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六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整理

合集下载

上海教育出版社(沪教版)六年级文言文必备

上海教育出版社(沪教版)六年级文言文必备

六上通假字1.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2.山岛竦峙竦:通“耸”,高3.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掌事,掌管政事4.辑以羽翠辑:通“缉”,连缀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供人坐的地方6.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反:通“返”,返回7.宣王说之说:通“悦”,高兴8.尊君在不不:通“否”古今异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或盼望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3.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带领4.元方人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5.相委而去古义:放弃,舍弃今义:委托6.及其日中如探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7.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义:距离今义:到......(用于从所在地到另一个地方)8.歌以咏志古义:指写诗歌今义:歌曲或唱歌9.水何澹澹古义:多么今义:为什么10.造化钟神秀古义:聚集今义:指一种计时的器具11.水光潋晴方好古义:刚刚,正好今义: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人的品行端正;一边或一面;地区,地域;办法吗,做法,技巧;正在,量词12.蜀之鄙有二僧古义:边境今义:品质低下1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古义:反而,难道今义:看,照管,注意14.贫者语于富者日古义:告诉,说今义:话语,说话15.子何恃而往古义:敬称,相当于您今义:儿子16.饰以玫瑰古义:文中指美玉今义:一种花的名字17.郑人有欲买履者古义:鞋子今义:踩,脚步,履行18.湣王立古义:即位今义:站立19.终亡其酒古义:失掉今义:死亡20.但当涉猎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2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义:研究今义:治理22.见往事耳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23.及鲁肃过寻阳古义:到今义:经过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活用为动词,相约,约定2.孔子东游名词作状语,到东方3.而日中时近也近,远:形容词作代动词,离人近,离人远4.歌以咏志名词作代动词,写诗歌5.东临碣石名词作状语,向东6.造化钟神秀形容词作名词,这里指神奇、秀丽的景色7.一览众山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小特殊句式1.省略句(1)太丘舍去“舍”后面省略宾语“之”(代词,代那位朋友)(2)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面省略了“之”字,应为“以之告富者”,译为“把去南海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3)肃遂拜蒙田“拜”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肃遂拜于蒙田”2.倒装句:(1)孰为汝多知乎谓语前置,起强调作用,应为“孰为汝知多乎”3.宾语前置:(1)吾欲之南海,何如“何”作“如”的宾语前置,应为“如何”,译为“怎么样呢”(2)子何恃而往“何”作“恃”的宾语前置,应为“恃何”,译为“凭借什么”(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何见事”是宾语前置,应为“大兄见何事之晚乎”,译为“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啊”4.介宾短语后置:蒙辞以军中多务“以军中多务”为介宾短语后置,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译为“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一词多用1.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动词,是孰为汝多知乎动词,以为,认为为栏之柜动词,做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介词,给吾能为之足子安能为之足动词,画2.其:问其故代词,指两小儿及其日中代词,它,指太阳3.之: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代词,它人之为学者有难易乎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蜀之鄙有二僧助词,的吾欲之南海助词,到为栏之柜结构助词,的至之而忘操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宣王说之代词,指南郭先生4.而:子何恃而往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不译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不译5.当:当涂掌事与“涂”连用译为“当道,当权”但当涉猎应当6.见:见往事耳动词,知道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动词,认清,识别7.度: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动词,测量吾忘持度名词,尺码8.足:数人饮之不足足够画蛇添足脚六下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悦”,愉快,高兴2.是知也通“智”,明智,聪明3.亲戚畔之通“叛”,背叛4.螳螂委身曲附通“跗”,脚背5.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通“旁”,旁边古今异义:1.七里之郭古义:外城今义:池塘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3.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4.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地域5.亲戚畔之古义:指父母兄弟等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词类活用:1.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知识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3.环而攻之而不胜名词作状语,围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震慑,征服7.蝉高居悲,鸣饮露形容词作动词,放声特殊句式:1.省略句:(1)可以为师矣“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指代能温故而知新的人(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了“择”(3)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省略主语,楚人2.固定句式:不亦说乎“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也......吗”3.判断句: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词多义:1.而:学而时习之连词,表承接,然后温故而知新连词,表承接,就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却2.以:可以为师矣介词,凭,靠终夜不寝,以思连词,用来3.知:人不知而不愠知道,了解知之为知之明白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智”,聪明温故而知新知道,领悟4.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锋利5.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多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6.故:人问其故原因温故而知新原来的,旧的7.延:延颈欲啄螳螂伸长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于晏子迎接,引进。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难点知识习题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难点知识习题

