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人工气道患者正确吸痰

合集下载

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吸痰

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吸痰
医护团队协作加强
项目实施过程中,医护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得到了加强,形成了良好的跨学科合作氛围 ,有利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施,降低了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成本,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 时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与声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智能吸痰技术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吸痰技术将逐渐应用于临床,能够根据患者的痰液性状、通气需求等因素自动调节吸痰参数, 提高吸痰效果与安全性。
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 道内吸痰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 • 吸痰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效果评价及持续改进方案 •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01
吸痰前评估
01
02
03
04
痰液性状
观察痰液颜色、黏稠度及量, 判断是否需要吸痰。
呼吸音
听诊肺部呼吸音,了解痰液分 布情况。
人员培训
加强医护人员对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吸痰操 作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水平,确保安全有效地 完成吸痰操作。
并发症预防措施
针对吸痰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制定相应的预 防措施,如加强气道湿化、选择合适的吸痰管等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CHAPTER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项目成果回顾
气道管理效果提升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施,机械通气患者的人工气道内吸痰操作得到了规范,有效减少了 气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与治疗效果。
CHAPTER 03
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
人工气道类型选择
气管插管
适用于短期机械通气患者,操作简便 ,但易导致喉部损伤和感染。
气管切开

临床医学知识库——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及注意事项

临床医学知识库——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及注意事项

临床医学知识库——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及注意事项
今天整理临床医学知识库-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及注意事项。

吸痰是ICU危重患者机械通气患者最平常的护理技术,它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极其重要的措施。

做到既能吸出呼吸道分泌物,使呼吸道通畅,又能准确判断人工气道是否在位,因此制定操作常规相当必要。

当患者突然出现咳嗽或是呼吸窘迫综合征;床旁听到痰鸣音;氧分压或血氧饱和度突然降低;呼吸机报警气道压力突然增高或患者主动要求吸痰,护士定时吸痰时该操作即可执行,临床上进行吸痰操作前必须准备:气护盘(内有吸痰管盒、两个灭菌注射用水罐、两把镊子、湿化液)电动吸引器,PE手套,1:100的84消毒液桶。

操作方法:吸痰前3分钟提高吸入氧浓度向清醒的患者解释以取得合作,打开气护盘,右手戴手套,左手打开吸引器电源开关,用离患者远的镊子夹取吸痰管与吸引器的玻璃接头连接,后在离患者远的注射用水罐里吸取少量的注射用水并湿润吸痰管前端不少与三分之二长度,痰液粘稠者先气道内注入湿化液2-3ml待呛咳后,换离患者近的镊子夹住吸痰管,带负压实施吸引,左右旋转,痰液较多的地方可稍做停留,提出吸痰管后可在离患者近的注射用水罐里稍做吸引后再吸尽口腔内分泌物,之后将吸痰管丢浸泡在84消毒液中。

注意事项:动作轻柔,避免反复上下提拉吸痰管而刺激呼吸道粘
膜,吸痰管最大外径不能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

负压不可过大150-200mmHg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发现病情变化立即停止操作;严格无菌操作,操作前后洗手,防止交叉感染(很重要)。

ICU人工气道吸痰临床操作指南

ICU人工气道吸痰临床操作指南

北京海淀医院ICU 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的痰液引流操作指南一、使用呼吸机患者概述:经人工气道吸引痰液是肺部护理和治疗的必需组成部分,对于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和对已经存在的感染控制与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说如果痰液引流不通畅不彻底,那么所有其他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的措施都将丧失作用。

因此,每个医护人员都应认识到,痰液引流是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存还是死亡的重要问题。

指南包括以下内容:患者准备,吸痰方法,后续看护。

1. 患者的准备:1.1 吸痰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痛苦经历,应在吸痰前向患者告知,使患者有心理准备;1.2 对于之前进行了翻身拍背等促进痰液引流措施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吸痰以获得最佳效果。

1.3吸痰前应给予患者100%纯氧至少30 秒,以增加患者氧储备,减少吸痰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低氧血症损害。

