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成实验报告
职工教材4-化成

职工教材---- 4化成1.化成原理化成之前的正负生极板的主要成分,即直接参加化学变化的物质都是Pb,PbO, PbSO4, 完全相同,只不过由于配方和工艺不同,数量上有一些差异。
其他的添加剂是不直接参加充电反应。
化成的目的是,通过直流充电的方法,发生电化学反应,在正极Pb. PbO, PbSO4等物质进行阳极氧化,转化成PbO2 , 在负极Pb, PbO, PbSO2 等物质阴极还原,转换成海绵状的金属铅。
使正负极板上分别成为蓄电池的活性物质的荷电状态。
化成是在蓄电池生产过程中,最典型的一个电化学过程。
2.化成方法在实际中,所采用的化成方法一般有以下两种:1) 槽化成----化成槽化成,比较常用。
2) 电池化成---也称为内化成。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先将生极板组装成蓄电池,然后用比较合理的充电方法进行化成。
电池化成的方法可以省去比较复杂的极板化成工序,但在化成的充电方法上需要采取以下特殊措施:①化成电解液:化成电解液密度较高,化成时间较长。
因此通常采用化成初期加入较低密度的电解液,化成结束倒出化成电解液,再灌入高密度的电解液,带液出厂。
②化成制度:要采用不同阶段用不同的电流密度,分阶段的进行比较复杂的化成制度,化成时间很长,充电量达到7倍以上,化成效率较低。
③化成温度较高,需要良好的冷却系统,要控制化成温度。
④蓄电池是带电解液保存和运输的(称作带液蓄电池),所以对保存和运输的要求比较高。
3. 化成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和电化学反应⑴化学反应固化后的生极板主要组成是PbO, PbSO4, 以及碱式硫酸铅和少量的金属铅。
其中PbO和碱式硫酸铅都是碱性化合物。
因此,在硫酸电解液中,发生中和反应(在这之前先经过水化反应)其化学反应为:PbO+ H2SO4→ PbSO4 + H2O3PbO·PbSO4·H2O+ 3H2SO4→ 4PbSO4 + 4H2OPbO·PbSO4 + H2SO4→ 2PbSO4 + H2O(4PbO·PbSO4 + 4H2SO4→ 5PbSO4 + 8H2O)这些反应的结果消耗硫酸,化成初期硫酸电解液密度下降。
化成车间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为了更好地了解化成车间的生产流程、工艺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于2023年在某知名化工厂的化成车间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此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了化工生产的严谨性和危险性,也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技能。
二、实习内容1. 化成车间简介化成车间是化工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将原材料经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化学品。
实习期间,我了解到化成车间主要生产的产品有硫酸、盐酸、硝酸等无机酸,以及氯碱、烧碱、氢氧化钠等有机碱。
2. 生产流程化成车间的生产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原材料的储存和输送:原材料如硫酸、盐酸等,需要储存于专门的仓库中,并通过输送设备送至反应釜。
(2)反应釜操作:将原材料加入反应釜,通过加热、搅拌等操作,使反应充分进行。
(3)产品分离:反应完成后,需要将产品与未反应的原材料分离,常用的分离方法有过滤、蒸发、结晶等。
(4)产品质量检测:对分离出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测,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5)包装和储存:将合格的产品进行包装,储存于专门的仓库中。
3. 工艺技术化成车间的工艺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化学反应原理: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原理,如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2)反应釜操作:掌握反应釜的开启、加热、搅拌、冷却等操作。
(3)分离技术:熟悉各种分离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如过滤、蒸发、结晶等。
(4)产品质量控制:了解产品质量检测的方法和标准,确保产品质量。
4. 安全管理化成车间生产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安全管理尤为重要。
实习期间,我学习了以下安全管理知识:(1)化工安全知识:了解各种化学品的性质、危害和防护措施。
(2)设备安全操作:掌握各种设备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
(3)应急预案:熟悉各种事故的应急预案,如火灾、泄漏、中毒等。
三、实习收获1. 知识储备通过实习,我对化成车间的生产流程、工艺技术和管理模式有了全面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化成曲线异常报告汇总

相对真空度( Pa )
-20000
1、制程水 份因素:
可能影响因素
卷绕前极片不烘烤
注液前电芯不烘烤
注液时电芯中加1滴水
实验现象
a.电芯化成时未出现小平台,与极片烘烤无差 异。
a.电芯化成时未出现小平台; b.2.5V后电压上升相对较慢; a.电芯化成无小平台,2.0V左右电压无法上 升; b.化成后电芯严重鼓气,包装膜鼓开; c.化成后静置一段时间为零电压,电芯完全失
结论 排除 排除
排除
卷绕前负极片洒水
a.1PCS化成正常,2PCS化成时充电至1600mV后 电压反降,均无小平台; b.化成后电芯鼓气; c.满电拆解,电芯负极掉粉,有效物质基本失 效。
卷绕前极片不烘烤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极片未烘 烤
