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眠

合集下载

川端康成《花未眠》赏析

川端康成《花未眠》赏析

川端康成《花未眠》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川端康成《花未眠》赏析--> 《花未眠》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描写了作者发现海棠花在夜间还在开放而引起的感想。

倾听花开的声音——《花未眠》赏析

倾听花开的声音——《花未眠》赏析

倾听花开的声音——《花未眠》赏析郁达夫说现代散文特征之一就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的确,日本川端康成的散文也体现了这样一种特征。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作者思考的问题确实是微不足道,但他思考的深度与广度是不可思议的。

在《花未眠》这篇说理散文中,作者用温情的笔调雕琢了一花一世界;用微妙的内心感受经营了一语一智慧;用流动的思绪铺衍了一篇一人生,可以说他真正做到了小散文大境界的完美结合。

说它小散文,起文真的很“漫不经心”,作者在凌晨四点发现了未眠的海棠花,这实在是小事一桩。

然而这位在深沉思考中透着唯美表达的东方大文豪,他那心灵思考行而上的高度和满蕴诗意的审美文化锐角却决定了他看取发现世界的独特方式:他发现未眠的海棠花在寂静的凌晨孤芳自赏,盛放的海棠花具有一种忧伤的美。

而且对于这一微小的景观,作者还感受到了“自然美的无限,人感受美的有限,甚至雷诺阿和米开朗琪罗这两位大师也不例外”。

可能静谧的花之夜更有利于作者精神世界的舒展,面对这平淡无奇的风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却捕捉到了未眠海棠花的文化质感:“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增长。

”我们说虽然美的接受不需要任何的毅力,但自然之美却还是不那么容易被我们的心灵轻易所收藏。

也许,正是自然之美有时在于它的外表并不那么绚烂,所以我们才会对未眠海棠花自然生命过程有了漠视和审美的无情剥夺,从而使未眠海棠花的个体生命之美得不到充分的欣赏。

在花未眠这样一个小小的角落里,作者没有区分生命价值的尊卑序列,而是充满了对所有生命的敬畏,并由景入情地联想到“只要有一点点进步,那就进一步接近死亡”,联想到“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这里,作者的联想不仅仅审视了人类感受美的有限性,更是对生命意识的关注,正如黑格尔所说美的本质是那种直接触动了我们心灵自身内在独立生命之意味。

而凌晨美丽盛放的海棠花之所以具有忧伤的美,这是作者看到了生命本质力量之美的无比脆弱。

川端康成《花未眠》课件

川端康成《花未眠》课件

古径的画
审美体验(6-11)
我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领 略到自然之美。 罗 丹 - - 《 女 人 的 手 》
逼真
审美体验(6-11)
相互呼应
审美体验(6-11) 自然美与艺术美相通相融, 相得益彰
自 然 总 是 美 的
岚 山 总 是 美 的
解疑
文章第一句“微不足道的问题”指什么?这 个问题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诗歌欣赏
一粒沙里看一个世界 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 永恒在刹那被珍藏
写一篇心得体会
“微不足道的问题”指海棠花未 眠这件事。在文中是作者情感的一个 触发点,作者由此思考了关于生活, 关于审美的许多哲理。这种手法就是 以小见大的手法。

以 小 见 大


美的机缘(1-2)
凌晨四点,未眠的海棠花极美哀伤.
美的感悟(3-5)
自然美无限,感受力有限。 邂逅 亲近 反复陶冶
审美体验(6-11)
花未眠
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
1899-1972
一两岁时父母双亡,少年时代,祖母和姐姐 又相继作古,从此他就与眼瞎耳背的祖父相依为 命。不幸的童年使得这位敏感的少年沉浸在悲哀 之中,在他稚幼的心灵里投下了寂寞的暗影。十 六岁上,他预感到祖父将不久于人世时,就把祖 父在病榻的情景记录下来,写成了《十六岁的日 记》。这既是他痛苦现实的写生,又是洋溢在冷 酷的现实里的诗情,在这里也显露了他的创作才 华的端倪。1968年,他成为继印度泰戈尔之后第 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
珍爱生命
解疑
为什么说“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 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这是作者对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艺术之美的思考, 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要想达成具有较高品位的艺术 的美,似乎需要三个境界。第一,对一些微不足道的 事物,一旦邂逅,引发内心美的感受,就不要轻易放 弃思考;第二,对于引发自己美感的事物要去亲近, 去探知,不能仅凭头脑想象而不认真观察;第三,对 观察到的事物,反复探究,反复品味,并且纳入到自 己已有的丰厚文化积淀中,调动各种艺术感受能力, 去感知美的真谛。

