染病的疾病是A.艾滋病B.流行性乙型脑炎C.麻疹D.鼠疫E.狂犬病4.在乙类传染病中,需要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是A.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B.艾滋病C.登革热D.布鲁斯菌病E.流行性出血热答案与解析1.D。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
2.E。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接触性传染病。
3.D。
4.A。
二、麻疹病人的护理1.麻疹的出疹在发热后的A.当天B.1~2天C.2~3天D.3~4天E.7~10天2.关于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正确的是A.肺炎B.麻疹脑炎C.喉炎D.心肌炎E.急性胰腺炎3.降低麻疹发病率的关键措施是A.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麻疹患者B.一旦发现麻疹患者立即隔离C.医学检疫21天D.易感儿按时注射麻疹疫苗E.注意公共场所卫生4.对于麻疹病人应采取的隔离期是A.发热后5天B.热退后1周C.疹退后10天D.疹退后5天E.出疹后5天,有合并症隔离到出疹后10天5.针对麻疹患儿的护理措施,应除外A.高热时用乙醇擦浴或药物迅速降温B.剪短指甲,防止抓伤皮肤,继发感染C.做好口腔、眼部的护理D.及时做好隔离措施E.观察有无合并症出现6.患儿,3岁,麻疹入院,目前处于麻疹恢复期。
内科护理学练习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0

内科护理学练习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A2型题 2. A3/A4型题 3. A3/A4型题 4. A3/A4型题 5. B1型题1.指出下列何种是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A.母婴传播B.唾液传播C.注射、输血传播D.粪-口传播E.飞沫传播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内科护理学2.流脑的流行特征是A.有一定的周期性B.发病年龄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C.只有与传染源密切接触者才能引起传染D.有季节性E.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免疫力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内科护理学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常见护理诊断是A.紧张、恐惧B.组织灌注量改变C.体温过高D.潜在并发症:颅内高压E.皮肤完整性受损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内科护理学4.暴发型流脑抗休克扩容治疗时,应进行病情观察的内容是A.血压改变B.有无肺底?音C.有无呼吸困难D.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E.有无泡沫痰。
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内科护理学5.伤寒患者退热1~3周后,临床症状再次出现称为A.再燃B.复发C.二重感染D.再感染E.重复感染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内科护理学6.伤寒患者病后可获得A.暂时免疫B.无免疫,可再次患病C.较长时间的免疫D.持久性免疫E.一定的免疫力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内科护理学7.对伤寒高热患者的护理,不正确的是A.严密监测生命体征B.用大剂量退热剂降温C.记录24小时出入量D.作好皮肤、口腔护理E.补充足够营养及水分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内科护理学8.对伤寒腹胀患者的护理,不正确的是A.用松节油热敷腹部B.协助轻轻翻身C.可轻轻按摩腹部D.肛管排气E.可进食糖类饮食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内科护理学9.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A.持续发热、脾脏肿大、玫瑰疹、相对缓脉、白细胞减少B.弛张热、脾脏肿大、玫瑰疹、相对缓脉、白细胞减少C.不规则发热、脾脏肿大、玫瑰疹、相对缓脉、白细胞减少D.持续发热、脾脏肿大、瘀点、重脉、白细胞减少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内科护理学10.疟疾的症状发作是由于下列哪种原因A.疟原虫在人体肝细胞内繁殖B.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繁殖C.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形成大滋养体将红细胞胀破D.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裂殖体成熟后使红细胞胀破E.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形成配子体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内科护理学11.临床上用于确诊疟疾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是A.血或骨髓涂片检查疟原虫B.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C.外用血检查大单核细胞D.间接荧光抗体法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内科护理学12.控制疟疾发作的首选药物是A.奎宁B.伯氨喹C.青蒿素D.氯喹E.乙胺嘧啶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内科护理学13.人体感染血吸虫后,在体内因血吸虫卵引起的病变以哪部位最为严重A.肠系膜静脉B.肝脏与结肠肠壁,C.脾脏D.门静脉E.