六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难点知识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

A.所宝以百数(宝贝)B.拊掌大笑(拍手)C.今乃掉尾而斗(翘起尾巴)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错的)[2]翻译下面的句子。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有( )。

A.艺术也是源于生活的,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B.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可以不符合实际C.知错就改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诲”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找出两个人学弈时不同表现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出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 )A.思/援弓缴/而射之B.思援/弓缴/而射之C.思援弓/缴/而射之[4]本文要说明的道理,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要善于观察,实事求是。

B.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是因为智力上有差别。

C.学习应专心,不可三心二意。

3.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①,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②,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12-课外文言文(一)整体把握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

12-课外文言文(一)整体把握 考点梳理+专项练习——上海市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整体把握(一)课外文言文阅读的方法1.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度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阅读时注意圈划人物、主要情节、故事结局。

(二)答题技巧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有时也可以借助语法结构,通过组词来解释词义。

或者通过字形推知字义。

2.句子翻译题。

两种题型出现:选择题与直接翻译选择题相对简单,可以把握住关键词,用排除法来筛选出正确答案;直接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尤其重视动词。

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年号、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蜀中(地名)有杜处士(人名)。

(2)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此画斗牛也!这个句子可译为:这画的是斗牛呀。

“……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3)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例: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个句子可以译为:(伯牙)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方法总结:第一步:通读语句、整体理解;第二步:找得分点、发现“生词”;第三步:理清句式、调整语序;第四步:草拟底稿、连词成句;第五步:调整至答卷。

(完整版)上海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30篇,推荐文档

(完整版)上海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汇编30篇,推荐文档

六上课外文言文 30 篇(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1——14 题(9 分)(苏秦)潦倒而归。

妻不下絍①,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

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②自刺其股③,血流至足。

后卒④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根据《战国策》改写)【注释】①絍(rèn):织布帛的纱缕。

②锥(zhuī):一头尖锐,可扎窟窿的工具。

③股:大腿。

④卒:最后。

11.解释加点字:(2 分)(1)引锥自刺其股()(2)血流至足()1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怎么有游说君主却不能够得到的人呢?B.怎么有让君王感到高兴却不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呢?C.哪里有游说君主却不能够成功的道理呢?D. 哪里有对别人家的主子讲话却不能够成功的道理呢?13.苏秦“发愤读书”的具体表现是“”。

(2 分)14.苏秦从“潦倒而归”到“佩六国相印”的经历,给我们什么启发?(3 分)(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 ----- 14 题(9 分)11.(2 分)(1)取过来,拿出(1 分)(2)脚(1 分)12.(2 分)C13.(2 分)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14.(3 分,意近即可)学习要勤奋刻苦,才能学有所成。

想获得巨大的成功,就要下定决心,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不要怕暂时的失利,只有付出艰苦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面对生活的挫折或人生的困境,要勇于自省,下定决心,发奋图强,百折不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11——13 题(6 分)杀驼破瓮①昔有一人,于瓮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

既②得不出,其人以为忧。

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即用③其语,以刀斩头。

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注释】①瓮: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②既:已经③用:采纳11.对“既得不出,其人以为忧”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 分)A.那个人已经不能让骆驼的头出来了,就为此事发愁。

上海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7篇

上海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7篇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7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1、得过且过五台山有鸟,名曰寒号虫,四足,肉翅,不能飞。

其粪即“五灵脂”。

当盛暑时,毛羽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若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1.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意思。

(1)比至()(2)遂自鸣曰()(3)得过且过()2.翻译下面的句子。

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

___________________3.请说说这则故事带给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2、陶侃惜谷陶侃①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②人稻!”执③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注释)①陶侃:东晋名将。

②贼:伤害。

③执:抓住。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见人持()(2)人云()2.以下与“执而鞭之”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推门而入B.出淤泥而不染C.不约而同D.不劳而获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故事中,陶侃的做法表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岳飞年少有志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少负气节,沉厚寡言。

天资敏悟,强①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引三百斤②。

学射于周同③。

同射三矢,皆中的,以示飞。

飞引弓一发,破其筈④;再发,又中。

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

飞由得益自练习,尽得回术。

【注释】强:擅长于。

②斤: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

③周同:人名,擅长射箭。

④筈(kuò):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粗的字。

(1)少负气节()(2)未冠()(3)同射三矢()(4)飞引弓一发()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沪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