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开启呼吸机上的吸痰模式;或者调节呼吸机给氧浓度;带管脱机的患者增加氧流量至10L/min。

不建议采用短暂增加潮气量、PEEP、呼吸频率、或手控呼吸方式增加氧储备。

1.4 对正在机械通气的患者,吸痰期间建议采用不脱开呼吸机的闭合吸引方式,以维持患者连续机械通气和給氧,呼吸机将在吸痰期间为维持预设的压力或容量而进行漏气补偿,可以降低肺萎陷的发生。

1.5 建议在吸痰期间和操作后监测血氧饱和度。

1.6 可以在吸痰前进行气道盥洗,给予少量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与5%碳酸氢钠1:1 混合液,有助于稀释粘稠的痰液、防止气道内形成痰痂、和促进咳嗽反射利于深部分泌物引流;对于咳嗽反射丧失或力量微弱的患者,这项操作应慎重。

对于持续气道内滴注液体的湿化气道和痰液的做法不应常规采用,因为过度湿化或湿化不足、以及增加感染风险的报道均存在,滴注液体量必须根据患者的自身分泌物产量、通气量、咳嗽反射能力决定。

2. 吸痰过程:2.1 吸痰操作前的准备主要包括:数量充足的吸痰管、无菌手套、有效的可调节压力的负压设备。

2.2 不带负压放置吸痰管进入气道,直到开始准备撤出时才给予负压吸引。

人工气道吸痰注意事项

人工气道吸痰注意事项

人工气道吸痰注意事项人工气道吸痰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用于帮助患者清除呼吸道中的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以下是一些人工气道吸痰的注意事项。

首先,操作人员必须确保自己具有相关技能和知识。

人工气道吸痰是一项专业操作,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资格认证的医务人员执行。

操作人员必须了解各种人工气道的类型、使用方法和特点,并掌握正确的吸痰技巧,以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或不适。

其次,操作人员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在进行人工气道吸痰之前,操作人员必须认真洗手,并佩戴干净的手套和口罩。

这样可以防止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传播,保护患者免受交叉感染的风险。

在进行吸痰操作时,操作人员应确保器械的清洁和消毒。

吸痰管、吸痰器等器械必须经过严格清洗和高温蒸汽灭菌,以杀灭潜在的病原体。

操作人员在使用这些器械时必须佩戴手套,并在使用后及时清洁和消毒。

此外,操作人员在进行吸痰操作时必须注意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

吸痰时应选择适当的姿势,以保证患者的上呼吸道通畅,并防止吸痰液误入下呼吸道,引发窒息。

在吸痰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保持耐心和专注,确保吸痰管顺利进入气道,吸取痰液,并及时停止吸痰。

值得注意的是,吸痰操作不可过于频繁和过度。

过度吸痰可能引发气道刺激和反射性咳嗽,患者可能因此感到不适和疼痛。

因此,操作人员必须合理判断吸痰时机、频率和吸气阻力力度,以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最后,患者和家属也应积极配合和关注。

他们应理解人工气道吸痰的重要性,并遵守医务人员的建议和指示。

同时,他们还应及时报告任何异常或不适的症状,以便问题能够及早发现和处理。

总之,人工气道吸痰是一项需要高度专业技能和严格操作规范的医疗技术。

正确的操作流程、个人卫生保护以及对患者的细心关注,是确保人工气道吸痰安全有效的关键。

操作人员和患者及家属应共同努力,确保吸痰操作的顺利进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医院常见护理操作规范(吸痰法)

医院常见护理操作规范(吸痰法)

医院常见护理操作规范(吸痰法)(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生命体征、合作程度、双肺呼吸音、口腔及鼻腔有无损伤。

2.评估痰液的性质、量及颜色。

3.评估呼吸机参数设置、负压吸引装置、操作环境及用物准备情况。

(二)操作要点。

1.吸痰前后,听患者双肺呼吸音,给予纯氧吸入,观察血氧饱和度变化。

2.调节负压吸引压力0.02~0.04MPa。

3.经口鼻腔吸痰:吸痰管经口或鼻进入气道,边旋转边向上提拉。

4.人工气道内吸痰:正确开放气道,迅速将吸痰管插入至适宜深度,边旋转边向上提拉,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