肺脏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内科护理学14.内囊出血的特征表现是A.同侧偏瘫B.对侧偏瘫C.交叉性瘫痪D.出现三偏症状E.同侧偏瘫伴偏盲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内科护理学15.目前区别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的最可靠依据是A.发病急缓B.瘫痪程度C.昏迷深浅D.脑脊液检查E.脑CT检查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内科护理学16.下列哪项不属于脑桥出血的表现A.对侧偏盲B.突然深昏迷C.中枢性高热D.四肢瘫痪E.两侧瞳孔针尖般缩小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内科护理学17.下列药物哪种不能用来治疗帕金森病A.金刚烷胺B.氯丙嗪C.左旋多巴D.维生素EE.安坦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内科护理学18.帕金森患者临床表现不应有A.静止性震颤B.面具脸C.慌张步态D.写字过小征E.角膜K-F环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内科护理学男性,72岁,2年来无诱因逐渐出现行动缓慢,行走时上肢无摆动,前倾屈曲体态。
《传染病护理》教学教案1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教案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病人在潜伏期末期和急性期均有传染性,但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远不如带菌者重要。本病隐性感染率高,感染后细菌可存在于正常人鼻腔,不引起症状而成为带菌者,且带菌者不易被发现,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显著增高,可达50%以上。国内调查流行期间A群带菌率高,引起流行的亦主要是A群,说明二者有平行关系。非流行期间则B群是最多的带菌菌群。
脑膜炎期主要病变部位在软脑膜和蛛网膜,早期表现为脑膜血管充血、出血、炎症和水肿,可引起颅内压升高;后期大量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及细菌,引起脑脊液混浊。亦可引起颅底部炎症、粘连,而发生视神经、外展神经、动眼神经、面神经或听神经等脑神经损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爆发休克型的主要病变为皮肤、内脏血管更为严重的损害,造成皮肤、内脏广泛出血。
3.脑膜炎期:
大多数败血症患者于24小时左右出现脑膜刺激征,此期持续高热,头痛剧烈、呕吐频繁,皮肤感觉过敏、怕光、狂躁及惊厥、昏迷。血压可增高而脉搏减慢。脑膜的炎症刺激,表现为颈后疼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
4.恢复期
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皮肤淤点淤斑消失,大淤斑中央坏死部位可形成溃疡,后结痂而愈;症状逐渐好转,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约10%病人可出现口唇疱疹。病人一般在1—3周内可痊愈。
③地区分布:见于世界各国呈流行性或散发性,如非洲有脑膜炎地带。一般大城市散发,中小城市较多,山区农村可爆发。
我国曾于1938年、1949年、1959年、1967年和1977年先后发生5次全国性流脑大流行,其中以1967年春季最为严重,发病率高达403/10万,病死率为5.49%,流行范围波及全国城乡。但自1985年开展大规模流脑A群疫苗接种之后,流脑的发病率持续下降,2000年以来发病率一直稳定在0.2/10万左右,未再出现全国性大流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护理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
本病经空气传播,儿童发病略高于成人。
流脑流行病学特点带菌者和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患者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10天具有传染性。
由于典型病例易被发现而且数量少,故可作为传染源,但患者远不如带菌者重要,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可达50%以上,带菌者多为短期或间歇带菌,慢性长期带菌仅为少数。
病原菌能过咳嗽、喷嚏等经空气飞沫直接传播,同睡、喂乳、接吻等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人群普遍易感,15岁以下多见,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
病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现次患病者罕见。
本病冬春季多见,3-4月份为发病高峰。
(一)护理评估1、流行病学资料询问有无与流脑者密切接触史,近期是否接种过流脑疫苗,既往是否有过流脑。
同时注意患者的发病季节和发病年龄。
2、身心状况(1)症状评估。
注意询问早期是否有发热、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情况,重点评估随后出现的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班,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流脑的临床表现1、普通型临床上最多见,占90%,病程经分四期,即①上呼吸道感染期;②败血症期;③脑膜炎期;④恢复期,但临床难以截然分开。
少数患者可以低热、咽痛、鼻塞、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而起病,多数起病急,高热、寒战,体温迅速升至39-40℃,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燥不安、精神委靡等症状,重者昏迷、抽搐。
体检可见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症阳性。
