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水分子的变化2.2
2.2水分子的变化 教案练习

点燃 课 题:2.2 水分子的变化 (第二课时) 课 型: 新授课学习目标1. 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从分子变化的角度上理解化学变化,同时获得氢气燃烧生成水的结论。
2.理解化合反应的含义,了解什么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关注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4.能够对已知物质的性质按照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类。
初步形成“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的认识。
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化合反应与物质性质的区分。
难点:关注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前准备:多媒体(水的合成动画)、烧杯、导气管、启普发生器、火柴 水的合成 一、氢气在空气中的燃烧 现象:淡蓝色火焰 氢气+氧气 水 化合反应:A+B+… C 氢气:新能源二、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性质化学性质常用能、易、容易、可以、可等来描述师生互动活动意图 【回顾旧知】-多媒体展示(具体的题目见课件中)【设疑导入新课】从电解水的实验中我们看到,氢气可以被点燃。
这是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结果是不是还能生成水呢?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温故而知新,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设疑激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达到完善实验方案的目的。
+ 学生做出猜想:产物是水或由于反应的条件不同,产物可能不是水【板书1】二、水的合成【出示目标】实验探究:我们猜想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是水,那该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呢?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利用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看内壁是否有水珠,来验证是否有水生成。
【实验演示】“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注意: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学生观察实验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试写出反应的文字和符号表达式。
【探究升级】试从分子变化的角度分析氢分子和氧分子是怎样变成水分子的? [播放] 水的合成动画学生观察并描述分子被破坏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观察,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及原子的定义。
初中化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2.2 水分子的变化-章节测试习题(1)

章节测试题1.【答题】关于原子和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D.分子之间没有间隙【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解答】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A说法错误;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B说法正确;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C说法错误;分子之间是有间隙的,D说法错误。
2.【答题】如图是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B.生成物有三种C.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D.汞和氧气都由分子构成【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物质的构成。
【解答】由图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发生了改变,A错误;生成物有汞和氧气两种,B错误;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C正确;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D错误。
故选C。
3.【答题】下图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
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则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A. B.C. D.【答案】B【分析】本题是从微观角度辨别混合物和纯净物。
【解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即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分子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即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A、C、D中都有一种分子,都是纯净物,B中有两种分子,是两种物质的混合物。
故选B。
4.【答题】高炉炼铁中主要发生下列反应,其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①C+O2CO2②CO2+C CO③CaCO3CaO+CO2↑④Fe2O3+CO Fe+CO2A.③B.②和③C.③和④D.①和④【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
【解答】①C+O2CO2,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②CO2+C CO,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③CaCO3CaO+C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④Fe2O3+CO Fe+CO2,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分解反应。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_第二单元_探秘水世界_2.2_水分子的变化(有答案)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2.2 水分子的变化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2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36分)1. 如图是过滤装置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B.玻璃棒的作用搅拌C.用此装置可分离酒精和水D.过滤后的液体仍浑浊,可能原因是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2. 下列观点正确的是()A.硬水和软水可以用肥皂水加以鉴别B.水通电能分解,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C.活性炭可以把硬水转化为软水D.过滤操作可以除去水中的所以杂质3.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的实验是()A.过滤B.结晶C.蒸馏D.溶解4. 冰块能浮在水面上的事实说明()A.水有三态变化B.冰的密度大于水C.冰的密度小于水D.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5. 