1000
500
0
0
30
60
90
化成曲线正常
化成曲线有小 平台
图二
-20000
0
备注 622548D5R1 552058D5R1
462539D5R1
483650D5R1
注液前电芯不烘烤-化成曲线
电芯不干燥 正常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时间/min
卷绕前负极片洒水-化成曲线
1-电压 2-电压 3-电压
排除
电压/mV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0
隔膜测试-化成曲线
鼓气752880D5R1隔膜 正常752880D5R1隔膜 零电压604355D3R1隔膜 正常电芯
50
化工仿真实训实验报告(5篇)

化工仿真实训试验报告(5 篇)这是我进入我们化工厂实习的第五个月,很快我的实习就要完毕了,在这五个月的工厂实习里面,让我体验到了不同于学校的生活方式,让我渐渐地转变了我的生活状态:从一名稚嫩学生转变成了一名上班族,一名工厂员工!一、实习目的在大学里面,我学习的专业化工与制药,主要设计化学工艺的制作和原材料的生产等等。
这一块是格外留意工作阅历和技巧的,需要多做才行。
所以为了有很多上手的时机,让自己有更多的生产、玩法阅历,对各类化工原理的生产有确定的生疏,对各类化工装置有足够的了解。
二、实习公司根本介绍为了检验自己对化工制作学问的把握,以及更好的学习各类化工制作原理,20xx 年xx 月xx 日我进入到了xx 化工厂。
xx 化工厂主要是做炼油石化这一块的,由于化工生产或多或少对有一点的污染的,再加上工厂厂区需要的土地大,占地面积会比较广的缘由,所以工厂修建在xx 市xx 区的郊区,地理位置较偏僻。
我坐车去工厂的时候坐了好半天的车才到哪里,寻常也很少出去玩……由于交通不便。
三、实习具体内容入职签完实习协议后的第一天,并没有上班,而是将我们全部那一天来入职的员工召集到了面试大厅,对我们进展培训。
化工厂不必一般的电子厂,由于化工生产是比较危急的事情,不容许马虎,生产也必需要有确定的相关学问底子才行,需要的劳动力的素养比较高。
培训的时候,人事部的人就特地给我么介绍我们化工厂主要从事的生产范围,以及慎重地告知我们生产工作的时候,必需要认真,做好防护措施,戴好头盔手套,穿好厂里发的工作服才能进入厂房,否则觉察了就要罚款。
人事部的还特地针对我们戴眼镜的人说了,工作的时候确定要戴好眼睛,不然由于没看清楚造成生产失误就不好了,说当我们用手揉眼睛的时候,确定要先洗后,不然化工具有确定的腐蚀性简洁弄伤了眼睛。
严峻的态度,让我意识到了重要性。
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面,我主要从事的质量检测这一块的,就是当工厂的产品生产好了之后,都必需要经过我这一关的检测,检测合格之后才能回购打包运输出去。
冰化成水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验证冰在融化过程中体积的变化,探究冰与水在密度上的差异,并观察其融化过程中的现象。
二、实验原理根据物理学原理,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体积和密度会发生变化。
水在0℃以下会结冰,形成固态的冰,而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因此冰能够浮在水面上。
当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至0℃时,冰开始融化成水,此时冰的体积会发生变化。
三、实验器材1. 冰块2. 玻璃杯3. 温度计4. 热水袋5. 计时器6. 水彩笔7. 水位测量尺四、实验步骤1. 将冰块放入玻璃杯中,用温度计测量冰块的初始温度。
2. 在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确保冰块能够浮在水面上。
3. 用水彩笔在玻璃杯外侧标记水面线。
4. 将热水袋放在玻璃杯下面,开始加热冰块。
5. 每隔一定时间,用温度计测量冰块的温度,并观察冰块融化的过程。
6. 记录冰块融化的时间,以及水位的变化。
7. 当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再次用水位测量尺测量水位,与初始水面线进行对比。
8. 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随着热量的输入,冰块的温度逐渐升高,融化速度加快。
2. 在冰块融化的过程中,水位并没有明显上升,说明冰块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化不大。
3. 通过对比实验前后水位的变化,发现水位变化量较小,可以得出结论: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体积变化不大。
六、实验结论1. 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体积变化不大。
2. 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因此冰能够浮在水面上。
3. 水在结冰过程中,体积会增大,而在融化过程中,体积变化不大。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冰块融化的过程,及时调整热水袋的位置,以保证冰块均匀受热。
2. 实验结束后,将玻璃杯清洗干净,以便下次实验使用。
八、实验拓展1. 可以尝试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观察冰块融化速度的变化。
2. 可以将冰块放入不同密度的液体中,观察其浮沉情况。
3. 可以通过计算,验证冰在融化过程中体积的变化量。
融化凝固现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2. 掌握融化、凝固现象的基本原理。
3.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的融化、凝固过程,分析其特点和规律。
二、实验器材1. 烧杯2. 铝箔3. 冰块4. 铜块5. 石蜡6. 火柴7. 温度计8. 记录本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烧杯放在实验台上。