沪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

沪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阅读文言文《执竿入城》,完成后面的习题。

执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②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③依而截之。

世之愚,莫之及也。

(注释)①鲁:鲁国。

②俄:不一会儿。

③遂:于是,就。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出停顿。

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2]给句子中的“之”选择正确的解释。

之:①的;②代词,代指长竿;③代词,代指那个“执长竿入城门者。

”遂依而截之(_____)世之愚(_____)莫之及也(_____)[3]将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哪个成语跟这个故事的寓意最贴近?()A.南辕北辙B.亡羊补牢C.守株待兔D.刻舟求剑2. 阅读《嗟来之食》,完成习题。

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来。

黔敖左奉④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⑤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⑥闻之,曰:“微与⑦!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摘自《礼记·檀弓下》注:①黔敖:春秋时齐国一富翁。

②蒙袂辑屦:用衣袖蒙着脸,拖着疲惫不稳的脚步。

③贸贸然:眼不明亮而莽撞前行的样子。

④奉:捧。

⑤从而谢:黔敖追上去表示道歉。

⑥曾子:孔子学生,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人。

⑦微与:小事情啊!微,细小。

与,句末语气助词。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黔敖为食于路(______)(2)以待饿者而食之(______)(3)嗟!来食(______)(4)予唯不食嗟来之食(______)(4)以至于斯也(______)(6)可去(______)(7)其谢也(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舍有烛而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同乡(二)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③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④?【注】①遽(jù):急忙、立刻。

②契(qì):用刀子雕刻。

③契者:雕刻的地方。

④惑:迷惑、糊涂。

④“不……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方式。

1.试将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2.这是我们熟悉的一个寓言故事,可概括成一个成语:()3.你还积累过许多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请写出两个:()、()(三)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①难之②。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③。

既已纳其自托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①辄:就。

②难之:对这件事感到为难。

③耳:罢了。

④既已纳其自托: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俱乘船避难()②幸尚宽()③后贼追至()④携拯如初()2.用现代汉语写出“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一句的意思。

3.从文段内容看,你认为华歆和王朗谁优谁劣?写写你的理由。

(四)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校外专项练习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校外专项练习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校外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语段阅读。

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1]“此画”指__________画的《__________》。

[2]“搐”的意思是__________,“谬”的意思是__________。

[3]这句话是__________(谁)说的,他认为______________。

2. 阅读材料。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曰:非然也。

[1]背诵课文,在横线上补充句子。

[2]下列句子中,停顿不恰当的是()A.使弈秋/诲二人弈B.惟弈/秋之为听C.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3]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通国:________________ 善:________________ 援:________________ 弗若:________________ 之:________________ 然: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写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学完这篇文言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结合这学期在家上网课的经历写写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螳螂捕蝉(原文)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jiàn)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呜,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文言文](五)猿母中箭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

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

即下文的“射者”。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付子已.()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3.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十四)赵人患鼠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②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

不病于④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注释]①盍:何不。

②若:你。

③垣墉:泛称墙。

④病于:病,有害。

于,比。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猫善.捕鼠及鸡()(2)弗食.鸡则已耳()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3.“猫善捕鼠及鸡”的特点表现在4、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十八)东坡逸事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

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遂悉偿所负.。

[注释]①肆:商店。

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

③行、草:行书、草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东坡为.钱塘守时()(2)遂悉偿所负.()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2.“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中的“随意”一词有什么作用?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发?(二十)赵母训子赵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

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

(《续世说》)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如是吾无望.矣()(2)竟不食.其膳()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尝获肥鲜以遗母3.赵母的希望是什么?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发是什么?(二十九)陶侃惜谷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陶侃尝出游.()(2)人云.()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D.去.国怀乡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4.本文表现了陶侃怎样的思想品格?(三十)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主人怪.问衡()(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何以战D.必以分人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借光,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八)马价十倍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注释] 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人莫知之.()(2)去而顾.之()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3、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有什么隐含义?4、这则故事指出了生活中的一种什么现象?(十)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②之也,而越人跣③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披发。

以予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注释] ①屦:麻鞋。

②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③跣:赤脚。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而欲徙.于越()(2)游.与不用之国()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3、文中“游与不用之国”,“不用”的原因是什么?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十一)徐文贞宽厚徐文贞归.里,遍召亲故.。