5.吸痰管到达适宜深度前避免负压,逐渐退出的过程中提供负压。

6.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变化,听诊呼吸音,记录痰液的性状、量及颜色。

(三)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气道内吸引的目的,取得配合。

2.吸痰过程中,鼓励并指导患者深呼吸,进行有效咳嗽和咳痰。

(四)注意事项。

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呼吸机参数变化。

2.遵循无菌原则,每次吸痰时均须更换吸痰管,应先吸气管内,再吸口鼻处。

3.吸痰前整理呼吸机管路,倾倒冷凝水。

4.掌握适宜的吸痰时间。

5.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有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得粗暴操作。

6.选择型号适宜的吸痰管,吸痰管外径应≤气管插管内径的1/2。

吸痰法操作并发症【一】低氧血症1.原因(1)吸痰过程中供氧中断,导致缺氧或低氧血症。

(2)吸痰时负压抽吸将肺内富氧气体吸出,从吸痰管周围卷入的气体是氧浓度较低的空气,导致吸入氧浓度降低。

(3)吸痰时卷入气体量不足以及气道内注水易引起小气道阻塞和肺不张,导致低氧血症。

(4)吸痰操作过程反复,刺激咽喉部引起咳嗽,使呼吸频率下降,引起缺氧。

(5)患者原有缺氧性疾病,吸痰前未将吸氧浓度提高,吸痰时可带走氧气,致使吸痰后患者缺氧。

(6)吸痰时负压过高、时间过长、吸痰管外径过粗、置管过深等均可造成低氧血症。

(7)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在吸痰过程中脱离呼吸机的时间过长。

经人工气道吸痰操作流程

经人工气道吸痰操作流程
每次吸痰不超过15s, 两次吸痰应间隔3~5min, 吸痰前后均给予纯氧吸入2min。
THANKS
感谢阅读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经人工气道吸痰 操作流程
谢静波
着装
1、评估环境:安静、整洁、舒适 2、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合作程度;血氧饱和度、 呼吸机参数(每分通气量、潮气量、气道压力) 3、告知患者:吸痰的目的和方法,指导配合 4、洗手,戴口罩 5、用物准备:负压吸引装置、无菌储液瓶(袋)、连接管、一次性 吸痰管、生理盐水1瓶、无菌纱布数块
9、吸痰过程中观察患者痰液情况、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及呼吸机 参数变化 10、吸痰结束后立即接呼吸机通气(盖住吸痰口),给予患者100% 的纯氧2分钟 11、吸痰完毕分离吸痰管与连接管,将吸痰管和手套纸反折于手套内 弃于医疗垃圾桶内 12、连接管吸引生理盐水冲洗管腔,关闭负压
Chapter 3
操作后
1、整理患者床单位,协助取舒适体位 2、整理用物,分类处理 3、洗手、记录、签字
Chapter 4
注意事项
如何评价吸痰指征?
①有痰鸣音或排痰不畅者。 ②自身无力咳痰或痰液粘稠者。 ③可疑胃内容物或上呼吸道分泌物吸入。 ④血氧饱和度下降 ⑤呼吸机高压报警。
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痰液较多,需连续吸痰时应 注意什么?
Chapter 2
操作过程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患者身份信息 2、给予患者100%的纯氧2分钟 3、安装负压吸引装置、吸引瓶,连接吸引连接管 4、根据患者痰液粘稠度调节负压,成人300-400mmHg(40-53KPa) 5、打开吸痰管包装,取出无菌手套,戴手套不污染,将手套纸放于 患者颌下
6、从吸痰管包装内取出吸痰管,缠绕于手中,不污染 7、连接吸痰管和连接管,不污染手套及吸痰管。 8、打开呼吸机管路与气管插管相连处(的吸痰口),迅速沿气管导 管送入吸痰管(无负压),吸痰管插至适宜深度,边旋转边上提吸引, 同时盖住吸痰管上的负压口。避免在气管内上下提插,每次吸引时间 不超过15秒

