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文言文专项练习

合集下载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1) 答案:C 解析: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根据句子意思选择答案即可。 本句的意思: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2) 答案:A 解析: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根据句子意思选择答案即可。 本句的意思:把琴摔坏,把弦拉断。
(3) 答案:B 解析: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根据句子意思选择答案即可。 本句的意思: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掉,摆动,摇动。
空类2
(3) 简答: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1) 答案:曾经 做
解析:(1)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析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 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①句意为:经外去游览。尝:曾经。 (2)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析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 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②句意为:拿这些东西干什么。为:做。
(2) 答案:鸿门宴 纪传 司马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积累。难度较低。(每空1分,共3分)(有错别字或拼音,该空不得分) (3) 答案:项伯也拔出剑跳舞,常常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用身体遮挡沛公,项庄不能够攻击到沛公。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语句翻译。“以”,用,1分;“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1分;“蔽”,遮蔽, 保护,遮挡,1分;“击”,击中,打到,攻击到,1分。(4分)
A.
B.
C.
D. (2) 看来宴无好宴,此宴为历史上著名的“ 空类2 ”,该事件出自《史记》。《史记》为我国第 一部 空类2 通史(体例),作者是 空类2 (人物姓名)。 (3) 沛公之所以能够逃脱,是因为“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这句话翻译 成现代汉语为 空类2 。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1)(1)(2)(3)(4)1.“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这句话的意思是答案: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解析:略2.按课文内容填空并作答。

虽与之俱学,。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这段话选自,作者,课文告诉了我们。

(1)答案:弗若之矣非然也《学弈》孟子学习与智力无关,必须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解析: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出自《学弈》,是孟子的一篇文章,讲述的道理是学习与智力无关,必须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3.公仪休拒收鱼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休不受。

其弟子子明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免于相,则虽嗜鱼,此不必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嗜鱼( ) (2)一国争买鱼而献之( )(3)免于相( ) (4)恃人不如自恃也(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弟子子明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仪休是一个怎样的人?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公仪休是一个非常喜欢吃鱼、但从来不买鱼的人B.公仪休是一个非常固执、甚至有些不识好歹的人C.公仪休是一个明智的、目光长远的、能够拒绝诱惑的、保持清廉品格的宰相读了这则故事,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有何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答案:喜欢送被罢免依靠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重点字的解释。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1)1.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夸父先喝完了黄河的水。

B.夸父先喝完了渭河的水。

C.夸父先喝完了北方的一个大湖的水。

答案:A解析: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原文: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写出”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的意思。

答案: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不上其他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啊。

解析:“为是“指”难道这是”;“其”代词,指他的;“智”指智力“弗”否定副词,指的是没有、不;“与”语气词。

3.有所期诺,,有所期约,。

答案:纤毫必偿时刻不易解析:略4.学而不思则罔,。

答案:思而不学则殆解析:略5.学而时习之,?答案:不亦说乎解析:略6.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

”乃罢其兵。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划线词语的意思。

(1)欲取蝉( )(2)黄雀延颈( )(2)(3)(1)(2)(3)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三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年轻人为了规劝吴王罢兵,先是怎么做的?请从文中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人为了规劝吴王,又是怎么说的?请从文中找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轻人所说的这番话,其实可以用一个8字成语来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答案:捕伸长脖子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字词意思的理解。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公》)
(1) 解释加下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是知也
④士不可以不弘毅
⑤死而后已
⑥其恕乎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从《论语》十则中选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出理由。
(1) 答案:通悦,愉快 传:传授 这 指的是宽广、坚忍的品质、态度,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 停止 那
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量。 解析:考查了思维拓展。不自相矛盾,言之成理即可,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的产品加
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试出自己矛的好处,也能比较出自己盾的质 量。
(4) 答案: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解析: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根据故事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旨在通过楚人的自相矛盾告诉我们说话、做事都 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1) 答案:心志,情志 像大山一样高峻
解析:略 (2) 答案:A
F C B E D 解析:略 (3) 答案:A C 解析:略 (4) 答案:伯牙将自己的情操和志向融入琴声,钟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伯牙琴技高超,钟子期能真 正懂得琴声表现出的情怀,钟子期知其“音”,更知其“志”,这就是“知音”;后世人们把真正了解 自己的人叫作“知音”,常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者乐曲高妙。 解析:略