2. 将冰块放入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冰块的初始温度,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
3. 点燃火柴,将火焰靠近冰块,观察冰块的融化过程,记录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4. 当冰块完全融化后,继续加热,观察冰水混合物的沸腾过程,记录沸腾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5. 将铜块放入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铜块的初始温度,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
6. 点燃火柴,将火焰靠近铜块,观察铜块的加热过程,记录加热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7. 当铜块达到一定温度后,停止加热,观察铜块的冷却过程,记录冷却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8. 将石蜡放入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石蜡的初始温度,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
9. 点燃火柴,将火焰靠近石蜡,观察石蜡的加热过程,记录加热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10. 当石蜡达到一定温度后,停止加热,观察石蜡的冷却过程,记录冷却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四、实验现象与分析1. 冰块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0℃时开始融化,融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完全融化。
2. 冰水混合物在加热过程中,温度继续升高,当达到100℃时开始沸腾,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水全部蒸发。
3. 铜块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一定温度后,停止加热,冷却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直到与室温相同。
4. 石蜡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一定温度后,停止加热,冷却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直到与室温相同。
五、实验结论1. 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称为物态变化,包括融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
2. 融化过程需要吸热,凝固过程需要放热。
3. 在融化、凝固过程中,物质温度会发生变化,但达到一定温度后会保持不变,直到完全转化。
融化凝固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现象;2. 掌握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3. 通过实验,验证晶体和非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二、实验器材1. 冰块;2. 蜡块;3. 酒精温度计;4. 烧杯;5. 秒表;6. 玻璃棒;7. 加热器。
三、实验步骤1. 将冰块和蜡块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中;2. 同时开启加热器,对两个烧杯中的物质进行加热;3. 使用酒精温度计分别测量冰块和蜡块的温度,并记录;4. 观察冰块和蜡块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如熔化、凝固等;5. 记录冰块和蜡块的熔点和凝固点;6. 对比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冰块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达到0℃时,冰块开始熔化,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熔化完毕,温度继续升高;2. 蜡块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没有明显的熔化现象,当温度达到一定值时,蜡块开始熔化,熔化过程中温度继续升高;3. 冰块的熔点为0℃,凝固点也为0℃;4. 蜡块的熔点不确定,凝固点也不确定。
五、实验结论1. 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熔化或凝固完毕;2. 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或降低;3. 冰块属于晶体,蜡块属于非晶体;4.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现象,掌握了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六、实验心得1. 本次实验让我深刻了解了物质的熔化和凝固现象,以及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2. 通过实验,我学会了使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温度,以及如何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3. 实验过程中,我明白了实验操作的严谨性,以及实验数据的重要性;4. 在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蜡块的熔点不确定等,通过查阅资料和与同学讨论,最终解决了问题,提高了我的问题解决能力。