人工气道的吸痰技术

人工气道的吸痰技术
人工气道的吸痰技术
河南大学重症医学科
概念
• 人工气道是
指将导管经口、鼻或气管切开插入气管内建立的气体通道,可开放气道、改善通气功能, 纠正缺氧状态,有效地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及淤血, 建立人工气道是治疗和改善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
分类 • 1、气管插管:又分经口气管插管和经鼻气管插管。
• 2、气管切开。
操作过程:
• 1、 携用物至床前,按呼吸机功能键,设置吸纯氧2分钟,或加大氧气流量。对清醒病人做好 解释工作,。举例:“ XXX!您好!用物准备好了,我来给您吸痰,吸痰过程中您可能会有短 暂的憋气,但我会很轻柔、迅速的操作,尽量减轻您的不舒适感。在吸痰过程中需要您咳嗽配 合,以利于深部痰液的清除。” 2、 铺无菌巾置胸前或枕边;再观察病情变化(心电监护仪生命指标),将呼吸机接头旋松 3、 打开吸引器负压开关调至0.01—0.026兆帕 4、 打开吸痰管包装,暴露开口端;打开无菌盘,右手戴手套,无菌操作取出吸痰管,连接负 压吸引管,试通气。 5、 左手断开呼吸机接头,将接头或吸氧管取置于无菌巾上,暂时关闭氧气流量表开关。 6、 左手关闭负压吸引管,右手将吸痰管缓缓插入人工气道(气切长度4—5cm,气插管长度 40—50cm,或遇到阻力时退回1—2cm,左手开放负压,边吸边提边旋转,每次不超过15s。 必要时间隔3m′n。边吸边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心电监护仪指标:心率、呼吸频率、血氧脉搏 饱和度低于90%时停止吸痰。
吸痰的方法及操作要点 吸痰紧记: 1、“轻”:吸痰动作轻柔,吸痰管轻轻插入,不可反复上下提插。 2、“快”:吸痰动作迅速,每次吸痰时间<15 S。 3、“转”:采用边捻吸吸引边上提的吸痰方法,防止拉锯式和边插边吸的损伤 性吸痰。 4、“散”:采用一次性多孔吸痰管,外径不超过气管套管内径1/2的吸痰管。 先气管后口腔的原则。 吸痰操作前、中、后护士要有: 1.专业的评估能力 2.敏锐的观察能力 3.系统的分析能力4.准确的判断能力 将上述能力与熟练、规范的吸痰操作技能结合 做到及时、安全、有效地吸痰。

医院病人人工气道吸痰安全作业指引

医院病人人工气道吸痰安全作业指引

医院病人人工气道吸痰安全作业指引
1、目的:保证吸痰能顺利进行,保持有效通气,确保患者安全。

2、适用范围:经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时。

3、安全指引:
(1)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标准预防原则。

(2)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病情、意识状态,对患者/家属应当进行解释吸痰的目的、方法和意义,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3)选择粗细合适(小于气管套管内径的1/2)、长短合适(经口鼻吸痰、气管切开的吸痰管长约30cm;经气管插管吸痰管长约55cm)、质地适宜的吸痰管。

(4)检查吸引装置是否运作正常,调节适宜的压力(成人40—53Kpa;小儿33-40KPa)
(5)操作动作应轻、准确、快速,自下往上慢慢移动并左右旋转,自深部向上提拉吸净痰液。

先吸气管内,后吸口鼻腔,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间歇3--5分。

(6)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到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可粗暴盲插。

(7)在无吸力状态下(可折住吸引管)从插管或套内插入吸痰管,其插管深度取决于痰液的位置(吸痰前判断)。

一般吸痰管插入应长于人工气道至气管隆凸之上,气管套管插入10—20cm以上,气管插管插入10—25cm以上,(超过
气管插管长度)。

(8)吸痰管一用一换,吸痰托盘4小时更换一次,将
吸管弃于医疗废物中。

冲冼水瓶应分别注明吸引管气管插管、口鼻腔之用,不能混用。

(9)吸痰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
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的明显改变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立即给予纯氧吸入或机械通气。