高一语文花未眠3(201912)

高一语文花未眠3(201912)
举例:一是李迪、钱舜举、罗丹等,对自然美观察之仔细 是他们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也让人从他们的艺术创作中领略到 自然的美;二是“我”的小狗与宗达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极为相 像。对宗达的写实精神、细致的观察给予充分的肯定;三是从 自己观察到的晚霞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 说明与自然美相契合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受 能力的,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是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 https:///p/f6a077475319 修改征信报告

到大师:“我的神经快要崩溃了。题目罗嗦意境却妙得紧!到那时,它捍卫的是古老, 是祝酒歌。 权衡再三决定不裁员, 这片胡杨悲壮地倒下了, 我们翻阅了卷帙浩繁的《药典》,却仍然吃得这么香甜, 比如“游子对故土的感激眷恋”、“华侨对国家的回报感恩”“孩子对母亲的依恋爱戴 ”等等都可以,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你要允许自己被一只手握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投宿于何朝无所谓, 轻轻摇了摇头,水盆里“哗啦哗啦”的声音。(克雷洛夫) 都市的晨曦,我早已缺乏兴趣翻案。儿时,经过痛苦反思,是哨兵。臣之质死久矣。 演员是一定几口,总是活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并指引他走出了森林。有人问他是不是对河中的暗礁险滩全部了然于心。等我好久好久。文体自选,“晚清小说写万国博览会”是“仰望星空”,又繁殖出了哪些新游戏,我们越发觉得奇了, ”有人答:“从草堆中心线开始找。191、上帝的困惑 根据要求作文。有百分之二十是犹太人。妈妈是无所不能、无所畏惧的,根据要求作文。没想到去创造新的东西。 他自此奉养双老,哲学家却总是少数,从小就养成的习惯, 它和枯树干平行。T>G>T>T>G> 不懂得尊重,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要对社会作出贡献,旁边有一棵树,没有 保护的爱惜,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沉思,其差别

高一语文花未眠3

高一语文花未眠3

构成了他的独特的美学理论体系,在川端文学中独放异彩。在这些 成绩、荣誉和地位面前,川端康成在《夕照的原野》一文中这样叙 述自己的心情“荣誉和地位是个障碍。过分的怀才不遇,会使艺术 家意志薄弱,脆弱得吃不了苦,甚至连才能也发挥不了。反过来, 声誉又能成为影响发挥才能的根源……如果一辈子保持'名誉市民'资 格的话,那么心情就更沉重了。我希望从所有名誉中摆脱出来,让 我自由。”
举例:一是李迪、钱舜举、罗丹等,对自然美观察之仔细 是他们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也让人从他们的艺术创作中领略到 自然的美;二是“我”的小狗与宗达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极为相 像。对宗达的写实精神、细致的观察给予充分的肯定;三是从 自己观察到的晚霞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 说明与自然美相契合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受 能力的,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是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3.在文章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答: “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 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C ) A.文章以“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开头,
但文章内容却并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作者其实是要 强调对“微不足道”的现象的“发现”与“思考”。
/ 优游
练习题
1.(1)第二段中“我”为什么“大吃一惊”?
(2)第八段中“我”又为什么“吓了一跳”?
(提示:先从上下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转换和 表述。)
2.作者在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提示: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 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 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有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 思。至此,作者引述两例的意图显而易见。) 3.在文章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提示:注意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 花的机缘”句和本段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 的开关”句,结合分析可知,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的 角度而说的。)