有关电解水实验(如图)的下列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B.试管甲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C.生成的氢气与氧气质量比为2:1D.试管乙中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6. 除去水中的泥沙需用的方法是()A.过滤B.蒸馏C.吸附D.加肥皂水7. 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B.石蜡+氧气→点燃水+二氧化碳C.碳酸氢铵→加热氨气+水+二氧化碳D.锌+硫酸→氢气+硫酸锌8. 水是我们最熟悉的物质.请你告诉我们下列关于水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所得的水仍然不是纯净水B.水能造福人类也会危害人类C.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D.有较多难溶钙、镁化合物的水是硬水9. 硬水和软水从外观上观察区别不大,但是它对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以下有关硬水和软水说法正确的是()A.软水就是澄清透明的水B.使用硬水洗涤衣服,既浪费肥皂还会产生较多浮渣C.生活中常用煮沸或蒸馏的方法来软化硬水D.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建议长期饮用硬水来补充矿物质10. 分离下列各组物质一定会用到过滤操作的是()A.水和汽油B.蔗糖和水C.氧气和氮气D.氯酸钾和二氧化锰11. 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下列关于水的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水能溶解所有的物质B.水在通电时能分解C.水能与一些氧化物反应D.液态水的密度比冰的密度大12. 在进行过滤实验操作时需要的仪器是()①铁架台(带带铁圈)②酒精灯③玻璃棒④烧杯⑤漏斗⑥量筒.A.①②③⑤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②④⑤⑥二、多选题(本题共计 4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12分)13. 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中,能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是()A.脆甜的饼干变软了B.烧开水之后,揭开锅盖,立刻有水滴滴下C.在氢气燃烧的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上有水雾D.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表面“出汗”14. 某同学进行过滤的实验操作,发现得到的滤液仍浑浊,可能的原因有()A.滤纸不够厚B.液面低于滤纸边缘C.滤纸破损D.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15. 如图是用来净化河水的简易装置,下面对该净水器分析正确的是()A.能杀菌消毒B.不能把硬水变为软水C.能得到纯净水D.活性炭主要起吸附杂质、色素的作用16. 2015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可持续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河水中加入明矾可使小颗粒凝聚B.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来区分C.过滤能除去河水中的所有杂质D.水电解所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三、填空题(本题共计 4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12分)17. 保护水土资源人人有责,为了测定一定量黄河水中泥沙的质量,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1)该操作的名称是________,该实验还应补充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2)补充上述仪器后,该实验还有两处错误:①________,②________.(3)改正错误后,若滤液仍然浑浊,则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写一条即可)18. 将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填在相应的短线上:氯化钠溶液中分散着的溶质微粒是________,糖水溶液中分散着的微粒是________,悬浊液中分散着的是________小颗粒,乳浊液中分散着的是________小颗粒,乳浊液中分散着的是________.19.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酒精易燃烧,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气化后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1)酒精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2)酒精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3)酒精的用途是:________.20. 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___.A.CH+2O2======点燃CO2+2H2O4B.H2O+CO2=H2CO3C.2HO======通电2H2↑+O2↑2D.S+O2======点燃________.四、解答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0分)21. (10分)通电分解水,共收集到36mL气体,则与正、负极相连的试管中,各收集到多少毫升的什么气体?五、实验探究题(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15 分,共计30分)22. 根据实验活动8“粗盐的初步提纯”,填写相关实验内容:(1)实验目的:学生可以初步学习除去粗盐中________杂质过程,…(2)实验过程:粗盐,蒸馏水,玻璃棒,…(3)实验过程:实验步骤:①计算产率②过滤③溶解④蒸发正确的操作顺序应是________(填序号).(4)问题讨论:①实验过程中,多次用到玻璃棒,请写出溶解操作时玻璃棒的作用:________②如果过滤后的滤液仍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写出一条)③如果过滤速度太慢,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写出一条)④蒸发操作时液滴飞溅,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23. 小明同学去园博园旅游时,用矿泉水瓶装了一些长清湖水,带回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制取蒸馏水.请回答下列问题:(1)取水后加入明矾的作用________.(2)进行过滤操作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________.A.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B.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C.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D.液面不要低于滤纸边缘(3)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________性,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4)乐乐在用肥皂洗衣服时发现泡沫很少,且有浮渣产生,衣服洗不干净.这一现象说明长清湖水为________(填“硬水”或“软水”).(5)小涛同学从园博园中取水样过滤,取澄清滤液大约5mL置于洁净的小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慢慢蒸发,水分蒸干后,观察到烧杯底部有少许白色的固体残留,其原因是________.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鲁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 2.2 水分子的变化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2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36分)1.