巍巍乎若太山 空类2
••
(2) 根据选文内容填空,只写字母序号。 A伯牙 B巍巍乎若太山 C善哉乎鼓琴 D破琴绝弦 E汤汤乎若流水F钟子期 文中的 空类2 与 空类2 互为知音,钟子期赞叹伯牙高超的琴技曰 空类2 ,伯牙鼓琴志在太 山,锺子期曰: 空类2 ;伯牙志在流水,锺子期曰: 空类2 。锺子期死,伯牙 空类2 。 (3) 下面哪些诗句表现了“知音”可贵( ) A.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B.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C. 流水高山心自知。 (4) 根据选文内容,结合资料,说说什么是“知音”?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1.解释下列词句中划线的字。

故:①问其故 ②故居③事故决:①决堤 ②决赛③孔子不能决也答案:缘故,原因过去,从前意外的事水冲破堤岸决定最后的胜负决定,判断解析: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字义。

故:①问其故(缘故;原因)②故居(过去;从前)③事故(意外的事)决:①决堤(水冲破堤岸)②决赛(决定最后的胜负)③孔子不能决也(决定;判断)。

2.轻诺必。

(《老子》)答案:寡信,多易必多难解析:略3.解释带下划线的字和句子的意思。

俄尔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吾:之:答案:我的解析: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俄尔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意思是不一会儿又称赞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什么东西也能戳穿它。

”“吾”我。

“之”的。

4.古文认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仿照前两句,用“/”划分横线处句子的朗读节奏。

(2)解释划线字的意思:绝:复:答案: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断 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再(1)(2)(3)解析:(1)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节奏。

“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意思是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正确划分节奏应为: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

绝:断。

复:再。

(1)此题考查文言文停顿的能力。

平时注意多读多练,养成熟练地语感。

(2)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

学习中要注意结合语境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5.课文精品回放。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8) “水何澹澹”中的“澹澹”是指
(9) 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襟,抒发了
的豪情壮志。
(4) 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字
①东临碣石 (

②以观沧海 (

③水何澹澹 (

④山岛竦峙 (
பைடு நூலகம்

⑤星汉灿烂 (

⑥若出其里 (

⑦幸甚至哉 (

⑧歌以咏志 (

(5) 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
A. 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C. 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 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
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7) 7、判断正误(对的在括号里写“对”,错的写“错”)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
察的对象。(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A、触觉
B、视觉
C、嗅觉
D、听觉
(5) 科学证明,两个小孩儿的观点都是错的,因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与太阳看起来的大小和日出、
中午时感受到的温度无关。“孔子不能决也”正应了《论语》中的名句( )
A.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B.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和主题的感悟。完成本题要联系故事解决和孔子的生平。故事的结局是“孔子不能判断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2) 答案:有一个渔夫用船去救他。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应注意重点词语的理解。如“往”,去。
(3) 答案:渔夫一天收入也不多,他给渔夫这些钱渔夫应该满足了,不应该一下子得那么多钱。 是许金不酬者也。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笫一问要求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可结合对“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 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的理解来回答;第二问要求用原文来回答,结尾渔夫的话便可作为答案。
2. 请画出下面这句话的朗读节奏。 一 心 以 为 有 鸿 鹄 将 至,思 援 弓 缴 而 射 之。
答案: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
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首先要根据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是短语,可按词性划分,否定词要断开,还有主谓语间也来断 开。 句意: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根据意义划分为: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 缴/而射之。
(1) 答案:房子 原因
解析:略 (2) 答案:何晏想回家,不想做魏武的儿子。
解析:略 (3) 答案:何晏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有自己的主意。
解析:略
6. (一) 文言文阅读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
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 也。子何恃而往?”越 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 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
3. 阅读文言文,完成训练题。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①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六年级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

7. 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答案:(夸父)口渴了,想要喝水,于是就到黄河、渭河去喝水。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首先要找出关键
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 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夸父逐日》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 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 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 答案:袋鼠说:“很难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很难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袋鼠说。
解析:偶然表示意想不到的,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居然一表示没想到,出乎意料;二表示明白清 楚,注意两者的区别。结合短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所表达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方法不对,再怎么 努力,也不可能做好。”的主题。
(1)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以”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2)“之乎者也”是文言文表达的特点。“患者、学者、记者、老者······”中的“者”的意思是(
)。
( A、着 B、代表某种身份的人 C、指代事或物。)
答案:认为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B
(5) 答案: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方法不对,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做好。 解析:偶然表示意想不到的,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居然一表示没想到,出乎意料;二表示明白清 楚,注意两者的区别。结合短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所表达的“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方法不对,再怎么 努力,也不可能做好。”的主题。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句式的特点,结合短文内容,理 解其中心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镜喻[清]钱大昕五官莫明于目。