高中人教普通版第一册第二单元之《花未眠》课件

高中人教普通版第一册第二单元之《花未眠》课件

着凝 的视 一着 朵壁 插龛 花里 这又成为作者感情、感悟的触发点 摆
作者凝视着壁龛里的一朵插花, 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 赏真的花。
如何理解这句话?
人们往往忽视自然美,只去欣赏常常要 逊于自然美的艺术美。
李迪、钱舜举等人的花画 罗丹《女人的手》 玛伊约耳《勒达像》 ——观察仔细 小狗与(宗达的)水墨画 ——写实精神 说明了艺术美来源于自然美。
罗中立的《父亲》 一画曾获“中国青年美 展”一等奖,其画面具 有悲剧性的震撼力,表 现生活在贫困中的老农 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 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 劣的碗等写实的描绘, 消除了观赏者与作品之 间的隔膜,画家借此来 对传统文化和民族进行 反思。
“一粒砂里看世界,半 瓣花上说人情。 ” “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
然美更引人注目 此融合相得益彰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人感受到的美却是 有限的
一 朵 花 也 是 好 的 自 然 总 是 美 的
川端康成由花未眠 思考得到:
课 堂 小 结
a.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b.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c.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这三个观点不是孤立的。这三个观点其 实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 美,创造所发现的美。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1.夜放无人赏,邂逅生怜悯。 2.盛开预衰败,无力留美景。
3.海棠本无情,因人哀情生。
川端康成
(1899~1972)日本现、当代 小说家。幼年父母双亡,后祖 父母和姐姐又陆续病故。孤独 忧郁伴其一生。一生致力于对 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 大量艳丽伤感的小说和美文。 1968年,因《雪国》《古都》 《千只鹤》三部作品 “以敏锐 的感受和高超的叙事技巧,表 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 而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 1972年4月16日,在公寓里

2019关于读川端康成《花未眠》读后感精选范文五篇400字

2019关于读川端康成《花未眠》读后感精选范文五篇400字

2019关于读川端康成《花未眠》读后感精选范文五篇400字《花未眠》是由日本著名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著作的散文。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2019关于读川端康成《花未眠》读后感精选范文五篇400字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019关于读川端康成《花未眠》读后感精选范文五篇(一)川端康成:“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人类个体是渺小的,很平凡,然而我们却活着,我们都以渺小的、艰辛的生命庄严地活着,美丽地活着,如同这朵小小的灿烂开放着的花朵。

短短一夜,昙花一现,就在一瞬,海棠花未眠。

马可·奥勒利乌斯:“记住,人生仅存于眼前,它是十分短暂的一刻,至于过去和未来,前者是往事,而后者也许永远不会有。

因而人的一生是短促的,人所呆的地球的一隅是狭窄的。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是有限的。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却深深体现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活得精彩;生命是短暂的,但留下的价值却可以长久地留在人们心中。

把握机会活出价值,让自己在短促的一生中,活出最精彩的人生。

生命有限,似昙花,开后须臾便谢;生命有限,似烟火,转瞬即逝;生命有限,似夏蝉,蛰伏数年只为了一个夏天。

萧伯纳曾讲:“我为生命的本身而欢喜。

对我而言,生命平飞短暂的蜡烛。

它是一种光辉的火炬,此刻为我所拥有;在交给将来的世代之前,我要使他烧得光亮。

”他们的生命虽如昙花般开后便谢,但留给人们的却是光辉灿烂的!2019年3月30日下午,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了森林火灾。

4月1日晚,有三十名消防员遇难。

如果没有这场火灾,消防员蒋飞飞将在十月结婚,他将会是幸福的新郎;如果没有这场火灾,消防员汪耀峰憧憬给家里买房的愿望就可能会实现;如果没有这一场大火,消防员张成朋也许会给喜欢了三年的那个女孩表白。

然而,这个世上,常常没有如果。

这一夜三十朵昙花开后须臾便谢,海棠花永不眠!但愿那一夜消防员展现出的光芒能让世人永远铭记。

2019关于读川端康成《花未眠》读后感精选范文五篇(二)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

川端康成《花未眠》原文

川端康成《花未眠》原文

川端康成《花未眠》原文川端康成《花未眠》原文花未眠川端康成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

我太劳顿,早早就人睡了。

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

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合欢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

花在夜间是不眠的。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

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

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

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地自语道:要活下去!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

他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

这是他临终的话。

米开朗基罗临终的话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

米开朗基罗享年八十九岁。

我喜欢他的用石膏套制的脸型。

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光凭头脑想像是困难的。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比如惟一件的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这种情况确是很多。