【答案】D【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解析】A、根据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解答;B、根据玻璃棒的作用解答;C、根据过滤是分离可溶性固体和不溶性固体分离的方法解答;D、根据过滤的原理是根据固体不能通过滤纸上的小孔,而液体可以通过滤纸上的小孔.凡是不能经过滤器过滤就进入滤液的失误,都能造成滤液浑浊;另外,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也会造成同样的结果解答.【解答】解:A、根据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可知是:漏斗,故错;B、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不是搅拌,故错;C、过滤是分离可溶性固体和不溶性固体分离的方法,酒精和水是液体,故错;D、滤纸破损,则混合物就会不经过滤直接进入滤液;待滤液体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液态混合物也会从过滤器外侧流下;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滤液也会浑浊;答案:D2.【答案】A【考点】硬水与软水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水的组成【解析】A、根据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方法解答;B、根据物质的组成解答;C、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解答;D、根据过滤的原理解答【解答】解:A、硬水中加入肥皂水,产生泡沫少浮渣多,软水中加入肥皂水,产生泡沫多,浮渣少,故A正确;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如果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则水成了混合物了,而水是纯净物,故B错误;C、活性炭只能除去异味和色素,不能除去溶于水的钙镁离子,故C错误D、过滤只能除去不溶性杂质,故D错误故选A3.【答案】C【考点】蒸发与蒸馏操作【解析】通过对四个选项中的实验所用的装置进行判断解决,由于该装置中存在冷凝管等相关设施,因此该装置应属蒸馏装置.【解答】解:由于该装置存在加热测温冷凝回收等一系列设备,符合蒸馏的基本要求,所以此装置进行的实验应该是蒸馏操作.故选C4.【答案】C【考点】水的性质和应用【解析】根据水变成冰后密度变小,所以冰块能浮在水面上进行解答.【解答】解:A、冰块能浮在水面上,不能说明水有三态变化,故A错误;B、冰块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B错误;C、冰块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C正确;D、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但是与冰块能浮在水面上无关,故D错误.故选:C.5.【答案】A【考点】电解水实验【解析】由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的相关知识解决【解答】解:A、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证明了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A叙述正确;B、由电解水的装置可知,试管甲中的气体是电源的负极,产生的气体较多是氢气.故B叙述错误;C、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应为1:8,故C叙述错误;D、试管乙中的气体是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不能燃烧,故D叙述错误.故选A6.【答案】A【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水的净化【解析】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的方法是过滤,蒸馏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吸附是除去异味和色素,肥皂水可以鉴别软水和硬水.【解答】解:泥沙是固体不溶物,要采用过滤的方法;蒸馏不能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主要是除去可溶性杂质的;吸附是除去异味和色素;肥皂水是鉴别软水和硬水的方法.故选A.7.【答案】C【考点】分解反应及其应用【解析】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解:A、铁+氧气→点燃错误.B、石蜡+氧气→点燃水+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不 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C、碳酸氢铵→加热氨气+水+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 选项正确.D、锌+硫酸→氢气+硫酸锌,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不符合“一变多”的特征,不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故选C.8.【答案】D【考点】水的净化水的组成硬水与软水【解析】A、根据净化水的方法的原理分析解答;B、水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一切生物皆需要水,但水量过大或被污染也会危害人类;C、根据水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D、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解答】解:A、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水中的不溶性杂质被除去,但还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所以所得的水仍然不是纯净水,正确;B、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方面水是生物所必需的物质,但若水量过大,如洪水泛滥会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同时若水被污染,被人饮用会造成人中毒,故此说法正确;C、由水的化学式H2O可知: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正确;D、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故描述错误;故选D.9.【答案】B硬水与软水【解析】含有较多钙离子、镁离子的水属于硬水,含有较少或不含有钙离子、镁离子的水属于软水;利用肥皂水可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热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解答】解:A、硬水也可以是澄清透明的水,因此澄清透明的水不一定是软水,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向硬水中加入肥皂水时,会产生大量浮渣,因此使用硬水洗涤衣服,既浪费肥皂还会产生较多浮渣,该选项说法正确;C、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来软化硬水,而不用蒸馏的方法,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硬水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长期饮用硬水会危害人体健康,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10.【答案】D【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解析】根据过滤是分离固体不溶物和液体的一种操作和物质的状态和溶解性解答.