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考必备】高三毕业班物理总复习资料高考物理总复习知识要点
高三总复习物理知识点

高三总复习物理知识点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对于高中生而言,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在高三备战高考的过程中,复习物理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整理一些高三物理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总复习。
一、力学1. 运动学运动学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轨迹和运动规律。
关键知识点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和运动学方程的运用。
2. 力学力学研究物体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重要知识点包括牛顿三定律、质点系的平衡条件、动量和动能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3. 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物体之间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学生需要掌握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和重力的关系、人造卫星运动等知识。
二、热学1. 温度和热量温度是物体热平衡状态和热量传递的重要量。
学生需要了解温度计的使用、热胀冷缩、热平衡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热传递热传递是物体之间热量传递的方式,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
学生需要理解热传递的基本规律以及热传递相关的问题和应用。
3. 热力学定律热力学定律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学生需要理解热力学循环、功和功率、效率等概念和公式的运用。
三、光学1. 光的传播光的传播方式包括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色散等现象。
学生需要了解光线模型、光的波粒二象性以及光的速度和光程等基本概念。
2. 几何光学几何光学研究光在介质之间传播时的几何规律。
学生需要熟悉像的位置和性质、物体成像、透镜公式等知识点。
3. 波动光学波动光学研究光的波动性质和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
学生需要掌握双缝干涉、杨氏实验、光的衍射和光的偏振等关键知识。
四、电学1. 静电学静电学研究静电场的产生、性质和应用。
学生需要了解带电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库仑定律、电场强度和电势差等概念。
2. 电路基础电路基础包括电流、电势差、电阻、欧姆定律等基本概念。
学生需要熟悉串联和并联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3. 磁场与电磁感应磁场与电磁感应是电学的重要部分,包括磁场的概念、磁感应强度、电磁感应定律等知识点。
高考理综物理总复习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理综物理总复习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物理作为高考理综科目之一,是考生们备考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物理知识,本文将对高考物理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以下是各个章节中的重点知识,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1. 力学1.1 运动的描述- 速度、位移、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相关公式:v = s/t,a = Δv/t1.2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不会自发改变- 第二定律:F = ma,质量、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1.3 动量和能量- 动量:p = mv,动量守恒定律- 动能:K = (1/2)mv^2,机械能守恒定律1.4 万有引力- 引力公式:F = G(m1m2/r^2),万有引力定律- 重力加速度:g = GM/r^2,自由落体运动1.5 静电力和电场- 静电力:F = k(q1q2/r^2),电场力线图- 电场:E = F/q,电势能与电势差2. 热学2.1 温度和热量- 温标:摄氏度、华氏度、开尔文度- 热量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热平衡:热量的传递达到动态平衡2.2 物态变化- 相变:升华、凝固、熔化、汽化、凝华、冷凝- 热力学第一定律:Q = ΔU + W,内能、功、热量之间的关系2.3 热量传递- 导热:热传导方程- 辐射:黑体辐射和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2.4 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过程:等温、绝热、等容、等压过程- 热机效率:η = 1 - Q2/Q1,卡诺热机效率3. 光学3.1 光的反射和折射-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折射定律:折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3.2 光的色散和衍射- 色散现象: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衍射现象:光的波动性导致的弯曲现象3.3 光的干涉和偏振- 干涉现象:两束相干光叠加所产生的干涉- 偏振现象:振动方向只有一个的光束3.4 光的成像- 理想光学系统:薄透镜成像公式- 光的色散和像差3.5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电效应:光的粒子性质的实践验证- 康普顿效应:散射光的波长变化4. 电学4.1 电荷和电场- 电荷和电流的性质:正负电荷、库仑定律- 电场:点电荷电场和电场线,电场强度4.2 电场中的电势能和电势- 电势差:V = W/q,单位正电荷移动所做的功- 静电场:电势能与电势的关系4.3 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容器- 高斯定理:计算闭合曲面电场强度- 电容器:电容、电容率、电容器的串并联4.4 电流和电路- 电流:I = ΔQ/Δt,欧姆定律- 电路:简单电路的基本元件和符号4.5 磁场- 磁场:磁感应强度、磁场强度、磁力线- 洛伦兹力:F = qvB,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4.6 电磁感应和电磁振荡-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的产生- 电磁感应现象:互感、自感、电感、感应电流- 电磁振荡:电容、电感和电阻的串联电路振荡以上是高考理综物理的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理综物理总复习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理综物理总复习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物理复题纲第一章:力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三要素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1、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2、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3、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