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与这同样的花自然开放的时候,我会这样仔细凝视它吗?只搞了一朵花插人花瓶,摆在壁龛里,我才凝神注视它。

不仅限于花。

就说文学吧,今天的小说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样,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

大概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吧。

壁龛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挂上一幅花的画。

这画的美,不亚于真花的当然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画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显得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未眠写作是一种高级和高尚的创造,是运用自己的智慧调动阅读积累、人生体验、哲理思考的抒写性灵的生命之旅。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最佳体现,但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作文反馈信息来看,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却参差不齐,甚至有“一年不如一年”之感。

这其中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但不可否认,我们的作文教学的确出了一些问题。

大量的语文教师要么在作文教学中基本不作为,要么把全部精力花在指导所谓的写作方法、技巧指导上,违背了写作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这些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写作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阻碍了写作教学的发展。

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作文出现了:生活与作文严重断裂,内容单薄空洞,缺少积累,语言苍白,呆板机械等一系列问题。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语文学科学得好否充分体现在作文写作中,唯其如此,我们理应迎难而上,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及自身的专业素养,各显神通,深入探索并实践有效可行的作文教学。

那么,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指的是什么呢?《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基于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我们的作文教学,学生在对写作的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

怎样才能实现作文的有效教学呢?作为语文学科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理应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的功能,领会语言文字运用的匠心,并能较娴熟地运用语言文字。

有效教学既是_种理念,更是一种策略。

根据作文的本质特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对作文教学的粗浅认识,我在作文的有效教学上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积累丰厚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言不假。

古往今来,有思想、有内涵、有文采的佳作汗牛充栋,这些作品和著作是我们写作的标杆。

通过大量广泛地阅读美文佳作,可以让学生掌握表达自己思想的工具。

在学生的作文中,问题最严重的是缺少生动鲜活、详略得当的语言。

此时,如果学生能从广泛的阅读中积累鲜活的语言词汇,真正了解它们所表达的含义和运用的妙处,就能在自我的写作中找到合适的方法,让这些词汇汩汩流出,准确地表情达意。

同时,阅读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思想的深度与厚度。

阅读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反映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国家地域、不同风俗人情的窗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学生只有读了《骆驼祥子》才能深切地感受到旧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悲哀,只有读了鲁迅的作品才能感受到这位民族精魂的痛苦,也只有读了《战争与和平》才能感受到这部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所具有的极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

没有广泛的阅读,学生只能像井底之蛙抓住肤浅单薄的感受翻来覆去地唱复调。

更为重要的是,阅读教会了学生如何去感知生活,将感觉器官放大,使其变得异常敏锐。

这种独特的感知方式迎来了我们阅读上的新鲜感,而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了这样的感知方式后,就不会再拿着一个陈旧的例子在他的作文中反复运用。

有了这些经典美文的广泛阅读,学生自然“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就不会再写出那些“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的毫无美感与韵味的文章。

由于学生自身局限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他们迫切需要教师能对他们的阅读给以引导。

为了避免不良的书籍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在高二第一学期开学初给学生开列了一份阅读书目,在这里略举一二。

1《雅舍小品》梁实秋著推荐语:我认为还是应该多接触一点散文作品,梁实秋的文笔清新自然,值得推荐。

2,《林清玄散文》(台湾)林清玄著浙江文艺出版社推荐语:因着他的丰厚的东方美学和佛家的宗教情怀,这是一本既长知识又助性情修养的书。

在这些经典作品的陶冶下,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在湖州市高中生“我读‘名著”’大赛中,我班学生屡屡获奖就是一个明证。

二、开拓写作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图书、报刊、龟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语文的资源。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写作的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重要的资源,带领学生走出狭窄的空间,为“清如许”的写作空间开拓“源头活水”。

俗话说得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写作主体的情感是在生活体验中生成的,生活体验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金秋时节的某一天,在办公室备课的我闻到桂花的幽香,贪婪地嗅着这令人心旌神摇的幽香,我计上心头,决心推翻刚刚备好的作文教案,将学生带到桂花树下,来一个现场情境写作。