【解答】解:A、水和汽油都是液体,所以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将其分离,故A错误.B、蔗糖能溶于水,所以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将其分离,故B错误.C、氧气和氮气都是气体,所以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将其分离,故C错误.D、二氧化锰不溶于水,而氯酸钾溶于水,可用过滤的方法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分离,故D正确.故选D.11.【答案】A【考点】水的性质和应用【解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水是常用的溶剂,通电能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能与一些氧化物反应,冰的密度比水小.【解答】解:A、水是常用的溶剂,不能溶解所有的物质,故A错误;B、水通电时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故B正确;C、水能与二氧化碳、氧化钙等氧化物反应,故C正确;D、冰的密度比水小,故D正确;故选A.12.【答案】C【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过滤操作需要用到的基本仪器有:铁架台、烧杯、玻璃棒和漏斗.在漏斗内放滤纸制作过滤器,用玻璃棒将待过滤的液体引流到过滤器中,并用烧杯承接滤液.【解答】解:过滤时用到漏斗、铁架台带铁圈、烧杯、玻璃棒.故选C.二、多选题(本题共计 4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12分)13.【答案】A,D【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水的合成与氢气的燃烧【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空气的成分中的水蒸气的证明方法.【解答】解:B选项原因是对盛水的锅加热时,锅中的水受热变成了水蒸气,揭开锅盖时,水蒸气又遇冷变成了小水滴,这个水不是空气中的水而是过重的水.C选项原因是氢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生的水附在烧杯内壁,遇冷变成的水雾,也不是空气中的水.A选项是因为饼干表面有一些细小的微孔,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气,使饼干变软.D选项是因为刚从冰箱中拿出来的饮料瓶非常凉,拿出后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使水蒸气变成液滴沾附饮料瓶表面,使饮料表面“出汗”.故选AD.14.【答案】C,D【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解析】过滤的原理是根据固体不能通过滤纸上的小孔,而液体可以通过滤纸上的小孔.凡是不能经过滤器过滤就进入滤液的失误,都能造成滤液浑浊;另外,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也会造成同样的结果.【解答】解:A、滤纸不够厚不是造成滤液浑浊的原因,故错误;B、液面就是应该低于滤纸边缘,所以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不是造成滤液浑浊的原因,故错误;C、滤纸破损会造成滤液浑浊,故正确;D、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会造成滤液浑浊,故正确;故选:CD.15.【答案】B,D【考点】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解析】可以根据净化水的方法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解答】解:A、由图中可知,没有用到消毒剂,所以不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故A错误;B、由图中可知,不能除去钙离子、镁离子等离子,所以不能把硬水变为软水,故B正确;C、不能除去钙离子、镁离子等离子,不能得到纯净水,故C错误;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起吸附杂质、色素的作用,故D正确.故选:BD.16.【答案】C,D【考点】水的净化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电解水实验硬水与软水【解析】A、根据明矾的作用分析;B、根据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分析;C、根据过滤能除去河水中的不溶性杂质分析;D、根据电解水的结论是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的体积是氧气的二倍分析.【解答】解:A、河水中加入明矾可以把水中的难溶性杂质进一步凝聚而沉降,故选项正确;B、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故选项正确;C、过滤能除去河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不能除去可溶性杂质,故选项错误;D、电解水的结论是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的体积是氧气的二倍,简记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不是质量比,故选项错误.故选项为:CD.三、填空题(本题共计 4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12分)17.【答案】过滤,玻璃棒,引流滤纸的边缘高于漏斗的边缘,漏斗下端管口没有紧靠烧杯内壁滤纸破损【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解析】过滤操作,应用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管口应紧靠烧杯内壁;造成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承接滤液的烧杯不洁净等.【解答】解:(1)由图示可知该操作是过滤,过滤中要用玻璃棒引流,图中没有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2)由过滤的注意事项并结合图示可知,该图存在的明显错误是:滤纸的边缘高于漏斗的边缘,应该低于漏斗边缘,漏斗的下端没有紧靠烧杯的内壁,应紧靠烧杯内壁;(3)改正错误后,若滤液仍然浑浊,则可能的原因是:滤纸破损、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都可能使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滤液浑浊;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也能使滤液浑浊.18.【答案】钠离子和氯离子,糖分子,固体,液体,液体小液滴【考点】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及其与溶液的区别【解析】根据溶液中溶质的特点和悬浊液、乳浊液的定义考虑本题.【解答】解:氯化钠溶液中分散着的溶质微粒是钠离子和氯离子,糖水溶液中分散着的微粒是糖分子,悬浊液中分散着的是固体小颗粒,乳浊液中分散着的是小颗粒,乳浊液中分散着的是液体小液滴;故答案为:钠离子和氯离子糖分子固体液体液体小液滴19.【答案】(1)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2)酒精易燃烧;(3)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解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还原性等.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解答】解: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酒精易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酒精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属于酒精的用途.(2)酒精易燃烧;(3)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20.【答案】B,S+O======点燃SO22【考点】化合反应及其应用【解析】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B、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C、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D、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合理即可).故答案为:B;S+O2======点燃SO2(合理即可).