2 、爆发型此型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病热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常在24小时内危及生命。
除上述普通型症状体征外,全身皮肤黏膜出出广泛的瘀点、瘀斑,可迅速融合成片并伴中央坏死,早期有循环衰竭表现;或同时出现意识障碍程度逐渐加深,反复惊厥,可发生脑疝、呼吸衰竭,病理反射阳性。
(2)护理体检。
注意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症情况,是否有锥体束症、休克体征等。
检查婴幼儿时注意前囟是否隆起。
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瞳孔变化。
(3)心理社会状况。
本病起病急,病情重,短期内变化迅速,常使患者或家属感到恐惧焦虑;败血症和休克使患者迅速出现精神委靡。
评估时注意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流行及预防等方面的认识情况。
3.辅助检查资料注意收集:①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是否明显增加,一般在20X109/L左右,中性粒细胞占0.8~0.9。
②是否脑脊液检查有压力增高,外观混浊或脓样,白细胞常数大于1×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显著提高,而糖和氯化物含量明显减少③血液或脑脊液检测能否查到脑膜炎球菌。
④血清或脑脊掖中的细菌抗原及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是否呈阳性。
(二)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1、体温过高与脑膜炎球菌感染导致败血症有关。
2.有皮肤黏膜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皮肤受压有关。
3.组织灌注量改变与内毒素导致微循环障碍有关。
4、潜在并发症颅内高压、脑疝。
(三)护理目标(1)体温维持于正常范围(2)皮肤无破溃,瘀点、瘀斑消失。
(3)血压稳定、组织灌注量正常。
(4)意识清楚,头痛、呕吐减轻或消失,无潜在并发症发生。
(5)知道流脑的相关知识,心理健康。
(四)护理措施(1)按呼吸道隔离,隔离患者至体温正常后3天,病室内安静整洁,空气新鲜流通,定期紫外线消毒。
嘱患者卧床休息,注意保暖。
(2)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疾病症状及治疗方法,给予心理支持,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
(3)给营养丰富、清淡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协助进餐。
呕吐频繁不能进食则静脉补充。
昏迷者给鼻饲。
(4)高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如给予冷敷头部及大动脉,32-36℃温水擦浴;体温过高,头痛重者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剂;高热反复惊厥者遵医嘱给亚冬眠疗法。
(5)观察和评估瘀点、瘀斑的部位、大小及消长情况,加强皮肤护理。
①应保持床铺清洁平整,皮肤清洁干燥,大小便随时清理。
②保护瘀点、瘀斑,避免使其受压或摩擦,必要时可垫以气垫或空心圈。
瘀点、瘀斑知吸收过程中常有痒感,应剪短患者的指甲、避免抓破皮肤。
③瘀斑破溃后,先以氯化钠水溶液洗净局部,继之用红外线灯隔适当距离进行烧烤,局部可涂抗生素软膏,完毕后局部敷以消毒纱布。
患者所用尿布及内衣裤换扣宜煮沸消毒再用。
(6)遵医嘱使用有效抗生素,注意观察疗效及副作用。
如使用磺胺类药治疗,应按医嘱同时给予等量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鼓励患者多饮水,使成人每日尿量保持在1200ml以上,注意有无过敏、是否血尿或尿中出现磺胺结晶,定期复查尿常规,以防出现肾损害。
如使用青霉素治疗,应注意用药剂量、给药次数、间隔时间及过敏反应。
如使用氯霉素治疗,应密切注意对骨骼的抑制作用。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①定期观察血压、脉搏、皮肤温度,如发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发绀、皮肤呈花斑状、血压下降,或瘀点、瘀斑迅速融合成片,应立即报告医生并休克患者进行护理。
如出血情况严重,血小板减少,疑有DIC者,应备好肝素和鱼精蛋白,及时按医嘱进行抗凝治疗。
肝素静脉滴注时应注意滴速缓慢,并且不能和其他药物混合。
必要时按医嘱输注鲜血、血浆和凝血酶原复合物以补充消耗的凝血因子。
②发现意识障碍加重,有抽搐先兆,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眼球固定,瞳孔缩小或散大,或忽大忽小等颅内高压症状或脑疝征象;呼吸快慢深浅不均,呈双吸气、叹息样等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应立即报告医生,遵医嘱应用脱水剂和呼吸兴奋剂。
若患者呼吸停止,应配合医生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施行机械通气。
案例3-5患儿,男性,9岁,因发热、头痛2天,伴频繁呕吐1天,于2005年3月10日入院。
体检:T39℃,P120次/分,R/30次/分,BP 90/60mmHg,神志清,精神差,右下肢及臀部有散在瘀点、瘀斑,劲项强直,心、肺无异常发现,腹部平软,凯尔尼格征(+),布鲁津斯基征(+)。
实验室检查:血WBC25×109/L; 脑脊液外观混浊,白细胞0.89×109/L,多核细胞0.94,单核细胞0.06,蛋白质0.72g/L,糖类1.4mmol/L,氯化物92mmol/L。
请判断:(1)根据以上病情你考虑患儿患了哪种疾病?(2)写出此病的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8)预防和健康教育1)开展有关预防流脑的宣传教育,如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流行季节外出戴口罩,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对6个月至15岁的易感人群应用脑膜炎球菌多糖体菌苗进行预防接种。