一人取席间金杯藏之帽,公适见之。

席将罢,主者①检器,亡其一,亟索之。

公曰:“杯在,勿觅也。

”此人酒酣潦倒,杯帽俱堕,公亟转背,命人仍置其帽中。

只此一端,想见前辈之厚。

[注释]①主者:管家。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徐文贞归.里()(2)遍召亲故.()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一人取席间金杯藏之帽,公适见之3、“公亟转背,命人仍置其帽中”的用意是4、从文中可知,徐文贞是个和的人。

【参考答案】1、结束,完2、射箭的人折断箭,丢弃弓,发誓不再射箭3、射者为猿母中箭后把子女给托雄猿的情景所震撼4、我们不要滥杀生灵,应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要尊重、热爱生命。

【参考答案】1、(1)善于(2)吃2、他的儿子觉得猫成了祸患,告诉父亲说:“何不把这只偷吃鸡的猫赶走呢?”3、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4、有所失,才有所得,不可因小失大。

(或:当事物必须加以取舍时,应该“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将损失降到最低,获益力求最大)【参考答案】1、(1)担任(2)欠2、长时间下雨并且天气一直寒冷,扇子卖不出,不是不肯偿还债务3、表现了苏东坡书法水平高超,为人潇洒倜傥4、尽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有困难的人【参考答案】1、(1)指望、希望(2)吃2、他曾经捕获肥美的动物来给母亲3、勤学苦读,获取功名4、例:家庭(母亲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参考答案】1.(1)巡游(2)说2.B3.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4.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

【参考答案】1.(1)对……感到奇怪(2)得到2. (1)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2)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3.D4.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勤学苦读【参考答案】1、(1)代“骏马”(2)看,回头看2、伯乐于是去市场上环绕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来看了看它3、伯乐看了又看,离开时还依依不舍,表示这是匹骏马。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

【参考答案】1、(1)迁移,搬家(2)前往,行走2、有人对他说:“你(去越国)必然会贫穷的。

”3、越人的生活习性是跣行披发4、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参考答案】1、(1)回,回家(2)老友2、一个人拿了酒席上的金杯藏在帽子里,徐文贞正好看到。

3、不让别人发现是他拿了金杯(私下里把金杯送给他)4、重情谊待人宽厚裴佶尝话: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

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

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报寿州崔使君候谒。

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

良久,束带强出。

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令秣马饭仆。

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及入门,又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

”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施千匹。

【注】裴佶:人名阍者(hūn):看门人。

25、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5分)1)会:适逢,正遇上 2 )竟:完,结束3)须臾:片刻 4 )倨:傲慢5)饭:26、加横线词与“将鞭之”中的“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D )A、无丝竹之乱耳B、君将哀而生之乎C、渔人甚异之D、填然鼓之27、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B )A. 会其退朝B. 如之何其使使斯民饥而死也C. 佶至宅看其姑D. 其两膝相比者28、划横线的句子的句式属于(判断句)(3分)其译文是这一定是个给人贿赂的人。

29、可从文中找出的一个成语是(前倨后恭)(3分)30、短文中的姑父是一个(虚伪而又贪婪)的封建官僚。

(3分)何易于引舟何易于,不详何所人及何所以进。

为益昌令。

县距州四十里,剌史崔朴常乘春与宾属泛舟出益昌旁,索民挽纤,易于身引舟。

朴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耕且蚕,惟令不事,可任其劳。

”朴愧,与宾客疾驱去。

1、解释加点字。

易于身引.舟()与宾客疾.驱去.()()2、下列对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只要让他们不干这些事,就可使唤他们劳作。

B只有使他们不从事这些工作,就可以胜任这个徭役。

C只有县令不干活,可以担任这个徭役。

D因为县令不能干活,可以委派这个徭役。

3、刺史崔朴“与宾客疾驱去”的原因是4、何易于的言行表明了他是个、、的人。

公冶长背信招祸世传公冶长能解百禽之语。

一日,有鸱来报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 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

鸱是以怨之。

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

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

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一死人。

众人逮长见邑令。

令审问,长再三辩,令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冶长无以对。

注释:公冶长:孔子的学生鸱:鹞鹰无何:不久原谷谏父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

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女生儿,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

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祖:这里指爷爷奶奶捐:抛弃,丢弃舆:手推车凶:不吉利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2、翻译下列句子。

祖育女生儿,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3、文中父亲悔过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概括)4、“原谷谏父”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唐太宗论止盗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注释: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哂:微笑徭:古时统治者强迫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升平:太平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与群臣论止盗故.不暇顾廉耻耳..使.民衣食有余.轻.徭薄赋安.用重法邪2、翻译下面句子。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