四、解答题(本题共计 1 小题,共计10分)21.【答案】连正极试管收集到氧气12mL,连负极试管收集到氢气24mL.【考点】电解水实验【解析】电解水时,与正极相连的试管产生的是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解答】解: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之比为2:1,则可设产生氧气的体积为x,则x+2x=36mL,x=12mL.连正极试管收集到氧气12mL,连负极试管收集到氢气24mL.五、实验探究题(本题共计 2 小题,每题 15 分,共计30分)22.【答案】难溶性③②④①搅拌,加速粗盐的溶解速率,滤纸破损等,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等,加热时没用玻璃棒搅拌等【考点】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物质的溶解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蒸发与蒸馏操作【解析】(1)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含有泥沙等不溶性的杂质,据此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粗盐提纯的步骤,进行分析解答.(4)①根据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②凡是不经滤纸的过滤就直接进入滤液的操作,都能造成滤液浑浊;另外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也会造成同样的结果.③过滤过程中,发现过滤速度太慢,可能是滤纸未紧贴漏斗壁、过滤之前没有将混合物静置等,进行分析解答.④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含有泥沙等不溶性的杂质,粗盐的初步提纯是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过程.(3)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的过程)、计算产率.(4)①溶解操作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粗盐的溶解速率.②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会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该操作会使滤液仍然浑浊)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③过滤速度太慢可能是因为滤纸没有紧贴漏斗内壁,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有气泡(或过滤之前没有将混合物静置等).④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蒸发操作时液滴飞溅,可能是加热时没用玻璃棒搅拌.23.【答案】吸附悬浮杂质,加速沉降D吸附硬水有可溶性矿物质【考点】水的净化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硬水与软水【解析】(1)根据明矾在净水中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2)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3)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够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4)根据硬水的检验方法分析回答.(5)根据自然环境中的水常含有可溶或不可溶的杂质分析.【解答】解:(1)明矾是常用的净水剂,是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悬浮于水中的杂质沉降.(2)A.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故选项说法正确;B、漏斗下端的管口要贴在烧杯壁上,故选项说法正确;C、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故选项说法错误;D、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故选项说法错误.(3)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的目的是: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4)乐乐在用肥皂洗衣服时发现泡沫很少,且有浮渣产生,衣服洗不干净.这一现象说明长清湖水为硬水.(5)小涛同学从园博园中取水样过滤,取澄清滤液大约5mL置于洁净的小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慢慢蒸发,水分蒸干后,观察到烧杯底部有少许白色的固体残留,其原因是有可溶性矿物质.故答为:(1)吸附悬浮杂质,加速沉降;(2)D;(3)吸附性;(4)硬水;(5)有可溶性矿物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水分子的变化课件

2021/12/10
第十六页,共三十二页。
要点一 水的电解 1.产物:正极为氧气,负极为氢气,且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可以简
记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2.结论:水通电分解(fēnjiě)生成氢气和氧气,由此可以推断水由氢、 氧元素组成。
2021/12/10
第十七页,共三十二页。
3.易错提醒: (1)电解水过程中正、负极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为1∶2,而非质量比。 (2)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纯净(chúnjìng)物,而不是由氢气和氧气组 成的混合物。
第十二页,共三十二页。
4.下面关于水电解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说明水可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B.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水电解的文字(wénzì)表达式:水→氢气+氧气 D.若产生氢气的体积为5 mL,则产生氧气体积为10 mL
2021/12/10
第十三页,共三十二页。
【解析(jiě xī)】选A。该实验证明水可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水在通电
1.氢气(qīnɡ qì)在空气中燃烧:
(1)现象。
2021/12/10
发烫
放热
第五页,共三十二页。
水雾
淡蓝
(2)文字表达式:___氢__气__(_q_ī_nɡ__q_ì)_+_氧__气点__燃___。 水
2.化合反应:由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_________的
反应。
两种或两种以上(yǐshàng)的物质
2021/12/10
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二页。
【解析】根据性质中通常有“能”或“可以(kěyǐ)”或“易”“会” “难于”“有”等词语,可判断出(1)是性质的描述,“受热分解”是化 学变化,因此(1)是化学性质的描述;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 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等属于物理性质,(2)和(4)所描述的内容都是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出的,所以属于物理性质;(3)和(7)描述的是有 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过程,是化学变化;(5)中的木棒折断是物质形状的改变,属 于物理变化;(6)中的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属于物理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2.2 水分子的变化 (共26张PPT)

3、在水分解过程——发生了改变而——和—— 没有改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
A.水电解时正极与负极产生气体质量 比是1:2.