2)流行期间应着重宜讲流脑的主要临床、预后等,提醒社区群众在冬春季节发现小儿有感冒症状,尤其是高热、头痛、呕吐、劲项强直、皮肤瘀点等,应及时就诊;患者应住院,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至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3天或不少于发病后7天;密切接触者可用磺胺嘧啶(SD)预防用药。
在流脑流行时,凡有发热伴头痛,精神委靡,急性咽炎,皮肤、口腔黏膜出血等四项中两项者,能有效地降低发病率和防止流行。
3)少数留用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患者,应指导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切实可行的功能锻炼和按摩等,以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五)护理评价(1)患者体温是否正常。
(2)皮肤有无破溃,感染情况。
(3)组织灌注量有无改变或是否恢复(4)患者是否了解本病的相关认识,是否心理健康。
(5)有无潜在并发症发生。
流脑的预后使用磺胺药、青霉素G等抗生素药物以来,病死率降至5%-15%,甚至低于5%,以下因素与预后有关:①暴发型患者的病程凶险,预后较差。
②年龄以2岁以下及高龄的患者预后较差。
③在流行高峰时发病的预后差,末期较佳。
④有反复惊厥。
持续昏迷者预后差。
⑤治疗较晚或治疗不彻底者预后不良,并且易用有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
小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球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冬春季常见。
临床上以普通型多见,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症。
婴、幼儿偶可出现暴发型。
临床治疗以抗菌和对症处理为主。
临床护理问题主要是体温过高、皮肤黏膜完整性受损、组织灌注量改变及颅内高压、脑疝等潜在并发症。
护理措施应以加强皮肤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是否有潜在并发症,正确指导预防及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为重点。
疟疾患者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流行病学资料评估时注意询问是否到过或生活在疟疾流行区、当地蚊虫密度,近年有无疟疾发作吏以及有无近期输血史。
注意疟疾发病以夏秋季较多,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常年都有可发病。
2、身心状况(1)症状评估。
评估时注意找出疟疾病发作的周期性和间歇性特征人,即发热前有无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的畏寒或寒战,发热是否定时出现或有一定规律性,是否大汗后体温骤降至正常,症状消失。
通常疟疾经若干次发作后,临床症状渐次减轻,有自愈趋势。
(2)护理体检。
注意测量体温,观察溶血性贫血的表现(一般贫血的程度与发作次数成正比),观察是否有脾大、肝大等体症。
(3)心理社会状况。
评估时注意处在疟疾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状况,疟疾初发作时,因为起病争骤,患者常感紧张;寒战、高热时,患者精神委靡;凶险发作时,患者恐惧;反复发作时常有焦虑的表现等。
3、辅助检查资料收集:①血常规红细胞、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单核细胞相对增多。
②血及骨骼穿刺涂片染色查到疟原虫。
③B超可查及肝脾肿大。
(二)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1、体温过高与疟原虫感染、大量致热源释放入血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发热、出汗、贫血有关。
3、潜在并发症脑水肿、脑疝、黑尿热。
黑尿热黑尿热为疟疾患者突然发生的急性血管内溶血,表现为寒战、高热、腰痛、尿量减少并出现酱油色尿,贫血、黄疸,严重者发生急性肾衰竭。
其发生可能由于①红细胞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或其他红细胞酶缺乏;②抗疟药;③疟原虫释放出的毒素;④人体过敏反应。
(三)护理目标(1)体温下降至正常。
(2)活动无耐力等症状减轻。
(3)无并发症发生或并发症症状减轻。
(4)患者无紧张焦虑情绪。
(四)护理措施(1)病室内要有灭蚊、防蚊措施,加强日常生活护理。
发作期卧床休息,间歇时也应注意休息,减少机体能量消耗;给予高热量、高蛋、高维生素和富含铁质的食物,补充消耗,纠正贫血,发作期间进流质、半流质饮食,间歇期可进普通饮食,鼓励患者多馀水,必要时静脉补充液体。
(2)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发冷时注意保暖,高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退热剂,出汗后温水擦浴,擦洗后避免受凉。
(3)遵医嘱正确使用抗疟药物,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立即停药,并报告医生处理。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脑肿、脑疝及黑尿热。
如有惊厥、昏迷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按惊厥、昏迷时,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按惊厥、昏迷常规护理;发生脑水肿、脑疝、遵医应用脱水剂;发生黑尿热时,立即停用奎宁、伯氨喹、阿司匹林等可能发溶血反应的药物,保证每日液体量3000-4000ml,每日尿量不少于1000ml,遵医嘱应用糖皮质激素、5%碳酸氢钠溶液等药物,以减轻溶血和肾功能损害,贫血严重者,可少量多次输血;准确记录出入液量,发生少尿或无尿等急性肾衰竭进,按急性肾衰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