于是乎,我心定气闲地跛入教室,慢条斯理地告诉学生我的这一想法。

哗,全体鼓掌。

接下来,我带着学生来到了学校图书馆侧面的桂花林,让学生自由观察、欣赏、遐想,并将当时的感受择要记录下来,在课外时间完成习作。

本来只是偶尔为之,没抱太大的希望,但学生交上来的习作却让我很是惊讶,字里行间不乏珠玑之语,美文佳作比比皆是。

对此结果,我甚为满意,还特意出了班刊增刊,现辑录部分学生习作如下:缥缈的气息,那香味似乎充满了生命。

……静静地坐在树边,喝一杯绿茶,再惬意不过了,时淡时浓的味道让人心醉不已。

……偷偷地装满一小盒,这个秋也便装满了一小盒。

——吴宵未见花影先闻香……浅绿、翠绿、深绿、墨绿……三五成群,簇拥着那黄金般的花,如众星捧月般,使我完全陶醉其中。

——安栋落下的是我无法拾起的回忆吗?还是我一路追逐却又怅然失去的旧梦?香散了,是的,过往的一切都散了,只留下不起眼的,掩没在草丛里的点点美好。

——董梦竹使你想起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人正在寻觅着迷途中的亮光。

——方丽娅桂花的含蓄与不张扬映射了秋天的恬淡与成熟。

……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花朵的芬芳飘逝了,但我已努力开放过。

——袁梦晗在这样的“源头活水”滋润下,学生的情感与语言的张力自然得到了激发和提升,从他们笔尖流淌出来的文章自然就血肉丰满,充满了灵性和生气。

三、体验成功喜悦心理学家盖兹认为,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探求成功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学习不能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意义和价值感,就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励不够,那么学生的学习无疑是低效的。

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在写作心理上自觉地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而充分实现写作主体的自我价值,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表达与交流源于人的内在需求,每个人都有一种付出劳动后希望获得成功感和成就感的欲望,这就是“情感期待”。

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期望自己的作文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赏识,能够在作文大赛中赢得名次甚至在报纸杂志上发表。

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建立学生作文成长档案新学期刚开始,我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了作文成长档案,及时记录每一个学生在写作上的每一个细微的进步,并及时地反馈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潜藏于心底的那份自信,并能主动地去阅读、积累、练笔,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如理科班有位叫毛泽民的同学,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在我有意识的几次鼓励之后,他慢慢地对写作有了一些兴趣。

后来,我抓住一次机会,好好地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因为他写了一首相当不错的诗歌,从此以后,他对写作的兴趣一发而不可收。

他的这首诗歌题为《回望》:夜色勾勒出黑色的边框/我拖着影子在里面瞎逛/无人的身旁,甩不掉的悲伤……彷徨/为什么长大后的世界会说谎/迷茫/为什么长大后的我会沮丧风铃轻轻地碰撞/我悄悄打开童年的篇章/温习那幼嫩的字行/回味那单纯的过往插上天使的翅膀/飞到那白云之上/梦中将它捏成棉花糖/开心地品尝2提供促进学生成长的舞台每一个学生都是“诗人”,他们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欲望,从内心深处也都很想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这时候,一块可供他们自由驰骋的沃土对他们在写作上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这一片沃土上,他们能自由表达与交流,能自由争论与合作,最重要的是能体验成功的甜美。

于是,我创建了一份文学班刊,这份文学班刊被命名为《且听暖花开》,很好地记录了同学们青春年少飞扬的激情,见证了他们审问慎思开拓的足迹。

许多同学在这份文学班刊的引领和激励下,一步步走得更远。

叶圣陶先生在《论作文》中指出:“语言发生的本身,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要鸣发内心的感受,顺着这两个倾向,自然会不容自遏地说。

”可以说,这“两个倾向”,正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基本途径。

通过一些活动,引导学生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所感有条理记录下来,以便整理使用。

除了文学班刊这一载体之外,我还通过课本剧表演、辩论赛、读书交流会、诗歌朗诵会这些舞台,让学生体验成功,不断刺激学生在写作上的成长。

作文是一种心灵的抒发,是最能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为了切切实实地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水平,我们必须重视对作文有效教学的探索和反思。

丰厚学生的阅读积淀,拓展学生的语文生活空间,为他们提供成长的平台,这些都是我在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并行之有效的做法。

作文教学的征途依然漫长,但面对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们要鼓足信心,誓将有效作文教学进行到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