B.水分子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C.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是,通电后,正 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
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 是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 沸点、密度等。
水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即1个大气压下)纯净水:
颜色
无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无味
液体
4 ℃时密度最
大为1g
cm3
氧气的物理性质
凝固点 (冰点)
0℃
沸点
100℃
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无色 无味 气体 1.429g/L
氢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无色
无味
气体
3、V正,气体 : V负,气体
=1:2
电解水试验
水的化学式是 H2O
水 通电 氢气 + 氧气
( H2O ) ( H2 )
( O2 )
现象3:与正极相连玻璃 管内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 火星的木条复燃。
结论:与电源正极相连的 试管内的气体是氧气。
现象2:与负极相连玻璃 管内产生的气体可以被点 燃,并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结论:与电源负极相连的 试管内的气体是氢气。
密度最小 的气体
空气: 29
氧气(O2):32 氮气(N2):28
氢气(H22): 二氧化碳(CO2)4: 4
注意:相对分子质量越小,该物质的密度就 越小
1、纯净的水是 ( A C )
A.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的液体 B.单质 C.化合物 D.混合物
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2

2.2水分子的变化1.下列变化(部分反应条件已略去)是分解反应的是( )A.水+二氧化碳→碳酸B.食盐水→水+食盐C.氧化汞→汞+氧气D.镁+二氧化碳→氧化镁+碳2.鉴别某集气瓶内的气体是氢气还是氧气的最简便方法是( )A.分别通入水中B.取一定体积气体称量C.测密度D.用燃着的木条接近集气瓶口3.氢气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无气味B.密度比空气小C.难溶于水D.可以燃烧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A.氧气供呼吸B.干冰用作致冷剂C.氮气作食品保护气D.天然气用作燃料5.下列物质中,必须利用化学性质的不同才能区分的是( )A.酒精和食醋B.铜片和铝片C.水和澄清石灰水D.蔗糖和食盐6.电解水实验中产生气体的体积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气体NB.检验M、N气体可证明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C.产生气体M、N的质量比为1:2D.通电后气体产生的速率相同7.下列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木炭+氧气−−−→点燃二氧化碳B.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C.铝+氧气−−−→点燃氧化铝D.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8.下列四种性质中,有一种与其它三种有本质区别,这种性质是()A.导电性B.溶解性C.氧化性D.导热性9.下列关于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反应类型上判断: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从变化上分类: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C.从宏观上分析: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D.从微观上分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10.有关如图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点燃氢气前不用检验纯度B.干冷烧杯内壁无明显变化C.b管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D.两个实验均可证明水的组成11.1800年,人类电解水获得成功。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该实验时,发现左、右两侧试管内气体体积比略大于2: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已知:①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气体的分子个数比;②常温常压时,1L水可溶解0.031L氧气、0.57L臭氧。
九年级化学上册 2.2 水分子的变化

实化 质学
变 化
(huàxué biànhuà)
的 旧分子(fēnzǐ)
原子
பைடு நூலகம்新分
子 旧分子分裂,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fēnzǐ)
第十四页,共二十一页。
二、水的合成(héchéng)----氢气的 燃烧
第十五页,共二十一页。
第十六页,共二十一页。
二、氢气(qīnɡ qì)的燃烧
电解水两电极上产生(chǎnshēng)的 气体种类体积可简单记忆为: “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第七页,共二十一页。
文字表达式的书写(shūxiě)和读法
通电
水
氧气
氢气 (分解反应)
(反应物)(反应条件) (生成物)
表示“生成”
表示(biǎoshì)“和” 读法(dú fǎ):水通电生成氧气和氢气
,与电源多负极相连的
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
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
处,氢慢气慢打开活塞,观察。该气体是
。
3、用(q一īnɡ根qì) 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
慢慢打开活塞,观察.该气体是
。
氧气
(yǎngqì)
第五页,共二十一页。
【注意事项】 a、加稀硫酸溶液(róngyè)目的:增强(zēngqiáng)水的导电 b、为什么实际实验(shíyàn)中,性H2体积往往大于O2体 积的2倍?