(10)观察呼吸是否改善、痰液吸引情况,有心电监护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SPO2情况,记录痰量、性质、颜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为人工气道患者正确吸痰
吸痰操作正确和安全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转归,而且也关系到其他所有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的措施是否有效。

吸痰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护理操作,还需要护士具有专业的观察、系统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同时要求护士要建立循证护理的科学理念来获得最新、最可靠的科学依据支持。

1 吸痰时机
频繁吸痰可导致不必要的气管黏膜损伤,加重低氧血症和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entilator associatedpneumonia,VAP) 发生的机会; 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畅,通气量降低,甚至导致窒息。

患者需要吸痰的指征有: 在病床旁听到或肺部听诊有痰鸣音时或导管口溢痰,清醒患者主动示意“吸痰”,出现频繁呛咳、发绀、血氧饱和度( SpO2) 下降,胸部物理治疗后,雾化吸入后,气囊放气前后,更换体位前后,呼吸机流量或压力曲线呈锯齿状振荡,排除呼吸机管路积水,定压控制呼吸时出现潮气量不足报警,定容控制呼吸时出现气道峰压升高报警等。

2 吸痰管的选择
吸痰管宜选用管壁光滑、软硬适中、多孔、透明、压力可控的硅胶管。

建议成人和儿童使用的吸痰管的外径小于其使用的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内径的50%,婴儿小于70%。

吸痰管的型号用F 来标识,F 是管径的计量单位,1f≈0. 333 mm。

常见的型号有5 F、6 F、8 F、12 F、14 F、16 F、18 F、20 F 等。

选择吸痰管型号的计算公式:吸痰管型号( F) =[人工气道套管内径( mm) - 2]× 2。

3 吸痰负压的选择
吸痰负压应尽可能小,以减少肺不张、缺氧和对气道黏膜的损伤。

目前我国卫生部颁布标准成人吸痰压力为150 ~ 200 mm Hg ( 1 mm Hg = 0. 133 kPa)。

美国呼吸治疗协会2004 年临床实践指南,提到成人适合的负压范围是13. 3 ~ 20. 0 kPa。

4 吸痰管插入的深度
吸痰管插入的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 cm。

此吸痰方式既可吸尽人工气道外气管深部的痰液,又可避免碰触气管分叉处隆突对气管黏膜造成的损伤,并且减少了刺激性咳嗽、痰痂堵塞及肺部感染,吸痰效果好。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 cm 的位置,可通过测量胸骨上2 ~ 3 cm 处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末端的长度来判断。

5 非旋转式吸痰法
传统的吸痰法是常规旋转式吸痰,目的是彻底清除导管侧壁分泌物,以达到彻底吸痰的目的。

有研究报道非旋转式吸痰法是安全有效的,对患者的心率、SpO2等影响小,可减轻患者吸痰的不适,吸痰过程中减少旋转动作,理论上讲,非旋转式吸痰法会影响吸痰效果,但研究表明旋转式吸痰与非旋转式吸痰的吸引效果无统计学差异。

其原因是: ( 1) 常规旋转式吸痰法是针对老式吸痰管而制定的方法,因为老式吸痰管只在导管顶端有一个吸引孔,而目前临床使用的一次性吸痰管在距顶端开口不同长度、不同侧面增加了2 个吸引侧孔,即使不旋转吸痰管也不会影响清除导管侧壁的分泌物。

( 2 ) 气管导管内径7 ~8 mm,吸痰管外径3. 5 ~ 4 mm,吸痰管在导管内吸痰时空隙2 mm,侧孔负压可直接作用至导管侧壁。

( 3) 体外模拟实验表明,由于吸痰管柔软且有一定长度,吸痰过程中的旋转动作并不能使导管内吸痰管的前端旋转,非旋转式吸痰法减轻患者吸痰时认为旋转动作引起不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