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仕其为明也?目能见物,而不能见吾之面,假于镜而见焉。

镜之贵,不知目;镜不求于目,而目转求于镜。

染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

镜何负于目哉?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已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

”左右匿笑,客终不悟。

悲夫!(选自《潜研堂文集》)1.翻译下面的句子。

然世未尝以镜之助目,而咎目之失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告诉我们做人的什么道理?程氏爱鸟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

武阳君1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

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2可俯而窥也。

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

此无他,不忮3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

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选自苏轼《东坡杂记》)【注释】 1 .武阳君:苏轼的母亲。

2. 鷇 kou:初生的小鸟。

3. 忮zhi:凶狠。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1)信于异类也()(2)去人太远()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3: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2分)4: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3分)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①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②上。

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亡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③。

父怒,挞④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⑤映长明灯⑥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⑦。

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⑨。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⑩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诸暨(jì):县名,今属浙江省诸暨市。

②陇:通“垄”,田埂。

③蹊田:践踏田地。

④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⑤执策:“策”通“册”,拿着书。

⑥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灭的灯。

⑦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狞:凶恶。

⑧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⑨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⑩被:通“披”,穿。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父命牧牛陇上()(2)亡其牛()(3)或牵牛来责蹊田()(4)门人事冕如事性 ( )选文第一段写了王冕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答: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译文:(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译文: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9.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2分)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10.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收人而今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横线以内不许答题12.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1分)(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2分)鸣机夜课图记(节选) [清]蒋士铨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

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

既识,即拆去。

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

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③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

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

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释】①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②波、磔(zh é):汉字书写笔画。

③组绣纺:即编织结线。

④夏(ji 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1)母日授四子书数句( ) (2)苦儿幼不能执笔( ) (3)无误,乃已( ) (4)与轧轧相间( )1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抱铨坐膝上教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B.旋复持儿而泣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C.儿怠,则少加夏楚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D.解衣以胸温儿背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12.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与朱元思书》)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13.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与孟子关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的观点是相通的,你赞成这样的做法吗?为什么?(3分)治国犹栽树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注】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代末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勤恳的样子。

⑤稔:r ěn ,丰收。

1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炀帝意犹不足( )(2)遂致灭亡( ) 13. 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竟然能够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B. 终于使得徭役不兴起,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贫乐道。

C. 居然使得徭役不兴起,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贫乐道。

D. 于是能够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14. 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15. 从文中看,你认为唐太宗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君王。

(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

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

及见之,趋焚之。

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

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

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

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横线以内不许答题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

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作者:元结选自《唐文粹》,有删改)【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

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

③圆:圆滑。

④卿:公卿,泛指高官。

⑤季川:元结的堂弟。

⑥预:参与。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闻有戏儿之器 闻:听说 B .及见之 及:等到 C .趋焚之 趋:追逐 D .长必好之 好:喜欢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悦婴儿A.何以战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C.皆以美于徐公D.以光先帝遗德10.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结家的乳母做了一个能团团旋转的玩具,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玩具。

B .“恶圆之士”认为,宁可行为方正地做个身份低贱的人,也不愿意圆滑地求得富贵。

C.公植认为元结在家中教孩子学习图画,嬉戏玩耍,会让孩子玩物丧志。

D.元结因孩子“戏圆”之事受到公植的责骂,公植甚至表示要与他断交。

11.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每小题3分)(1) 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2) 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食喻国朝尚书刘南垣公①,告老家居。

有直指使②者,以饮食苛求属吏③,郡县患之。

公曰:“此吾门生,当开谕之。

” 俟其来款④之,曰:“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

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家常饭,能对食乎?”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

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

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

少顷,佳肴美耘,罗列盈前,不能下箸⑤。

公强之,对曰:“已饱甚,不能也。

”公笑曰:“可见饮馔原无精粗,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直指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飧⑥责人。

【注释】①刘南垣公:指曾任明朝尚书的刘麟。

②直指使:官职名。

③属吏:部下。

④款:款待。

⑤箸:筷子。

⑥飧(s ūn ):本指晚饭,这里指饭食。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1)俟其来款之 俟: (2)无人治具 治具: (3)自朝过午 朝: (4)直指谕其训 谕: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刘南垣公曾在朝中担任尚书,后告老还乡,当他听说自己的一个学生做官以后常因 饭菜不合口味而责难部下时,他就出面开导,让其知错而改。

B .直指使食甘餍肥、挑剔饮食是因为他没有挨过饿,刘南垣公让他饿了一个上午,才拿出粗食给他吃,他照样吃得很香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