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
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可以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平动平衡是指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是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
如受力在三个以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第二章:直线运动一、运动:1、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但尽量方便解题。
2、质点是研究物体比周围空间小得多时,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质点。
只有质量,没有形状与大小。
3、位移s是矢量,方向起点指向终点。
表示位置的改变。
路程是标量,质点初位置与末位置的轨迹的长度,表示质点实际运动的长度。
4、时刻是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表示。
如4s,第4秒。
时间是起始时刻与终止时刻的间隔,在时间轴上用线段表示。
如4秒内,第4秒内。
ma速度v是一个矢量,表示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公式v=s/t计算,其中s为位移,t为时间。
常用的速度单位是米每秒,也可以用千米每小时表示。
在s-t图中,速度的大小可以用正切tgθ计算。
平均速度是变速运动中位移与对应时间之比,而瞬时速度是质点某一瞬间的速度,大小为速率,标量。
高考物理复习重点归纳

高考物理复习重点归纳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规律和能量传递的自然科学,也是理工类生源考生必考的科目之一。
备战高考,掌握物理的核心知识和重要考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对高考物理复习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力学部分1. 运动的描述与分析- 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运动的分析: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
2.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导致物体加速度变化,F=ma;-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力的合力、合力与加速度关系;- 力的分解:平行分解和垂直分解。
4. 动能、功和机械能- 动能:动能定理、功的定义与计算、功的机械能、力和功的关系; - 功和机械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 冲量和动量定理- 冲量:冲量的定义与计算、冲量与动量的关系;- 动量定理:动量定理的原理及应用。
二、热学部分1. 热量和温度- 热量和功:热量的传递、内能和温度、功的形式;- 温度与热平衡、温标和温度的测量、理想气体和温度。
2. 热量与机械能的转化- 热机:汽油机、蒸汽机、热机效率;- 热机与力学运动的关系。
3. 理想气体与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等温变化、等容变化、等压变化;- 理想气体的压强和分子动理论。
4. 热传导、对流和辐射- 热传导:导热本质、热传导定律;- 辐射:辐射的本质、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三、电学部分1. 电流和电阻- 电流:电流的定义与计量、电流的方向、电流的连续性;- 电阻:电阻的定义与计量、电阻与电流的关系。
2. 电压和电功率- 电压:电压的定义与计量、电动势、电源;- 电功率:电功率的定义与计算、电功率和电阻的关系、电能与功率。
3. 电路基本知识- 并联和串联:并联电阻和串联电阻的计算、并联电容和串联电容的计算;- 简化方法:电路的简化方法、电阻简化法、电容简化法。
高三物理必考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三物理必考的知识点归纳总结物理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科目,对于广大高三学生来说,掌握好物理知识点是必须的。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本文将对高三物理必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同学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一、力学1. 牛顿运动定律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 第二定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成正比3. 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2. 力和加速度1. 力的合成与分解2. 弹簧力3. 斜面上的力4. 摩擦力5. 加速度的计算3. 万有引力1. 质点和质点之间的引力2. 行星公转与卫星运动3. 重力与重量4. 动量守恒定律1. 动量的定义与计算2.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5. 力学能1. 功的定义与计算2. 动能与势能3. 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二、热学1. 温度与热量1. 温度的测量2. 定义和计量单位3. 比热容和热容2. 热传导1. 导热性与绝热性2. 热平衡与热传导方程3. 热力学第一定律1. 等压过程与等容过程2. 等温过程与绝热过程4. 热力学第二定律1. 热机和热泵2. 熵和温度三、波动与光学1. 波动1. 机械波和电磁波的特性2. 纵波和横波3. 波的叠加和干涉2. 光的反射与折射1. 光的传播路径2. 镜面反射和折射定律3. 物体的成像3. 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1. 光的干涉和衍射2. 光的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4. 光的色散与光的偏振1. 光的色散和光的光谱2. 光的偏振和偏光四、电与磁1. 电场与电势1. 电荷与电场2. 电场的性质和电势的计算2. 电流与电阻1. 电阻与电阻率2. 简单电路中的参数计算3. 磁场与电磁感应1. 安培定则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2. 楞次定律和电磁感应中的匹配和自感4. 恒定磁场中的运动荷质子1. 动力的计算2. 磁场中的粒子轨迹五、现代物理1. 相对论与光子性1. 光速不变性和相对论时间2. N个不同的光速和空间扭曲2. 基本粒子与宇宙学1. 元素结构与核反应2. 宇宙学原理和宇宙演化以上是高三物理必考的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希望同学们可以按照这些知识点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从而在物理考试中获得好成绩,顺利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业。