总之,本次实验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加深了我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锻炼了我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融化凝固创新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其中,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为了探究熔化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我们设计了一项创新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熔化凝固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基本规律;2. 探究不同物质在熔化凝固过程中的特点;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实验器材1. 实验器材:冰块、蜡块、水、酒精温度计、烧杯、秒表、玻璃棒、加热器等;2. 实验软件:数据采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等。
四、实验步骤1. 将冰块、蜡块、水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初始温度;2. 将三个烧杯分别放置在加热器上,加热过程中用秒表计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变化;3. 当物质开始熔化或凝固时,记录开始熔化或凝固的时间;4. 观察并记录物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直至完全熔化或凝固;5. 将实验数据输入数据采集软件,绘制温度-时间曲线;6. 分析不同物质在熔化凝固过程中的特点,总结规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冰块熔化实验结果:(1)冰块在0℃时开始熔化,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熔化完成后温度继续升高;(2)冰块熔化速度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全熔化。
2. 蜡块熔化实验结果:(1)蜡块在50℃左右开始熔化,熔化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2)蜡块熔化速度较快,较短时间就能完全熔化。
3. 水凝固实验结果:(1)水在0℃时开始凝固,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凝固完成后温度继续降低;(2)水凝固速度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全凝固。
六、实验结论1. 熔化凝固过程中,物质温度变化存在一定规律,晶体在熔化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温度逐渐升高或降低;2. 不同物质在熔化凝固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特点,晶体熔化速度较慢,非晶体熔化速度较快;3. 本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了对物质熔化凝固规律的认识。
七、实验创新点1. 采用数据采集软件和图像处理软件,实现了实验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分析,提高了实验效率和准确性;2. 设计了不同物质的熔化凝固实验,对比分析不同物质在熔化凝固过程中的特点,有助于加深对物质熔化凝固规律的理解;3. 将实验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熔化凝固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目的
通过对化成流程恒压充电的截止电流做0.05C和0.02C的比较来确定哪个流程更适合化成流程
实验批次和方法
批次:第一批:正极7K0301负极7k0804喷码号07B16
第二批:正极外观不良负极外观不良喷码号07B20
方法:通过对两批次的电芯做化成和分容,每个批次都是分别用化成流程恒压充电截止电流0.05C和0.02C进行比较,然后进行分容,从而确定哪个截止电流更适合化成流程
所以对于此次的测试结论是化成流程选择流程一,即化成流程恒压充电截止电流为0.05C
结论
通过两批次电芯化成流程的对比和其分容容量的比较可以知道流程一不论是充电容量还是放电容量都比流程二要少200 mAh的容量,但是在分容的时候流程一的电芯分容容量和流程二的电芯分容容量都相差很少,而在第二批的分容容量中流程一的电芯分容容量还比流程二的电芯分容容量多87 mAh,由此可以肯定用流程一做化成和用流程二做化成对其分容容量的影响很小,而流程一却比下化成流程:(流程一)
条件限制条件时间限制
恒流充电0.1C 2800mV 10 Min
恒流充电0.2C 4200 mV 360 Min
恒压充电4200 mV 0.05C 90 Min
休眠15 Min
恒流放电0.5C 3000 mV 150 Min
休眠15 Min
其它电芯做如下化成流程:(流程二)
测试结果
通过实验测试可知在第一批的测试中流程一和流程二的化成放电容量差为204mAh,分容容量差为3 mAh。在第二批的测试中流程一和流程二的化成充电容量差为209 mAh,放电容量差为203 mAh,分容容量差为87 mAh (流程一的分容容量比流程二的分容容量多87 mAh),不论是第一批的测试还是第二批的测试流程一的化成时间都比流程二的化成时间少1小时
条件限制条件时间限制
恒流充电0.1C 2800mV 10 Min
恒流充电0.2C 4200 mV 360 Min
恒压充电4200 mV 0.02C 90 Min
休眠15 Min
恒流放电0.5C 3000 mV 150 Min
休眠15 Min
化成以后对所有电芯做相同的分容流程,通过对化成和分容的容量和时间的比较从而可以确定哪个化成流程更适合做电芯