原因主要有:
① O2 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H2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②电极材料消耗了部分O2
第六页,共二十一页。
共同关注 化学方法: (guānzhù)
两电极(diànjí)处生成的气体经检验:正极的气 体是氧气(O2),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负极的气 体是氢气(H2),可以燃烧,产生 淡蓝色的火焰。
2022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2.2水分子的变化教案鲁教版

2.2水分子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实验探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认识水的组成,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
3.理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能够对已知物质的性质按照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水的分解的微观的分析,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
2.通过对电解水以及水的合成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从微观的视角分析化学变化,并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2.通过问题讨论、实验操作,活跃学生思维,增进交流与表达意识;关注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认识到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
2.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
【教学难点】1.水的电解实验。
2.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中从水的循环图中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所不同呢?二、新课讲授(一)水的分解1.水的分解【实验探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介绍水电解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同时介绍加入的水含有少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
播放电解水演示视频。
提出问题: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猜想与假设: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大,可能是产生某种气体。
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1)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现象。
(2)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燃
点燃
A、食盐水——水+食盐
C、氧化汞——汞+氧气
加热
加热
B、蜡烛+氧气——水+二氧化碳
D、氢气+氧气——水
3、能从电解水的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 C
)
①水电解是吸收能量的化学反应;②水由氢、氧两种 元素组成;③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④在化学反应中, 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再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纯度
Hale Waihona Puke 氢气的燃烧现象1.燃烧放热,发出淡蓝色火焰 2.(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冷的烧杯)烧杯 内壁出现水雾 文字表达式: 氢气 +氧气 →
点燃
水
(H 2
结论:
O2
H 2O )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改变了,
而原子没有改变。
化学变化不仅有新物质生成,还伴随着能量变化。
化学性质:
电解水实验现象: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根据水分子的分解示意图,请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说
出你获得的信息(3至4条)
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2、氧分子是由氧原子构成,氢分子是由氢原子构成。 3、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4、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
如何用文字符号表达这一反应?
通电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
一、水的分解 二、水的合成
一、水的分解
电解水
电解水
现象:
1、两个电极和两只玻璃管内的液面有何变化?
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两侧的玻璃管内液面下 降,中间玻璃管中液面上升。
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 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现象是?
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可以被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
水
→
氢气 +氧气
( H2O
H2
O2 )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 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
[练习1]
1、电解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水分子 , 保持不变的粒子是 氧原子 和 氢原子 ,生成的新粒子 是 氧分子 和 氢分子 。 该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 中, 分子 可以再分, 原子 不能再分。
二、水的合成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尖嘴导管尽量不用普通玻璃管。因为普通玻璃里含有钠元素, 在高温条件下能使火焰呈现黄色,会掩盖氢气燃烧产生的淡蓝 色。可以用铁管、铝管等。 实验时,火焰应在烧杯中央,高度不要超过烧杯深度的1/3。 如果火焰伸入太多或停留时间过长,烧杯壁的温度太高,水蒸 气不易凝结,看不到小水珠。 注意:点燃氢气之前,要检验氢气的 ,不纯的氢气点燃 时会发生爆炸。 验纯:收集一试管氢气,靠近火焰,尖锐爆鸣声则不纯。
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 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现象是?
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两种气体是什么? 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氧气(O2)
能被点燃的气体是 氢气(H2) 正极氧气,负极氢气 H2:O2 = 2:1
其他事项: 1、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增强导电性,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2、实际实验中, H2体积往往大于O2体积的2倍? 原因: ① O2 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H2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②电极材料消耗了部分O2
多变一 A + B → AB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水通电可以分解,氢气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等。
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小结:化学反应的类型 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化学 反应。
一变多 AB → A + B
化合反应: 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 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