高三物理必考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三物理必考的知识点归纳总结物理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科目,是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高三阶段,物理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们来说至关重要。
为了帮助广大高三学生更好地备考物理考试,本文将对高三物理必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第一章:力学1.1 运动规律1.1.1 牛顿运动定律1.1.2 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1.1.3 物体的变速直线运动1.1.4 物体在平面内的运动1.2 作用力1.2.1 重力和弹力1.2.2 摩擦力和空气阻力1.2.3 引力和中心力1.3 力的合成与分解1.3.1 力的合成1.3.2 力的分解1.4 力的作用点和作用线1.4.1 可变作用点力的平衡1.4.2 夹角与力的合成1.5 动能和功1.5.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1.5.2 功的定义和计算1.5.3 功率的定义和计算第二章:热学2.1 温度和热量2.1.1 温度的概念和度量2.1.2 热量的概念和单位2.1.3 温度计和热量计的原理和使用2.2 物质的热性质2.2.1 热膨胀和热收缩2.2.2 热导和热隔断2.2.3 比热容和相变2.3 热力学第一定律2.3.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和含义2.3.2 等温过程、绝热过程和等容过程的特点和计算2.4 理想气体的性质2.4.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4.2 理想气体的内能变化和转化2.4.3 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和绝热过程第三章:电学3.1 电荷和电场3.1.1 电荷的性质和基本单位3.1.2 电场的概念和性质3.1.3 电场的计算和叠加3.2 电流和电路3.2.1 电流的定义和计算3.2.2 电阻和电导3.2.3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计算和特点3.3 电压和电功3.3.1 电压的定义和计算3.3.2 电源和电动势3.3.3 电功的定义和计算3.4 电磁感应3.4.1 磁感应强度和磁感线3.4.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3.4.3 楞次定律和电磁感应应用第四章:光学4.1 光的传播和折射4.1.1 光的传播介质和传播规律4.1.2 折射定律和光密介质的反射、折射现象4.2 光的色散和干涉4.2.1 光的色散现象和解释4.2.2 干涉现象和双缝干涉4.3 光的衍射和偏振4.3.1 光的衍射现象和解释4.3.2 光的偏振现象和偏振光的特点4.4 光的透射与吸收4.4.1 光的透射现象和解释4.4.2 吸收现象和对光的吸收特性通过对高三物理必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物理学科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复习。
高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总结高三是学生们迎接人生大考的最后一年,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在高三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关键。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物理知识,下面将对高三物理知识点进行总结,供同学们参考。
一、力与运动1. 动力学1.1 牛顿第一定律1.2 牛顿第二定律1.3 牛顿第三定律2. 动能与功2.1 动能定理2.2 功的定义和计算2.3 功与能量的转化3. 力学量的合成与分解3.1 合力和分力3.2 平衡4. 碰撞4.1 完全弹性碰撞4.2 完全非弹性碰撞4.3 弹性碰撞与动量守恒定律二、静电场与电路1. 电场1.1 电场强度1.2 电势1.3 电位差2. 静电荷与电场2.1 静电荷的内外分布2.2 杨氏实验2.3 电场力线3. 静电容量3.1 并联与串联3.2 电容器的能量3.3 电容器的放电4. 电流与电路4.1 电流的定义与测量4.2 电阻与电阻率4.3 欧姆定律4.4 串联与并联电路4.5 简单电路中的应用三、磁场与电磁感应1. 静磁场1.1 磁感强度1.2 磁场力1.3 磁场中的带电粒子运动2. 电磁感应2.1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2.2 感应电动势2.3 洛伦兹力和感应电流3. 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3.1 发电机3.2 变压器3.3 感应炉四、光学1. 光的直线传播1.1 光的直线传播特性1.2 光的全反射现象2. 光的折射与光的色散2.1 折射定律2.2 光的色散现象3. 透镜和成像3.1 物体成像规律3.2 透镜成像公式4. 波动光学4.1 干涉现象4.2 衍射现象4.3 偏振现象五、原子与核1. 原子与原子核结构1.1 原子模型的演变1.2 原子核的结构与性质2. 放射性与核能2.1 放射性的发现与种类2.2 放射性衰变规律2.3 核能的利用与应用3. 核聚变和核裂变3.1 核聚变的基本原理3.2 核裂变的基本原理4. 辐射防护与核污染4.1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4.2 核污染与环境保护以上所列的知识点仅为高三物理的常见内容总结,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
高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图文版

高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图文版知识点一:力学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在高三物理总复习中,重点应掌握牛顿三定律、运动学、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内容。
1. 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力作用下,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互相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运动学运动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学科。
重点要掌握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计算方法。
3. 动量守恒动量守恒是指在孤立系统中,系统的总动量在任何作用力下都保持不变。
动量的计算公式为:p = mv,其中p为动量,m为质量,v为速度。
4. 能量守恒能量守恒是指在孤立系统中,系统的总能量在任何作用力下都保持不变。
常见能量形式包括动能、势能、机械能等。
知识点二:电磁学电磁学研究电磁现象以及电磁场的性质。
在高三物理总复习中,应重点掌握电荷与电场之间的关系、电流与磁场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1. 库仑定律库仑定律描述了两个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公式为:F = k * (q1 * q2) / r^2,其中F为力的大小,k为库仑常量,q1和q2为两个电荷的大小,r为两个电荷之间的距离。
2. 电场电场是指电荷周围的物理场,描述了电荷所受到的力和电势的分布情况。
电场强度的计算公式为:E = F / q,其中E为电场强度,F为电荷所受的力,q为电荷的大小。
3. 电流与磁场的相互作用电流通过导线时会产生磁场,磁场对电流也会产生作用力。
洛仑兹力的计算公式为:F = q * v * B * sinθ,其中F为力的大小,q为电荷的大小,v为电流速度,B为磁场的大小,θ为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之间的夹角。
知识点三:光学光学是研究光和其在传播、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过程中的行为的学科。
在高三物理总复习中,应重点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光的波粒二象性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高考必备】高三毕业班物理总复习资料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
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3.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4.速度和速率(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
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
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2)速率: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②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
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
5.加速度(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矢量。
加速度又叫速度变化率。
(2)定义: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Δv跟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a表示。
(3)方向:与速度变化Δv的方向一致。
但不一定与v的方向一致。
[注意]加速度与速度无关。
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体加速度就大。
6.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a=0,v=恒量。
(3)位移公式:S=vt。
7.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
以上各式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然后把矢量化为代数量求解,通常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值,跟正方向相反的取“-”值。
8.重要结论(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差值是恒量,即ΔS=Sn+l-Sn=aT2=恒量(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9.自由落体运动(1)条件: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
(2)性质:是一种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g。
(3)公式:10.运动图像(1)位移图像(s-t图像):①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②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③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像(v-t图像):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
③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
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
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力和物体的平衡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
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
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
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
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max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5.物体的受力分析(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
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
(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
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
6.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
(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共点的两个力(F1和F2)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1-F2|≤F ≤F1+F2。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
7.共点力的平衡(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x=0,∑Fy=0。
(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
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合=ma(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合=ma,F合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3)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
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4)牛顿第二定律F合=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合的方向总是一致的。
F合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4.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
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惯性系中。
6.超重和失重(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
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
(2)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
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
即FN=mg-ma。
当a=g时FN=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
(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①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